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话语分析在语言学、心理学、社会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语言学领域。然而,传统的话语分析更加注重文本,比如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单一的文本已经不能满足传达意义的需要,因此,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应运而生。多模态语篇是一种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色彩、音乐等符号模态的交际活动,它可以有效地使用言语和非言语资源,并将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语篇意义[1]。
作为电影宣传的重要一环,电影海报能够通过文字,图像,色彩等展示电影的主要人物和大致的故事情节。与此同时,一个优秀的电影海报也能够建立起与观众的互动和接触,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好奇心,从而达到提高收视率和收获更高票房的目的。鉴于此,为了更好地了解海报向观众传达的意义,有必要对电影海报中出现的各种模态资源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提炼出电影海报传达的艺术价值与主题思想。
本研究以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为基础,以电影《永不妥协》的宣传海报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图像和颜色等模态的意义构建模式,进而总结出该影片更深层次的内涵。这项研究不仅对视觉语法理论进行了实践,同时也为该电影的研究提供了新颖的视角,也为相关影片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2. 文献综述
R. Barthes最早于1977年在其发表的Rhetoric of the Image一文中讨论了图像与语言在表达意义方面的相互作用[2]。然而,他的著作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直到1996年,通过吸收和借鉴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立德社会符号学的观点和系统功能语法,Van Kress & Leeuwen提出了基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层面为核心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系统,从而为图像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他的研究被视为将功能语法应用于视觉元素的重要里程碑。此后,多模态语篇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如Royce关于多模态语篇中各种符号的互补性和多模态语篇在二语教学中的协同效应等[3]。O’Halloran将多模态语篇分析分为三大类:社会符号学、交互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4]。
近些年来,视觉语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学者包括李战子、朱永生和张德禄的认可,他们纷纷展开了对多模态语篇的研究,并梳理了它们的理论框架和方法。李战子的《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是国内第一个对多模态话语进行研究的学者[5];朱永生等人对多模态语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依据和方法[6];张德禄在探索多模态的理论架构的基础上,对各模态间的联系进行了探索[7];以上研究为多模态语篇理论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多模态话语理论,也证实了视觉语法理论在实际语篇中的可操作性,也为学术界进行相应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理论框架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被分为三大元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Kress 和Van Leeuwen受到了Halliday三大语言元功能的启发[8],在他们的著作《阅读图像:视觉设计语法》中提出了视觉语法的概念,用于分析视觉图像模态,并且他们认为图像也同样可以划分为对应的三大功能: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1]。
再现意义表示视觉图像像语言一样能够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中的人、地点和事情以及人类内心世界的活动[3]。按照有矢量,“再现意义”可划分为“叙述”与“概念”两种。叙述性再现是指发向量的动作者和客体之间的互动,它可以表现出客体和客体之间的发展变化。概念重现没有向量,主要是对类别、意义等方面的概括化,相对于叙述性再现而言,它更具稳定性。
互动意义是指表征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实现,即接触,社会距离,视角以及情态[3]。按照表征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是否有直接的目光接触,接触可以划分为“索取”和“提供”两种。“索取”指表征参与者与观察者进行直接目光接触的行为,它揭示了观察者想要让观众有所动作的意愿。相反,“供给”则是指表征参与者与观察者没有进行直接的目光接触,只是提供了某些新的信息。社交距离是指用来表示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距离的远近。视角又可划分为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不同的地位可以通过不同视角分别反映出来。情态可以揭露图片的真实性,根据图片色彩、饱和度、深浅和色调等划分为低情态、中情态和高情态。
