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拉倒”存在于普通话和方言中,在语法形式上是一个述补结构,表示“拉”这个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状态。但其发展为话语标记,“拉倒”虽然形式上并未出现否定字眼,在会话中常常表示否定语义。例如:
(1) 大家将榻榻米、拉门、隔扇、雨窗等建材用大板车运往附近的国民学校,房屋里变得空无一物,消防队便用网套住了顶梁柱,把它拉倒。(野坂昭如《萤火虫之墓》)
(2) “要不要?”我冷冷抬起头,“不要拉倒。”(亦舒《喜宝》)
(3) “你要永恒,还是速朽?”程序员:拉倒。我选择重开。(新浪微博)
例(1)中“拉倒”的“拉”和“倒”都有实在意义,表示将某人或某事物从高处置于低处。例(2)、例(3)中的“拉倒”均表示否定意义,但例(2)中“拉倒”作动词使用,表示“算了、作罢”义;例(3)中“拉倒”在句法层面可以独立使用,常出现在对话中,表示对交际另一方言语行为等的否定性反应,已逐渐凝固为一个话语标记。
国内研究已注意到话语标记“拉倒”中蕴含的否定义。以曹旸旸,秦兆平(2012),蒋协众(2013)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在东北方言和普通话中“拉倒(吧)”都具有说话人对自我或者听话人“言语或行为的否定”的核心语义,辛慧(2019)认为其主要意义和功能在于“表明说话者消极性甚至否定性的态度、评价”[1]。但针对其否定义表现出的不同强度差异、所处的言语环境以及浮现的机制等问题仍未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语料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和新浪微博,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拉倒”及“拉倒吧”“你可拉倒吧”“拉倒吧你”等变体中的隐性否定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语义类型和语境表现,探究其隐性否定义的浮现环境和浮现机制。
2. “拉倒”隐性否定的语义表现
李先银从功能上将否定划分为“语法否定”“语用否定”“话语否定”三类,并指出三者实现否定的手段不同,语法否定使用否定词,是一种显性的否定;语用否定借助语用手段,是“对语用规则的故意违反”,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话语否定依托话语手段,是“在互动交际中说话人对话语环境中的刺激根据情理系统和情感系统做出的否定性反应和评价”,主观性非常高[2]。
2.1. “拉倒”隐性否定的语义类型
“拉倒”及其变体在形式上并未包含“不、别、没”等否定词,但在交际过程中通常蕴含着否定的语义,因此其否定义的实现并非基于语法手段,应归属于隐性否定。“拉倒”用作话语标记,常用于对话语体中,其隐性否定义往往是说话人在互动中借助话语手段,对特定语境中的言语、行为、事件等刺激做出的否定性反馈,伴随着说话人主观上的情理判断和情感态度的输出,是利用否定性话语标记进行表达的话语否定。
从BCC语料库中随机显示的前100条“拉倒”语料中,15条“拉倒”表示动作导致的状态或结果,不表示否定义。其余语料均表示隐性否定语义。去掉一条重复语料,其中12条“拉倒”作为话语标记使用,属于话语否定,且皆与语气词“吧”连用。例如:
(4) 那回我妈的羽绒衣没了,肯定是他们拿走了。拉倒吧,我爸说,那能值多少钱。(万方《小鸟在前面带路》)
(5) 你拉倒吧。该你创新高了那游戏封咯。(微博)
(6) 王永志嘿嘿一笑:“拉倒吧,哪有1个半月?只有18天!”(《都市快讯》2003年)
以上例句中的“拉倒吧”、“你拉倒吧”皆是针对话语环境中外界的刺激输入,说话人基于个人情感和情理判断作出的否定性话语评价和反应。
2.2. “拉倒”隐性否定的语义层次
话语否定“在不同的话语情景中表现为不同的语义强度和情感强度”[2],体现出动态性,在具体的话语环境中,受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刺激的程度、人际关系的亲疏等因素的制约。按照强度由高到低排列,“拉倒”隐性否定义的话语否定表现为:驳斥、嘲讽、反驳、否定、反对、劝阻。
