多模态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odal Theory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Class
DOI: 10.12677/ae.2024.1491641, PDF, HTML, XML,   
作者: 杨蝉瑞: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
关键词: 多模态理论高中英语阅读Multimodal Theory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摘要: 高中英语教学中最常见的课型是阅读课,而英语高考中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阅读理解。多模态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运用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可操作性强,能有效提升英语阅读教学水平。本文首先对多模态理论的核心理念进行探讨,并进一步剖析了其在阅读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意义。其次依据高中英语阅读教材及教学规律阐述了多模态理论在阅读课中的具体实施策略:利用不同模态设计针对性教学,创设“情境模态”,巧妙引入主题,唤醒学生阅读兴趣;创设“操练模态”,巩固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创设“话题模态”,拓展单元主题,深化学生阅读理解。
Abstract: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course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s reading class, and one of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English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s also reading comprehension. Multimodal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When applied to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it is highly operable an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This article first discusses the core concept of multimodal theory, and further analyzes its application value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field of reading teaching.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xtbooks and teaching rule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multimodal theory in reading classes is explained: use different modes to design targeted teaching, create “situational mode”, cleverly introduce themes, and awaken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create “practice mode” to consolidate basic knowledge and guide students to apply knowledge: Create a “topic mode”, expand the unit theme, and deepen students’ reading understanding.
文章引用:杨蝉瑞. 多模态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J]. 教育进展, 2024, 14(9): 205-21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91641

1. 引言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其中强调了在英语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教学过程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工具和空间,还倡导教师在坚守传统教学策略与资源的基础上,积极追踪和把握该领域的发展动态[1]。这一策略旨在使教师能够更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其对教与学的支持与服务功能,进而提升英语教学的整体效率。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英语教学中诸如口语表达、听力理解、书面写作和观察分析等基本技能的培养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5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的阅读教学为例,本文深入探讨了如何应用多模态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多模态理论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相结合,以期通过这一创新方法增强阅读教学效果,同时提升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综合能力。

2. 概念界定

2.1. 多模态理论

多模态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将不同模式的信息进行融合,以实现更加准确、全面的语义理解。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它通常涉及到文本、图像、音频等多种数据形式的融合,从而达到更加丰富的语义表达[2]。智能助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医疗、教育和培训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具体而言,多模态理论被视作一种融合多元化交流形式(涵盖声音、视觉图像、文本等)的综合策略。它旨在通过这些不同的交流形式,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与高效传递,最终实现资源的广泛传播与利用。这种策略不仅丰富了信息的表达形式,也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效果。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多模态理论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媒介,使知识教学的传输方式多样化。总的来说,多模态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信息资源。

2.2. 多模态理论教学

多模态理论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基于多模态理论,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和工具结合起来,以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与风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多模态理论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模态,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以激发学生的多感官参与,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语言学习中,可以通过听录音、看视频、读文本、写作练习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学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语言知识[3]

此外,多模态理论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创新能力。通过多模态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维视野,从而培养出更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多模态理论教学可以应用于各种学科领域,包括语言学习、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等。在教学设计上,教师需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多模态教学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多模态教学的优势。总之,多模态理论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多模态的整合和协同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 理论基础

3.1.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是一种深入剖析交流方式的语言学理论。它强调,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人们并非仅仅依赖文字来传递信息,而是同时运用声音、图像、姿势等多种模态,以更生动、准确、形象的方式表达思想。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它将语言交流视为一个多模态的、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多模态话语分析不仅关注不同模态的特点和优势,还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以及如何共同构建和传达意义。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石根植于社会符号学以及功能语言学之中。它认为,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是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互动和交流实现意义的传达和理解。同时,该理论也强调语言的功能和结构,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其所在语境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本研究将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采用多 模态设计理念及原则设计高中英语阅读课例并进行实践[4]

3.2. 可理解性输入假说

可理解性输入假说,由著名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提出,是语言习得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该理论主张,语言习得的进程往往发生在学习者接触到略高于其当前语言能力的可理解输入时。在这一过程中,“i + 1”模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i”象征着学习者当前的语言能力水平,而“1”则象征着稍稍超出这一水平的新知识点,正是这微妙的超出推动了语言的进步与习得。根据克拉申的观点,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强调了输入材料的重要性。首先,输入材料必须是可以理解的,即意义上的理解而非形式上的理解。其次,输入材料应该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此外,输入材料的内容应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并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5]

在可理解性输入假说的指导下,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确保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既具有挑战性又不过于困难,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同时,他们还应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如动力、性格和情感状态等,因为这些因素也可能影响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效果。综上所述,在多模态英语阅读教学中,研究者根据学习者当前水平,结合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一种超越学习者当前水平难度的阅读教学,将语料通过多种模态来呈现,促使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去主动输入可理解性语料,在此基础上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从而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增强学习者的阅读学习动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多模态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4.1. 更丰富的交互体验

多模态是指通过结合多种感知通道来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模拟人类的自然感知过程,为学生英语学习提供更完整的信息输入。通过实施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我们能够鼓励学生积极运用视觉、听觉等多感官参与,深入挖掘教学活动中知识的核心意义。这种教学方式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全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提供更为丰富和多元的学习体验。通过多感官的参与和深入探究,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全面的成长[6]

