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炎症标志物的水平变化
1)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在重症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价值。病毒性脑炎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重症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于轻症组[1]。
2) 白细胞介素-6 (IL-6):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IL-6的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组和对照组,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2]。
3) 降钙素原(PCT):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的PCT水平也显著高于轻症组和对照组[3]。
4) S-100B蛋白(s100):作为神经元损伤的标志物,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的水平同样显著升高[4]。
2. 炎症标志物在病毒性脑炎中的价值
高浓度的MMPs、较高的TIMP水平以及PCT及TNF-α的变化趋势都可以用于判断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情况,从而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并指导患者的治疗选择,以期望达到最佳的治疗结局[5]。
脑脊液和血清中TNF-α,IL-6,BlyS,APRIL水平的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预后评价[6]。
3. 治疗干预措施中的反应
硫酸镁注射液能有效降低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IL-6、NSE及S100B蛋白水平,从而改善临床治疗效果[7]。
免疫球蛋白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缓解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受损神经修复和功能恢复,为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提供帮助[8]。
4. 白细胞、PCT、白介素6和s100在病毒性脑炎中的作用机制
1) 白细胞:白细胞是身体对抗感染的主要免疫细胞。在病毒性脑炎中,由于病毒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白细胞数量可能会增加,以应对感染和炎症[9]。
2) 降钙素原:PCT是一种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血浆蛋白,其水平的升高通常指示着感染的存在。杨洋[10]等收集了7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组,研究组患者的血清、脑脊液PCT分别为(5.61 ± 0.96) ng/ml、(0.67 ± 0.12) ng/ml [10],均高于对照组(P < 0.001),这表明在病毒性脑炎中,尽管PCT主要由细菌引起,但其水平也可能因病毒感染而升高。另一项研究也表明,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PCT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且重度患儿的PCT水平高于轻度患儿[5]。
3) 白介素6:IL-6是一种炎症介质,参与调节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在病毒性脑炎中,IL-6的水平升高可能反映了大脑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状态。IL-6不仅参与神经元损伤的病理过程,还可能通过影响血管通透性和促进神经胶质细胞活化来加剧脑部损伤[11]。
4) S100蛋白:S100蛋白是一类钙结合蛋白,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损伤及死亡中起着重要作用[12]。在病毒性脑炎中,S100蛋白的水平升高可能与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损伤有关,这种损伤可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下降[10]。
5. IL-6和s100的监测
1) 静注免疫球蛋白治疗:根据证据[13],静注免疫球蛋白能显著提高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疗效,降低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如IL-6的水平,并缩短住院时间。这表明通过使用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降低炎症反应,从而可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
2) 监测和管理炎症标志物:证据[14]显示,IL-6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水平较高,参与了病理过程。因此,通过监测IL-6等炎症标志物的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使用抗炎药物),可以帮助控制炎症,减轻病情。
3) 改善神经功能:根据证据[15],免疫球蛋白治疗不仅能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还能加速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同时有助于避免脑神经受损。这说明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神经功能的评估和保护,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4) 综合治疗方法:结合证据[16],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6和S-100B水平的变化与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病情减轻,血清IL-6和S-100B水平会降低;预后好的患者,IL-6和S-100B水平低。在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时,除了针对炎症的治疗外,还应考虑整体的治疗方案,包括对症支持治疗,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等营养支持治疗,以全面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
6. 炎症标志物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1) 外周血中的炎症标志物:一项关于EV71脑炎患儿的研究发现,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以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与疾病的严重性呈正相关关系[1],我们也许能通过这些外周血指标对病毒性脑炎严重程度进行初步的判断。此外,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的高低与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有直接联系,高的NLR可能预示病情严重,而高的LMR可能指示预后较好[17]。
2) 脑脊液中的炎症标志物:一项研究发现,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 (SP-D)在脑脊液中有重要作用,当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免疫系统会攻击并触发炎症反应,SP-D的降低表明免疫细胞正在积极参与防御[18]。另一项研究表明,标志物如降钙素原(PC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营养因子S-100B、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在病毒感染后均显示出更高的表达水平[19]。
3) 血清和脑脊液中的炎性因子:病毒性脑膜炎会引起患者体内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中的炎性因子水平会出现明显的上升,这些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等,它们不仅反映了炎症的强度,也是诊断和监测疾病进展的重要指标[9]。此外,在对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深入研究时,一些学者发现了几个关键的生物标志物,这些标志物在患儿的血清和脑脊液中呈现出动态的变化。一项研究表明,S100B蛋白的水平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它在免疫反应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的活性增加则表明了神经元损伤加剧;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sVCAM-1)水平的升高暗示着血管内壁的炎症状态,往往会导致神经毒性和进一步的脑损伤;神经肽Y (NPY)的增加反映了大脑内神经细胞的营养需求,其数值的增加可能会增加大脑的代谢压力[20]。
4) 其他炎症标志物:在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实践中,脑脊液和血清中的NSE、CK-BB、LDH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被特别强调,它们对于疾病的实时监测和预后的准确评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1]。除此之外,髓鞘碱性蛋白(MBP)、S-100蛋白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变化与病情进展及预后具有密切的关系[21]。
7. 有效的治疗措施
1) 免疫球蛋白与注射用更昔洛韦的联合疗法:在临床中,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与注射用更昔洛韦的联合疗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临床验证。这种治疗方案显示出了明确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在治疗病毒性脑膜炎方面。患者通过接受这一组合药物的治疗后,能够明显地观察到T细胞亚群数量的增加以及炎症相关因子水平的下降;同时,这种治疗方法还展现了较高的安全性,减少了因不良反应带来的风险,使其成为病毒性脑膜炎治疗中一个值得推荐的选择[22]。随着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实践,这种联合治疗策略有望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和益处。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在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SVE)中,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能够迅速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疾病持续时间,并且副作用较轻,对患儿整体健康状况没有影响[23]。
3) 人血免疫球蛋白结合阿昔洛韦:此方法对治疗病毒性脑炎有积极的疗效,且安全性好,能缩短康复时间并降低并发症风险和死亡率[24]。
4) 头部亚低温技术与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的联合治疗策略:在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SVE)中,此方法提高了治疗效果,并在保护受损神经元细胞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25]。
8. 不同阶段炎症标志物的监测策略
1) 初发阶段:在疾病的初发阶段,由于炎症反应的迅速启动和加剧,炎症标志物如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 (IL-10)和S-100B蛋白的水平会显著升高[26]。这些标志物的增加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急性期特征,因此在初发阶段,对这些炎症标志物的监测可以帮助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2) 复发阶段:虽然炎症标志物的水平可能仍然较高,但它们的变化可能不如初发阶段那样显著。此外,随着病情的进展和治疗的进行,炎症标志物的水平可能会逐渐稳定或下降。因此,在复发阶段,炎症标志物的监测更多地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病情的再次活动情况。
3) 具体监测策略:在初发阶段,重点监测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0和S-100B蛋白等炎症标志物的水平,以评估炎症的活跃程度和疾病的严重程度[26]。在复发阶段,除了继续监测上述炎症标志物外,还应关注其他可能反映疾病活动或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如血清D-二聚体[27]和MMP-9、VCAM-1 [28],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表现,可能还需要结合脑电图(EEG)、脑脊液(CSF)检查、头颅MRI等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结果,综合评估炎症标志物的临床意义[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