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p.2024.149645, PDF, HTML, XML,   
作者: 王佳慧: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自我效能感理论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Self-Efficacy Theory Psyc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诸多方面面临着新要求、新挑战,但当前思想政治课堂并未发挥出自己的功能和角色,“价值偏位”也时有发生。如何通过自我效能感理论打造高效率思政课堂让学生自觉受到熏陶,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出发点,思考和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发现的问题,并给出新的思考。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faces new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in many aspects, but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s have not played their functions and roles, and “value deviation” often occurs. How to create an effici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through the theory of self-efficacy to make students consciously edified is the research purpose and starting point of this paper, to think about and examine the problems foun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and to give new thinking.
文章引用:王佳慧 (2024).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心理学进展, 14(9), 270-274.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9645

1. 引言

新形势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面对不断发展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又要面对新的要求,也要面对教师和学生自己的主观内部的新变化和新的要求,承担着立德树人、塑造学生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当前,思政课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角色,“价值偏位”现象时有发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可忽视的问题是,“难以充分调动和切实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且其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一种被动、僵化的关系”(牛玉峰,黄立丰,2009),这就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那么,如何切实发挥思政课堂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如何通过自我效能感理论打造高效率思政课堂让学生自觉受到熏陶,本文正是以这一研究目的为出发点,调研式反思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协调师生两者关系入手以人为本的探究,以促成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2. 理论内涵

2.1. 思想政治教育

现有文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有“第一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是指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世界各国发生的为传播马克思主义而进行的各种教育、宣传活动;第二它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第三它的典型形式是在党领导的学校中开展的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杜加友,2011)

2.2. 自我效能感

根据班杜拉的定义,自我效能感或自我效能信念是人们对于达到既定的目的、对自我组织与执行一系列行动的信念。这种信念在人们的学习、表现和动机方面可以起到强有力的作用,比如在戒烟、运动和政治参与等方面(Bandura, Freeman, & Lightsey, 1997)。在对这个概念进行理解时,要正确地区分人们的能力和人们对自我能力的判断及信心。

3.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维度

3.1. 自我效能感的水平

自我效能感的水平,指个体对于自我能完成任务的难易程度的判断。个体依据这个维度来进行不同难易等级的行为或任务选择。

3.2. 自我效能感的强度

效能感的强度,即个体对于自我完成某任务、实现某目标的确信程度,效能感越强,自我驱动力和动机便越强;效能感越弱,动机越弱,面对困难时候的坚毅程度越低。

3.3. 自我效能感的广度

从广度上考察自我效能感,意指个体在某领域的效能感,延伸到相关领域的可能性。

4. 思想政治教育的审视——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

4.1.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好和实现这门学科的教育目的的重要推力,学生的能力强弱与教师也有一定的关联,因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教出高质量的学生,因此,建设一支高质量、高素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教师队伍的建设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师的专业占比不合理,部分教师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有待提高,面对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游刃有余。

4.1.2. 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新课标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学生是有学习能力的人,真正的学习是主动的、自发的学习,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尊重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才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思政课堂中,由于教师对社会领域内容的误解,过分强调知识性,轻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常常成为单向的灌输活动,不能激发的主动学习。其结果是学生认知水平得到了提升,但很难达到理解、内化社会知识的程度,难以形成稳定的社会行为。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产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在需求,在此基础之上再加以引导教育,才会有助于学生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促进价值观和行为的养成。

4.1.3. 忽视学生已有的经验

自我效能感理论强调学生对完成某件事的信心,而过去成败的经验是自我效能信息最强有力的来源,对以往的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对预期未来也会有好的表现,反之则降低;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活动目标的设定,内容的选择常常是老师的一厢情愿,而不是根据学生已有经验来进行设计,导致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堂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传统的教师本位思想影响着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教师习惯主导课堂,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造成主体性的缺失。而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应该是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学会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过程。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1.4. 缺乏言语说服的建立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为学生已经是成年的个体,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往往采取一种较为冷静的态度,教学过程中也缺少一些言语鼓励。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他人的言语说服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自我效能感的来源可分为同伴及教师。同伴间的鼓励有利于带来良性的绩效反馈,会提高个人在情境中的自我效能感;而师生之间的言语说服更为关键,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素养对学生的言语说服可信度更高,在学生面对学习挫折时会对消极因素产生对抗的作用。同伴之间的相互鼓励,教师的言语说服会对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带来良好的正向反馈,而在实际的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往往忽略言语说服的关键性。

5.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启示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他们更加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更加重视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这是自我效能感发展与培养的重要阶段。这时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培养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来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自我效能感理论作为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5.1. 教育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21世纪对学生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来讲,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对人际交往﹑社会规则等社会领域内容的学习,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掌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才会积极参与,才会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关注学生的兴趣,意味着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给予有效的支持。

关注学生兴趣还体现在社会教育内容选取尽量来自学生生活中,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对自己了解熟悉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聆听学生平时谈话内容,和家长沟通,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并加以分析﹑解读,发现他们的兴趣点,进一步进行价值判断,思考是否对学生发展有价值,以此为依据,设计适宜的满足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的教育活动。此外,对社会教育内容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近及远的逻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一般要高于对社会环境的兴趣,教育要注意发现学生这样的天性和特点,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

5.2. 激发学生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人的主体性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创造一个宽松、轻松的学习环境,重视学生的兴趣,更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习者的内部需求是学习者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为此,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可操作的、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符合学生内心需求的教学情境和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

学生对某一事物获得充分认识需要一定的体验时间。教师不进行过早的干预,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效能感。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是需要与人沟通的学科,恰恰是这些需要沟通的环节给了学生锻炼的机会,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

5.3. 建立对话型师生关系

教育学专家马克斯·范梅南所说的“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健康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教师教育效果的重要法宝。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有着自己的尊严和自主权。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相信学生的能力(续进,2017)。班杜拉认为,来自他人的言语说服,会对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具体来说,来自主观、同僚的鼓励话语或者良性的绩效反馈,会提高个人在情境中的自我效能感。尤其是当个体面临挫折时,鼓励会对自我怀疑产生一定的对抗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影响说服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是说服者的可信度、个体对说服者的信任度以及其专业知识。作为老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排除发展中的阻碍,这就需要老师们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进行理解,通过对他们进行教育,看到学生面临的问题,愿意想办法支持他们解决问题,战胜困难,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重视与关爱。

6.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科,更需要基于实际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尤其是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研究成果颇多且丰,但现状是其教育教学实际效果仍不理想(王燕丽,2010),如何通过教育理论来对现有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自我效能感作为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当中较有影响力的一个板块,其研究的延展性较广,各国学者也将自我效能理论与不同学科融合研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忽视学生已有经验、教师言语说服缺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弱等原因是造成目前教育偏位的重要因素,本文期望通过自我效能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期望和信心,力求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杜加友(2011). 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乌鲁木齐: 新疆师范大学.
[2] 牛玉峰, 黄立丰(2009).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的角色定位. 马克思主义研, (8), 145-151.
[3] 王燕丽(2010).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师生共同体建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杭州师范大学.
[4] 续进(2017). 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幼儿园社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5] Bandura, A., Freeman, W. H., & Lightsey, R.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13, 158-166.
https://doi.org/10.1891/0889-8391.13.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