4.2. 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填鸭式”的词汇教学方法会禁锢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学习的热情。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采用多模态的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多模态阅读学习,促进学生学会阅读学习,进一步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多模态具有多重优势。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多模态教学模式通过重新构建文本呈现方式,显著降低了英语阅读的难度,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领略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元化的“感官刺激要素”,将声音、图像等媒介融入课堂教学,使英语知识以更为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为学生英语读写技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还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跨文化认知的形成,拓宽了他们的全球视野。

5. 多模态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在英语教育的整体框架中,阅读教学占据着不可或缺的核心地位。然而,目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常见的方式往往是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材料,随后教师会安排一系列如词汇填空和判断对错等任务来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随后,教师会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或进一步澄清,以确保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在此期间,学生不接触任何其他阅读资源,如图像或声音,仅仅靠他们的视觉器官和思维活动,如判断和推理来指导他们的行为。尽管从阅读成效上观察,基础较好的学生确实展现了较高的正确率,但从实际体验来看,多数学生普遍视阅读为单调的应试活动,其主要动力源自对分数和正确率的追求。为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我们可借助多模态理论来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5.1. 创设课堂主题情境模态,激发学生兴趣

近年来,情境教学法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欢迎,情境的创设对课堂目标的完成有积极作用,对改善课堂氛围以及学生的阅读状态有明显效果。情境的创设使课堂更加真实化、生活化,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篇的理解。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根据授课文章做好情境创设。比如,通过播放与主题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创设一个和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解读图像等非文字信息所蕴含的意义。因此,教师应积极发掘和利用各类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感知和注意力。新版高中英语教材图文并茂,内容生动具体,有效避免了纯文字材料的单调与乏味,选择与阅读材料相关的图片和插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形成直观印象。以人教版高一上教材Unit 5中的阅读文章为例,文章是关于中国汉字的发展,那么教师可以选择不同时期汉字不同形态的照片,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通过讨论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感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整合运用语言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这在无形中提升了英语核心素养。

5.2. 创设“操练模态”,引导学生应用知识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转换角色,以学生为本,要让学生作为主体真正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提高他们的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应围绕语篇创设“操练模态”,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同时将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到新的学习里面。以人教版高一上教材Unit 5阅读模块为例,教师应基于文本细读创设“操练模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

如在获取文章主旨阶段,通过标题和教材插图让学生猜测,文章大意,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预设,又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学生们都参与其中。在分析文章结构阶段,同学们通过略读划分文章段落,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这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后续的活动中学生会有更清晰的思路。

在学习2到4段时,通过播放文章音频,让学生抓取文章中的关键时间点,并抓取有效信息,可以让学生清晰了解到文章的脉络,使接下来的阅读任务更加清晰明了。听力训练不仅仅只在听力课上进行,各种课型都可以将其运用,结合阅读材料设计听力任务,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根据听到的内容学生在脑海中构建文章结构,通过思维活动得到的成果比直接呈现文章更为有效。

在学习5到6自然段时,为了分析重点句子,教师可以根据其表达的内涵找到相应的短片,比如在学习句子“That writing system wa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uniting the Chinese people and culture”时,播放人们阅读历史资料的短片,让学生深切理解到汉字如何将人和文化联系起来。在英语教学领域,视频作为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其价值尤为突出。它不仅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氛围,还能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全面了解事件的发展脉络及其全过程,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和深入的学习体验。从而深化对事件核心内涵的洞察,进而推动思维的纵深进步。由于视频的文字、视觉和声音的整合,视频融合了文字、视觉和声音,使学生能迅速融入情境,增强对句子的感知和理解。在后续的归纳等思维活动中,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思考深度与广度。

组织学生通篇阅读语篇之后,教师再设置复述活动,以此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三。利用感觉模态设置小组合作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活动在教学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合作互动让学生扮演阅读材料中的角色,进行对话和表演,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更能够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以人教版高一上教材Unit 5阅读材料为例,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汉字来讲述自己的演变历程。

总之,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的“操练模态”,确保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堂上真正发生,既要让他们获得语言知识,还要保证他们在考试、生活中灵活运用有关语言,获得阅读水平、英语口语交际水平的提升。

5.3. 创设“话题模态”,深化学生阅读理解

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语篇阅读上,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教材“二次处理”,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价值,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具体来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整合意识,立足文本进行拓展延伸,围绕单元主题创设“话题模态”,环环相扣,融合发展,以此挖掘学生对语篇的阅读深度,有效掌握主题,促进其情感的升华。

以人教版高一上教材Unit 5阅读材料为例,该单元以“language around the world”为话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汉字未来如何发展、自己如何做出努力以及对中国语言文化与其他国家语言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和看法。通过观点分享,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达到升华主题的目的,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总之,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多模态教学方法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材料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并不断优化和调整教学过程。

6. 总结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多模态理论是很有帮助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更使课堂氛围由沉闷转为活跃,英语学习过程由枯燥变得生动有趣。它可以是有益的和无害的,只要教师正确地实施它。学生的听说、阅读和沟通能力都将得到提高。英语教学在创造多模态社会交际符号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综合、多维、互动的外语课堂,创造了多模态、多翼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 尤妙莹. 多模态理论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材中的使用[J]. 亚太教育, 2022(8): 133-135.
[3] 尹静静. 多模态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微[J]. 学苑教育, 2022(22): 27-28+31.
[4] 魏锦云. 多模态话语理论下的高中英语视听说教学[J]. 校园英语, 2022(26): 52-54.
[5] 陈雅静. 关于克拉申输入假说的综合论述[J]. 英语教师, 2022(2): 8-10.
[6] 徐萍. 多模态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语数外学习, 2020(2):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