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住房市场中城市更新政策与市场反应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Study on Urban Renewal Policies and Market Reactions in Chengdu Housing Market—Based on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Perspective
DOI: 10.12677/ass.2024.139829, PDF, HTML, XML,   
作者: 方信卓: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住房市场New System Economic Perspective Housing Market
摘要: 本文旨在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成都市住房市场中的城市更新政策与市场反应进行深入研究。新制度经济学作为一种研究经济行为的学科,强调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为我们理解城市更新政策与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其住房市场的发展与城市更新政策密切相关。近年来,成都市在城市更新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等,这些政策对住房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些政策的梳理和分析,旨在揭示其对住房市场的影响机制,以及市场参与者如何对这些政策做出反应。本研究将首先介绍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并阐述其适用于研究城市更新政策与市场反应的原因。本文将对成都市住房市场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以提供背景信息,我们将分析成都市的城市更新政策,并探讨这些政策对住房市场的影响。本文将结合实证数据分析市场参与者对城市更新政策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如何影响住房市场的运行。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理解和优化我国城市更新政策,以及促进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nduct an in-depth study of urban renewal policies and market responses in the housing market of Chengdu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s a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economic behaviours and emphasizes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s on economic activities,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renewal policies and market responses. As an important city in wester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using market in Chengdu is closely related to urban renewal policies. In recent years, Chengdu City has formulated a series of policies on urban renewal, such as old city renovation and new area development, which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housing market. By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se policies, this paper aims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their impact on the housing market and how market participants react to these policies. The study will first introduce the basic theories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explain why they are applicable to the study of urban renewal policies and market responses. The paper will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using market in Chengdu to provid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We will analyze the urban renewal policies in Chengdu and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se policies on the housing market. The paper will incorporate empirical data to analyze the responses of market participants to urban regeneration policies and how these responses affect the functioning of the housing market. Through this study, we expect to provide useful insights for understanding and optimizing China’s urban regeneration policies, as well as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housing market.
文章引用:方信卓. 成都市住房市场中城市更新政策与市场反应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9): 419-42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9829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成都市的住房市场面临着不断更新和改造的需求。然而,城市更新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利益分配、历史文化保护等。新制度经济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本研究旨在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深入分析成都市住房市场中城市更新政策与市场反应的关系,以期为政策制定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更新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据统计,截至2022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65.2%,而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的核心城市,其城市化率更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此背景下,成都市的城市更新政策对于平衡城市发展与保护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新制度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城市更新政策与市场反应关系的理论基础。通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本研究将深入剖析成都市住房市场中各利益相关方的行为逻辑,探究城市更新政策对市场反应的影响机制[1] [2]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成都市住房市场中城市更新政策与市场反应的关系。通过研究,我们期望能够理解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住房市场中的应用,以及城市更新政策如何影响市场反应。为此,我们将结合成都市住房市场的现状,分析城市更新政策的内容与特点,并进一步研究市场对政策的反应。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我们将深入剖析市场对城市更新政策的接受程度与评价,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在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方面,本研究将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作为主要分析工具,通过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成都市住房市场中的城市更新政策与市场反应进行研究。首先,我们将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以及对城市更新政策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为后续研究打下理论基础。我们将对成都市住房市场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详细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市场环境与政策需求。在城市更新政策分析部分,我们将深入解读成都市城市更新政策的目标、内容与特点,并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分析其对住房市场的影响。我们还将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探究城市更新政策实施前后的市场预期与反应、市场变化与反馈,以及市场对政策的接受程度与评价。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2. 理论概述

2.1. 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新制度经济学主张在经济学研究中引入制度因素,强调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个体行为的激励与约束来影响经济发展。在城市更新政策中,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交易成本、产权、制度变迁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3]。例如,交易成本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城市更新过程中各种协调和执行的成本;产权理论可以指导我们如何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和权益;制度变迁理论则可以用来分析城市更新政策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创新和变革。

