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公共管理学科分层次PBL教学创新模式构建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erarchical PBL Teaching Innovation Model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Based 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I: 10.12677/ve.2024.135226, PDF, HTML, XML,   
作者: 徐 珊: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课程思政分层次管理PBL教学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PBL Teaching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传统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何融合思政元素来创新教学模式,是当前教学发展的核心方向之一。文章探讨了如何将分层次管理理论与问题导向学习(PBL)模式相结合,以构建一种创新的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模式。旨在满足不同学生层次的学习需求,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of the public management discipline has certain drawbacks. How to integrate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to innovate the teaching model is one of the core directions of current teaching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combine th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theory with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model to construct an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 for the public management discipline. It aims to meet the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while integrating politic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rect values.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raining public management talents with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文章引用:徐珊. 基于课程思政的公共管理学科分层次PBL教学创新模式构建研究[J]. 职业教育发展, 2024, 13(5): 1440-1445.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5226

1.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在公共管理等专业领域,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需要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技能。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也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1]。因此,探索一种能够结合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适应不同学生层次需求的教学模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2]。目前,PBL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工程、商业和公共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PBL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问题解决,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然而,PBL在融入思政教育、适应不同学生能力层次方面仍存在挑战。分层次管理理论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但如何将这一理论与PBL有效结合,仍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课程思政在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中,主要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这包括采用分层次PBL与CBL、Seminar教学法,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激发主动学习与团队合作精神;依据学生能力分层设计教学内容,既满足个性化需求又强化思政教育,使学生在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国家发展目标的认同。通过案例拆解与融合策略,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和感染力。同时,提出实践路径建议,如创新模式应用、构建评估机制、保障实施路径及教学模式的持续更新,通过示范课程、教师培训、学术交流及成果展示等手段推广新模式,并依据反馈不断优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及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公共管理人才。

2. 理论分析

融合分层次管理理论与PBL模式有助于创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环境[3]。这种教学模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获得相应的教育资源和关注,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

融合分层次管理理论与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创新模式的结合,是为了创建一个更加个性化、高效且全面的教育体系。分层次管理理论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进行个性化教学,而PBL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两者结合能够显著提高学习动机,并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同时融合过程还强化了思政教育,通过分层次管理理论帮助教师设计适应不同学生认知水平的思政内容,而PBL模式则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和讨论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深入理解和体会思政教育的内涵[4]。此外,结合这两种理念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同时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

3. 模型构建

1) PBL创新模式基底构建

本文以案例为载体,在考虑如何融入思政元素的前提下,结合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重新构建一个融合CBL + PBL + Seminar的PBL创新模式基底[5]

首先,问题导入阶段是CBL模式的一部分,它的核心在于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而不是直接介绍知识点。这个阶段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促使他们主动探索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被引导进入学习情境,开始他们的探索之旅。在此阶段,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确保其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同时蕴含思政教育的元素,如社会责任、道德规范等。

其次,案例模拟阶段是PBL模式的核心,它涉及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能够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应用和整合知识点。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案例的复杂性,并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选择的依据。案例的选择应涵盖多元视角,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以及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相关的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能够综合考虑。

最后,关键点讨论阶段采用了Seminar模式,它要求学生在理解了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拆解问题解决方法或途径的关键点[6]。在这个阶段,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讨论,探索如何寻找、确定关键点,并将其与知识点结合起来[7]。讨论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培养他们倾听、尊重他人意见的品质,这些也是思政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这种立体组合模型,PBL创新模式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还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团队合作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模式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互动和协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必要的技能和知识。通过问题导入激发思考,通过案例模拟深化理解,通过关键点讨论巩固和应用知识,立体组合模型为PBL教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创新模式。此外,这种模式还强调了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分层理念融入模型

在PBL创新模式基底的基础上,进一步依托分层理念(分层次管理理论),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以实现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教学。

授课对象分层。我们将学生按照其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分为“优”、“良”、“差”三个层次。旨在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学习路径上得到发展[8]

授课内容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授课内容。对于“优”层次的学生,提供高难度的内容,鼓励他们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思考;对于“良”层次的学生,提供中等难度的内容,帮助他们巩固基础并逐步提升;而对于“差”层次的学生,提供基础性的内容,通过生动的模拟和记忆训练,帮助他们打好基础。

授课资源分层配比。根据学生的层次,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对于“优”层次的学生,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对于“良”层次的学生,注重本质知识点的输入和解读,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差”层次的学生,通过模拟教学和生动记忆训练,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3) 教学内容层次拆解

分层次PBL教学创新模式的核心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次拆解,旨在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需求。首先,我们确立教学目标,确保它们涵盖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和思政教育等关键领域[9]。接着,深入分析案例,识别关键知识点和技能点,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

对于“优”层次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鼓励他们进行深入分析和创新思考。例如,他们可以模拟决策者的角色,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对于“良”层次学生,我们提供中等难度的任务,帮助他们巩固和扩展现有知识,如模拟分析师的角色,分析案例中的不同因素。而对于“差”层次学生,我们设计基础性任务,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核心概念,如模拟执行者的角色,执行简单的任务并逐步理解案例[10]

在模拟教学环节,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或模拟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教学环节的结构设计要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并有所收获,包括引入阶段、探索阶段、整合阶段和应用阶段[11]

引入阶段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介绍案例背景和目标。探索阶段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层次分别进行探索和学习。整合阶段中,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整合不同层次的视角。最后,在应用阶段,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或问题。

整个过程中,收集学生的反馈,并根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这种分层次的拆解方法,PBL教学模式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时确保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种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还加强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奠定了基础[12] [13]

