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及对策
The Influence of Consumerism on the Consumer Psycholog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摘要: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消费主义思潮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日益盛行,对其消费心理产生了显著影响:品牌符号堆砌,攀比心理严重;个性冲动购买,超前消费普遍;无尽消费成瘾,心理健康堪忧。针对这些影响,本文分析了消费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影响的原因,并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强化大众媒体社会责任、增强思政教育影响作用的相关对策,旨在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观念。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market economy, consumerism is increasingly prevalent amo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which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ir consumption psychology: brand symbols are piled up, and there is a serious sense of comparison; individual impulse buying and widespread premature consumption; endless consumption addiction and worrying mental health. In response to these influenc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impact of consumerism on the consumption psycholog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poses relevant measures to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strengthe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mass media, and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iming to help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form healthy consumption psychology and concepts.
文章引用:王玉 (2024). 消费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及对策. 心理学进展, 14(9), 313-319.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9651

1. 引言

在当今社会,消费主义风潮日益强劲,跨越年龄界限,广泛渗透于各个人群之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作为社会新生代的代表,大学生群体更易受到这股思潮的波及,其消费观念因而发生偏移,倾向于盲目追随潮流,过度追求物质层面的满足,甚至可能不慎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中难以自拔。鉴于此,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消费观念的正面引导与教育显得尤为迫切,旨在培养他们形成理性、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和健康的消费心理,从而有效抵御消费主义不良思潮的侵蚀,促进其全面发展。

2. 消费主义思潮

2.1. 内涵

消费主义思潮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标榜享乐至上、消费至上的社会思潮,其核心在于将个人的满足感与快乐体验置于首要位置,这种文化深深植根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中,是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旨在通过满足人们对物质层面的追求,来填补内心深处的空虚感,同时也成为了维护并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的政治价值导向与思想价值观念。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主义实质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下,消费是被“物欲”所奴役的消费,这种物欲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使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被物欲所控制(鲍德里亚,2000)。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拜物主义,信奉消费主义的人深信唯有消费欲望的充分满足,才能赋予人生以最深层的意义,在他们看来,成功的标志在于对物质财富的掌控与享受,而消费欲望的满足则是彰显个人身份与地位的关键途径。随着现代社会的演进,消费主义已悄然转化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它无孔不入地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进而促使人们的认知观念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

2.2. 基本主张

消费主义思潮强调物质至上。在消费主义思潮中,物质财富被视为衡量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人们通过消费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成功,消费主义思潮通过在人精神领域的洗脑,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消费可以带给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为了维持幸福生活的追求和营造“人设”的满足感而不断地追求物质欲望得以满足的过度消费。

消费主义思潮倡导物欲享受。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生的真谛被狭隘地曲解为单纯的物质追求,而那些代表人生深度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及个人目标,则被边缘化为无足轻重的陪衬。消费主义思潮的核心在于对物质利益与个人享乐的过分强调,它驱使人们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资源与自然资源,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消费主义思潮忽视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却过度重视商品所附带的符号价值。在消费主义思潮的浸染下,消费行为趋向于盲目地追随品牌与符号象征,推崇高端奢侈品牌的消费,巧妙激发人们对高奢商品及服务的渴望,旨在通过这一外在展示来彰显个人的社会地位与独特的高端品味。这种过度追求,实则是对商品符号价值的极端索取,它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个体的攀比心理和虚荣需求,却往往导致了对商品实际使用价值的忽视与低估。

3. 研究消费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影响的重要性及理论依据

3.1. 研究消费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影响的重要性

首先,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消费主义思潮将消费置于生活的核心,宣扬通过物质财富和享乐来获取幸福感和满足感。通过深入研究,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消费主义的实质,理解其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动因。更重要的是,研究可以促使大学生培养理性消费和节俭理财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个人经济状况和实际需求进行合理消费,避免不必要的消费压力和财务困扰,培养出更加成熟和可持续的消费习惯。

其次,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消费主义思潮鼓励个体通过物质财富和消费来获取社会认可和满足感,这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攀比、虚荣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通过深入研究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实际影响,可以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驱动力和社会压力,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减少因物质攀比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此外,通过理解自身的消费动机和行为模式,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管理个人情绪和心理健康,不仅能帮助他们抵御消费主义思潮带来的不良影响,还能提升他们在面对消费诱惑时的理性决策能力。