2.2. 新制度经济学在住房市场中的应用

新制度经济学在住房市场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交易成本、产权制度和市场信息等方面。在交易成本方面,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由于存在交易成本,住房市场的资源配置并非完全由价格机制决定。在成都市住房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政策限制等因素,交易成本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产权制度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涉及到住房的产权归属、权益保障等问题[4]。在成都市城市更新政策中,产权制度的合理设计对于保障各方权益、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市场信息是新制度经济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在住房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这可能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不公等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制度安排和市场机制来促进信息披露和共享,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公平性,也是新制度经济学在住房市场应用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2.3. 新制度经济学对城市更新政策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为城市更新政策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它强调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政策是制度变迁的主要推动力。在成都市的城市更新政策中,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策制定者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通过明确产权、降低交易成本和优化制度环境等手段,促进城市更新过程中的资源有效配置。例如,在某小区的拆迁和重建项目中,政府明确规定了产权归属和交易规则,确保了各方利益的均衡和市场的有序运行[5]。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更新政策更加注重创新和适应性。政策制定者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市民需求。例如,针对老旧小区的改造项目,政府推出了多种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公私合营等方式实现共赢。新制度经济学还强调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这意味着城市更新政策需要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渐进式改革。在成都市的城市更新实践中,政策制定者充分认识到路径依赖的重要性,通过逐步推进改革,降低制度变迁的风险。新制度经济学对城市更新政策的影响深远[6]。它不仅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还为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在未来的城市更新工作中,应进一步发挥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优势,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4. 新制度经济学的独特优势

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解和分析城市更新政策与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理论工具。其核心优势在于对交易成本、产权界定、制度环境及变迁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经济行为和组织形式的细致分析。

首先,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指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以及订立和执行合同的成本,对市场主体的决策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7]。通过降低这些成本,可以促进市场主体更有效地参与城市更新,提高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

其次,产权理论强调产权的明晰界定对于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性[8]。在城市更新中,产权的明确分配和保护能够激发市场主体的投资热情,促进土地和空间的有效利用,从而推动城市空间的优化和更新。

再次,制度变迁理论提供了分析政策变化对市场反应影响的框架。城市更新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对市场主体的预期和行为至关重要。新制度经济学通过分析制度变迁的动力和路径,帮助政策制定者预测市场反应,优化政策设计。

此外,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解释了企业如何在城市更新中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与市场机制相互替代[9]。企业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的参与,不仅关系到项目的实施效率,也影响到更新成果的分配和利用。

最后,新制度经济学综合考虑了制度环境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强调政策制定需要考虑市场主体的激励和约束。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监督体系,可以促进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城市更新,实现政策目标与市场反应的有效对接。例如,通过优化政府资金使用、吸引社会多方出资、加大金融财税支持等措施,可以激发城市更新的动力和红利。

3. 成都市住房市场现状分析

3.1. 成都市住房市场的发展历程

成都市住房市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变迁,也折射出政策与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10]。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成都市住房市场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福利分房到商品房的变迁。在此过程中,住房政策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完善,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满足市民的需求。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成都市推出了“安居工程”,旨在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适用房;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成都市又推出了“人才公寓”、“共有产权房”等政策,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群的住房需求。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推动了成都市住房市场的发展,也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2. 成都市住房市场的现状特点

成都市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成都市住房市场呈现出以下现状特点:

1) 住房需求量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迁移的增加,成都市住房需求量持续增长。据统计,成都市每年新增住房需求约为10万套左右。

2) 供应结构多样化: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住房供应,成都市住房市场供应结构多样化。从高端别墅到中低端公寓,从商品房到保障性住房,各种类型的住房在市场中均有体现。

3) 市场价格波动大:由于供需关系的变化和政策因素的影响,成都市住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据统计,近年来成都市房价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房价涨幅存在差异。

4) 政策影响显著: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对成都市住房市场的影响显著。政策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市场供需结构,还会影响购房者的市场预期和购买行为。

5) 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成都市住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开发商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营销策略。

3.3. 成都市住房市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成都市住房市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供需结构不平衡,导致房价高涨。由于土地供应有限,住房供不应求,使得成都市的房价持续高涨,给居民生活带来压力。其次,市场监管缺失,导致住房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利润,采用劣质材料和偷工减料的方式建造住房,严重影响了住房的质量和安全。此外,市场投机炒房现象严重,导致房价波动大。一些投资者通过购买多套住房进行炒作,抬高房价,使得普通居民难以承受。最后,租赁市场不规范,租赁关系不稳定。目前成都市的租赁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如租金上涨快、租赁关系不稳定、租赁市场不规范等,这些问题给租赁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不确定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与挑战,成都市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土地供应,优化住房结构。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土地政策,增加住房用地的供应,同时鼓励开发商建设更多适合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从而缓解供需矛盾。其次,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住房质量。政府应加大对开发商的监管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监管措施,确保住房质量达标。此外,抑制市场投机炒房行为。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限制多套购房行为,打击恶意炒房行为,从而稳定房价。最后,规范租赁市场,保障租赁者权益。政府应制定更加完善的租赁市场法规,规范租赁行为,同时加强租赁市场的监管力度,保障租赁者的合法权益。

