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城市化与现代化蓬勃发展,农耕文明的生存空间日益紧迫,但其强大的精神内核对人类精神家园建设始终起着恒久影响。齐鲁大地作为根植于农耕文明的重要地域,对推进乡村振兴与文化繁荣有着雄厚的实力,一直致力于积极探索对外传播策略,推动优秀文化走出去,打造齐鲁样板。同时,诗歌作为人类情感的抒发工具,承载着超出文字层面的情感意象。学界有关诗歌翻译的研究也一直属于热点,但对农耕诗歌的研究相对较少。结合文化交流空间的不断延伸与传播模式的日益多元,人们对文化产品的审美价值愈发重视,以姚斯与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理论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应用于文学与传播领域研究。其中马萧(2000)就对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做出详细阐释,指明译者与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1]。陈宋洪(2013)也肯定了接受美学给予译者主体性新的理论视角与思考空间[2]。在农耕文化传播方面,当前研究主要基于对中国农耕文化的宏观审视,解读农耕文明的内涵价值,针对特定形式或地域文化的研究较少。此外也有部分学者关注到齐鲁农耕文化传播潜力,但没有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基于此,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齐鲁农耕诗歌的翻译与传播策略,以《诗经》为典范探讨“召唤结构”和“期待视野”在译文中的体现,强调译者的审美创造力,从而促进齐鲁农耕文化有效传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2. 接受美学理论与农耕诗歌翻译
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以姚斯、伊瑟尔为代表的学者共同主张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想。姚斯(1982)受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的影响,从文学史研究入手引出“期待视野”与“审美经验”两个概念,强调“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不只是作者或作品本身所赋予的,也包括读者阅读所增补和丰富的整体内涵,肯定接受主体对审美经验的创造、美觉、净化三方面的影响作用,确立了文学活动三环节中读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3]”。伊瑟尔(1987)则深受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影响,从研讨新批评和小说叙事理论起步,逐步提出“未定点”和“隐含的读者”概念,构建起文本阅读的“召唤结构”,赋予读者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4]。经过一系列学者长久以来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证实了接受美学理论在文学领域的重要价值。
许钧教授(2002)曾提出“传统的文学翻译模式为原著→译者→译本,译者普遍被定位于一个至今还难摆脱的角色—仆人[5]”。然而译者的绝对隐身从翻译实践上看是不切实际的理想化概念。尤其是在传统农耕诗歌翻译中,大量特定文化意境的存在导致东西方文化的不对等性更为突出。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译入语读者的审美期待与原语读者不同,加之译者个体审美取向的差异,译文的审美再现自然会打上译者的主体印记。因此,传统的翻译模式逐渐不适用于传统诗歌翻译。杨武能(1983)也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重新解释翻译过程,指出了传统的翻译模式的弊端,认为真正的文学翻译的模式应当是“作家→原文→译者→译作→读者”[6]。同时,随着工业化冲击,现代物质文明造成了社会和人的异化,越来越多人们渴望拥抱天然、质朴的审美愉悦。齐鲁农耕诗歌中刻画的幽静、恬然的田园风光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完美吻合,其区域性特色以其独有文化内涵给予读者想象力的留白,具备发展潜力。因此,将接受美学引入农耕诗歌翻译领域,有利于让读者更好接受和理解中华农耕文明之美,感受农耕诗歌作品的美学价值,满足情感体验。
3. 接受美学视域下《诗经》英译本的阐释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记载当时社会的农业概况,反映了华夏农耕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其最早译本于十八世纪由威廉·琼斯爵士完成,十九世纪后各种版本相继出版,其中许渊冲英译本在“三美”论指导下,实现诗歌翻译的神形皆似。王厚平(2010)认为“许渊冲作为审美主体在其文学翻译中充分发挥了主体能动性,对审美客体进行了创造性翻译,再现了文学文本内在的美感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的转化,从而能较好地服务于他传播中华文化的翻译目的[7]”。作为齐鲁文化代表,《齐风》《鲁颂》两个篇章蕴含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内涵。《齐风》共有11首诗,大致分为反映恋爱和婚姻生活的婚恋之诗,反映民众田猎活动的射猎之诗,反映政治生活的讽刺之诗。《鲁颂》共有四篇,主要赞颂鲁国国君的功业。二者基于齐鲁地域文化基础展示了“农本、向内、和谐、集群”的农耕文化内涵。舒缓的文风和质朴的语言交相辉映,再现传统农耕隐而不发,藏而不露的自然风情。如何在翻译中把握译者与读者主体功能以还原农耕诗歌下的特色意境与审美情趣是接受美学与诗歌翻译相结合的重点。为更好论证接受美学对齐鲁农耕诗歌翻译的适用性,本文选取许渊冲英译版《诗经》中齐风、鲁颂两章为研究对象,从“期待视野”与“召唤结构”两个层次探讨如何将接受美学理论与农耕诗歌翻译相融合。