构成意义通过信息值、图像和取景框架等要素将图像的再现意义和互动意义联系起来[3]。信息值是指元素的位置,图像的不同区域提供了不同的信息值。例如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的区域代表了信息的重要性。显著性指的是在不同程度上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元素,包括大小、颜色等因素。取景指图像中参与者们的内在联系,分为弱取景和强取景。弱取景的分割线模糊,强调整体性,强取景分割线清晰,能凸显个体的个性和特点。
4. 《永不言弃》电影海报的多模态意义话语分析
《永不妥协》是一部美国影片,于2000年公映,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朱莉娅·罗伯茨,阿尔伯特·芬尼,艾伦·艾克哈特等,在这部影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该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描述了一个没有法律背景的单身母亲,朱莉娅·罗伯茨扮演的埃琳·布罗克维奇无意中发现了一份非常可疑的医疗文件,并在当地的居民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发现了一起严重的环境污染。在埃琳的劝说下,村民们渐渐对她产生了信任并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污染。在这个过程中,埃琳也逐渐成为了他们的核心人物,最终她历尽艰辛,以永不妥协的勇气和无比坚韧的毅力,打赢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民事赔偿案的故事。她也向世人证明了一个“弱女子”的价值,在人生的道路上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2001年,该片提名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4.1. 再现意义
海报设计者通过建立人物与环境要素的联系,使海报的再现含义得以传达。一般情况下,再现意义可划分为叙述与概念两种。叙事再现是指图像中的参与者以自身或周围事物为出发点,展示向某一目标发起行动或动作的过程,这种表现形式通常以斜线的形式呈现。电影《永不妥协》海报中(图1)表征参与者艾琳左手拿着文件(污水检测结果的证据),右手抱着婴儿,这些过程属于动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矢量。此外,海报中表征参与者虽然与观众没有形成直接的眼神互动,但艾琳和婴儿的视线也属于动作过程中的矢量。这一海报中叙事再现主要是通过动作过程来实现的。主要展现了艾琳带孩子的镜头,显示了她生活的不易,这一镜头的应用都让这个传记类电影更加真实。
注:海报图片来自[豆瓣《永不妥协》1080P+]https://search.douban.com/movie/subject_search?search_text=%E6%B0%B8%E4%B8%8D%E5%A6%A5%E5%8D%8F&cat=1002
Figure 1. The promotional poster of the movie “Erin Brockovich”
图1. 电影《永不妥协》的宣传海报
而概念类图像不包括矢量,概念类过程主要包括分析过程、象征过程和分类过程[3]。见图一,观众可以通过海报中人物的穿着可以推测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小镇上,一位穿着时髦、自信大方的妈妈抱着出生不久的孩子,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传递了电影可能要表达的是关于家庭或者社区相关的温情主题,具有积极的情感色彩,阳光的辉映为视觉上提供了一种温暖和希望的感觉,象征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的基调倾向于现实主义,而不是浪漫主义。这与电影情境中埃琳从家庭走向职场,接着融入家乡,不断寻求自我实现相呼应。并且这个过程始终与家园紧密相连,她以智慧、坚定和热情保护家园、奉献家园的成长之路。这也暗示了电影中艾琳的女性角色经历了从内在的“家”到社会性的“家”的升华。
4.2. 互动意义
图像与观众之间可以建立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引导观众对图像所展示的事物持有相应的态度。在实现互动意义时,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了需要遵循的四个原则: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3]。
(1) 接触分析
“接触”指图像中参与者通过目光与观看者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想象中的接触关系。Kress和Van Leeuwen将图像分为“提供”类和“索取”类[3]。海报的主要参与者有两个:单亲妈妈和婴儿。两个参与者与观众没有眼神的互动,这属于提供类接触,目的是提供信息。当观看者看到这张海报时,会好奇女主角艾琳在思考什么,进而激发观看者的兴趣。观看者顺着单亲妈妈的视线望去,可以看到是一片光亮,暗示了女主角艾琳在坚定信念地捍卫正义和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的过程中,也为自己创造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2) 社会距离分析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由社会关系来确定的。海报设计者用镜头的远近来设置图像表征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如果设计人员采用远镜头拍摄,画面中的角色就会与观者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从而造成一种陌生感。而在近景拍摄时,可以更清楚地表现出角色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这样就可以缩短人物和观众之间的社交距离,让观看者有一种亲切感。《永不妥协》电影海报中人物占据了画面的一大半,设计师用近镜头来突出主角人物上身的运动,并用脸部特写来拉近角色和观众之间的社交距离。海报中的参与者背后是小镇的模糊场景,这反映了影片绝大部分场景都是围绕着小镇展开的。
(3) 视角分析
