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隐喻的发展过程可以用三个重要节点来展示其发展轨迹。首先,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比较论”,他们将隐喻解释为对两个事物相似性的比较,认为隐喻是一种对比关系。其次是以昆提良为代表的“替代理论”,他们认为所谓隐喻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一种修辞现象,突出强调隐喻的发生方式。两者虽有差别,但都停留在词汇层面,且主要从修辞学领域上分析隐喻现象。随后以莱考夫和约翰逊为代表认为隐喻不仅存在语言中,而且存在我们的思想中,将隐喻研究从语言现象扩展到了人类认知领域。
语料库作为一种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大量真实客观的语料,验证现有理论并探索新理论,广泛应用于语言描述、对比研究、翻译等领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向实证方向发展,语料库是其中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研究方法,它不仅为隐喻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客观的数据,还进一步推动了隐喻研究从理论探索向实证研究的转变[1]。因此,本文旨在梳理和总结国内近十年来基于语料库的隐喻研究文献,以展示基于语料库对隐喻进行分析取得的成果。
2. 语料库隐喻研究概述
文献类型为学术期刊论文,时间范围为2014年到2024,通过在知网的高级检索栏中输入“隐喻”、“语料库”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在学科上加以限制,去除与主题没有相关度或重叠的论文,不收会议、图书发行通知,重复出现的同一篇文献,收录时间最早的。经过笔者的筛选,整理出学术期刊论文297篇,其分布年限如图1所示。
Figure 1. 2014~2024 Quantitative distribution of metaphorical published documents in the corpus
图1. 2014~2024语料库隐喻发表文献数量分布
检索2014~2024期间发表论文数量呈现相对稳定趋势。我国专家学者持续关注这一主题,研究继续深入且取得丰硕成果。
本文从语料库选用、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方面对上述符合主题论文进行考察和梳理,展示近十年间语料库隐喻研究的发展概况。
1. 语料库选用
我国的认知隐喻学研究者通常利用两种不同类型的语料库进行隐喻分析。一种是国内外已建立的大型语料库,包括英语、汉语、双语平行和中介语语料库。在国内,常用的包括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BBC)、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QQK)等;而国外则包括英语国家语料库(BNC)和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COCA)等,这些都深受研究者欢迎。另一种是研究者根据论文研究内容的需要而自建的小型语料库,其内容涵盖词汇、语义、新闻报道、政治演讲等方面[2]。对比这两种类型的语料库,各有其利弊。自建的小型语料库由于对数据来源、质量和处理过程有更高的控制权,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个性化研究需求,提升研究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然而,由于自建能力的限制,其规模普遍较小,覆盖面也相对较窄,这是其明显的缺点之一。相比之下,大型语料库能够提供来自多种语言使用场景的大量真实语言数据,并且这些数据经过了结构化和标注处理,便于语言学研究者进行数据的查询、分析和比较。然而,由于数据的多样性,也存在质量不一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数据的使用效果,因此在使用时需注意辨别。综上所述,选择使用哪种类型的语料库需根据具体研究目的和需求来衡量,以达到最优的研究效果。
2. 研究方法
语料库隐喻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种:语言隐喻分析法和批评隐喻分析法。语言隐喻分析依靠大型语料库,通过分析语料库内相关语料进而归纳隐喻在特定语境下的使用特点,揭示隐喻在句法、搭配和语义等方面的特征。例如,唐林[3]通过以英语BNC报刊和汉语BCC报刊为语料,以“foot”和“脚”为检索词,将语料的义项归类为不同的意象,对其使用频率进行了统计分析,探索了其背后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批评隐喻分析法则是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其侧重于语境中的隐喻,以语篇或特定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讨说话者如何通过语言创造意义。例如,问珊珊和王梅[4]根据批评隐喻研究方法,利用语料库软件Wmatrix和AntConc分析了TED气候演讲,发现其中共使用了5种概念隐喻。并对这些概念隐喻的词频及语境中的施事者和受事者进行详细分析,得出了气候演讲中概念隐喻具有“表明立场”和“说服”功能的结论。
3. 研究内容
基于语料库对隐喻研究旨在通过大量语言数据中隐喻现象的分析和归纳,探究语言中隐喻的特点、规律及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类认知机制的影响[5]。因此,本文通过梳理国内近十年基于语料库的隐喻研究主题的分布,如图2所示,总结出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借助语料库对语言中隐喻的规律和使用特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在基础上对隐喻现象加以解释;二是基于语料库进行共时的跨语言对比研究,探索不同语言隐喻模式的区别;三是对语料库隐喻研究理论探索,展示语料库隐喻发展现状并探索新的发展视角。
在第一方面,即借助语料库对语言中隐喻的规律和使用特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在基础上对隐喻现象进行解释方面,主要包括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某类或某个隐喻词语的隐喻表达、借助语料库分析某个隐喻词历时的语义扩展。例如,孙圆[6]通过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搜集“棋”概念隐喻框架下含有隐喻义的句子总数,展示在同一“棋”框架下隐喻化程度的差异,并逐个分析源域“棋”的概念框架映射到目标域“人生”的过程,展现汉语“棋”文化中丰富的隐喻表达。倪梦,祝敏[7]基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和多部辞书分析味觉词“苦”语义的变化,总结出“苦”的通感义项的发展顺序为从味觉到触觉再到视觉/听觉最后到嗅觉,并利用通感隐喻认知机制进一步分析其出现顺序不同的原因,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帮助学习者更好掌握这类词。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topic papers on metaphor research based on the corpus from 2014 to 2024
