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批注式教学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the Annotation-Based Teaching Design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摘要: 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阅读教学,新课标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此指导下,语文课堂上学生大多时间拿来“说”,而给“写”的时间却很少,更有甚者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忽略了学的“记”。实际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记之间应该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不矛盾的。批注式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引导学生独立地完成对课文的认识,在自身理解视角对课文理解、分析,对主题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提高学生运用文本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索与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完成最近发展区的跳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做批注可以帮助生加深理解和感悟,加强语文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同时可以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增强听课效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恰当的批注方法,从而发挥教学批注的作用,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Abstract: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Chinese teaching is reading teaching.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roposes a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concept and advocates a learning method of independent cooperation and inquiry. Under this guidance, students in Chinese classes spend most of their time “talking”, but little time is given to “writing”. What’s more, the “memorization” of learning is ignored in classroom reading teaching. In fact, listening, speaking and memorizing in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be mutually unified, mutually reinforcing and not contradictory. Annotation-based teaching focuses on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puts students in the main position of learning, guides students to independently complet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make an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topic, and express themselves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texts,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literacy in Chinese,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and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ies, and help students independently complete the jump to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rough timely guidance from 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annotation can help students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perception, strengthen the impression of Chinese knowledge in students’ minds, and at the same time focus students’ attention in class, enhance the effect of listening to lectures, and develop good learning habits. Therefor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play a guiding role and guide students to master appropriate annotation methods, so as to play the role of teaching annotation and truly improve students’ Chinese learning ability.
文章引用:吴华静. 小学语文批注式教学设计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9): 256-26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91649

1. 现实意义:新课程背景下为何要做批注

统编教材注重体现学生有效的自主阅读过程,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1]

然而在现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情况:孩子们在课堂上激烈探讨之后,课本上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在孩子们有所感悟的时候,课本上没有及时记录下孩子们的感悟;在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后,课本上也没有对方法的整理和积累。事实证明,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还是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体现。语文课堂上学生讨论的确实多了,但做批注却少了,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批注。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要读书,都告诉了我们做批注的重要性。

2. 研究批注式教学设计的社会重要性

2.1. 与新课标理念契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总目标之一,批注式阅读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2]。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性和阅读差异性,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与新课程理念相切合。

2.2. 践行语文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即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这亦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经验储备与文本、教师展开深层的谈话,从而促使学生在对文本的欣赏和情感体验中获得美的体验和感受。

2.3. “批注式教学”促进学生个体的学习发展

在批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批注的内容不受限制,他们可以将所学、所想的内容全部以文字记录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将情感融入文字当中,这样既满足了个体的学习需要,又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品质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强调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都可以从作品中重新认识自我,获得独立的阅读体验。此时的学生拥有独立的话语权,在阅读过程中尝试扮演作者甚至是文中角色,可从情感角度发表更多有创意的见解。

3. 研究批注式教学设计的做法

3.1. 在预习时给字词做批注

每一篇课文上课前,老师都喜欢布置预习作业。预习一个重要的点就是认识生字词,那么我们孩子就可以通过查字典等方式提前了解生字词,给生字词注音并组词。到老师上课时孩子们就可以通过提前做的批注读通读顺课文了。

3.2. 在谈重点字词句感受时做批注

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每位老师特别注重的。对重点的字词句,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精彩片段、重要场景、进行边读边感悟交流时,就要求学生能边读边想,最好能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谈感悟时会组织语言选择恰当的词句来表达,进而侃侃而谈,有理有据。在这基础上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提高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

3.3. 在文章关键句和中心句上做批注

基本上每篇课文都有关键语句或中心句子,老师在上课总喜欢抓住这些句子来概括段意或者文章,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走进作者,走进文本世界。如果只是让学生站起来嘴上说说,而没有留下一点文字,那过后估计学上也啥都不记得了。

3.4. 在学生感到疑惑或困难的地方做批注

有些课文年代比较久远,学生感到比较陌生,还有一些课文个别句子语言高度凝练、含义深远,以小学生的知识量来说理解是有很大难度的。如果老师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提一提的步骤上,大部分孩子还是理解不了,糊里糊涂,很难消化。在这时候,帮助孩子一起来分析整理然后把自己的理解记在书上,这才是最保险而有效的做法。

3.5. 在领悟作者写作特色及意图时做批注

阅读教学不仅要学还倡导模仿,模仿作者是怎么写的。不仅要明白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还要弄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课文之后,学会作者的写作顺序,表达方式,用什么修辞方法、说明方法、等写作方法。

3.6. 在老师板书总结时做批注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3]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过。语文课堂上老师的板书一般都是记录课文内容的重点、难点,或者作者的写作特色等重要的内容,板书大多简洁明了、条理性强。孩子们记录下来有助于日后的复习消化。

4. 研究批注式教学设计的指导方法

那我们的学生该怎样做批注才能又快又好呢?