4. 成都市城市更新政策分析

4.1. 城市更新政策的定义与目标

城市更新政策是指政府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城市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11]。这些措施通常涉及对城市中老旧、破损或低效利用的区域进行改造和重建,以实现城市结构的优化和功能的提升。城市更新政策的目标在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推动经济社会的繁荣。在实践中,城市更新政策的定义与目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历史条件下可能会存在差异。例如,美国的城市更新政策主要关注解决城市贫困、住房短缺以及城市中心区的衰退问题,而欧洲的城市更新政策则更加注重文化传承、社区参与和绿色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更新政策的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政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确定需要更新的区域和项目;同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需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实现城市的特色发展[12]。在实施城市更新政策的过程中,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政策的实施效果。这包括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以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城市更新政策能够真正实现其定义与目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4.2. 成都市城市更新政策的内容与特点

成都市的城市更新政策具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该政策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城市更新项目,将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街区和景观得到有效保护和修缮[13]。例如,在成都市中心的宽窄巷子,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传统四合院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同时引入了文化创意产业和特色商业,使得宽窄巷子成为了成都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

成都市的城市更新政策注重民生改善,通过城市更新项目,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例如,在成都市锦江区,政府对一个老旧小区进行了城市更新改造,不仅对小区内的建筑进行了加固和美化,还增设了绿化带、健身设施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空间,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成都市的城市更新政策还注重可持续发展,通过城市更新项目,推动了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例如,在成都市高新区,政府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推广了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鼓励建筑采用节能设计和技术,同时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都市的城市更新政策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这些特点使得成都市的城市更新政策具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未来,成都市的城市更新政策仍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4.3. 城市更新政策对住房市场的影响分析

城市更新政策对住房市场的影响是深远的。政策实施后,住房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机制、建设质量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14]。政策调整了住房市场的供求关系,通过拆迁、改造等方式释放出大量土地资源,增加了市场供应,缓解了住房紧张的局面[15]。政策对房价的调控也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限制高价房开发和销售等措施,有效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让更多居民能够享受到住房福利[4]。城市更新政策还提高了住房市场的建设质量。政策对建筑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开发商更加注重住房品质,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16]

5. 城市更新政策的市场反应研究

5.1. 政策实施前的市场预期与反应

在政策实施前,市场预期与反应对于城市更新政策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为了了解市场对城市更新政策的预期,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市场主体对城市更新政策持积极态度,认为这一政策有助于改善住房市场的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他们也希望政策能够注重保护原有居民的利益,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

5.2. 政策实施后的市场变化与反馈

在成都市城市更新政策实施后,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据统计,政策实施后的第一年,成都市住房市场的成交量增加了30%,这表明市场对城市更新政策有积极的反应。同时,房价也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这可能与政策实施带来的住房品质提升和配套设施完善有关。此外,政策实施后,租赁市场也得到了有效激活,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进入。这一系列变化不仅反映了市场对城市更新政策的接受程度较高,也为未来的政策调整和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5.3. 政策实施实证研究

东光片区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是一个具有上世纪90年代风貌的老旧居住区。为了改善这一片区的居住环境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成都市政府决定对东光片区实施城市更新政策。在城市更新政策的推动下,锦江区政府启动了东光片区的改造提升工程。该工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注重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提升片区的整体形象。

成都市自获批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与技术标准来推动城市更新项目东光片区的城市更新项目,遵循《成都市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办法》,出台了15项配套政策,包括容积率转移平衡、房屋征收和协议搬迁用地支持等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政府在城市更新中的积极作用和对项目顺利进行的保障。

城市更新项目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部门、居民、开发商等。在东光片区项目中,政府不仅关注改造工程本身,还重视居民的需求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例如,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帮助残障人士就业。此外,通过引导辖区商户缴纳社区助残基金,专项用于助残开支,体现了政府在协调多方利益、实现共赢方面的努力。

东光片区的城市更新项目已展现出一系列积极成效。改造工程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智慧社区的建设,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感同时,通过“共建共享”的长效治理模式,如连片安装电梯项目和物业片区联动管理,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的归属感此外,东光片区的城市更新还致力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市井”城市品牌,保留和挖掘城市记忆与活力。

经过改造后的东光片区,整体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东光片区的房价也得到了提升,吸引了更多的购房者。通过东光片区城市更新项目这一典型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更新政策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的具体成效。政策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也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这也为其他类似的老旧片区的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政府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该注重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加强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取得更好的效果。

5.4. 市场对城市更新政策的接受程度与评价

市场对城市更新政策的接受程度与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为了深入了解这一主题,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成都市的住房市场参与者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城市更新政策持积极态度。他们认为,这些政策有助于改善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同时,政策的实施也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社会稳定。例如,成都市东光片区某小区在政策实施后,进行了整体改造,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小区的整体价值也随之提升。为了深入了解市场对城市更新政策的接受程度与评价,我们针对东光片区改造项目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计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47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6% (如表1)。

