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在大学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以阅读课程为例
The Application of 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 in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s—Taking Reading Courses as an Example
摘要: 随着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不断深化,大学英语中的形成性评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开展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如对应的形成性评价的评价素养不足和缺乏一个统一、科学的评价衡量标准等。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简称CSE)颁布于2018年,是一个科学、统一标准的评价量表。量表对每个等级所达到的要求进行明确规定,为每一阶段的英语学习、教学和测评提供了参考标准。本文经过分析相关文献,了解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与脉络,尝试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与测试,旨在帮助落实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中的具体实践应用。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testing in China,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glish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However, implementing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glish still faces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assessment literacy and the lack of a unified, scientific assessment standard. 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 (CSE), published in 2018, is a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assessment scale. It clearly defines the requirements for each level, providing reference standards for every stage of English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By analyzing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research on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glish and attempts to apply the CSE to the teaching and testing of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courses, aiming to help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glish.
文章引用:高房.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在大学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以阅读课程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9): 249-25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91648

1. 引言

随着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不断深化,大学英语中的形成性评价也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 [1]就明确提出,师生需要进一步重视形成性评价,把形成性评价作为大学英语评价与测试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教学与测试的相关部门也应注重教师评价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2]。但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依然面临诸多问题,诸如自主学习性不高、缺乏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时间、缺乏相应的评价素养,开展形成性评价难等问题[3] [4]。虽然教育部文件已对中小学以及高校教育中的形成性评价做出明确要求,但如何在中小学以及高校教育具体教学实践中落实形成性评价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5]

为确保形成性评价在高校教育中发挥优势作用,一方面我们要普及形成性评价的相关知识,对教师进行评价素养的培训,另一方面我们也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可参照的语言能力标准进行评价参照。总而言之,一个科学、统一、行之有效的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对英语测试有具体的指导作用,对英语学习、英语教学等相关工作具有切实的参考意义和促进作用[6]。量表为每一阶段的英语学习、教学和测评提供了参考标准,为我国英语学习、教学、测评之间架起一座连通的桥梁[7]。同时,刘建达[8]也提到,基于量表的测评体系还有待建构和完善;科学、客观、准确评估学习者学习效果仍需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

因此,尝试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应用于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形成性评价,顺应国家对课堂形成性评价的提倡要求,确保形成性评价过程中的统一标准,能有效地促进大学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发展,提高教师评价水平,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2. 研究现状

形成性评价既是一种测评行为,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指的是对所获取的学生的学习表现证据加以分析解释,从而得出结论指导下一步学习和教学的过程[9]。效果良好的形成性评价活动可以令学生学习效率大幅提升[10]。形成性评价常见的形式包括课堂观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小组讨论、开放性任务、定期小测验、学生档案记录等。

我国形成性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1世纪初开始出现形成性评价相关研究。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的相关研究从理论、效果、方式和具体实践等方面都对这一领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与研究。在许多学者的努力之下,形成性评价开始与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理论;形成性评价的积极效果也在不同的实证研究中得到证实;一些结合新理论新媒介的新型形成性评价模式或方法也出现了不少。部分学者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大学英语评价的重要手段,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跟踪、监督和反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效果,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积极的推动作用[4] [11]。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应该十分注重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与应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也引导师生进一步重视形成性评价,把形成性评价作为大学英语评价与测试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利用评价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4]。从目前政策以及教育界对于形成性评价的重视可以发现,形成性评价的优势得到了普遍认可,而以往以最终成绩决定一切的终结性评价也显现出其弊端,无法适应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测评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应注重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评中的研究。

但也有学者认为,形成性评价虽然对于教学活动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因为其缺少统一的衡量与评价标准,很可能会导致在实际教学评价互动中造成效率低、存在误差等问题。举例来说,不同教师的评价及学生自评、互评时掌握的标准可能不一致,所以需要设定真实的和统一的评估标准。没有一个统一衡量的标准(量化标准或成绩标准等),即使是同一位教师评价,也会受到评价主观因素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策略、性别、外貌、与人交往的能力、与教师关系的亲疏等而影响判断,从而在评价中带入个人偏见,影响评价结果[12]-[15]。因此,学界不少学者都提出建立一个统一、科学的评价衡量标准,以此来帮助落实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与测试中的具体实践应用,制定一个明确、标准、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是成功实施多元评价的重要条件。刘建达[16]提到,形成性评价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要有统一的标准,评价的每部分、每个步骤都要有相应的标准作为参考。而量表作为语言能力的标准,可以为形成性评价提供连贯统一的参照标准。由此可见,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与形成性评价具体实践相结合,适配度极高,能有效解决现阶段形成性评价缺乏统一标准、难落实等问题。