4.1. 统一记笔记的符号

上课时孩子要边听课边做批注,那怎样才能让学生边快捷边有效的记录呢?这时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各种标点符号,比如圈生子用圆圈、关键句用直线、带修辞的句子划波浪线、难理解的字词画方框、重点字词用三角形、常用字词用五角星、不理解的用问号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常见常用的符号。

在确定符号以后,我们课堂上就应该经常使用,形成我们自己大脑里的符号系统,相同的知识点都用相同的符号勾勾画画,这样便于记忆也便以知识的归类,但在标记时要醒目要突出重点,不能太多太乱。

4.2. 大胆确定做批注的地方

什么地方该批注什么知识,学生要到心中有数。把什么知识批注在课本的什么地方以便我们日后更方便查看,我们学生也应该有一定的习。比如:在田字格生字的上方标注上拼音,在旁边写上组词。在课题下方写上作者代表作品,在上方写上文章中心。在课文插图旁边有空白比较多的地方记写作方法,课文后面的空白处记老师的板书等,对圈画生字词、关键句子、重点段落的理解,则可直接记在行文中或旁边。这样做批注的习惯对学习语文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4.3. 熟悉做批注的技巧

做批注是为了帮助孩子们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加强对课文的记忆,简单明了的批注。不要求学生把字非写得工工整整,规规范范。做批注速度要快,如果要求工整的话相对来说就比较慢,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下最想记的内容,这时孩子们做简明扼要的批注就非常必要了。

4.4. 养成做批注的好习惯

首先孩子们要真正重视做批注。做批注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听课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克服做不做批注都无所谓的思想,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做批注。要从提高学习成绩和的学习效率高度去认识做批注的重要意义,把做批注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不能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5. 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母鸡》为例

那我们的学生该怎样做批注才能又快又好呢?

5.1. 教材解读

《母鸡》这篇文章来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作家笔下的动物”是本单元的主题。本文以老舍先生的情感变化作为线索,描写了老舍先生对母鸡从“一向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态度转变,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教学时要用到单元第一篇课文教到的批注式阅读的方法,深入感受“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

课文开篇就说:“我一向讨厌母鸡。”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又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4]直接描写了作者对母鸡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本篇课文的编排很容易看出来,根据作者前后态度的变化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编者安排《母鸡》一课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方面同《猫》进行对比,体会同一作者在描写不同动物时用的手法不同。另一方面是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感受母亲的伟大,感悟对母亲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5.2. 研究理论

批注式阅读教学是学生在自主阅读文章内容,要求学生在遇到问题、有感想等用线条、圈画或简洁的文字进行标注的一种方式,研究者为了利用这种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增强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通过具体的批注实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本内容的深度联系。批注式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母鸡》这篇散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划出他们觉得重要的或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并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或者提出疑问。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阅读文本,还能够逐渐学会怎样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

5.2.1. 批注式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第一,既要正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生成。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学会正确处理。上课视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开放的,互动的。学生的表现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要求教学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也要在课堂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预设是体现目标和方向,生成是展现与补充,两者都非常重要,不可侧重。

第二,目标要有可操作性,表述清晰准确。教学目标的预设要通过可见和可量的动作来表述具体行为,表述词的使用要清晰和准确,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要立足于实际课堂,落到关键点。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知识和技能是可以肉眼观察到的指标,通过定量的方法可以进行评估;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内隐性的变化,无法用定量的方法衡量,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评估。因此教师在上课中不能只关注怎么获得分数,要丢弃掉唯分数论的老旧思想,多关注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与评价。

5.2.2. 具体教学目标的设计

依据“批注式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最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分析,对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母鸡》进行了以下的教学目标设计。

1) 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字意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独立批注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借助各种批注对前后内容进行对比,体会作者对母鸡态度的变化,并说出变化的原因。

2) 能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作者的观察方法,感悟本文细致传神的描写,感受同一作家在写不同动物时,表达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学会作者是怎么描写动物的,从而模仿写一种动物。

3) 在批注阅读中感悟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感受母爱的伟大,表达对母亲的赞美。

5.2.3. 批注式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

课程改革在不断的推进,“教教材”为目的教学不再适用,而应该是要“用教材教”,限于课本上的教学的内容知识面不广,语文课程资源提倡应该包含课内和课外两种资源,然而同样的文本,因为教师的文化水平、思想高度和生活阅历等方面有所不同,所以阅读教学也会出现侧重点的差异。教学该选哪方面的内容就得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了。