最后,推动消费教育的发展。了解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不仅为高校消费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还为实际教学活动提供了宝贵的指导。高校可以根据研究结果精心设计消费教育课程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升他们的理财能力和消费素养。通过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理性消费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消费教育不仅能够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还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2. 研究消费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影响的理论依据

一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认为人类的这五个层次呈现出由低到高的需求,当低级的需要被满足之后,才会逐渐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消费主义将物质消费与自我实现和社会地位紧密联系,从而影响大学生对消费的期望和行为。

二是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都力求认知的一致性,若个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等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个体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不适感即产生认知失调。消费主义通过广告和营销策略,不断塑造新的消费观念和价值标准,使大学生在消费中寻求心理平衡。

三是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努力追求或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认同,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尊。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容易受到周围同学、社交媒体等的影响,产生社会认同和从众心理,他们希望通过消费来融入某个群体或获得他人的认可,往往导致他们追求时尚潮流、购买奢侈品等,以满足虚荣心和归属感。

4. 消费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具体影响

4.1. 品牌符号堆砌,攀比心理严重

消费主义思潮深植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土壤,与我国自古以来秉持的“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珍视的节俭观念构成了显著的挑战,这种思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符号消费、奢侈追求以及享乐主义风气在校园内逐渐盛行。消费主义强调物质享受和表面形象,通过购买昂贵的商品和奢侈品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成功,这种思潮逐渐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胡桥,2023),消费主义文化下,商品被赋予了品牌、价格等丰富的符号内涵,它们悄然成为了衡量个人身份、社会地位及价值观念的标尺。大学生作为活跃消费群体,在购物时可能会不自觉地追求这些符号的堆砌。然而,这种过度追求品牌化和符号化的消费行为会导致大学生过分依赖品牌和符号,出现盲目跟风的情况,从而忽视个人经济承受能力。更有部分大学生在虚荣心的强烈驱使下,置自身实际经济能力于不顾消费,即便这些并非生活必需或者能否承受,热衷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他人进行无谓的攀比(于琪龙,2024),无形中传递出一种肤浅、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对周围的同学乃至整个青年群体产生了不良示范效应。消费主义思潮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将大学生卷入无节制的消费享受之中,导致大学生被“物”支配(王今辰,于永坤,2022),攀比与虚荣之风在大学校园内蔓延,使得部分学生在盲目追逐物质的过程中渐行渐远,忽略了内心深处真正的精神需求与价值追求。这种被消费主义扭曲的消费观念,正引导着大学生们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质享乐上,而忽视了内在修养、精神成长以及长远的人生规划,使得他们迷失自我。

4.2. 个性冲动购买,超前消费普遍

大学生在消费方面表现为个性消费心理,倾向于追求那些独具匠心、新颖别致的商品,以此作为彰显个人独特魅力和个性的方式(张澜,马自超,2019),这一趋势促使他们倾向于选择个性化定制商品或限量版商品,通过这些独特的选择来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满足内心深处对于个性表达的渴望与需求。这样会削弱他们在消费决策中的理性判断力,容易为了彰显个性盲目冲动购买。在大学生群体中,冲动消费往往与个体对即时满足的渴望以及广告营销的作用密切相关。由于大学生正经历心理和社会地位的快速转变,他们容易受到群体影响,从而做出冲动的购买决策(梁媛,2024)。具体而言,大学生们可能会因为某位偶像的代言而冲动地购买一件服装或一款电子产品,广告中的完美展示、明星的耀眼光环,以及社交媒体上不断刷新的热门推荐,都在无形中塑造着他们的消费观念,促使他们做出非理性的购买决定。消费的本质在于满足个人的实际需求,而理性消费则倡导基于个人的实际经济能力与真实需求来合理规划支出。目前超前消费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普遍,部分大学生受消费主义思潮中所提倡的超前性消费的影响,出现了以信贷消费为主的消费现象(雷存秀,2020)。在消费主义思潮的鼓吹下,他们开始追求即时享乐,忽视了长期财务规划的重要性。当大学生在无法支付商品费用时,通常不会选择放弃购买,而是通过借贷方式透支未来的消费额度,这显示出他们的消费需求超出了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赵特,2023)。为了满足当下的消费欲望,他们通过借贷、分期付款等方式来填补资金缺口。这种看似潇洒的消费方式,实则暗藏风险,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还可能让他们陷入债务危机,影响个人信用记录,甚至对未来的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4.3. 无尽消费成瘾,心理健康堪忧