何莲珍、张慧玉[17]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进行分析,认为量表为我国英语能力测评及各类考试定下统一的标准,有利于提高英语能力评估的公平性,从能力测评、人才考核、资源分配等方面推动了社会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统一。同时,学界也有不少学者呼吁对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应用研究。他们认为,目前有很多有关量表的研究集中于理论探讨,量表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18]-[20]。刘建达[7]也提到,基于量表的测评体系还有待建构和完善;科学、客观、准确评估学习者学习效果仍需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

因此,应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的阅读量表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课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探索二者更为紧密的结合方式。将科学统一的衡量标准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期解决形成性评价缺乏统一标准,难落实等问题,同时也是对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应用研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扩充。

3.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在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是以语言运用为导向,构建了多层级的指标体系,对英语能力进行评估和分级的系列标准,并对各等级的英语能力特征进行了全面、清晰、具体的描述。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的英语语言能力从低到高分为一至九个等级,归为基础、提高、熟练三个阶段,能力分处三个阶段的学习者和使用者,分别称为初级学习者和使用者、中级学习者和使用者、高级学习者和使用者。本科生语言能力多分布在量表的三至六级之间,且四、五级的学生较多,六级为少部分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三级则是部分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详见表1

Table 1. CSE levels

1. CSE等级

能力发展阶段

能力等级

熟练阶段

(高级学习者和使用者)

九级

八级

七级

提高阶段

(中级学习者和使用者)

六级

五级

四级

基础阶段

(初级学习者和使用者)

三级

二级

一级

量表利用基于运用的原则把语言使用作为描述的方向,主要描述不同能力水平的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的典型语言行为,简而言之,就是他们能做什么。教师以CSE量表为依据,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如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英语能力进行检查、验证、测量和个性化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21]。同时,学生可以利用量表自我诊断和互评,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和策略,选择相应的学习材料,提高学习效率、参加适当级别的培训或水平能力测试。教师要学生展开自评培训,并根据自评结果提出反馈和学习建议。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阅读量表》清晰描述了各阶段英语学习者在阅读方面应具备的能力,将抽象的阅读能力通过具体的描述语细化为可观察、易感知的阅读行为,从而为阅读测试提供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探讨阅读量表在英语阅读形成性评价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奠定基础。本文以阅读理解能力总表(见表2)基本构架及理论为支撑,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实践提出实施意见。大学英语阅读课程教学过程被划分为如下步骤:学生阅读能力预评、课程教学、测试与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学改进。

1) 学生阅读能力预评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与测试之前,应对学生当前的英语水平有充分的了解。阅读量表对英语阅读能力进行了细致描述,因此教师可利用量表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出预评,确定学生现有水平。评估方法包括高考成绩分析、英语阅读测试、学生间自评互评等,以此对学生的情况做出初步判断。能力预评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学生的英语水平将会决定后续的课程设置,分级教学等。预评后进入教学阶段,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因材施教。

2) 课程教学

因学生当前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做到在同一班级内因材施教,所以建议采取分级教学,该方法已经成为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堂的普遍做法,教学成果显著。分级后,教师根据学生水平设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需根据量表的分级要求,结合学生英语水平的分级情况,设计教学课程与测试任务。如针对能力分级为四级的学生,课程内容要循序渐进,内容不宜过难。在选材方面,可选择一些简短故事、书信、议论文、记叙文等,锻炼学生提取信息、推断、概括主旨要义的能力。

Table 2. Overall scale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CSE3~CSE6)

2. 阅读理解能力总表(三级到六级)

六级

在读语言较复杂、相关专业领域的不同类型材料,如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商务公文等时,能把握重要相关信息,并对语言和内容进行简单的评析。

能读懂语言较复杂的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材料,推断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通过浏览专业文献的索引,准确检索目标信息。

五级

在读语言较复杂、话题丰富,如有关教育、科技、文化等的材料时,能理解主题思想,分析语言特点,领会文化内涵。

能读懂语言较复杂的论述性材料,如社会时评、书评等,分辨不同观点。

四级

能读懂语言简单、不同类型的材料,如简短故事、书信等,提取细节信息,概括主旨要义。

能读懂语言简单、题材广泛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区分事实和观点,进行简单推断。

能通过分析句子和篇章结构读懂语言较复杂的材料,理解意义之间的关系。

三级

能读懂简单的应用文,如书信、通知、告示等,提取关键信息。

能读懂语言简单、话题熟悉的简短材料,理解隐含意义,归纳要点。

在读语言简单、话题熟悉的议论文时,能借助衔接词等理解信息之间的关系。

3) 测试与评价

依据学生当前的阅读能力等级与教学目标设置考卷,对学生阅读水平进行全方位的考察。题目设置应难度适宜,可适当提高难度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考试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如针对能力分级为五级的学生,测试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区分度,文章体裁可以包括社会时评、书评、较复杂的教育、科技、文化材料等,题目须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判断的能力、信息检索和整合的能力、文本类型识别和分析的能力等。测试结束,教师结合测试结果和学生的平时表现,做出综合评价。