鉴于抽取的12例话语否定语料中,“拉倒”与“吧”的连用高达100%,故以“拉倒吧”为例随机抽取100条语料,剔除重复的2条语料,其中77例用作话语否定标记。结合上述12条“拉倒”语料,除去重复的5条语料,对共计84例相关语料中的“拉倒”的隐性否定做语义强度划分,统计结果详见表1。下文将据此并结合其他相关语料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implicit negative semantics of “la dao”
表1. “拉倒”的隐性否定语义分布情况
语义层次 |
语料例数 |
百分比 |
驳斥 |
4 |
4.76% |
嘲讽 |
3 |
3.57% |
反驳 |
41 |
48.81% |
否定 |
30 |
35.71% |
拒绝 |
6 |
7.14% |
劝阻 |
2 |
2.38% |
总计 |
84 |
100.00% |
2.2.1. 驳斥
说话人接收的刺激程度较大,一般直截了当地表达对听话人的完全否定,传达出愤怒和厌烦等负面情绪,语义强度和情感强度最为强烈,在交际过程中处于强势地位,语气、语调最为强烈。
(7) 德顺老伴忙说:“老头子,你胡说啥呀,国民家里的是队长,她讲的还会有差?你听着就是啦,跟着较啥劲呢!”德顺老汉冲着老伴吼了一声:“拉倒吧你!我都这把年纪了,我不怕啥,我也不图啥,我更不是跟国民家里的过不去……”(何申《多彩的乡村》)
(8) “得了,你真他妈的太小气了——拉倒吧。”(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例(7)顺德老伴批评顺德老汉“胡说”、“较劲”,顺德老汉立即对其言语造成的刺激作出回应,直接以“拉倒吧你”进行斥责,“吼”也表现出其激烈的言辞和气愤的情绪。例(8)中从“你真他妈的”可知说话人不满的情态,凸显出“拉倒吧”中隐含的否定。
“拉倒”表现说话人的驳斥,通常伴随着相应的非言语成分,如例(9)中的“恼火”等神态刻画,突出说话人情感的高涨,语气不容辩驳。
(9) 招生办觉得他们无事生非,很恼火,对他们说:“拉倒吧!你们都扎根边疆吧!”(梁晓声《我的大学》)
2.2.2. 嘲讽
说话人通过嘲笑讽刺等方式来表现对交际另一方的否定,突出鄙夷、轻视、贬损等消极的主观感情色彩,带有攻击性。主观上将自我放在权势关系的高势位,具有一定的优越感,情感强度较高。
(10) 我想对那些读文科毕业了很多年,还依然在为觉得自己读错科目遗憾的人说,拉倒吧,别让文科给你背锅了。就你这思维和认知,学理科也好不到哪去。(新浪微博)
(11) 然而日后我将那么一种感受讲给朋友听时,他讥讽我道:“拉倒吧您那,别把自己说得那么圣洁,动辄艺术不艺术的!”(梁晓声《鞋的话语》)
(12) 不等程家卿再开口,章如月赶忙挪揄道:“拉倒吧!他怕见的不是我,而是你这个朝秦暮楚,得陇望蜀,心猿意马的负心兄长……”
例(10)中一些文科毕业生将自己的遗憾和不甘归咎于就读科目的错误选择,说话人以“就你这思维和认知”等主观评述,站在思想的制高点上表达对其言语想法的批判,“拉倒吧”浸染着说话人嘲讽和轻蔑的态度。例(11)中一双红色高跟鞋引领“我”离开“迷墙”,精神得到片刻的自由。朋友以“拉倒吧您那”对“我”的这种感受进行讽刺,嘲笑我“圣洁”和“艺术”的说辞。例(12)中说话人对听话人“朝秦暮楚”等的道德评价,突出了“拉倒吧”的嘲讽意味。
2.2.3. 反驳
“拉倒”表示反驳的用例占比最高,指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观念、态度、立场等的不相信和不认同,认为对方的言语行为违背客观事实。
(13) 村民哑巴了一阵,有人说:“谁叫你是村干部呢,当干部就得为群众排忧解难。”柱子也不知啥时来了,在一旁插话说:“快拉倒吧。那得分啥事。你要耍钱输了,村干部还帮你还账咋着?存钱是你们个人的事,跟村里没关系。”(何申《多彩的乡村》)
例(13)中村民存钱未与村干部张国强商量,出事了反而让他负责。柱子认为其言语和态度违背事实情理,用“快拉倒吧”表达对村民言语行为和态度的不认可。
说话者通常通过直接引用或借用对方话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相对立的观点,支撑反驳的合理性,以期改变对方固有的想法和观念。
(14) “那都小意思!你不知道,我身体不行!”“你快拉倒吧!你十二李治文家的门上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胖胖食杂店’”。(程琳《粉红色窗户纸》)