图2. 基于2014~2024年语料库隐喻研究主题论文分布
在第二方面,即基于语料库进行共时的跨语言对比研究,探索不同语言隐喻模式的区别方面,发表论文最多,跨语言对比主要集中在汉英对比、而对比内容包括动物词、颜色词、时空隐喻词、情感隐喻词等词类。例如,马武林,陈竹,周雨[8]搜索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和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中关于“龙/Dragon”的隐喻案例,对比分析汉语“龙”和英语“Dragon”隐喻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分析其背后文化因素和认知机制的影响。空间感知是人类对于世界和事物最基础的经验。刘晓宇,刘永兵[9]通过分析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和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对比分析了英汉关于“大/小”空间概念的隐喻共性和个性,并从民族认知角度、语言类型学以及文化价值取向分析其差异性原因。张冬瑜,杨亮,郑朴琪等人[10]提出构建大规模的汉英双语情感隐喻语料库,并基于隐喻理论简述其构建过程,并进一步分析其在语言翻译、二语教学以及情感分析上的应用潜力。邝计嘉[11]则用Antconc软件对自建《内经》语料库分析“阴”“阳”和“阴阳”的出现频率,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其隐喻认知过程。
在第三方面,即对语料库隐喻研究理论探索,展示语料库隐喻发展现状并探索新的发展视角方面,发表文献相对较少。例如,周运会,吴世雄[12]对国外隐喻语料库的研究模式、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理论成果方面进行梳理,并简要分析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颜一野,曹盛勤,程凯文[13]等人则从跨语言的角度梳理国内近七年在通感隐喻上研究成果并提出对未来发展的展望。韩艳方[14]在梳理多模态隐喻发展历程中,在其研究方法上指出利用语料库对多模态隐喻进行量化分析,一定程度上改善研究前期利用个案分析、话语分析和内容分析上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分析结果的信度。
3. 语料库隐喻研究启示
基于语料库的隐喻研究不仅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中隐喻模式的规律,还为跨语言隐喻理解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支持。通过梳理国内近十年语料库隐喻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得到研究启示如下:
1. 批评隐喻分析的研究拓展
批评隐喻分析是基于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结合语料库技术,分析语篇中的隐喻现象以揭示语言使用者潜在意图的新研究方法,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通过梳理其研究论文发现,其语料主要集中在对政治话语的共时分析,研究的领域比较狭窄[15]。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诸如电视节目、纪录片等媒介包含丰富的信息,隐喻批评研究可以扩大研究范围,关注各类社会语篇中的隐喻表达,从而丰富对语言使用的理解。历时研究在语言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有助于揭示语言演变规律和预测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比不同时期隐喻语料,不仅能够揭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还能解读不同语境中隐喻的使用方式。因此,后续研究应当综合共时和历时研究,从而更全面地理解隐喻在实际语言使用中的意义演变。
2. 扩大跨语言对比的范围
不同语言的隐喻现象既有认知共性,也有源于文化价值的差异之处;汉语和英语相关语料库隐喻发表论文相对较多,其研究逐渐趋于成熟,而对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对比稍显不足,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在宏观层面,研究可以从更广泛和多样化的语料库中收集数据,涵盖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使用。在微观层面,还应扩大跨语言隐喻的研究内容范围,更加全面展示不同语言隐喻全貌。
3. 语料库软件处理技术提高
语料库隐喻研究中,隐喻语料的分析占据主导地位。要真正发挥语料库的优势,就需要提高语料库软件的技术,便于更好地分析语料。从对语料库隐喻研究相关论文梳理中发现,其主要集中在某类词,甚至是某个词的语义分析或对比研究,且多依靠人工进行标注。而通过人工标注速度相对较慢,需要消耗更多时间,并且其标注结果也存在主观性和一致性问题。因此,开发高效便捷的语料库处理软件技术仍然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语料库隐喻研究课题。
4. 跨学科隐喻研究的探索
隐喻不仅是语言表层现象,而是深层的认知机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隐喻的存在,它构建了我们日常概念系统的核心。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念之一。然而,综合相关研究论文后发现,语料库隐喻研究还是主要基于文本层面的语言表达,通过词汇语义分析隐喻的内涵,简要总结其背后的认知过程和文化价值影响。未来研究可以结合其他实证方法,如实验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以更科学、全面地探讨认知对隐喻的影响。多模态隐喻分析以多元符号系统为基础,揭示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模态如何相互作用来产生隐喻意义的一种跨学科研究途径,展示了隐喻研究的跨学科和综合趋势。其作为新兴的研究热点,展示了跨学科、综合式的研究将是隐喻研究的趋向和潮流。
4. 结语
通过梳理近十年语料库隐喻的研究发现,语料库作为一种实证研究方法,为隐喻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深度,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成果。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进步,未来的语料库隐喻研究将在隐喻理论分析研究、跨语言隐喻比较、语言翻译以及隐喻语料库的建设应用等相关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