3.1. 关注“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的思想是由法国接受美学理论代表姚斯引进的重要概念。学者朱立元(2005)总结其为“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根据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8]”。由于接受主体在阅读之前已经形成了对文本的预期心理,这就更加强调了要尊重读者的主体地位,调整译文内容与文化审美相融合。
首先从题目的翻译来看,齐风、鲁颂大量选取农耕意象为诗歌题目,不直接点明诗文主题却暗喻其思想内涵,如“鸡鸣”、“东方之日”、“有駜”等。这带有中国传统农耕思想典型的含蓄、隐晦的情感表达色彩。这与西方文化直接性表达习惯相矛盾,若译者按照字面含义翻译,西方读者将很难领会作者的真实意图。为此译者选择结合自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发挥主体创造作用,将题目译为与诗歌主题的概括,即“A Courtier and His Wife”、“Nocturnal Tryst”、“The Ducal Feast”。通过这样的处理,纾解了原作品的晦涩感,使读者得以在其文化习惯下进行阅读。
齐风、鲁颂重视句式整齐对仗,善用表示感叹的语气词,起到增强诗歌韵律感、舒缓语气的作用。在《还》《东方之日》《甫田》《猗嗟》4篇中累计用了42个语气词“兮”。语气词的大量运用无疑使得诗歌节奏舒缓、语速减慢,展示了传统农耕文化和谐舒缓之美。许渊冲(2006)在翻译中强调以“意美”为首使译诗和原诗保持同样的意义,“音美”为次使译诗和原诗保持同样悦耳的韵律,最终实现诗文形式上长短、对仗一致的“形美[9]”。以《还》此篇为例,充分体现了他对“三美”的侧重,从而满足读者对农耕文化的审美期待。
原文1: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诗经·齐风·还》)
译文1:
How agile you appear! Amid the hills we meet.
Pursuing two boars, compeer, You bow and say I'm fleet.
How skilful you appear! We meet halfway uphill.
Driving after two males, compeer, You bow and praise my skill.
How artful you appear! South of the hill we meet.
Pursuing two wolves, compeer! You bow and say my art’s complete. (Two Hunters)
《还》中借叙事以抒情,通过描写两位猎手山间相遇,并肩狩猎,相互赞誉,朴实民风与喜悦情趣随叙述而出。每句均以兮结尾,形式对仗、声韵和谐,反映了齐鲁农耕经济繁荣条件下特有的朴素稳定的风俗民情。译文中译者同样通过How引导感叹句,以/ɪə/与/t/压尾韵,基本上做到每行的字数、音节都相等,帮助读者感受中华传统诗歌的音韵和谐之美。
3.2. 构建“召唤结构”
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任何文本都是开放结构。文本的主题、语言、结构等都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作品中也存在“意义空白”。金元浦(1997)教授称其为“读者参与构建作品意义的权利和其在阅读、接受作品过程中进行想象性和创造性填补的热情[10]”。借助读者的力量能够激发特殊理解,从而实现作品的文学意义,这就是文本的“召唤结构”。因此,译者应重视保留适当遐想空间,给予读者发挥主观创造性的机会,增添译文的审美意趣。当然这不意味着译者可以无限制发挥自主意愿对译文进行阐释,也必须在保留原文的诗性美和译文可读性之间把握一个恰当的度。
在齐风、鲁颂中有大量对传统农耕社会礼乐文化的描写,尤其以婚恋礼教为典型。《著》《敝笱》《载驱》均表现了古代婚嫁时的盛大场面,带有典型的重礼特色。本文以《著》和《有駜》为例从中具体探讨译文内的“召唤结构”。
原文2: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诗经·齐风·著》)
译文2:
He waits for me between the door and screen,
His crown adorned with ribbons green ended with gems of beautiful sheen.
He waits for me in the court with delight,
His crown adorned with ribbons white ended with gems and rubies bright.
He waits for me in inner hall,
His crown adorned with yellow ribbons all ended with gems like golden ball. (The Bridegroom)
本诗展现了齐国女子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渴望,描写了一位等待新郎迎娶自己的新娘偷瞄新郎的服饰装饰,侧面反映女子内心的喜悦。原文对主语进行了省略,译文则选择还原出“He”这一主语,直接构造出新郎形象。译者没有选用大量华丽形容词对婚礼的奢华进行修饰,而是借助五种颜色以强化画面视觉效果。充足的留白使读者能够通过自我联想对诗文主观加工,还原内心独有的婚宴盛况,获得最佳审美体验。
原文3:
有駜有駜,駜彼乘黄。夙夜在公,在公明明。振振鹭,鹭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
有駜有駜,駜彼乘牡。夙夜在公,在公饮酒。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于胥乐兮!
