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反义词“上”“下”属于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汇,它们所拥有的意义众多且用法丰富。“上”和“下”的最基本的词性是名词中的方位词,用来表示空间概念,从理论上来说是以对称的方式同时产生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环境的变迁,方位词“上”和“下”可以用来表示时间、等级等概念,它们之间也逐渐出现了不对称的现象。本文主要对“上”“下”在空间域和时间域的不对称进行研究,以求对该对反义词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2. 方位词“上”“下”
《说文解字》中对“上”“下”的解释为:“上,高也。”“下,底下。”另外,“上”的甲骨文字形如图1所示,短横画在长横之上,而“下”的甲骨文字形如图2所示,短横画在长横之下。由此可见,
Figure 1. Oracle “Shang”
图1. 甲骨文“上”
Figure 2. Oracle “Xia”
图2. 甲骨文“下”
“上”“下”应为相对而成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上”“下”的解释中,与方位词“上”有关的义项有:“上”的读音为shàng时,作为名词,用作方位词。它可以表示位置在高处,例如:“上部”“上游”;也可以表示次序或时间在前,例如:“上卷”“上半年”;此外“上”还可以表示等级或品质高,例如:“上等”“上级”。“上”的读音为shɑng时,同样是作为名词,用作方位词。它可以放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例如:“脸上”“桌子上”,还可以放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之内,例如:“会议上”“书本上”,也用来表示在某一方面,例如:“组织上”“思想上”。
与方位词“下”有关的义项有:“下”可以表示位置在低处,例如“下部”“下游”;还可以表示次序或时间在后,例如“下次”“下不为例”;此外,它还表示属于某个范围、情况或条件,例如“部下”“在党的领导下”;“下”还用来表示等级或品级低,如“下等”“下品”;还可以表示当前的某个时间或时节,如“时下”“节下”;另外,“下”放在数目字后,可以用来表示方向或方位,例如:“往四下看”。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作为方位词词性的“上”和“下”所组成的词或短语并非一一对应,其中有一部分词或短语是完全对称的,有一部分是形式或意义其中之一不对称,还有一部分完全找不到相应的对称形式。因而,方位词“上”和“下”作为一对反义词,存在不对称的现象。
3. “上”“下”空间域的不对称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及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简称BCC语料库)中的相关语料进行分析,可将“上”“下”在空间域的对称情况归纳为以下三种。
3.1. 完全对称
1) “上”和“下”作为方位词时,其方位词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这两个词的形式和意义应当是完全对称的。因此,存在包含“上”和“下”的完全对称的短语,用于表示空间概念。
向上–向下 楼上–楼下 往上看–往下看
① 向上看是风景,向下看是泥土。(第一范文网)
② 这是一幢两层楼的旧房,楼上楼下共4间。(都市快讯2003.4.16)
2) “上”“下”单独对称连用,可以指空间域中空间、物体的上下部分。例如:
③ 树干圆而通直,上下一样粗。(福建日报1980.9.1)
④ 他的全身上下、他所说的每一字每一句,无不显露出他对权势的野心与欲望。(克里斯提昂·贾克《首相的正义》)
3) “上”“下”对称单用,是一种习惯用法,经常出现在俗语中。例如:
⑤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3.2. 相对对称
在空间域中,“上”用在名词后表示具体方位时,多指某一物体上面可以和其他物体存在接触的部分,还可以指高于物体的地方。例如:“桌子上有灯”可以理解为“桌子上有一盏台灯”,也可以理解为“桌子上方有一盏吊灯”。而“下”用在名词后表示具体方位时,指物体下面的空间。此时,“上”“下”形式对称而意义不对称。例如:
山上–山下 桌子上–桌子下 床上–床下 窗户上–窗户下
⑥ 这是一间极其普通的学生宿舍,桌子上、书架上、窗台上以及床头都是书。(安顿《动词安顿》)
⑦ 不料,第二天,他又乘我不注意,买了许多东西放到我桌子下。(人民日报1994)
3.3. 对称空缺
空间域中,某些表示地点处所的名词只能与方位词“上”组合构成方位短语。例如:
大街上–*大街下 操场上–*操场下 稻田上–*稻田下
4. “上”“下”时间域的不对称
“上”“下”在引申的时间域中,同样存在不对称的情况,“上”“下”一般作为成词语素与其他语素构成合成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及BCC语料库中的相关语料进行分析,可将“上”“下”在时间域的对称情况归纳为以下两种:
4.1. 完全对称
1) 在时间域中,“上”“下”与量词以及表示时间的名词可以构成对称的短语结构。例如:
