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积极响应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能源发展领域,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即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对能源领域的技术变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需要积极引进国外能源先进技术,实现能源技术中国化,加速迈向能源强国的目标。鉴于此,国际能源类文本的翻译成了引进国际技术的窗口,而能源类文本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和结构复杂的长难句,这些特点也对能源领域的译者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认知翻译学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一大门类,是语言学理论与翻译学理论的结合。认知翻译学可从广义和狭义上界定,其中,狭义的认知翻译学则是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与方法审视翻译现象和翻译问题[1]。从狭义的概念来看,象似性理论是认知翻译学的重要部分,通过分析翻译方法背后的使用原理,可为翻译问题的解决提供新视角。国际能源类文本的术语和长句翻译问题复杂多样,而象似性理论可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为解决相关问题找到新的认知思路。因此,选用象似性理论来分析能源类文本翻译方法,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象似性差异对比出发,有利于更好传递能源科技思想。
本文从读者和译者的认知思维出发,通过对能源类文本的英汉语言分析,结合象似性理论的探讨,进一步揭示能源类文本的翻译方法原理。
2. 文献综述
象似性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在语言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象似性理论强调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相似性,打破了索绪尔将语言界定为任意性的传统。根据符号学家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约翰·海劼曼[2]将图象符分为隐喻符、映象符和拟象符。基于此,象似性进一步划分为隐喻象似性、映象符象似性和拟象象似性。其中,拟象象似性主要表现在句法象似性上,即句法结构在某一方面可以直接反映现实或概念结构[3]。
卢卫中[4]将象似性研究分为两大路径:其一,从象似性内部研究象似性;其二,从象似性外部,即从其他学科的角度探讨象似性。从象似性外部研究视角来看,象似性理论研究正呈现出翻译领域的转向。在国内学界,将象似性原理与文体研究和修辞研究相结合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态势[5]。其中,句法象似性从英汉两大语种人群的认知思维出发,剖析英汉双语表达的根本差异。这一特点使得象似性理论在不同语境中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句法和修辞研究中。例如,中国时政语篇里的句法象似性英译常成为研究话题[6] [7]。句法象似性理论的研究已在时政文本中十分普遍,然而,这些研究仍未涉及能源类文本的翻译研究,存在语料覆盖领域窄、句法象似性原则分析不够全面以及象似性对翻译指导作用的分析不够系统等不足。
基于以上文献综述,本研究将从句法象似性理论视角出发,参照能源类文本语料,基于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以及距离象似性的经典案例,揭示能源类文本翻译中象似性原则的具体操作方法,推动象似性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3. 句法象似性理论
从概念来看,象似性指的是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存在必然联系,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实践呈现的具体形式不一,影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此同时。在实践和语言相互影响的作用下,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便有理可依。而句法象似性将句法结构看作是对人类认知结构的再现,即语言表达顺序与人的认知结构或概念内容构成一致性,在文字上表现为句子长短、排列顺序以及词语之间的距离程度[8]。句法象似性可分为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以及距离象似性。
3.1. 顺序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指的是句内语言成分间的顺序按照现实的自然顺序排列,即按照时间发生的时间先后和空间结构来排列。自然顺序可分为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从时间顺序来看,句子结构的安排遵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来排列,从句内的语言成分顺序可反映出现实的事情变化过程。从空间顺序来看,句子结构的安排一般由近及远或由整体到部分出发,体现了现实世界的空间事物顺序。由此可知,句法结构的排序与其所表达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相一致[1],此类排序原则称为顺序象似性原则。