4) 思政案例拆解

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致力于在专业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思政案例拆解的首要步骤是识别案例中的本质内容,包括案例所涉及的社会现象、历史事件或现实问题。通过深入剖析,提取案例的核心观点和核心思想,这些观点和思想通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发展目标以及法治精神等息息相关。将这些核心思想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观点库,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

思政融合点选取

在确定思政案例的核心思想后,选取合适的注入点,即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切入点。融合点应选择在学生认知和情感上能产生共鸣的地方,确保思政教育的自然性和有效性。选取融合点时,考虑案例的背景、情节发展以及可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关键节点。

思政案例要素与PBL创新模式匹配

在匹配阶段,将思政案例要素与PBL创新模式相结合。这一过程涉及将提取的核心思想与模拟案例内容进行匹配,确保案例的专业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相辅相成。例如,在公共管理案例中,不仅分析政策制定的流程和效果,还引导学生思考政策背后的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对国家发展的长远影响。

完成思政要素的融入

确保PBL案例设计能够体现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在这一阶段,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深入理解和体会思政教育的内涵。还需设计评估机制,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并在思政教育方面取得实质性进步。

通过这一逻辑构架,能够确保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附加,而是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教育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思辨能力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成长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实践路径建议

课程思政与公共管理学科的深度融合,需通过细致的教学环节设计与操作措施来强化其实践性与可操作性。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确保其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思政教育上的全面覆盖,并紧密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发展目标及法治精神。在案例选择上,力求典型性、多元性与教育性并存,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与深度思考。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案例模拟增进理解,关键点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教学环境中成长。合理分配教学资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并配套评估机制,以衡量学习成效与思政教育成果。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持教学的有效性与适应性。最后,持续进行教学研究与创新,引入现代教育技术,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互动性,为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公共管理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具体实践路径如下:

1) 创新模式的应用策略

通过设立示范课程并组织观摩活动,可以展示新模式的优势,增强教师对新模式的认知。示范课程能够为教师提供具体的实施范例,而观摩活动则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定期举办教师培训,强化教师对新模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训内容应涵盖新模式的教学理念、策略、技巧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学术交流平台的利用,如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可以分享教学经验,吸引更多教师的参与。这些平台不仅促进了知识共享,也增强了教师社群的凝聚力。此外,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以实际变化推广新模式的应用。学生成果的展示能够直观地反映教学效果,增强其他学生和教师对新模式的信心。

2) 构建有效评估机制

建立定期评估机制,综合定量与定性方法评估教学成效。这种评估机制能够全面反映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课程实施等。收集学生反馈,了解学习体验和接受程度。学生反馈是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来源,有助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教学观察的实施,分析教学互动和学生参与情况。通过教学观察,可以深入了解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对学习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确保知识掌握与技能提升。综合分析学习成果有助于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指导教学的持续改进。

3) 保障实施路径

制定支持性政策,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政策支持是新模式实施的前提,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配置充足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案例库和教学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建立专业教学团队,负责新模式的执行与监督。专业团队能够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设立激励机制,奖励积极参与新模式的师生。激励机制能够提高师生的积极性,促进新模式的广泛应用。

4) 持续更新教学模式

持续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模式的改进与创新。教学研究有助于不断优化教学模式,适应教育发展的新需求。结合最新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效率与互动性。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定期更新案例库,确保案例的时效性与相关性。更新案例库能够确保教学内容与现实紧密结合,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实用性。根据反馈和评估结果,不断迭代教学设计。迭代设计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基 金

黑龙江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GJB1422040)“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公共管理学科PBL教学模式研究”;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1C78)“公共管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柳丽萍, 李桂花.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媒体时代的模式创新——推荐《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J]. 新闻记者, 2024(6): 113.
[2] 强慧媛.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与意义——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5): 129.
[3] 唐建荣, 傅国华. 层次哲学与分层次管理研究[J]. 管理学报, 2017, 14(3): 317-324.
[4] 黄欣卓, 王鸿谦. 拓展学术期刊的引领功能及其工作途径——以《公共管理学报》推进案例研究转型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4, 35(1): 87-94.
[5] 常咏梅, 李馥蕙, 危齐敏. 基于PBL的混合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23, 44(3): 122-128.
[6] 马桂花. 加拿大高校seminar教学模式及其启示——以约克大学为例[J]. 高教探索, 2018(10): 56-61.
[7] 范成莉, 赵永聚, 孙雅望, 等. 加强学术seminar实践教学改革, 提高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2(3): 195-199.
[8] 马可. 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众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及推进路径[J]. 理论学刊, 2021(5): 108-117.
[9] 孙伟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思政课的一体化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24(5): 34-38.
[10] 周丽君. 内涵、价值、路径: 刍议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3): 28-32.
[11] 袁明霞, 赵可君. 教学环节: 活动教学的内在逻辑——以复习课“走进经济全球化”为例[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4(3): 33-35.
[12] Affandy, H., Sunarno, W., Suryana, R. and Harjana (2024) Integrating Creative Pedagogy into Problem-Based Learning: The Effects on 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 in Science Education.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53, Article 101575.
https://doi.org/10.1016/j.tsc.2024.101575
[13] Barnawi, A., Sonbol, A.M., Al-Shawwa, L., Abulaban, A., Asiri, K., Bagasi, A., et al. (2024) Employing Students’ Evaluations and Tutors’ Perceptions to Evaluate a Faculty Development Program 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at the Faculty of Medicine, King Abdulaziz University. BMC Medical Education, 24, Article No. 708.
https://doi.org/10.1186/s12909-024-056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