上个月–下个月
⑧ 沙龙上个月18日晚患轻度中风住院。(福建日报2006.1.2)
⑨ 正在服役的他下个月16日即将退伍,届时将通过微博更多地和粉丝们互动交流。(微博)
2) 在时间域中,“上”和“下”作为表示时间意义的成词语素作定语修饰名词,构成对称的形式。例如:
上旬–下旬 上午–下午 上半夜–下半夜
⑩ 喝高了的后果:上半夜颠狂傻笑,下半夜头疼失眠。(微博)
⑪ 我今天考试坐了一个上午,下午兼职站了一个下午。(微博)
4.2 .对称空缺
其他词和“上”“下”构成表示时间概念的合成词,出现了对称的空缺。例如:
早上–*早下
*四上–四下 *年上–年下 *时上–时下
⑫ 韩式田园风格越来越受到时下80后的喜爱。(微博)
5. “上”“下”不对称的成因
5.1. 原型理论引发空间域“上”“下”的不对称
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解释,空间概念是人类的早期认知成果之一,而建立空间范畴是从对人体的认知开始的。从垂直维度将人体划分,可以分为“上”和“下”。就“上”和“下”而言,我们的身体分为上半身和下半身,尽管在物理上对称,但上半身具有更多的价值,因为人类的主要的感觉器官都位于上半身,并且上方的视野通常比下方更广阔,所以上部空间更容易成为注意或感知的焦点。
“原型”一词通常用于指代某一范畴的中心成员或中心成员群,它是人类对于世界分类或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1]。由此可见,人体作为一种原型,是我们建立空间范畴的认知参照点。因此,“上”“下”原型的不对称源于人体上半身和下半身功能的不对称,这种原型的不对称反映在语言中就形成了词汇原型——方位词“上”和“下”在空间域的不对称。例如,有“大街上”而没有“大街下”,有“操场上”而没有“操场下”,有“稻田上”而没有“稻田下”,可以看出,表示地点的名词与“上”“下”搭配时受到了限制,有些名词只能与“上”搭配。
5.2. 隐喻投射影响时间域“上”“下”的不对称
“上”“下”的不对称源于方位词原型的不对称。在语用过程中,借助隐喻投射的方式,“上”“下”又产生了新的不对称,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受到了认知因素的影响。隐喻投射指以隐喻的思维方式在不同的认知域之间进行投射或映射,认知域即人们认知事物的概念域或范畴领域[2]。在现代汉语中,“上”“下”的使用不仅限于空间域,还常用于表示时间、社会等级等认知范畴。因此,“上”“下”的语义得到了不断延伸,但各个认知范畴的延伸历程和角度并不完全一致,因而造成了“上”“下”新的不对称。
当“上”和“下”表示时间时,是将“上”“下”的空间认知域投射到相应的时间认知域。蓝纯(1998)指出,“上”“下”是以太阳为轨迹的循环,一天开始时,太阳从低处缓缓升起,对应一天中较早的时间,必然先发生;而过了中午,太阳从高处缓缓降落,对应较晚的时间,必然后发生[3]。因此,借助空间概念中的“上”“下”,人们认知了时间概念:“上”表示较早的时间或次序靠前,“下”表示较晚的时间或次序靠后。
在时间域中,“上”“下”可以隐喻绝对时间、相对时间以及特定的时间段或时间点。绝对时间指不随交流中参照时点而变化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和“下”主要表示的是时间的顺序,它们的形式和意义都是对称的,例如:上半年—下半年,上学期—下学期,这类词组中的“上”和“下”都体现出了时间顺序上的对称关系。而相对时间则是指随着交流中参照时点变化而变化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上”表示过去的时间,“下”表示将来的时间,形式和意义也是对称的,例如:上星期—下星期,上季度—下季度。然而,当涉及特定的时间或时刻时,“上”和“下”存在对称的空缺,例如:存在“早上”没有“早下”;存在“时下”没有“时上”。“早上”的“上”与太阳升起是相关的,因为在清晨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到了中午达到了它的最高点,因此存在“早上”而不存在“早下”。另外,“当下”表示就在那个时刻、立刻,“时下”指当下、眼前,由此可见“下”有“目前就在那个时刻、那一瞬间”的意思,反映出了“下”此时从空间概念引申到时间概念的过程。
6. 总结
反义词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对词语,反义词最初一定是以对立的形式出现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反义词的发展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本文以反义词“上”“下”在空间域和时间域的使用情况为例来探究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上”“下”的不对称源于方位词原型在空间域的不对称,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时间域中的不对称,这是认知因素作用的结果。通过合理解释该对反义词背后不对称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对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