3.2. 数量象似性
数量象似性指的是语言形式的数量与所表达意义的数量之间成正比关系,形式越复杂,表达的意义越复杂[9]。能源类文本常通过较长句式和复杂结构来表现抽象的科技概念,这正体现了数量象似性的表达原则,即将相对复杂的概念常以复合词、复合短语和复句的形式表达。换而言之,能源类文本的名词化结构常暗含较为复杂的语义,为数量象似性表达的最典型特征。
3.3. 距离象似性
在距离象似性原则指导下,语言成分的距离与它们之间的概念距离相对应,也就是说,在功能、概念以及认知方面靠得越近的实体,在语码层次上就靠得越近[1]。换而言之,两个词、短语或分句间的概念距离越近,形式上的距离越近,反之亦然。
4. 句法象似性在能源类文本汉译的体现
基于句法象似性在能源类文本的特点,本文从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三大原则出发,讨论三大句法象似性的内涵与翻译应用,对翻译方法的选择原理进行具体分析。
4.1. 顺序象似性与翻译
顺序象似性强调了句法序列与认知中不同事物顺序之间的关系。在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上,王寅[10]认为,汉语属于临摹式语言,常遵循“先发生的事先说,后发生的事后说”的原则;而英语按照其语言自身的表达习惯或作者的语用意图来排列句子成分,因而英语的顺序象似性程度远远低于汉语。因此,在能源类文本英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语用意图重组句法结构,常采用逆译法和语态转换。
4.1.1. 逆译法
逆译法要求译者根据目标语文本的语用目的,改变源语文本中语言成分的顺序。英语擅用前置性陈述,即先果后因的顺序,这与汉语的表达顺序截然不同。汉语常采用先因后果的逻辑,以层层推进的方式,在句尾处点出想要阐明的主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采用逆译法,把原文的结构顺序全盘打乱,按其时间先后、逻辑层次和主次关系重新排列[11]。
例(1) The importance of electricity is only set to increase in the years ahead, calling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electricity security to meet evolving challenges such as cyber threats, extreme weather events and rapidly growing shares of variable electricity generation from wind and solar power, according to a new report by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转型中的电力系统》,电力在未来无疑将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而如今,网络带来威胁、极端天气事件显现,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变可再生能源的发电份额迅速增长,为应对这些不断变化的挑战,需要采取更为全面的方法,保障电力安全。
本句的源语作者通过语用意图来排列句子成分,打破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原则,这需要译者根据意群的切分和行文逻辑来确保译文的表达通畅。从行文逻辑来看,作者先介绍背景信息“电力将更加重要”,接着阐明“电力安全面临着哪些挑战”,最后表示大家“需要采取更全面措施,应对这些挑战,保障电力安全”。基于上述分析,本句在行文逻辑上存在递进关系,译者根据顺序象似性的时间逻辑顺序,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采用逆译法,根据源语的逻辑顺序对句序进行了倒置,按照汉语先因后果的表达逻辑进行重新排序。由此可知,在翻译时,应当遵循“以象似译象似”的原则,让目的语遵循顺序象似原则,语言转换时应当考虑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具体而言,译者有必要把原文的结构顺序全盘打乱,按其时间先后和逻辑层次重新排列[12]。
4.1.2. 语态转换
语态转换主要指的是在英汉互译过程中,为了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将原文中的主动语态转换为被动语态,或者将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能源英语类文本常使用被动语态,突出叙事推理部分,而能源汉语类文本常省略主语,使用无主语的祈使句,这要求译者根据源语的顺序象似性逻辑,进行语态转换,改变对应的表达方式。
例(2) Land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scarce resource (asset) co-constituted by regulatory or clandestine processes of identifying, designating or establishing suitable locations for wind turbines.
