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贯彻高等院校“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教学理念,本文以军事装备类课程为例,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探析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寻找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契合点,探索出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引导学习者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提高学习者军政素养,为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提供借鉴。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putting morality firs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takes military equipment courses as an example, excav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explores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urse content and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nds the best meeting point between the course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xplores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ethods that organically combine the two, guiding learners to establish corre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 improving their military and political literacy, and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other courses of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1. 引言
2020年6月,中央军委发布新修订的《军队院校教育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强调“军队院校必须把政治建军要求落实到办学治校各方面和全过程,学习研究宣传党的理论,推进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注重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在军队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和重要地位。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教学,如何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是否与课程格格不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探索。
近年来,课程思政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词汇和重点研究方向,但是如果无法充分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课程思政恰如其分的融入专业课程,那么课程思政只能是无本之源、空喊口号,或生搬硬套[1]。基于此,本文以军事装备类课程(以下简称课程)为例,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课程思政建设思路、课程思政实践情况等方面进行探讨。
2. 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装备课程作为一门具有浓厚特色的装备课程,不仅肩负专业内容的教授任务,更是推动国防担当等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抓手。课程团队认真学习领会关于立德树人方面重要论述及全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讲话精神,结合装备课程定位,充分挖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巧妙的融入每一次课堂授课中,制定了包含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全面进行学情分析,结合学习者各自特点,对每次课进行精心打磨和设计;以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知识内化、课后总结和反思为脉络,开展教案编写,建成了课程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素材库[2]。
通过“专业知识模块”和“思政内容故事化”的教学设计,以“装备运用的兴趣点”和“战例案例的关注点”为重点展示现代军事科技知识和装备发展前景。同时,将“显性和隐性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各个教学活动和环节,激活课程育人元素,增强课程育人功能,实现知识传授、技能提升和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培养学习者“勤奋、创新”专业素养和“忠于国家、献身国防”的使命任当。
2.1. 以价值塑造为引领,推动树立用装管装爱装研装意识
课程立足岗位需求,从装备应用场景和案例切入,引导学习者观察、思考、讨论、质疑、探究,逐步树立用装、管装、护装、研装意识,塑造“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勇于担当”的价值品质。
2.2. 以能力发展为目标,坚持树牢双线“三位一体”教学理念
课程围绕贯彻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理念,坚持以“知识、能力、素质”和“意识、信念、责任”两个“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以“聚焦实战、实操实练”为特色,全面提升育人能力。
2.3. 以三观塑造为抓手,着力促进三“主”建设协同发力
课程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将价值塑造、知识教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抓好教员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3.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3.1. 聚焦岗位核心素养培育,课程思政有方向
基于课程培养目标要求,旨在培养既有过硬的装备管理与保障能力素质,又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的“四有”革命军人。其主题聚焦专业思政总目标,兼顾课程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各司其职又形成合力。因为学习者初次接触军事类装备,首先应关注用装、管装、护装、研装意识的培养,同时关注其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等基本素养的培育,更好的满足课程的定位要求。
3.2. 组建“双融合”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有高度
依托党建引领作用,有效实现教学能手和党建人才相融合,以党建做引领,找准育人坐标和方向;充分将科研能力和基层管理经验相结合,时刻紧追装备技术发展前沿和需求,精选最新科研成果进课堂,实现教学与科研相融合,以科技前沿为引领,培塑科学素养,根植科技兴军、科技强国伟大信念。
3.3. 拓展线上线下思政载体,思政实施有新度
围绕课程模块教学,建成了线上线下类型丰富的思政载体。线下主要以课程标准为根本,着重在教案、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案例库等多个维度进行思政建设,明晰了课程思政路径,为授课教员实施课程思政提供指引;线上主要依托自建线上课程、微课,融入思政元素并面向全军开放,拓展课程思政辐射范围,形成多角度、多维度育人模式。
3.4.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思政有热度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课堂“活”起来。在课中实施阶段,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针对疑难问题、易混淆内容、一问多解或难以判断正误,为学习者创设辩论情境和机会,培养学习者挑战性、冒险性、合作性的个性品质和精密性思维。针对学习者较为熟悉的内容,充分发挥学习者主体地位,对其经验和想法进行交流和分享,教员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拔高,实现知识的获得和提升,在动态性的课堂中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力培育。同时,借助翻转课堂、问题引导等教学方法,以案例讨论、情境对话、“大家来找茬”等课上“活动”设计为载体,将课程思政融入课中知识内化阶段,使得学习者在活动参与中感受科技兴军、科技强国的力量,强化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切实实现“知识内化”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4. 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4.1. 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清晰可复制
本课程从军人的责任使命和担当为逻辑起点,结合院校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要求和课程实施计划,导引出专业总体思政目标,将其层层分解到课程各个模块。围绕目标、课程特点设计思政载体,融合体现“意识、信念、责任”三位一体育人目标。
4.2. “党建 + 课程思政 + 科研”模式相融相驱
通过组建教学与党建、教学与科研“双融合”课程团队,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党支部建设、科学研究相结合。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实现党政工作和教学工作一起谋划、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了课程思政有力度、有高度、有新度。以科技前沿为引领,实现科研成果进课堂,激发学习者科创精神,实现课程思政有深度、有广度、有热度。如:以支部组织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对课程思政案例库进行充实,重点体现装备发展对于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习者用装、护装、研装意识,增强国防建设使命担当。
4.3. 实战化教学效果更加突显
先后依托相关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实验室体系,使得贴近实战需要的教学科研实验平台功能更加齐全,学习者的装备专业素养得以巩固和提升。以“实战化教学”为导向,遵循理论结合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原则,紧贴部队作战训练实际需求,开展实装实操教学,增强了学习者对装备结构组成、作用原理的感性探索和认知,为岗位任职需要奠定良好基础。同时,通过分组组训模式,创造团队协作机会,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练就过硬作风[3]。
5. 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法,课程思政逐步成为课堂教育的核心。课程思政需要在不改变原有课程内容和属性的基础上,通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立德树人、为战育人为基本遵循,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达到盐溶于水、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作为军事装备类课程,为了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系统性,实现课程思政1 + 1 > 2的效果,构建课程知识主线和思政主线的相协同教学模式,在课程知识主线的基础上,增加思政主线,并以此主线将各章节的思政元素紧密串联和融合,实现课程专业知识点和课程思政点的有机串联,使各思政元素不是独立的个体元素,而是在课程思政主线的串联下形成了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4]。
在军事装备课程教学中,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了核心素养培育、“双融合”教学团队构建、线上线下思政载体拓展、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取得了课程建设质量和课程教学效果的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