4) 学生自评与互评

形成性评价强调学习过程,需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是指让学生自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量表中设有阅读理解能力自我评价量表,可以用于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对自身英语能力水平的判断或诊断。因此,学生可以在阅读理解能力自我评价量表的帮助下,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进行评价。学生因为自身水平有限或其他原因,有时很难对自身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教师应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正视自身水平,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调整学习策略、提高阅读能力。学生根据量表的相关描述,确定现在自己的水平处于什么位置,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了解目标语言水平要求,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从根本上取得进步,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此外,还可运用同伴互评的评价方式,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成员可根据阅读量表互相评价。每位学生需对照量表,询问被评价学生,并对被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写出评语,指出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被评的学生应根据同学的评价确定自己的改进目标。学生互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学习动力。为保证学生自评以及互评的有效性,学生自评、互评必须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该给学生写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语,以便让学生准确地了解到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和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5) 教学改进

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后,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及测评结果,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教学与测试方案,从而达到良性循环,逐步实现更高等级目标。教师的教学改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a) 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按照学生目前英语能力等级进行分阶段的选择。教学内容与目标应稍高于目前学生水平,处于目标能力水平与现能力水平之间,确保课堂有一定的挑战性,有效激励学生学习。b) 测试内容的选择、题型的设计都应在量表的指导下进行。如面向能力分级为五级的学生,在测试题型上可以设计一些读写题型,着重关注文章观点、主旨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与区分,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c) 重视测试成绩结果的分析。为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测试的积极影响,教师应对测试结果认真分析,审慎测试后的决策,使测试具有积极的反驳作用。如出现班内成绩普遍不高的情况,教师需考虑是考试题型难度的问题还是学生能力水平分级的问题,随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规划。

4. 总结

形成性评价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形成性评价重视语言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22]。形成性评价能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从而改进和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笔者在梳理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相关文献后,发现形成性评价存在标准缺失,难落实等问题。于是,本文从实际应用层面提出了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与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一些建议,尝试去解决形成性评价具体应用层面的问题,同时也希望能丰富关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应用研究。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与大学英语阅读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有助于丰富现有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帮助解决目前形成性评价标准不统一,难落实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2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2] 金艳, 孙杭. 中国语言测试理论与实践发展40年——回顾与展望[J]. 中国外语, 2020, 17(4): 4-11.
[3] 郑春萍, 逯行, 王海波. 大学英语实验教学与评估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 现代教育技术, 2015, 25(1): 72-78.
[4] 金艳. 大学英语评价与测试的现状调查与改革方向[J]. 外语界, 2020(5): 2-9.
[5] 袁树厚, 束定芳. 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研究: 回顾与思考(2002-2016) [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7(4): 51-56, 2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7] 刘建达. 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研制的基本思路[J]. 中国考试, 2015(1): 7-11, 15.
[8] 刘建达.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与英语教学[J]. 外语界, 2019(3): 7-14.
[9] Black, P. and Wiliam, D. (2009) Developing the Theory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Educational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21, 5-31.
https://doi.org/10.1007/s11092-008-9068-5
[10] Wiliam, D. (2007) Changing Classroom Practice. Informative Assessment, 65, 36-42.
[11] 王捷.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形成性评价研究[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1(2): 122-132.
[12] 郭茜, 杨志强. 试论形成性评价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启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 24(5): 103-108.
[13] 饶小飞. 罗森塔尔效应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外国语文, 2012, 28(S1): 151-154.
[14] 邢有琨.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评价模式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15(S1): 287-288.
[15] 刘敏, 吴始年. 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云端测评模式构建[J]. 外语教学, 2020, 41(5): 71-75.
[16] 刘建达. 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完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思考[J]. 中国考试, 2021(9): 8-12.
[17] 何莲珍, 张慧玉.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语言经济学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7, 49(5): 743-753.
[18] 刘建达.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与英语学习[J]. 中国外语, 2017, 14(6): 4-11.
[19] 刘建达, 韩宝成. 面向运用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建设的理论基础[J]. 现代外语, 2018, 41(1): 78-90.
[20] 张文霞, 王晓琳.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在大学英语写作课堂学生自评中的应用研究——动态评价理论视角[J]. 中国外语, 2022, 19(1): 71-78.
[21] 王守仁.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教学, 2018, 39(4): 1-4.
[22] 刘萍. 形成性评价与语言学习[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8(1): 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