首先,官方或民间在识别、选定和设立风力涡轮机地址的过程中,土地在双方眼里成了一种资源或“资产”,现已变得愈发稀缺。
本句的翻译难点为“resource”的后置定语翻译。英语的部分后置定语兼有状语功能,在意义上与主句有状语关系,说明时间、原因、结果、目的、条件和让步等关系[13]。源语中,作者将“co-constituted by ...”置于“resource”后,解释土地为什么会变成宝贵的资源。从中可知,英语构句方式更为灵活,对原因分句和条件分句的位置无特殊要求,遵从语用目的和交际价值的原则。而汉语的顺序象似性更强,其常规表达式遵循先因后果、先条件后衍推的原则。因此,译者抓住两个事件之间的条件关系,将后置定语的内容翻译成条件状语“在……过程中”,置于主句之前,使译文逻辑更加清楚。由此可见,真实语言中的语序是语义范畴的临摹原则和语法范畴的抽象原则相互作用的结果[14],翻译要充分考虑固定句式和句中其他成分语义的相互影响。
4.2. 数量象似性与翻译
数量象似性强调了表达形式与复杂度之间的关系。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源语信息内容的复杂程度,选择对应的表达形式,常借用级转移和增译法来体现数量象似性原则。
4.2.1. 级转移
方梦之[15]根据功能语言学理论,将语义归纳为三级,分别为成分、言辞和言辞列,其根据语义级别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为:成分 < 言辞 < 言辞列。此类级阶理论还介绍了向下移动的“级转移”,即一个已知单位可移至下一级,但下级单位不能上移。科技英语在语法结构方面,正式语多用被动语态、名词化结构以及句式较长、结构复杂等特点[15]。其中,复杂的句式结构符合数量象似性的数量原则。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常根据数量象似性和标记相似性的指导,对语言进行名词化结构的级转移。
例(3) The most prevalent socio-technical research gap of this phase relates to how the largely unexplored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stakeholders and the temporality of wind energy infrastructures shape the future expans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wind energy.
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作用基本未知,风能基础设施为临时建筑,影响着风能未来的发展和可持续性,这是社会技术研究该阶段最常见的缺口。
本段翻译的难点为三大名词化结构。在翻译时,原文的语义层次和级阶理论为翻译过程提供了指导。原文主要探讨了风电能领域中社会技术研究的一个关键空白点,涉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交互,以及风电基础设施的时间性如何影响风电的未来发展与可持续性。首先,原文的“The most prevalent socio-technical research gap of this phase”明确指出了这个研究空白是在某一阶段内最普遍的社会技术研究问题。在翻译该句时,名词化结构在翻译中被简化为了成分,即名词化表述“this phase”转换为限制性定语“该阶段”,符合语义级阶理论中的级转移。而“relate to”后接有一个宾语从句,该从句内的两个主语均为形容词的名词化隐喻。名词“temporality”与名词短语“wind energy infrastructures”在语义上是主谓关系,翻译时转换为小句,即主谓句“风能基础设施为临时建筑”。“the largely unexplored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stakeholders”为形容词名词化现象,修饰语“the largely unexplored”与核心名词“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stakeholders”在语义上是主谓关系,译者将其转换为主谓结构的小句。这一处理将原文的名词化结构转换为了主谓结构,符合“级转移”的原则,将形式内的复杂意义巧妙传递,符合数量象似性原则。
4.2.2. 增译法
增译法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增加一些信息,这些内容在原文中没有直接表达,但根据语境、语法或文化背景等需要进行相关补充,以便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纽马克[16]认为,增译法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术语或者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原语读者不同的目的语读者的需求。在能源类文本翻译中,大量术语和技术政策使得增译法成为常见的选择。
例(4) Judging by the United Kingdom fuel poverty definition (10% of lowest income households), energy poverty is becoming an issue.
根据英国的燃料贫困标准(即能源账单超过可支配收入的10%,剩余收入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能源贫困正日益成为澳大利亚的严峻问题。
本句括号内容涉及一定背景知识,其中,“10%”涵盖了较为丰富的语义,其指代能源账单支出超过可支配收入的10%。因此,笔者在翻译时增补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处理为“即能源账单超过可支配收入的10%,剩余收入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从而帮助读者更好理解译文。由此可知,科技英语名词化是科技英语名词化是高级阶的表达形式向低级阶的转义使用[17]。名词化结构的形式虽然得以简化,由言辞下移至成分,由小句变为了词组、短语或词,但从数量象似性原则来看,形式简单的词往往暗含复杂的小句意义。因此,在处理科技英语的名词化结构时,需要将名词化的名词或名词短语转换为小句,对文内的词义进行延伸补充,从而达到翻译中的词义对等。
4.3. 距离象似性与翻译
在距离象似性原则指导下,语言成分的距离与它们之间的概念距离相对应,也就是说,在功能、概念以及认知方面靠得越近的实体,在语码层次上就靠得越近[1]。换而言之,两个词、短语或分句间的概念距离越近,形式上的距离越近,反之亦然。于译者而言,英语中的多项并列定语和汉语的流水句是翻译的两大障碍,要解决这些问题,距离象似性提出概念距离为译者提供了分译法与词序调整法的解决路径。
4.3.1. 分译法
分译法是将原文的一个长句拆分成多个短句进行翻译,或者将原文中某个较长的修饰成分单独翻译成一句或几句。在能源技术类文本中,译者经常会遇到一些涉及专业术语、复杂概念和复杂逻辑结构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包含多个语言成分,这些成分在概念距离上可能相对较远,即它们之间在语义上的关联并不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传统的直译方法,可能会使译文显得冗长且难以理解。因此,文旭[9]指出,在翻译这类文本时,应该采用分译法,将不同语言成分译成独立的句子或另一个从句。
例(5) Based on solar PV’s extremely competitive costs, the IEA expects it to become the “new king” of world electricity markets, driving rapid growth of renewable power over the next decade.