视角包括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前者反映观者参与度,后者反应参与者和观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在这张海报中,从水平视角来看,正面视角的呈现方式给参观者一种沉浸式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的视角与听众的视角是一致的,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听众带入到他们所营造的情境中,进而让角色更加贴近。从垂直视角来看,海报中的表征参与者是以平视的方式出现的,它体现了参与者和观众处于同等的地位,让观众有一种亲切感,仿佛已经进入到了海报所展示的画面之中,和观众进行了平等的对话。正面视角和平视的运用,让观众感觉到影片与生活更加贴近,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 情态分析
情态指的是图像中视觉符号所构建的陈述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差距程度,亦称为真实度,可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并借助色彩、背景环境以及亮度等视觉标志来呈现。《永不妥协》电影海报中整体色调是黄色,通片使用黄色调还原了小镇充足的阳光、巨大的风沙,暗示了小镇上的生存环境,为当地社区隐藏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埋下伏笔。同时也奠定了该影片艰难向上的基调,展现出艾琳独有的顽强生命力。
4.3. 构图意义
构图在视觉艺术作品中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与我们运用各种连贯和衔接方法将语言整合成语篇的方式相似,海报设计者同样通过融合各种图像元素来创造海报的构图意义,也就是语篇意义。
(1) 信息值分析
构图意义中的信息值是指海报中的各元素因处于海报的不同位置而产生的信息差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理想信息和真实信息、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3]。人们在获取信息时,通常会遵循从左到右的阅读习惯,因此,海报设计者常常将已知信息放置在左侧,而新信息放置在右侧。海报左边陈列了电影标语、电影名字、以及制片方、发行方、赞助方等信息。海报中的标语“She brought a town to its feet, a huge company to its knees.”,暗示了电影大概的结局,即艾琳成功将小镇的污染事件公之于众,成功起诉并扳倒了电力公司,为小镇上的居民争取到了最大利益。这与电影原作要表达的主题“永不妥协”遥相呼应,反映了女主在强大的资本面前始终坚定地为弱势群体争取利益。这种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让艾琳在困境中一次次挺身而出,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最终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此外,“based on a true story”,说明该电影依据真实事件改编,增强了电影真实度和可信度。这部以法律为基调,在人性与资本之间较量的影片立意明确,人物塑造精准。这款海报没有提供其他情景信息,这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2) 显著性分析
显著性是指海报中各要素对受众的吸引力。海报设计者经常采用前后景、色调、尺寸等手法来表现并强调某种要素。海报中的人物被放在了最前面,占据了大部分的屏幕,更加地显眼,凸显出了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图1海报中的前景与背景有着鲜明的区分,前景中的角色则是在平静的蓝天映衬下,显示出整个故事的均衡与和谐。从模糊的黄色调到明亮的天空,这是一个由真实世界向希望世界转变的视觉画面。后景中小镇场景则作了虚化处理。海报设计者通过采用黄、白两种高饱和度色彩,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海报中“Julia Roberts is Erin Brockovich”选择高度辨识度的字体,以使其在视觉上引人注目。影片的导演及主要主演都被放在了大银幕上,以此来展示影片的强大阵容。因为实力派演员和导演的参与能够增强观众对该电影的兴趣,使这部影片备受关注。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原名并不是“永不妥协”,它的英文名称是由电影的女主角埃琳·布罗克维奇直接命名的。这和另外一部女性题材影片《末路狂花》如出一辙。两部影片都表现出了女性的抗争与抗争,也标志着女性的话语权力逐步由外围向中心的转变。
(3) 取景分析
取景通过边框线条或分割线等取景手段分割图像,表达信息间的相关性。若有线条隔断或连接图像中的元素,则属于取景,反之则无取景。取景的使用对反映海报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作用,取景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图像中的元素,增强构图的整体效果。《永不妥协》的海报上,人物和环境之间并没有清晰的分界线,这也就意味着,人和背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二者紧密相关,是构成该故事的缺一不可的要素。
5. 结语
电影海报是一种多模态语篇,它在海报设计者与受众之间搭建了一座由编码到解码的桥梁。本文以Kress和van Leeuwen视觉语法理论为基础,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维度来分析电影《永不妥协》海报中的多模态信息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研究发现,在再现意义层面上,该海报通过动作过程和反应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凸显影片的故事主线和情感主题;互动意义层面上,近镜头、正面视角和平视视角的使用拉近了表征参与者与观者之间的距离,展现影片的亲和力,色彩背景的搭配暗示了小镇的严峻的生存环境;构图意义层面上,通过信息值的分布、显著性的体现突出电影主题。通过这三者的协同作用,该海报的设计传递出了影片的主题信息,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把握电影主题,从而提高宣传效果。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在推广电影以及刺激票房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视觉和审美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