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of Dongguang District renovation project

1. 东光片区改造项目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

项目

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

外立面改造

35.7%

48.3%

12.5%

2.5%

1.0%

道路修复

42.3%

45.2%

9.8%

2.0%

0.7%

绿化提升

47.5%

39.6%

8.7%

3.2%

1.0%

配套设施建设

40.2%

46.3%

10.5%

2.5%

0.5%

整体改造效果

38.5%

49.0%

9.5%

2.0%

1.0%

政策实施满意度

41.5%

45.0%

10.0%

2.5%

1.0%

这一案例表明,城市更新政策在改善居民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然而,也有一部分受访者对政策持有疑虑。他们担心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公平现象,如部分居民无法承担拆迁费用、外来人口涌入导致的社会矛盾等。这些担忧反映了市场对政策实施细节的高度关注,也提示政策制定者需要在推行政策时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为了进一步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市场评价,建议政策制定者加强与市场的沟通与互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不断完善和优化政策内容。同时,加强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提高市场对政策的认知度和信任度[17]。通过这些努力,有望推动城市更新政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福祉的提升。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总结

在研究结论总结部分,我们发现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成都市住房市场中的城市更新政策提供了有益的指导。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城市更新政策在住房市场中的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更好地推进城市更新政策的实施,我们建议在未来的政策制定和调整中,应充分考虑市场反应,加强政策与市场的协调。同时,应注重创新和探索,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此外,政府应加大对城市更新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为政策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6.2. 对城市更新政策的建议

1) 优化制度设计,降低交易成本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成都市在城市更新中应优化相关政策和法规,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程序,简化审批流程。例如,可以通过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集中处理城市更新项目中的行政审批事项,从而降低企业和居民在更新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同时,应明确产权界定,减少产权纠纷,为市场主体提供清晰的法律预期,激发市场活力。

2) 建立动态的制度适应机制

城市更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政策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社会需求。成都市应建立灵活的政策调整机制,及时响应市场反馈和社会变化。例如,可以设立定期的政策评估和修订流程,确保政策与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匹配。此外,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多方参与和协商,形成更为合理和可接受的政策方案。

3) 推动多方利益协调与合作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多方利益的协调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政策执行效率的关键。成都市在城市更新中应鼓励政府、开发商、居民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利益协调委员会,让各方在更新项目初期就参与进来,共同讨论和决定更新的方向和方式。此外,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鼓励私人部门参与城市更新项目,实现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朱晨光. 城市更新政策变化对城中村改造的影响——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J]. 城市发展研究, 2020, 27(2): 69-75.
[2] 李晨曦, 何深静.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集体土地租赁住房发展研究[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23, 15(1): 193-206.
[3] 黄斯琪. 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制度创新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大学, 2019.
[4] 夏刚, 向文静. 住房租赁经营模式比较——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J]. 中国房地产估价与经纪, 2023(1): 64-70.
[5] 苗锋.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财经大学, 2024.
[6] 宁浩. 深圳市城市更新建设保障性住房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24.
[7] 唐豪臻. 有限责任公司的利益平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政法大学, 2016.
[8] 胡新艳, 许金海, 陈文晖. 地权界定方式与劳动力非农转移效应——从常规确权到整合确权的准实验比较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22(8): 4-21.
[9] 寇宗来, 高琼. 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与企业的创新行为——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J]. 产业经济研究, 2013(3): 1-11+110.
[10] 王振坡. 城市住房问题求解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天津: 南开大学, 2008.
[11] 戎宇涛.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J]. 知识经济, 2023(30): 22-24.
[12] 孙晓迪.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更新探讨[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1(9): 51-52.
[13] Richter, R. (2022) On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of Markets.
[14] 李江, 王芬芳. 资源紧约束条件下的深圳城市更新政策评价与对策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 深圳: 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 664-667.
[15] Huang, J.W. (2022)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y and Rural Governance Body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14, 48-54.
[16] 刘贵文, 易志勇, 魏骊臻, 等.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城市更新政策研究: 以深圳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3): 47-53.
[17] Ssennyonjo, A., Ssengooba, F., Criel, B., et al. (2022) “Writing Budgets for Meetings and Teas?”: A Multi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ntragovernmental Coordination for Multisectoral Action for Health in Uganda. BMJ Global Health, 7, e007990.
https://doi.org/10.1136/bmjgh-2021-007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