(15) 钱满天举杯:“喝……你说,你想追求个啥?全世界无产者得解放?哈哈……”赵国强放下杯:“你,你笑啥,你以为那话好笑?拉倒吧你!无产者得解放,那是世界大同,早晚得走到那一步。现在咱们还是初级阶段,咱主要精力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朝着那个目标使劲呢。”(何申《多彩的乡村》)
例(14)说话人凭借“你快拉倒吧”并以“胖胖杂货店”等作为依据,表达对听话人话语“我身体不行”的反驳。例(15)“拉倒吧你”是赵国强对钱满天嘲笑“全世界无产者得解放”追求的反驳,体现了交际双方观念和立场的对立,其后的解释是对己方的自我认同和对对方思想的更正。
2.2.4. 否定
当交际的一方的言语行为与另一方情理系统和心理预期相违背,说话人往往会对听话者话语中的具体内容做出负面评价,一定程度上是交际双方认知体系存在的差异和冲突产生的否定性反应,语义强度和情感强度较低。
(16) 赵国强说:“太忙,顾不过来欢迎谁。要是大坝垒不好,水大了,兴许能冲了镇政府。”金聚海说:“你拉倒吧,别吓唬人,当初你姐夫选址时,看过风水,那地方不犯水……”(何申《多彩的乡村》)
(17) “拉倒吧,别跟这吹了……快找个地方填饱肚子是正经”……(《大学那点B事儿》我命)
(18) 一边是刚刚开放的花朵,新派又时髦,会有什么好结果呢?拉倒吧!(池莉《来来往往》)
例(16)中赵国强有意夸大大坝误工的后果,金聚海不接受他的说辞,将其定性为“吓唬人”,以“你拉倒吧”否定其言语。例(17)、(18)中“拉倒吧”是说话人对他人和自己话语和想法的否定,“别跟这吹了”、“会有什么好结果呢”是其做出针对性的负面评价,是说话人个人主观认知的凸显。
2.2.5. 拒绝
拒绝是指说话者对听话者提出的建议、意见、请求等的否定和回绝,认为其不符合其情理价值和个人利益,将导致消极后果,语义和情感强度很低。
(19) 杜鹃激动起来:“听我说,你——你有当作家的天赋!写下来,一定要把刚才讲的故事写下来!”书君笑了笑:“拉倒吧。就当是你们听个热闹……”(张险峰《再婚家庭》)
(20) 玉玲说以后把伙食包给你,谁帮你包饺子,你付人家工钱。玉芬说拉倒吧,我还成了雇工的地主老财了呢,再来个二次土改,就麻烦了。(何申《多彩的乡村》)
(21) 我亲昵地拧了拧他的鼻子说:“你拉倒吧,快睡觉!你不休息害得我也睡不踏实。”(赵海虹《伊俄卡斯达》)
例(19)中杜鹃认为书君“有当作家的天赋”,面对她的夸赞和提议,书君则认为其夸大其词且不切合自己的真实情况。“拉倒吧”既是对杜鹃的拒绝,也是对自我的怀疑和轻视,语气温和不强烈。例(20)中玉玲提出雇佣工人的建议,玉芬视其为“地主老财”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且可能遭受不良评判,故用“拉倒吧”表示拒绝。例(21)中说话人以安抚的语气回绝听话人的请求,“拉倒吧”暗含的否定语义很弱。
2.2.6. 劝阻
劝阻在语境中表现说话人对听话人言语或行为的劝解和制止,否定语义较弱,往往隐含着退让、回避、不计较等意味。其语义和情感强度最低,往往出现于较亲近的人际互动关系中。
(22) 在她要到法庭告状时,同事们都相劝道:“告法庭的人!可拉倒吧!”(《人民日报》1999年)
(23) 子卿母亲赶紧把我扯到她身后,护着我,对我母亲说:“拉倒吧拉倒吧,谁跟谁呀!俩孩子打架,一个不怨一个的事儿,赔的什么罪啊!亲哥俩还有打架的时候呢!……”子卿父亲也说:“拉倒吧。”(梁晓声《泯灭》)
例(22)“可拉倒吧”是说话人对听话人行为和想法的规劝和制止,并强调其言语行为的不合理和不可能性,体现息事宁人、回避隐忍的心理倾向。例(23)中的对话发生在两家关系亲密的邻里之间,“拉倒吧”是子卿父母意在劝阻母亲让“我”向子卿赔罪,认为此举没有必要,“把我扯到她身后”、“护着我”等动作也表明其无所谓、不介意的态度。
3. “拉倒”隐性否定义浮现的言语环境
话语否定是会话语境造成的刺激所触发的反应,对言语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拉倒”的隐性否定语义与其形式存在对立现象,但其伴随的语境往往能表现出隐含的实际会话含义。下面将“拉倒”隐性否定义浮现的言语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共现成分两方面进行分析。
3.1. “拉倒”隐性否定义浮现的内部环境
3.1.1. 祈使语气