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在满足实际需求的同时,积极践行绿色消费原则,而消费主义思潮则鼓吹一种无节制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大学生生活体验与社会经历相对有限,尚未建立起成熟且理性的消费观念,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会开始通过无尽消费与物质追求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潘攀,2021)。当大学生将个人的价值、幸福感和满足感过度寄托于物质消费上时,他们往往会陷入一种“消费陷阱”。这种陷阱在于,随着每一次购物带来的短暂快感逐渐消退,他们发现需要更多的消费来维持或提升这种满足感。然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与个人经济能力的有限性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消费无法持续带来预期中的满足时,大学生们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导致焦虑和心理压力的增加。与同龄人之间的消费比较也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心理压力源。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学生们更容易接触到同龄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他们倾向于过分看重身份、地位及财富等外在表象,不知不觉接受一种强调阶级差异的观念,这种观念无形中加深了来自不同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同学间的隔阂,使得彼此间的沟通与理解变得困难,甚至妨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王晓雨,2021)。长期以往,这种心理状态可能导致他们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不断地感受到与他人之间的差距,让他们陷入一种负面循环,使个人心理状态更加不稳定,影响自我认同和自信心。

5. 消费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影响的原因

5.1. 迎合实际需求

许多学生进入大学时常感到一种割裂感,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社交圈,面临新的学习任务、社会压力和自理能力的挑战,他们需要重新认识和塑造自我。大学生活让他们从家长的庇护下独立出来,消费主义思潮正好契合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反叛意识和追求个性的心理特征,因此迅速受到大学生的追捧,逐渐认同了消费主义的价值理念。在消费主义思潮的潜移默化中,大众特别是与时代同呼吸的大学生群体,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昂贵的消费行为来塑造和确认自身的身份,这种现象超越了物质满足的简单层面(胡桥,2023)。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开始主动探索自我认同和社交归属感。在这一过程中,消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大学生通过购买特定品牌的商品或参与流行的消费活动,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品味。这种消费行为不仅是一种个人风格的展示,也是寻求他人认可和尊重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希望在新的社交圈中建立自己的地位,得到同龄人的赞赏和社会的肯定。在这个阶段,消费不仅仅是满足物质需求,更是塑造自我形象和融入社交圈的重要手段,对他们而言,通过消费来体现自己的独特性和时尚感,往往能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和社会认可,进一步巩固他们在大学生活中的身份定位。

5.2. 消费观教育不足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针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教育内容呈现出分散与不充分的状态,尽管有少数高校尝试在相关课程中穿插消费观念教育的内容,但这些举措多被视为辅助或补充性质,并未能作为核心教学环节(付春格,2023),从而未能充分彰显其紧迫性和重要性,这一现状导致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形成健康消费观的举措未能全面而深入地实施。学校教学重心多聚焦于专业知识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消费观念及理财能力的系统性培养。这种失衡不仅限制了学生个人财务管理技能的发展,更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复杂的消费环境中显得判断力与决策力匮乏,难以做出明智合理的消费选择,长远来看不利于其全面成长。此外,尽管高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消费观念,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消费观,但在面对实际挑战时,却常感缺乏有效的即时应对策略与手段,难以有效遏制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与影响。

5.3. 大众媒体推波助澜

在当今社会,媒体的角色已远远超越了单纯的信息传递者,它成为了消费主义文化构建与传播的核心力量。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媒体通过精妙绝伦的营销策略,将商品赋予了超越其本身价值的魅力与象征,精心将广告营销覆盖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广告通过生动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营销,成功地植入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无论是社交媒体、视频网站还是电子商务平台,这些广告都无处不在,进一步加强了大学生对消费的兴趣和依赖,从而塑造了他们的消费行为和观念。一些媒体的不当宣传倾向,以及娱乐节目趋于低俗化与世俗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构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吸收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过分追求精神与物质享受的风气、资产阶级中金钱至上的观念,正悄然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曹莹娜,2013)。在大数据的浪潮下,商家巧妙运用网络技术,深入分析大学生的消费偏好与习惯,精准捕捉其消费模式与心理动向,从而定制化打造销售策略,运用智能算法精准推送相关商品广告,进一步诱导其消费行为。而大学生不仅作为商品的直接体验者,还无形中成为了商品的传播媒介,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分享自己的消费体验。在大众媒体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这种双重身份使得他们更加难以抵御消费主义文化的渗透与影响,周围充斥着各类商品与信息的海洋。

