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美论”在《春江花月夜》英译本中的体现
Analysis of “The Moon over the River on a Spring Night” Based on “Three Beauties” Theory
DOI: 10.12677/ml.2024.129771, PDF, HTML, XML, 下载: 3  浏览: 91 
作者: 史雪娇: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三美论《春江花月夜》诗歌翻译“Three Beauties” Theory “The Moon over the River on A Spring Night” Poetry Translation
摘要: 中国古诗语言精简,意义深刻,具有厚重的文化价值。古诗词翻译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许渊冲先生的著名诗歌翻译理论“三美论”在翻译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以《春江花月夜》许渊冲英译本为例,浅要分析了意美、音美、形美在英译本中的体现,以期对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进一步了解,强调了“三美论”对诗歌英译所起的重要作用。
Abstract: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s known for its concise language, profound meaning, and substantial cultural value. The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serves as a crucial means to propagat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r. Xu Yuanchong’s renowned translation theory “Three Beauties” holds a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the area of translation. This paper takes Xu Yuanchong’s English translation as a case study to analyze how to sense beauty, sound beauty, and form beauty are manifested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It aim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Mr. Xu Yuanchong’s “Three Beauties” theory and emphasizes its pivotal role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文章引用:史雪娇. 浅析“三美论”在《春江花月夜》英译本中的体现[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9): 182-18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9771

1. 引言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是当今译者在翻译领域中的重要职责之一。古诗词翻译不仅考验译者基本的语言能力水平,还要体现是否传递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春江花月夜》由唐代诗人张若虚所作,有“孤篇压全唐”之誉。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一共三部分:分别写了春江的夜晚美景,作者面对江月产生的遐想,以及漂泊游子思妇的离别惆怅。这不仅是中国古诗词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代表。

许渊冲先生认为除了忠实地表达原文主要内容之外,诗词外译还应该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在中国诗词外译中,许渊冲有自己的一套诗歌翻译理论,即“三美理论”。“三美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翻译理论核心,以及译者在翻译中需要遵守的翻译准则和标准。如今,他的诗词翻译理论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应用。在此,选择许译《春江花月夜》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学习鉴赏许渊冲先生在诗词翻译中的独特风格和原则,以期能在今后翻译工作中获得经验和灵感。本文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浅要分析在古诗词英译中如何应用“三美”理论以及该诗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2. 许渊冲与“三美论”

许渊冲,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从事文学诗歌翻译长达六十余年,他的译作涉及到中、英、法等语种,一生致力于中英、中法翻译。许渊冲的翻译内容主要以中国诗词英译为主,因而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韵体译诗的方法和理论。在翻译领域中,许渊冲先生永远是长明灯,永远为我们所铭记。

许译作品《春江花月夜》在意象、音韵和形式上都有体现。他对诗中每一个字都反复斟酌,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出原诗的韵味和美感。他主张在翻译诗歌时要体现出原诗所蕴含的深层意义的美,运用三美理论英译出来,充分展现了原诗中所蕴含的美。他曾说中国古诗有三美,为意思美、形式美、音律美,坚持认为中国古诗的翻译不能按照西方对等翻译原则进行翻译,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开创了“三美”。“三美原则”并非许渊冲先生的原创,“三美”最先见于鲁迅先生的《自文字至文章》。即意美、音美、形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1]。他也坚持译者翻译出来的诗词和原诗的格律要齐整和韵,在情境与韵味上要尽显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

在翻译时,译者不仅仅是只翻译出原作的表面意思,要深刻挖掘其隐含的内在表达。译者的翻译作品只有体现出古诗词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美感,才能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华文化。王厚平[2]曾说许渊冲先生在他的翻译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满足于目的语表达习惯,使译作能更加符合读者的审美,再现中华文化美的前提是与世界文化的话语系统对接,中华文化经过译者文化创作才有可能成为世界文化的部分。运用“三美论”翻译出的译作,不仅再现了传统文化格式上的工整押韵,而且保留凸显了传统文化思想上的意境。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再现“意美、音美、形美”,字字心血。因此,在进行翻译诗歌实践时,译者首先要注重原文所蕴含的意美和意境,其次根据原文韵律译出所对应的押韵部分,最后译者还要把握原文和译文形式上的整齐和对仗。许渊冲总结道“三美论”是译诗的本体论[3]