“拉倒”的变体包括“拉倒吧”“拉倒吧你”“你拉倒吧”“你可拉倒吧”等,通常与语气词“吧”连用,加上语调则构成完整的祈使句,具有表示“命令”“劝阻”等祈使语气,表达要求或劝告听话人不说或不做某事,以避免可能导致的消极后果。在主语选择上,“拉倒”构成的祈使句中,其主语往往省略,或为第二人称代词“你”,通常指向听话人。
“拉倒”通常是说话人由听话人言语或行为给予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对话发生在互动双方共同存在的交际现场。在会话语境中,说话人向听话人表达命令、制止等,语气强烈,交际双方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平等的。
3.1.2. 反预期
在话语中,句子能够传递出的信息包括预期信息、反预期信息、中性信息三种类型[3]。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表述自己的言语时,往往会带有一定的目的和方向,持有各自的观点、态度和判断,具有一定的心理前提和设想,凸显出预期信息。
“拉倒”所表现出的隐性否定,是说话人对听话人言语或行为的否定,主观上认定自己所用有的思维和认识即是客观事实,而默认听话人的预设和意愿总是与事实相背离,表达出反预期信息。说话人根据个人的经验和掌握的知识对听话人的言语或行为意图所产生的消极后果持有“预见”,其言语或行为有损己方或双方的利益和形象,违背事实常理和说话人的心理预期,期望听话人能够得到警示,以改变言语观点、终止行为动作。
3.2. “拉倒”隐性否定义浮现的共现成分
“拉倒”作为隐性否定结构,语义表达具有一定的含蓄性和间接性,通常也借助话语中的其他成分提示和增强其否定语义。“拉倒”的隐性否定语义的浮现与其语境中的共现成分密切相关,共同构成否定评价的话语语境,可以据此推断和确定其否定义。
3.2.1. 否定性表达
“拉倒”及其变体本身不具有否定形式,但其语境中往往有否定性标记和负面表达出现。是对听话人的直接和显性否定,以此进一步解释和支持说话人的言语,凸显出“拉倒”中的否定义,充实和强化说话人的话语表达和交际意图。
如上所述,在表现“否定”语义时,说话人尤其以此为策略,对说话人言语行为实施负面评价。这一点也体现在“拉倒”表示“嘲讽”、“反驳”等语义的使用中。
(24) 送客的小梁也到我屋里来了,听到小钟的高谈阔论,笑话她:“你拉倒吧,真正的一切,谁也写不出写不好的,还是人家作家吧!”(李国文《没意思的故事》)
(25) 拉倒吧,教练……锻炼和折磨不是一回事,正如可乐和茅台不是一路货……(微博)
例(24)中小钟认为若不是自己缺少艺术细胞,她也能写出“顶呱呱”的作品。“谁也写不出写不好的”是小梁对小钟直接和明确的反驳,表达了对其言语和写作能力的嘲笑。例(25)中的“不是”对举,增强了“拉倒”表达出说话人对听话人反驳和否定的效果。
3.2.2. 反问句
与“拉倒”在语境中相邻的否定性成分还包括反问句。反问句表现说话人怀疑或质疑的态度,其目的不在于发问,与否定之间具有共通性。说话人利用反问句抒发反诘语气,对听话人言语行为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可强化“拉倒”的否定功能。
(26) “拉倒吧,日理万机的领导,哪来的功夫呢?我没骗你吧。这周围还真有一个人呢。”(凌非《天囚》)
(27) 书君一听,哼了一声:“拉倒吧。现在是大夏天,一丝风也没有,放什么风筝?再说,雨菲也不喜欢放风筝。”(张险峰《再婚家庭》)
(28) 等处女座主动给你表白?拉倒吧!(微博)
以上例句中“一丝风也没有,放什么风筝?”、“日理万机的领导,哪来的功夫呢?”、“等处女座主动给你表白?”是说话人在引用听话人表述的基础上实施反问,意在对听话人的言语或行为进行质疑和反驳,以此增强话语否定。
3.2.3. 非语言成分
非语言成分对于否定语义的彰显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会话语境中,除了利用语言符号,交谈双方表现出的神态、体势、行为动作等也提供了重要信息,这些非语言成分一般是身体本能的自发行为,能够形象化地传递说话人的情感和立场。
(29) 孙二柱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花钱。你有啥难事,尽管说。”玉玲气得嘴直哆嗦:“你拉倒吧!你净没事找事,我姐她生不了。”(何申《多彩的乡村》)