第一,认真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首先,语文本位要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阅读教学首先是以语篇作为基础的,侧重教会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受、积累和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其次,教学目标要牢牢抓住。教学目标是所有教学活动的起点,只有牢牢抓稳教学目标,恰当地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才会具有实际意义。最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把握住。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在上课中,教师要意识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合适的取舍。

第二,教学内容要少而精。一堂四十分钟的语文课,不仅检验教师对文本的把握程度,还要求老师能够在为数不多的时间内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因此,少而精的教学内容,能高效地推动课堂教学,且督促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吸收。在备课时,要求教师对教材能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磨。

第三,在教学内容上要斟酌到不同的风格。比如,记叙文、小说、诗歌、说明文等,他们的表达形式和教学重难点都各不相同。在教学中,应考虑到不同的文体特征,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第四,注重课堂活动的生成性。教师的备课准备只是提前设定的教学流程,而现实的教学课堂则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在准备教学内容时,不能只想到课堂活动的预设,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5.2.4. 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

1) 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探究“我”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文中这一句话:“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并引导学生根据具体语句,在思考原因的过程中感悟作者深含的情感。

这篇文的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将文本与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作品《猫》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探究出相同作者对不同动物的表述方式的差别,感受老舍先生的语言功底和文字背后的情怀,进而探究本文中的表达写作方法,模仿身边的小动物,通过这样的迁移训练,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支配表达方法,并能学有所用,为本单元的习作“我的动物朋友”打好基础。

2) 教学内容的分析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如下批注式教学五个阶段的具体教学内容。

a) 复习字词阶段: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字词,让学生再现《母鸡》一文的主要内容。

b) 情境创设阶段:师生合作研讨“我”一向讨厌母鸡的三个原因,并完成“我”对母鸡的控诉单。

c) 摸索阶段:在前一个阶段学习的任务上,学生完成独立探究,思索“我”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并为母鸡进行辩护,独立完成“我”对母鸡的辩护单。

d) 合作学习阶段:通过同桌探讨、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完成上一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情况,优化辩护单。

e) 成果评价阶段:本阶段要处理两个问题,第一,思索《母鸡》和《猫》这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第二,利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手法,仿写一段喜爱的小动物,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最后通过评价的方式总结小练笔。

5.3. 《母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字意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独立批注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借助各种批注对前后内容进行对比,体会作者对母鸡态度的变化,并说出变化的原因。

2) 能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作者的观察方法,感悟本文细致传神的描写,感受同一作家在写不同动物时,表达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学会作者是怎么描写动物的,从而模仿写一种动物。

3) 在批注阅读中感悟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感受母爱的伟大,表达对母亲的赞美。

教学难点:

运用批注式阅读理解文本,感受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作者的观察方法,感悟本文细致传神的描写,感受同一作家在写不同动物时,表达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学会作者是怎么描写动物的,从而模仿写一种动物。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上节课内容,为何生“厌”

1) 圈出三组词语,齐读,说出母鸡的特点。

嘎嘎 细声细气 颤颤巍巍 如怨如诉

欺侮 可恶 不反抗 下毒手 趁其不备

发了狂 恨不能 差不多 受不了

2) 寻母鸡的特点,找出作者之情感。板书:讨厌

(指导学生做圈画笔记,并注意写字姿势。)

3) 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作者对母鸡态度发生变化的句子。

板书:不敢再讨厌

4) 学在有疑,对比板书,你最想了解什么?

把握主要问题: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到底是什么让作者的态度改变了?

【设计意图】

把词语分类复习,到找出母鸡的特点,再到感受作者对母鸡的态度,这个环节如剥丝抽茧,一层层加入。复习第一课时内容之后,让学生搜索全文情感变化的主线,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疑问,既培育了学生提出疑问的能力,又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板块二品味语言,感受“母爱”

1) 课文中有一段话告诉了我们作者从“一向讨厌”到“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请用波浪线找出来并读一读。

指导圈画重点词语,指名学生分享,全班共读第九自然段。

2) 认真细读5~8自然段,划出文中具体描写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句子,在最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批注。

3) 学生汇报

沿着学生思路出示课件,并利用互动课件写上批注。

预设

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① 想一想母鸡为什么警戒?它是如何警戒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引导并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阅读感受。

③ 指名学生能带着动作来读,读出母鸡的慈爱、负责、勇敢,辛苦。

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① 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在这比较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② 看到这些肚子圆圆的小鸡雏,你有什么心情?看到日益消瘦的母鸡,你又有什么心情?

③ 你能读出这种心情的变化吗?