3. “三美论”在《春江花月夜》英译本中的体现

“三美论”在翻译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诸多翻译学者在进行诗词翻译时也优先选择三美理论,借用此理论翻译的作品也最大限度地保留着原诗所包含的深层美。许渊冲在翻译《春江花月夜》时,也遵循三美原则,译作中不仅体现出了原诗的意象美,也表现出其包含的深层意义,再现了原诗的形式美。以下将浅要分析和研究《春江花月夜》英译本中“美”的体现。

3.1. 意美

所谓意美,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将原文所要传达的深层含意以及原作者要体现的意境或联想的美保留下来。意美即原诗深层含意,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因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要翻译的原诗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和情感不能彻底地通过翻译表达出来,或因一字之差所呈现来的译文与原诗真正意义天差地别。意美是译诗的最高标准,达到意美,要求译者在呈现原诗内容的同时也要为英语读者塑造出美的意象和意境,力求赏心悦目,感受诗词的深层底蕴[4]

例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译:In spring the river rises as high as the sea.

And with the river’s tide uprises the moon bright.

例1诗句的意思是:春江水势浩浩荡荡,看起来就要与海平面连接在一起了。夜晚的明月也从海面慢慢升起,就像要与江水一样要迸发出来了。这两句诗是首联,诗的开头作者就描绘了夜晚春江宁静而明丽的景致。“明月”即月亮,中国古代,“月”字首先是一种象形文字,其次它包含了诸多含义,比如:家人团聚、思念故乡、纯洁美好等。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月亮是美好纯洁的象征,是一种明亮美好的意境,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moon bright”,剑桥英语词典“bright”意为“full of light, shining”。许译一下子使读者感受到夜晚明月从海上缓缓升起,散发出明亮之美,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月亮的美好和宁静。这也正是作者所想传达的意思,以细腻的写法,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美好奇妙的春江夜晚美景。此外,从文化价值来看,这句诗隐含着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从审美价值来看,明月的纯净和江水的动态形成对比,使整个画面既有动感又不失宁静,突显了自然景象的多样性和同一性。这种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对美好情感的寄托,正是中国古典诗歌审美价值的重要体现。

例2: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译:Where is the wanderer sailing his boat tonight?

Who, pining away, on the moonlit rails would lean?

例2诗句的意思是:背井离乡的游子在小船上流浪,明月照耀的楼上思妇在想念亲人。中国诗词中“扁舟子”指的是那些漂泊在外、身处扁舟之上的人。《春江花月夜》中的“扁舟子”同样是指漂泊在外的游子,在此代表了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因此,在这里不仅仅是指一个小船,而是承载了深厚的情感和意象。另外,“明月楼”这一意象在古代诗歌中也代表着孤独、思念、离愁的含义,“明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用来表达团聚和思乡之情,传达了中国文化中对故土、家庭和亲情的深厚情感。多指空闺思妇对飘然他乡游子的离愁思念。这种离愁别绪并非一家之苦,而是天下诸多游子和思妇的相思之愁。许渊冲先生将“扁舟子”译为“wanderer”,此词英英词典解释为“someone who often travels from place to place, especially without any clear aim or purpose.”意指“四处游走的人,流浪者”,可以看出许渊冲先生并未直译“扁舟子”这个载体,而是翻译成了它所代表的内在含义,使读者感受到游子在他乡漂泊,无处可去,无人相依的孤单之情。同样,许将“明月楼”译为“rails”,其意思是(固定在墙上或竖杆上的)横杆、栏杆、扶手等。中国古典诗词中国,栏杆多用来指代楼阁,许译不仅保留了原诗的意境,还增添了几分古风古韵[5]。译文描绘出了思妇扶着栏杆向远处眺望,暗自发愁的伤心苦闷情景,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他乡漂泊,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愁苦之情。

