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专业临床营养学课程建设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Clinical Nutrition in Nursing Major
DOI: 10.12677/ces.2024.12962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铁梅, 赵 宏, 党占翠, 许 丹, 王树林, 彭 雯*:青海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青海 西宁;王 萍:青海红十字医院临床营养科,青海 西宁
关键词: 临床营养学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护理学Clinical Nutri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Reform Nursing
摘要: 课程建设对保证本科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临床营养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基于目前国内临床营养学教学过程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单一、教学模式陈旧落后、思政教育不够深入等突出问题,本研究结合课程特点,提出以教学改革为主体,以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胜任力培养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建设目标。其中教学改革通过优化教学模块,增加实践教学,加强过程考核等途径,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发现,今后应该加强专业型师资力量的培养,开展有效的师生沟通,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积极推进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培养出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胜任力突出、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求的营养健康人才。
Abstrac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s important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raining. Clinical nutrition is an important course in nursing. Based on the prominent problems in the courses of clinical nutrition in China, such as the suboptimal professional capability of teaching forces, outdated teaching modes, and insufficient dep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study proposed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goal as “One Body, Two Wings”, which takes teaching reform as the main bod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training as the two wings. The teaching reform adopted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odel by optimizing teaching modules, increasing the weight of practice, strengthening process assessment, etc. Through these effective approaches, the teaching reform improved teaching quality and strengthened students’ abilities in knowledge application.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more efforts should be taken to support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carry out effective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and promote novel and diversified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forms. By thes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we aimed to train high-quality nutritional professionals with distin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s well as excellent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and contribute to the Healthy China Goal.
文章引用:李铁梅, 赵宏, 王萍, 党占翠, 许丹, 王树林, 彭雯. 护理学专业临床营养学课程建设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9): 306-31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9621

1. 引言

临床营养学是营养学的重要组成成分,介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1],是护理学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营养宣教、康复及慢性病营养指导是护理学专业学生将来的任务之一,临床营养学课程是该任务的最主要支撑。随着医学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营养意识和对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临床营养学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 [3]。在医教协同思想为指导的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下,对于今后要在健康领域起重大作用的护理本科生,建设高质量的临床营养学课程,具备一定的临床营养学知识,对提升职业胜任力和拓展未来职业选择,以及增加以后职业的归属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为此,我们结合目前临床营养学课程教学的不足以及营养人才需求现状,对本校临床营养学课程教学进行了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

2. 护理学专业临床营养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2.1.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单一,教学内容因人(师资专业背景)设置

当前护理学专业临床营养学课程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专业背景大多集中在预防医学专业领域,虽然这些教师也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但是临床营养学这门课偏实践应用,预防医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因未接受过临床营养学的专业训练,缺少临床经验,因此教学通常以基础营养为主干内容,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批判性思维及沟通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打通在教学中基础营养——人群营养——临床营养脉络。

2.2. 思政教育不足

临床营养学课程特征兼具专业性和人文属性,本校该课程的讲授对思政元素有所涉及,但并未拓展和深刻融入,不利于学生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素养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5]

2.3. 教学内容、形式与方法陈旧单一

临床营养学的首要特点是应用性很强,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内容、形式与方法的创新[6]。但实际过程中,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并仅针对基础营养知识进行讲授,实践应用内容缺失,如膳食评估、营养评价、常见疾病的营养治疗等均未涉及,未能开展对学生的临床营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形式仅限于线下,未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现代资源;教学方法主要采取“灌输式”,以老师为中心,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对病人制定较为完善的营养方案,从而影响学生今后进入临床的工作能力。

2.4. 缺乏过程考核

课程评价主要集中于期末考试上,忽视了学生在课程过程中的学习和进步,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过程考核的加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 护理学专业临床营养学课程建设的设计和实施

3.1. 建立课程建设目标

针对目前护理学专业临床营养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教学改革为主体,以思政教育和职业胜任力培养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建设目标[7] (见图1)。

Figure 1.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goals of clinical nutrition for nursing majors

1. 护理学专业临床营养学课程建设目标

具体目标如下:1) 在充分发掘该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使该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2) 针对护理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及方案,重新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打通基础营养——人群营养——临床营养脉络。3) 加强实践教学,体现应用性,提升学生营养宣教和临床、康复及慢性病营养指导以及膳食调查技能,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4) 改革教学模式,以实际临床营养指导及营养宣教案例为基础,采用互动式、探究式、场景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增加学习兴趣,提升职业胜任力。5) 加强过程考核,以翻转课堂形式、互动讨论式进行课后知识巩固。6) 打造基础营养与临床营养,预防、临床和护理互补的医教协同的师资队伍。