它还半蹲着,让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

① 全班学生学母鸡做出半蹲的动作,听录音 朗读,然后问学生为什么母鸡不坐下?又为什么不直接站起来呢?

② 你又从这句了解到了什么?能通过自己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① “它”到底是谁?“它们”又是谁?

② 你能描述处当时的画面吗?请在旁边做批注

③ 你能想象出画面然后读出母鸡的勇敢吗?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无论多么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① 你能在旁边批注出“顶”是什么意思吗?

② 是谁发出“顶尖锐”“顶凄惨”的叫声?发出来做什么?(发出警告)

③ “白天辛苦一天,夜晚也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④ 你能通过朗读,读出母鸡的勇敢和辛苦吗?

4) 师生总结

① 比较母鸡前后的变化,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了吗?

② 自由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鸡母亲的伟大。

③ 这时你觉得老舍先生对这只母鸡还是讨厌吗?

【设计意图】

课堂把时间给学生,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加深对本文的理解。分享的时候,打破以前的模式,把学生作为中心,学生分享到哪里,课件就出示到哪里,并运用课件的互动功能,实时高效地做批注。这个内容用学来定教,充分体现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板块三 拓展蔓延,歌颂母爱

1) 老舍先生看着鸡妈妈,他就像看到了谁?

2) 展示老舍先生《我的母亲》中的片段:

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听录音朗读后,问: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

3) 课文只是表达了对鸡妈妈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吗?

板书:母爱

4)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们,母亲对孩子的爱无微不至,不求回报,那么现在的你们能为母亲做点什么呢?

【设计意图】

延申老舍先生《我的母亲》片段,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深深感受到:原来老舍的妈妈也是这样的“负责、勇敢、慈爱、辛苦”,从而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歌颂伟大的母爱。这个环节没有老师的枯燥的说教,而是用“以文解文”的阅读方法,推动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体会出文章的深意。

板块四 效果评价,总结延伸

1) 小组讨论《猫》和《母鸡》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之处并完成学习单,交流讨论成果。

2) 完成写作练习,交流分享,并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总结小练笔。

【设计意图】:与其他一般教学的课堂评价不同的地方,批注式教学中效果评价的内容不仅可以是教师对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阶段中取得的成果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对自己在这节课中提升的语文能力的评价等等。《母鸡》和《猫》同为老舍先生的佳作,作者在写同一类型的文章时都会运用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其不同之处可以慢慢研磨,当学生真正读通、读懂、读透文本之后,才能完成两篇作品的对比工作。所以,设计《猫》与《母鸡》这张学习单更有利于老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

此外,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而学生的写作则是传达一种全面的提升。余娟提出,带着理解的思维去读书,是每个人的本能;而奔着写作的意识去读书,就是一种专业的语文学习思维。本单元要求的习作:我的动物朋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写出它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中要做到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因此教师可指导学生完成一篇小练笔。在评价时先让学生自评,再让学生互评,这样能建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气氛,注重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作业超市

1) 推荐阅读:普里什文《柱子上的母鸡》

张抗抗《天鹅》

模仿写一种动物(选做)

6. 《母鸡》教学设计的研究效果

通过批注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包括作者的写作手法、角色的性格特点以及文中的象征意义。在《母鸡》的教学案例中,学生通过标注、记录和讨论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学生在批注过程中,需要不断回顾和联系文本的不同部分,这种对比和关联的过程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结构的理解,从而提高了阅读理解的整体水平。

批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自己的见解,这种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分析《母鸡》时,学生被激励去思考母鸡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及其象征的社会或文化意义。

学生在批注过程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解释,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长期的实践可以形成持续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具有积极影响。

总之,学生批注能力的提高一朝一夕或是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它肯定是个周而复始的螺旋式的提升过程,它不仅要求有教师恰时的指导,而且还与学生个体的知识储存、阅读技能、学习习惯等息息相通,因此就要求广大教师在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要明白欲速则不达,物极必反。只有在阅读教学课堂上经常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学会批注的有效方法,并把所学到的批注方法有效拓展到课外阅读中,以此来达到熟能生巧的阅读巩固效果。时间长了,学生不仅能在课堂学习中不断提升批注阅读能力,还能在课外阅读中掌握成效,深刻感受到批注法运用在阅读课文的优势与魅力。

参考文献

[1] 滕绮缘.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索[J]. 试题与研究, 2024(20): 144-146.
[2] 李耀伟, 李永佳, 孙嘉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解读[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22(4): 46-48.
[3] 伍萍萍, 巩聿信. 从《进学解》看韩愈治学思想[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2(5): 122-124.
[4] 高启山. 由“厌之切切”转为“爱之深沉”——《母鸡》中老舍态度变化描写赏析[J]. 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 2024(5): 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