3.2. 音美

所谓音美,是指译文可以借用译入语诗人常见的音律,最大程度地接近原文。中国诗歌不仅在意象上有诸多体现,在韵律上也十分讲究,注重诗的头韵、尾韵等,主要是为了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许教授主张要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韵美,如果放弃了这种音韵美,中国诗词的美感就会丧失很多[6]。在此英译作品中,也同样体现出了音美原则。

例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译:In spring the river rises as high as the sea.

And with the river’s tide uprises the moon bright.

She follows the rolling waves for ten thousand li;

Where’er the river flows, there overflows her light.

这四句诗是《春江花月夜》的前四句,作者描写了春天江水的气势浩大,一轮明月从海上缓缓升起的宁静美好景色。以及在月光的照耀下,海水面波光粼粼,整个江水上洒满了柔和美妙的月光。原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平平仄仄,使读者感受到了春江水的气势和夜晚月光的宁静美好。同样,许译使用了押韵的方法:首先,“river”和“rises”两词之间押头韵/r/,/r/发音时嘴唇突出,给人一种江水涌来的感觉,让读者感受到夜晚春江水的涌动和波光粼粼的海面。其次,“bright”和“light”押尾韵/t/,译者将“明月”和“月明”分别以/t/押尾韵,表现了夜晚的月亮散发出明亮的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结构美感,使得整体朗朗上口,有助于诗歌的节奏和表现力。最后,译者在“follows”和“rolling”之间押了内韵/ǝu/,给人一种饱满有力的感觉,呈现出月光随着波浪在春江水面上闪耀了千万里,增强了诗歌的美感。

例4:此时相望不想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译:She sees the moon, but her husband is out of sight;

She would follow the moonbeams to shine on his face.

But message-bearing swans can’t fly out of moonlight,

Nor letter-sending fish can leap out of their place.

这四句诗描写了思妇望着月亮却不能与丈夫共通音讯的相思愁闷之景,思妇希望变成月光陪伴在丈夫亲人身边。要使译文读者实现对音的审美和感悟,译者必须把文本转化为读者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7]。原作者以“鸿雁”和“鱼龙”为借喻,来表达相思之苦。许渊冲先生在此采用了隔行押尾韵,“sight”和“light”,“face”和“place”,分别押了/t/和/s/,此发音读起来很轻,让读者感受到了思妇那种无声的且又深深的相思之情,美景衬哀情,让人体会到在如此美好宁静的月光照耀下,亲人分离,不能团聚的无奈孤独之情。许渊冲先生的押尾韵不仅表现了音律上的节奏感,还体现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情感深度。让读者感受到诗中表现的内在情感,能更好地体会中国古诗词的文化魅力。此外,“鸿雁”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传达信息和思念,鸿雁飞的再高再远也飞不出月光,表达了思念难以传达的遗憾苦闷之情。同时,通过描绘天空和水中两个不同的场景,形成了视觉美感的对比,使诗句充满动感和生命力,展现了中国古诗词独特的审美价值。

3.3. 形美

所谓形美,主要是在译诗过程中,译者要注重诗句长短、对仗工整、措辞造句等方面,应尽量做到“形似”,使原诗与译文在形式上能大体相同,不至于有太大出入。中国诗词在形式上对仗工整,而且句式相同。所以译者在诗词英译时,如果译文不能做到形美,那么就很明显地缺少了诗词原有的视觉上的美感[8]

首先,许渊冲在诗句长短方面体现了形美。原诗总共有三十六句,译诗也是三十六句,基本以行内韵、头韵等审美手段替换和补偿[9]。在翻译《春江花月夜》时,许渊冲也尽量追求原诗与译文的形式相同,在句式方面,译文做到了与原诗形似,体现出原诗与译文之间在形式上的相互对应,从而使译文不至于在形式上脱离原诗。在字数方面,原文是七言律诗,也就是说每句七个字,一行十四个字。译文句中字数基本在九到十个单词,虽与原诗每句字数有一定差异,但已基本还原了整个诗结构所包含的完整性并且也做到了与原诗相近。

例5: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译:She may roll curtains up, but light is in her bower;

She may wash, but moonbeams still remain on the stone.