(30) 我们几个连连摇头:“拉倒吧,赶明儿到北京再听你臭摆活吧,在莫斯科本身已经够恐怖的了。”(范伟《我的倒儿爷生涯》)
如前文中通过“恼火”等神态对说话人“驳斥”语义的识别和强化,例(29)“你拉倒吧”是玉玲对孙二柱言语行为的批判,“气得嘴直哆嗦”的神态和动作凸显出交际另一方引发的强烈刺激和说话人愤懑和恼怒的情感。例(30)“拉倒吧”从言语上表达“我们”对听话人的否定,又伴随着“摇头”的肢体动作,体现了说话人表示拒绝的立场。
4. “拉倒”隐性否定义的形成机制
4.1. 语境吸收和语用推理
Sperber和Wilson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听话人总是设定说话人的话语与所处的情境相关,其含义可以通过说话人的话语成分即明示手段结合情境语境和认知语境推导出来[4]。且对于话语否定而言,其真实的语义表达并非其字面含义,需要经由语境推理才能浮现,语法形式同话语含义建立联系的渐进过程是认知强化和定型的过程。
上文中提到,“拉倒”在内部体现出祈使和反预期的认知语境,且通常与否定性表达和蕴含否定语义的非语言成分共现,共同凸显话语否定。在互动过程中,交际双方将“拉倒”及其变体的表层形式与语境中获得的各种否定性信息进行结合和浸染,在对认知语境的语用推理机制作用下,推导出否定的语用和话语含义。故而“拉倒”的隐性否定义在语境吸收过程和语用推理机制下浮现,逐渐建立认知层面的关联,在交际的反复频繁运用中得强化和凝固。
4.2. 主观化与主观性
话语表达不仅传递言语承载的客观信息,还附带着说话人的主观倾向,站在个人视角观察、描述客观事物。沈家煊指出,说话人的言语表达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主观性的立场、情感和评价,“主观化”则是为呈现主观性而采取的结构形式或其经历的演变过程[5]。“拉倒”在语法结构上表示客观的行为动作,而用作话语标记的“拉倒”及其变体经历了主观化的过程,其隐性否定义的浮现受到主观性的影响。
“拉倒”的否定义是说话人主观性表达的自然结果和主要内容。“拉倒”属于话语否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在不同的语境中动态地表现出斥责、嘲讽、反驳、否定和劝阻五种语义强度和情感强度,受制于说话人在互动过程中具体的交际需求和情感表达。无论是“拉倒”的内部语境,还是其共现成分,在话语表达中都展现出说话人消极和否定的立场,伴随着说话人的主观倾向和情感输出。
4.3. 语义的激活扩散
词汇的语义表征是一种激活–扩散的模式,该模型假设脑网络是大脑加工语义的区域,在处理一个目标词时,脑网络中蕴含着其概念的启动词结点会得到激活,语义也逐渐扩散。
对于“拉倒”而言,其源义是动词“拉”导致的“倒”的状态和结果,经历一个由述补结构到话语标记的历时演变,但无论是副词“倒”、动词“倒”还是与“拉”结合的动词“拉倒”,皆具有相似的概念基础。副词“倒”语义中包括“反预期”“转折”等意义,动词“倒”由表示“(人或竖立的东西)横躺下来”“仆倒”隐喻演化到“败亡”义,而“拉倒”作为动词,意为“算了、作罢”,具有终结义。这些词汇都不带有否定词成分,但都包含[+否定]的语义特征,凸显出隐性否定的特点。由于其意义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的关联度和相似性,共同处于一个语义网络中。当话语标记“拉倒”出现,脑网络中构成以上语义概念的启动词激活其[+否定]的语义特征,并扩散至“拉倒”及其变体中。这是人脑中进行语义联想的过程,其意义的理解同样是认知作用的结果。
语义的产生和加工是一个较为繁复的过程,而在功能或意义等一定方面存在关联性和相似性的词语之间发生语义的激活与扩散,用相似的语言形式表现具有差异性的语义,是精简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综上所述,“拉倒”及其变体在不同的会话语境中表现为驳斥、嘲讽、反驳、否定和劝阻五类不同语义和情感强度的隐性否定结构,属于话语否定。其隐性否定语义与其内部环境和共现成分密切相关,并在语境吸收和语用推理、主观化与主观性以及语义的激活扩散等机制的作用下浮现。“拉倒”及其变体的隐性否定义的产生受到历时演变和共时条件的多方影响,语义的浮现依赖于特定的言语环境,是交际参与者在会话互动中认知作用的过程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