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之下,互联网信息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而随着互联网教学技术在大学校园的应用,“互联网+”也在改变着高等教育。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教学技术影响着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互联网参差不齐的信息内容也在逐渐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维观念。高校教师立足于教学阵地,肩负着教书育人使命,其思想道德高度至关重要,那么在“互联网+”时代下,无疑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研究在互联网这一新形势下,高校如何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2.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1)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
教师承担着“授业”的责任,高校教师更是在青年大学生发展关键期的引领者和指导者,为了让广大教师明确自己的使命与任务,不断锤炼教学技能与提升教学品格,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学根本性任务。一方面,立德树人首先要求广大高校教师在开展教学任务之前要“立德”,要在明德惟馨上旗帜鲜明,不断深化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只有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从各个层次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大学生的德育发展,培养优质的时代新人。
2) 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师处在校园这一方阵地之中,而高校校园是供青年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因此,处在学校和学生发展之间的高校教师,其职业道德修养至关重要,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关于教育事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在很多时候代表着学校,所以,只有每一位教师严以律己地去不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才会在更大程度上助推学校的发展、提升高校的校园文化。第二,教育事业的发展成果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高校教师不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能从各方面更好地锤炼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品格,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3) 能提高教师的行为影响力
青年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脆弱性,而高校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是其关键发展期的“领路人”,因此,高校教师的行为影响力在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发展中至关重要,所以高校教师必须着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一方面,如果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足则无法满足教师的教学考核,更无从谈起行为影响力;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行为深刻影响着广大学生,甚至会被效仿,所以,只有教师逐步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才会赢得学生的认同。同时,高校教师的行为影响力也体现在和同事之间,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标准不仅会迎来同事们的接纳也会获得学校的赞赏,对高校教师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理论框架
1) 教育伦理思想理论
学生教学和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符合教育伦理的教学工作更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的高校育人现状下,对事情以及网络语言等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对引导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因此,必须以教育伦理制度为理论基础开展高校教学工作。第一,要遵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伦理思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提高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第二,教育伦理理论主要提出高校教育者要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职业修养,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更加注重自身言行[1]。
2) 人本主义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提出“以学生为本”的学习理论,一方面在心理学角度阐明了其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另一方面以理论主旨揭示了教育学的内在规律,为高等教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2]。人本主义理论着重强调在高校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动性,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一方面,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要鲜活,要能吸引学生;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和引导其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塑造。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更应以人本主义理论基础为育人核心、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3) 全方位育人理论
高教教师为真正落实教育政策的实践要求,需谨记高校全方位育人的理论核心,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当下高校育人中,需注重学生的品德协调发展[3]。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科技发展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因此,也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即教学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资源等对教学内容、方式与教学过程等进行多元化提升,满足学生的全方位学习需求,同时要在实际课堂中融入“育人”元素。
4. “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要求
1) 一般意义上的职业道德修养要求
“互联网+”时代的开启,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网络信息的冲击,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教师必须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来应对挑战,高校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立身之本,首先不断锤炼好一般意义上的职业道德修养要求。第一,由于高校这一领域和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高校主要承担着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授课对象是青年大学生,所以高校教师首先要秉持高尚的道德性,认真做好备课与上课,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和每一堂课,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第二,高校教师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拥有奉献精神,用心去对待向学生的授课,同时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汲取前沿学科知识,以更好地去提升个人教学道德;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殊性,高校教师还接触和承担着科研工作,因此,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同时要提高科研道德修养。高校教师要以促进我国科研发展为己任,在日常的科研工作开展中,要严格遵守科研规定、恪守职业道德,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综上,高校教师应从德育、教学与科研等方面不断提升一般层次上的职业道德修养。
2) “互联网+”时代内生的职业道德修养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的生存与发展方式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对于高等教育领域而言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遭到了冲击,高校教师的日常教学与生活都开始与互联网信息息息相关,这也要求高等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必须向更高的程度发展,也即必须提升互联网时代所内生的职业道德修养要求。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互联网信息思辨能力,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教育教学中都要规范自己的网络言行,谨慎使用互联网信息。学者王雪和张小磊认为在当下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审慎面对知识信息大爆炸,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教学和科研中,都要坚守职业理念,正确引导正面积极的信息[4]。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充分挖掘网络教学资源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以此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为其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比如,邵文婷从树立网络教学理念、学习网络技术开启线上教学新模式、应用网络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自主创建教学平台等提出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要提高职业技能修养等层面的内容[5]。胡若曦从运用网络数据平台和提升互联网教育教学技能等内容上指出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要求[6]。所以,从以上两方面而言,高校教师必须在互联网时代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5.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