(《诗经·鲁颂·有駜》)
译文3:
Sleek and strong, sleek and strong,
Four brown steeds come along.
The officers are wise,
Stay late but early rise.
Like egrets white Dancers alight.
The drums resound;
Tipsy, they dance aground;
In happiness they are drowned.
Sleek and strong, sleek and strong,
Four stallions come along.
The officers drink wine;
Early and late they are fine.
Like egrets white;
Dancers in flight.
The drums resound;
In happiness they are drowned. (The Ducal Feast)
本诗主要描绘了君臣宴饮丰收酒的场面,宴会上歌舞升平、觥筹交错,再现了鲁国丰收后的和睦、强盛之景,也侧面反映了农耕对于国家之重要性。译者指明原诗隐藏的比喻,将舞者比为白鹭,展现其舞姿轻盈之感,给予读者无限遐想。同时借助舞者的变化,从“Dancers alight”到“Dancers in flight”,暗示时间变化。“Drown”这个词不仅意味着沉醉于美酒,也表示宾客们的纵情享乐。译者对宴会时空和人物状态的变化进行留白,存在许多想象空间供读者自行填补。
4. 立足“读者意识”的齐鲁农耕文化对外传播之道
文化自信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关乎中国前途命运,影响着民族自信心的树立和综合国力的发展。齐鲁农耕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有责任承担“走出去”向国外展示中国文化价值的使命。翻译是对外传播的前提,选择恰当翻译策略与传播途径结合,打造立足读者的对外传播指导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推动力。
4.1. 坚持受众导向性的译作选本原则,提高受众接受度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受众并非被动接受主体传递的信息,而是主动寻找能满足个人需求和动机的信息。这种倾向与“期待视野”理念十分契合。为提高读者接受度,在确定齐鲁农耕文化翻译内容时应从读者的审美期待角度考虑,遵循受众导向原则。
齐鲁农耕文化对土地蕴含的深厚眷恋与“家国同构”的乡土情怀是世界各民族无法割舍的感情羁绊。大量农谚、俗语总结了长期农耕实践中的智慧经验,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因时求新的创造性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符合西方挑战探索、重视创新的审美惯性。同时全球化扩张影响下的共同体趋势日益显著,齐鲁农耕文化中“集群”思想渗透着集体主义理念,合作共赢的大国情怀正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期待。结合工业化给全球带来的严峻生态危机,齐鲁农耕文化中可持续思想,对调和生态环境起到重要指导,可以借助宣传传统农耕生活田园式和谐状态,唤醒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同时农耕生活中天人调和的含蓄优雅之美留有极大想象空间,读者能从中获得对神秘东方幻想的审美满足。
4.2. 制定恰当的翻译策略,打造高质量媒体平台
推动齐鲁农耕文化对外传播,翻译队伍与媒体平台发挥主体作用。正如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既不完全是文本,也不完全是读者的主体性,二者兼而有之[11]”。农耕文化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译者必须充分考虑海外受众的文化背景与思维习惯,坚持以读者为中心,对农耕文化中复杂的文化现象进行增译阐释并适当简化晦涩内容以满足受众阅读习惯。同时包通法(2005)指出,“我们倡导异质文化输入原质文化时关注原质文化读者的文化先构和认知域并非是一味强调无度归化,从而造成跨文化翻译中没有任何的异质感[12]”。随着时代进步,读者对于模糊意象的幻想成为阅读中的乐趣所在,译者在传递信息同时应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期待视野,保留适当的审美距离,从而关照读者的主观性审美情趣。传播媒体方面,除加强新闻网站、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使用,更要重视调动新媒体平台力量,利用国际网络平台,如Youtube视频、抖音国际版等海外热点资源开展宣传。充分利用自媒体覆盖度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等优势推广齐鲁农耕文化,整合高粘性用户群体。
5. 结语
齐鲁农耕诗歌再现了传统农耕社会缩影,渗透着农耕文明含蓄和谐之美,因其传达意境的主观特色,这对译者的创造性与审美价值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接受美学理论给予农耕诗歌翻译新的启示,强调译者与读者的主体功能。本文以《诗经》为例,论证了译者应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构建“召唤结构”,在忠实于原文的同时保持审美距离,兼顾阅读乐趣。最终,研究提出立足“读者意识”的齐鲁农耕文化对外传播策略,助力中国优秀农耕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