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成本较低,具有竞争力,未来将成为全球电力市场的“领头羊”,推动可再生能源在未来十年实现迅猛增长,这是国际能源署作出的预估。
本文的翻译难点为主干部分“the IEA expects it”的翻译,其中“it”指的是“solar PV”。从概念距离来看,“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成本较低”是表示原因的流水句,解释为什么“太阳能光伏将成为全球电力市场的‘领头羊’”,而“国际能源署的预估”只是对预测来源内容的补充,非重要信息,因此需将评价类信息拆开翻译,置于句末,让重要信息并列成句,提高表述的距离象似性特征。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译文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句子的主要信息。根据距离象似性原则下的概念距离,译者在处理原文时采用了分译法,将部分内容独立出来,形成了更加流畅和易于理解的译文。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保留了原文的信息完整性,还使得译文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由此可知,在科技英语中,状语性分词词组用得十分普遍,原因可能是这种词组相当于副词从句,使用词组以代从句,有助于行文的简洁化[18]。
4.3.2. 词序调整法
翻译中的语序调整是指在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对原文句子结构中的词序或短语顺序进行必要的改动,以便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语序调整主要指词序、句序两方面的调整。英汉语句中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或表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各种定语的位置和各种状语的次序在英、汉语言中则有同有异。王琳琳等[19]指出,多重定语分为三大类:限定性前置定语、描绘性前置定语和分类性前置定语。从概念距离来看,不同性质的定语和定语自身的距离各不一致,译者需根据对应的距离来调整词序。
例(6) It also opens issues of procedural and restorative justice.
它还提出了程序正义和恢复型正义的问题。
本句中,“justice”前有两个分类性前置定语“procedural and restorative”。从概念距离来看,“procedural justice”和“restorative justice”分别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概念和语义距离较远。因此,在语码层次转换上,应将两个修饰语应各自对应核心词处理,翻译为“程序正义和恢复型正义”。由此可知,英译汉时,应首先分析各定语与中心语的关系紧密度,继而在线性上按照从松到紧排列其在译文中的语序[19]。
5. 结论
基于象似性理论的理论框架,本文分析了能源类文本的汉译原则与方法。象似性包含三个原则: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以及距离象似性。从顺序象似性的角度看,句法序列与认知中事物的先后顺序之间存在关联。在英译汉过程中,需考虑目的语文本的实际功能。具体而言,因果从句可通过倒装策略进行翻译,而通过变换语态的策略则能强调指代物的主体性。从数量象似性的视角看,信息越复杂、越不可预测,其句法结构也就越精巧,反之亦然。在能源类文本的汉译过程中,译者应将晦涩的信息具体化以避免歧义,同时删减重复信息以防冗余。必要时,将名词化结构处理为小句,可有助于简化冗余表达,保留复杂信息。从距离象似性的角度出发,语言成分间的概念距离会在其句法距离上得到反映。在汉译过程中,应依据概念距离保持限定性修饰语与中心词的紧密关联,并通过连接词将前半句组合起来,以区分前景信息与背景信息,突出内在逻辑联系。
综上所述,象似性理论为能源类文本汉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指导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遵循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和顺序象似性原则,采取相应策略,确保译文既能忠实传达源语信息,又能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和读者预期,从而实现高质量的能源技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