3.2. 构建专业师资队伍

针对原来教学内容因人(师资专业背景)设置的弊端,引入临床、护理、营养专业型师资,并且重新按照专业和课程的目标达成度优化教学内容。目前该门课程具备基础营养与临床营养,预防、临床和护理互补的师资队伍。授课师资博士学历比例达到50%,高级职称比例达到75%。课题期间师资队伍参加相关培训交流 ≥ 2人次,通过培训和进修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充分贯彻本课程的教学沟通,达成教育系统,实践交流与医疗机构的共识[8]

3.3. 融入课程思政建设

针对原来思政教育不足的问题,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新修订的教学大纲融入了总的思政培养目标和思政教学任务。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人群营养状况的流行病学数据的比较,展现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群营养数据的变化,拓展到我国近几十年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以此进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教育;通过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饮食文化和博大精深的食疗文化,以此进行“文化自信”的教育,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介绍《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战略,时事政治,了解国家政策,理解营养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3.4. 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临床营养专业型教师的作用,将教学内容分为理论与实践部分。理论部分包括四大模块,分别是基础营养、健康人群的合理膳食、临床营养和食源性疾病,增加了临床营养的比重,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部分是重点优化内容,主要有三大模块,分别是膳食评估、特定食谱制定、食源性疾病判断和处理能力的训练,与临床技能紧密结合,模拟不同的临床场景。具体来说:1) 安排膳食调查、营养评估等实用性实践教学内容,贴近临床。学会计算各类营养素含量,产能营养素供能比,评价三餐供能比,并且充分利用线上资源软件等,如:使用薄荷app,记录一日三餐,针对记录的一日三餐生成营养分析,其中包括热量分析(三餐占比,推荐热量)、三大营养素分析、以及其他营养素分析(包括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等),与最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对照,以了解自己营养需要满足程度[9]。2) 针对特定的病人可以制定“一日食谱”。例如在针对糖尿病患者时,可以根据身高体重等确定病人的能量供给,一日三餐各类食物的份额,并编制一日三餐食谱,提高对未来职业上与生活实际上的应用能力。3) 选择食源性疾病典型案例,让学生判断并处理,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食品安全的法制意识。

3.5.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取消原来“灌输式”的授课方式,采取以学生为中心(详见图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下主要以CBL (Case-Based Learning, CBL)和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为主,加以场景模拟等教学手段,辅以雨课堂及各类资源网站,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及临床思维[10]。理论部分采用课前老师布置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营养相关知识的预习,课中贯穿营养学基础——人群健康——临床营养,课后提供案例题进行巩固的模式,其中课前预习包括提供线上资源链接,课中学习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场景模拟、学生点评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后巩固采用翻转课堂、互动讨论式测验模式,如营养宣教、膳食评估、食品营养成分(标签)、临床营养指导,同时可以形成教学的过程评价,提升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利用形式多样的线上资源,如中国营养学会开发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广动画,膳食科普专业网站和公众号推送,解决同学们日常生活和临床工作中关心的营养问题,将生活实际、医疗实践和课程紧密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互动式教学[9],提升教学的效果。

Figure 2.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ode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 临床营养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6. 加强过程考核

将原来以期末考试为主、基础知识测验为辅的考核模式改为平时过程考核(营养宣教、膳食评估、食品营养成分标签、临床营养指导等)和实践过程考核(膳食调查、食谱制定、食源性疾病判断和处理等)及期末综合知识考核(考后反馈座谈)的模式,以加强知识的课后理解、应用和巩固。考核方式采用翻转课堂、互动讨论式测验模式,从知识、能力和行为三个方面进行。现场点评、解答,雨课堂互动、座谈等方式形成反馈闭环,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巩固知识。过程考核的加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 临床营养学课程建设与实践的思考与展望

4.1. 加强师资培养,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

临床营养学课程教学不能脱离临床,行业师资(专业型)对于该门课程教学尤为重要。构建更加专业的师资队伍,强化师资的质量,重视教师的校内校外培训交流学习,是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学生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基础与重要力量,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和同学们密切沟通,了解学生需求,多和学生在思想上有碰撞;老师通过结合自己丰富的阅历,采用故事性的形式,对课本知识的传道、授业、解惑,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老师,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师生双方更容易建立互相尊重、平等、合作、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可以减弱教师的权威性,威慑性,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教师成为教学的引导者与组织者[11]