6. 消解消费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影响的对策

6.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推动我国事业发展的关键基础,也是促进民族和谐共处的重要精神支柱。然而,当前社会中,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导致一些人沉迷于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为应对这一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坚决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特别是要有效防范消费主义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侵蚀。同时,教育策略需多元化、创新化,以应对消费主义带来的复杂挑战。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实践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方式,让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学会批判性地审视并抵制错误的消费观念与行为模式。此外,必须着重强调以辛勤劳动为荣、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的崇高和懒惰的可耻;大力倡导正确的幸福观、苦乐观与金钱观,让大学生明白幸福并非单纯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于辛勤劳动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大学生具备理性、适度的消费观,以及坚韧不拔、勤勉节俭的生活态度,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大学生能更理性地审视消费与积累的关系,培养起合理、健康的消费习惯,同时树立勤勉、节俭的生活态度,更促进了价值观的正向发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6.2. 强化大众媒体社会责任

为了削弱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群体的负面影响,亟需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力度,要求媒体承担起正确的导向责任,积极传播正能量,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氛围。一方面,政府要对媒体实施严格的监督与管理。政府不仅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体系,以明确界定媒体行为的边界,确保媒体活动符合社会道德和行业标准,同时对于违反规定、违背职业操守的媒体行为,要果断采取制裁措施。此外,为了增强监督的透明度和有效性,政府还需积极拓宽媒体监督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多元化的监督网络。通过公众的积极参与和舆论监督的强化,可以进一步约束媒体行为,促使媒体更加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为大学生及广大社会群体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信息传播环境。另一方面,媒体行业需深刻认识到自身的独特使命,将坚守社会责任置于首位,而非仅仅追逐经济效益。媒体需强化自我监管,建立健全内部审查机制,制定严格的审查标准,确保内容健康、导向正确,主动剔除那些可能诱导不良消费观念的信息。大众媒体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广泛传播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等理念,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消费主义思潮的认知,使他们能够从更广泛的视角看待消费问题,理解消费的真实意义。

6.3. 增强思政教育影响作用

首先,高校应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消费心理,将专门的消费道德教育课程正式纳入公共选修课程体系之中。这一课程的设置,旨在引导大学生深入探索并理解消费道德的核心价值与深远意义,促使他们进行自我反思,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估自身的经济条件与消费能力,避免盲目跟从潮流或受到不良消费观念的诱导。其次,高校思政教育团队应秉持与时俱进的观念,思政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及各学科教师需紧密结合现实深入剖析消费主义思潮的潜在危害,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其本质与负面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应摒弃传统教育模式,转而采用更为灵活的方法来掌握大学生的真实需求与思想动态。针对当前大学生消费观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教师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与改善,有效解决他们消费方面的问题。最后,占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思想的不可或缺平台。鉴于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空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心策划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网络互动教育模式与宣传活动,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与引领力。这样高校能够在网络空间中积极塑造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积极引导其消费行为,确保他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健康的消费习惯,增强其抵御消费主义思潮的能力。

7. 结语

在当今社会,消费主义思潮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心理,诱导其追求物质享受而非精神富足。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民族复兴的主力军,应洞悉消费主义本质,树立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的价值观念,自觉抵制其负面影响,将个人消费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鲍德里亚(2000). 消费社会(刘成富, 全志钢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 曹莹娜(2013). 当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6), 8-9.
[3] 付春格(2023). 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河南工业大学.
[4] 胡桥(2023). 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透视.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37-42.
[5] 雷存秀(2020). 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消费现象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6] 梁媛(2024). 大学生服装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分析. 化纤与纺织技术, 53(4), 246-248.
[7] 潘攀(2021).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研究. 营销界, (16), 93-94.
[8] 王今辰, 于永坤(2022). 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及消解策略探析.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23(5), 79-81.
[9] 王晓雨(2021).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状况分析. 现代营销(经营版), (5), 90-91.
[10] 于琪龙(2024). 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引导探究.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7(2), 75-82.
[11] 张澜, 马自超(2019). 当代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消费心理及行为的研究.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7(6), 78-81.
[12] 赵特(2023). 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及引导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