原作者诗中的景象通过对光线和空间的描述,呈现了一种明亮开放的视觉形象。同时也烘托出月光下思妇的孤独身影。原诗中“卷不去”和“拂还来”对仗工整,许译句式都译“She may”开头,介词“in”和“on”结尾,对仗体现在结构和语调上的反复,结合光和影的对比,突出了光明和静谧的美感。同时,译者准确地将其包含的丰富意义传递给目标语读者是其传递诗歌情感内容的关键[10],许译使读者在阅读中也能体会到深刻的情感和意象的美感。从文化价值来看,通过“捣衣砧”这个文化意象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亲情的重视和对亲人牵挂的细腻表达。从审美价值来看,月光洒落的宁静和捣衣动作的重复形成了对比,这种动态的描写和静态的心理活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氛围。

例6: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译:The water bearing spring will run away in flight;

The moon over the pool will in the west sink low.

这两句诗表达了江水流逝,春天也随之消逝,江上的月亮也不断向西落下去。这里的对仗体现在对自然景色的描述上,第一句是对自然春天流逝的叹息,与第二句描绘的月亮西沉形成了对比,这种反复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变化,同时增强了诗歌中的意象感和情感共鸣。译作中两句诗时态上都用了将来时态,统一规整。另外,“江水流春”和“江谭落月”译为“water bearing spring”和“moon over the pool”,也使用了平行结构,总体对仗工整,语言统一。许译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还让读者体会到不仅是对自然风光消失的叹息,还是对游子青春、幸福和期望流逝的感叹。这种对时光的感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用来表达对岁月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4. 结语

中国古诗词的外译关系着中华优秀文化被世界所看到,所了解。许渊冲先生经过对中国诗词的研究以及从自己几十年的翻译实践经验中获得启发,“三美论”不断出现和应用在不同文本中。本文通过对许渊冲先生英译作品《春江花月夜》的分析和鉴赏,学习在诗歌翻译中如何既忠实原文,又进一步体现其中的内在深刻意义和蕴含的文化价值。同时,能够遵循“三美论”的译文在翻译领域中有着极高的认可度,在英译的中国诗词中,我们不仅能学习到诗歌翻译的方法和技巧,还能感受到中国诗词特有的文化美。这对我们中国诗词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典古诗词的外宣和外译。

参考文献

[1] 冯立茜. 浅议许渊冲“三美原则”在其诗歌翻译中的体现[J]. 青年文学家, 2018(23): 77.
[2] 王厚平.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评《翻译的艺术》[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3] 韩富淑. 从许渊冲“三美”理论来看林语堂《水调歌头》的译本[J]. 青年文学家, 2021(5): 63-64.
[4] 刘芳亮. 探讨许渊冲“三美”论在古诗英译中的应用[J]. 今古文创, 2021(41): 101-103.
[5] 赵春阳, 王胜利.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视域下《春江花月夜》意象英译比较分析[J]. 英语广场, 2021(5): 27-29.
[6] 江铭钰. 浅析许渊冲“三美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J]. 文学教育, 2020(9): 138-139.
[7] 曾祥宏. “三美对等”视角下的古诗词翻译——以许渊冲的古诗英译为例[J]. 江西社会科学, 2012(12): 246-249.
[8] 章晓昕. “三美论”视角下的《诗经∙国风》许渊冲英法译文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
[9] 吕兆芳, 刘军平. “三美”原则视角下的英译《春江花月夜》[J]. 外国语文, 2015, 31(4): 91-95.
[10] 张卿. 英译《春江花月夜》的文化价值传递[J]. 名作欣赏, 2017(32): 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