1)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信息全球化正在冲击着人们的观念,对高校而言,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正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第一,互联网信息全球化裹挟着不同地区的文化与观念等,这一部分会促进高校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当然也会有一部分阻碍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其教学理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二,由于数字鸿沟的影响,部分老教师无法在第一时间接受和适应网络教学模式,从心理程度而言,其教学理念首先受到冲击。姜微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整个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创新与变革,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在“互联网+”的大潮中,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尤其在多方网络信息和网络多媒体资源对教学理念的冲击[7]。第三,对于网络适应能力强的高校青年教师而言,在较依赖“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情况下,往往会忽略传统的教学本质。黄之玥指出,网络信息和技术融入教学,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高校青年教师正确转变教学理念带来的最大挑战[8]。
2)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的育人意识有待提高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育人”,高校教师的引领作用更是在青年大学生的发展关键期尤为重要,因此,高校教师不仅仅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完成对高校学生课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更为重要的是要成为青年学生发展道路上的“领路人”,然而,由于受“互联网+”时代的影响,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为“网络教学”,这也就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逐渐减少,进而逐步削弱了教师的育人意识。李默认为,“互联网+”时代,网络教学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弱化了教师的职业精神,师生沟通的减少不利于发挥高校教师的引领作用[9]。一方面,由于“翻转课堂”的出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很多教师与大部分学生无法进行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大班级授课和网络虚拟世界的影响,导致很多教师无法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很难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使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这一使命性任务遭到挑战。
3)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的职业技能有待提升
职业技能素养也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注重职业技能素养的培养与强化,然而“互联网+”时代下对高校教师带来的挑战则首先表现在职业技能上。比如张滋越指出,“互联网+”时代的急速、多元、开放特征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带来的新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为教师职业技能的与时俱进[10]。第一,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更迭速度加快而随之带来的便是知识更新速度的增加,不管是前沿知识的快速更新,还是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都为高校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升增加了难度。第二,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学技术的不断融入,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逐步出现与发展,既分散了高校教师的教学精力,也为其职业教学技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对其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 “互联网+”时代强化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对策
1) 加强“互联网+”时代下的职业道德理论学习
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冲击下,高校教师要提升与强化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加强对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一,要加强传统的职业道德理论学习,加强自身对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德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就是要基于“互联网+”时代加强职业道德理论学习。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价值观念,要不断规范自身,从正规的网络渠道获取教学资源与各方面的知识,保证自身不受错误的网络信息的影响,保证正确的教学理念。比如,在“互联网+”的教学新环境中,信息化教学模式需要电脑以及平板等电子产品的辅助。因此,高校教师应逐渐改变自身的观念,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树立网络教学新观念,可以从慕课和雨课堂等官方的教学网站上去获取新的有利于自身授课的网络资源,同时要注意提升自己在网络上的修养和素质,提高对网络资源和网络信息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对于高校老教师而言要通过职业道德理论的学习,扭转对互联网信息教学模式的认知偏差,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在保持先进的互联网教学理念的同时,要不忘传统教学,从两方面综合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比如,高校青年教师可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青年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网络教学技术使用优势,利用互联网资源制作微课视频引入课堂,充实提高信息化教学方式,其次,可以在课堂和课下巩固环节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2) 树立“互联网+”时代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高校教育更是要为时代发展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因此,高校教师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更是要首先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此才能更好的培育青年学生。第一,在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背景下,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堂上采取适当的改进方式,多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增加与学生的交流机会。比如,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要在自身职业道德的驱使下,立足互联网信息教学的要求,结合教育工作的核心,探索电子书包、翻转微课等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此外,高校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堂内容,利用学习通等信息教学资源来创设和发布问题情境,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互动。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信息相对复杂的时代,高校教师更要在课下及时的与学生沟通,比如,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建立线上沟通平台,关心学生的需求与生活动态,尤其是在学生受网络信息影响时,作为老师,要及时进行关注并对其正确引导,真正完成高校教师“育人”的使命,并在此过程中强化了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3) 健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教师的培养体系
“互联网+”时代强化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要健全高校教师的培养体系,提升其职业技能。第一,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培养首先要求其自身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一方面,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思想理论知识,保持自我思考,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深度与强化教学理念;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知识进行自身学习,不断丰富教学知识,比如,高校教师可以基于互联网共享性以及海量教学资源的特性,充分利用网络在线课堂等平台,不断在信息化教学中提高自身的教学经验,打造优质课堂。第二,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要健全培训制度,对高校教师进行全面培养。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为教师搭建学习平台,使其深入了解互联网教育模式、学习互联网知识内容。比如,高校内部可以通过教学小组会议以及教学案例分享会等来分享和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高校可定期邀请校外“互联网+”领域的教学技术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来帮助部分教师掌握互联网教学资源,比如微课制作视频等的教学实践应用,助力其提升教学技能,从而强化其职业道德修养。
7. 结语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时代重任,高校教师的教学更是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发展,其职业道德水平不仅关乎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更是在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十分重要,因此,高校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更要不断深入强化职业道德修养,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