4.2. 推进新型、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转变教学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学习效果。进行课程建设之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明显提升,师生之间、组员之间交流密切而频繁,提示新型、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形式,建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尝试CBL为主,加以场景模拟、PBL等教学手段,辅以雨课堂及利用形式多样的线上资源(如多媒体动画,膳食科普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添课堂乐趣,提高学生兴趣。利用线上资源,适当补充授课内容,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多样化地拓展并及时根据时事动态更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补充知识结合起来,既可让学生们了解到当前临床营养学领域的前沿理论与动态,又可开拓学生思维,辨析在当前具有争议的营养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应用,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和认知;同时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的能力[11]。现阶段刘青青等[12]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方法,刘鹏等[1]探索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范彦娜等[13]利用电脑版、手机端“智慧树app”进行的教学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本研究显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本学期的综合学习任务,教师应提供给学生关键的文献,即可避免学生对问题漫无目的而无从入手,也可避免学生因过多的学习任务而丧失学习信心;教师可以将案例和问题分解细化,以具体化的问题参与学生讨论,使学生有的放矢;还应注意点评时度的把握,对于学生学习的认真努力应及时肯定,学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的闪光点要给予积极的回应,避免学生对新教学方法的抵触。

4.3. 积极推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通过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课程建设之后,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形成性评价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自己可以独立制定一些健康的膳食食谱,可以基本对患者以及身边的人提供一些简单、针对性的膳食指导与建议[14]。其中穿插贴近临床的膳食调查、营养评估等实用性实践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利用场景模拟等手段让学生制定食谱,分析案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相应的膳食计算能力,动手实操能力,增强将来为患者服务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另外有课改研究实践建议,将临床营养学的实践内容安排为学生进入医院营养科实习,学生跟随临床带教老师参与病人的营养风险筛查与营养评,配合带教老师进行临床综合治疗,直接现实地参与临床病人的食谱编制[6],奠定学生对未来职业上与生活实际上的应用能力的基础。所以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我们也将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以及尝试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的形式[2]

5. 结语

本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分析了护理学专业临床营养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实践了通过优化师资队伍、创新教学形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措施优化的教学模式,并对未来的课程进一步的改进方向进行了反思和讨论。正视存在的问题,继续结合实际对临床营养学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期望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培养具备扎实营养学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护理人才[15]

基金项目

青海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JC202019)。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刘鹏. 案例教学法在《临床营养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 8(22): 19.
[2] 周芸, 张爱珍. 临床营养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3] 宫雪鸿, 高冰, 戈娜, 等. 预防医学专业选修课教学的体会与实践[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9, 35(2): 109+113.
[4] 刘颖, 马晓梅, 杨梦利, 等. 提高护理学本科生临床营养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 祖国, 2018, (14): 155+61.
[5] 谢志娟, 唐艺菲, 魏兰霁, 等. 《临床营养学》思政案例建设探索与实践[J]. 大众科技, 2022, 24(8): 142-144.
[6] 栗彦芳, 史占江, 裴兰英. 提高临床营养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探索[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 15(19): 43-45.
[7] 党赢, 张锁, 师建平, 等. “一体两翼三维四驱”中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以内蒙古医科大学为例[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2, 30(6): 695-698+732.
[8] 石东星, 王煚楠, 邱服斌. 临床营养学课程改革初探[J]. 基础医学教育, 2021, 23(9): 620-622.
[9] 邹凌燕, 李静, 王翠丽, 等. 护理专业《临床营养学》教学改革尝试[J]. 护理学杂志, 2005(14): 24-25.
[10] 李琛, 高尚, 宋俊岩. 护理学专业认证指导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 26(2): 220-223.
[11] 徐刚, 王萍. 中医院校《临床营养学》精品课程建设探讨[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营养学专业委员会. 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营养学术会议论文资料汇编. 2017: 357-358.
[12] 刘青青, 杨艳, 苏红卫. 临床营养学教学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营养知识、态度的影响[J]. 卫生职业教育, 2020, 38(19): 113-115.
[13] 范彦娜, 赵燚, 陶秀娟, 等. 线上资源的建设与实践——以临床营养学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 2021(40): 58-59.
[14] 李增宁, 许红霞, 任雨薇, 等. 关于加强临床营养教育的若干建议[J].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0, 7(1): 27-31.
[15] 刘华青, 吴学森, 王春华, 等. 加强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营养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17): 2602-2603+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