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谷义雄, 叶少麟. 良导络的原理及临床概要[J]. 浙江医学院学报, 1958(2): 191-197.
|
[2]
|
佘延芬, 朱江. 不同类型经络穴位电阻探测仪的特点及其测量干扰因素探讨[J]. 中国针灸, 2012, 32(7): 661-664.
|
[3]
|
吴晓林, 王爱成, 周培娟, 等. 近5年国内外经穴电阻特异性研究现状[J]. 中国民间疗法, 2018, 26(1): 89-92.
|
[4]
|
曾兆麟, 郁望耀, 吴定宗, 张令铮. 电极面积、电极与皮肤接触的压力以及接触时间的长短对皮肤穴位导电量的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58(12): 38-41.
|
[5]
|
杨威生, 张人骥. 低阻经络研究I、测定方法[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8(1): 128-134.
|
[6]
|
Ahn, A.C., Colbert, A.P., Anderson, B.J., Martinsen, Ø.G., Hammerschlag, R., Cina, S., et al. (2008)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Acupuncture Points and Meridians: A Systematic Review. Bioelectromagnetics, 29, 245-256. https://doi.org/10.1002/bem.20403
|
[7]
|
张望. 中医经络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民间疗法, 2020, 28(11): 104-106.
|
[8]
|
刘堂义, 杨华元, 蒯乐, 等. 穴位电特性传感针的设计[J]. 中国针灸, 2007, 27(9): 703-706.
|
[9]
|
杨向萍, 夏志远. 新型嵌入式穴位识别装置的设计[J]. 中国针灸, 2018, 38(6): 675-678.
|
[10]
|
李启弘. 人体十二经穴位皮肤阻抗变化实时检测方法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
|
[11]
|
杨月嫦, 周嘉, 周扬, 等. 亚健康状态经络穴位电阻特征的临床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 2023, 42(10): 1120-1124.
|
[12]
|
徐林新, 种茵, 许潇颖, 等. 基于经穴电学特性研究失眠伴焦虑状态与脏腑经络相关性[J]. 世界中医药, 2021, 16(19): 2946-2949.
|
[13]
|
胡茶英, 李慧, 郭小燕. 腧穴体表皮肤电特性的规律研究[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 35(8): 1388-1390.
|
[14]
|
王文杰, 杜艳军. 知热感度测定法的现状与临床应用前景[J]. 中国针灸, 2016, 36(6): 641-644.
|
[15]
|
邹婷, 艾宙, 奚玉凤, 等. 俞氏经络测治法配合针刺治疗面瘫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5, 34(11): 1040-1042.
|
[16]
|
徐一菲, 刘立安, 梁莹心, 等. 经络知热感度测定法在失眠证型辨识中的运用探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 37(9): 5456-5459.
|
[17]
|
廖结英, 王天芳, 李站, 等. 红外热成像技术用于疾病诊断及中医辨证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 27(4): 698-702.
|
[18]
|
田思玮, 孙沛泽, 宋军, 等. 基于红外热成像探究八段锦对背俞穴温度即刻效应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 2023, 50(10): 10-12.
|
[19]
|
周娅妮, 陈淋, 刘静, 等. 六经体质及其红外热成像特征[J]. 河南中医, 2022, 42(10): 1459-1466.
|
[20]
|
李攀登, 徐晓涵, 高新宇, 等. 连接智能手机的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皮瓣移植围手术期检测中的应用[J]. 中国美容医学, 2024, 33(7): 89-93.
|
[21]
|
Popp, F.-A. (1988) Biophoton Emission. Experientia, 44, 543-630.
|
[22]
|
严智强, 迟玉荣, 朱欣荣, 程静, 王普京. 体表超微弱冷光信息规律在中医“证”、针刺得气和腧穴特性研究中的应用[J]. 北京中医, 1993(1): 51-53.
|
[23]
|
郭乐, 郭义, 张国侠, 等. 生物超微弱发光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思路[J]. 针刺研究, 2018, 43(6): 384-387.
|
[24]
|
严智强, 于书庄, 李君华. 人体经穴病理发光信息的研究——300名受试者观测结果[J]. 中医杂志, 1981(8): 50-52.
|
[25]
|
严智强. 体表冷光在生物医学工程学中应用的探讨[J].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1981(1): 23-28.
|
[26]
|
刘思妍, 何昱滨, 张永杰, 等. 经络与非经络光学传输特性测量系统[J]. 科技资讯, 2017, 15(19): 185-187.
|
[27]
|
彭薇, 何剪太, 胡翔, 等. 人体手腕背部经络光传输特性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36): 91-93.
|
[28]
|
彭薇, 何剪太, 姚德明, 等. 人体经络组织的光传输特性检测系统的研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24): 97-102.
|
[29]
|
彭薇, 何剪太, 陈虎, 等. 人体腿部经络光传输特性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19): 85-87.
|
[30]
|
杨玥. 经络诊断方法概述[J]. 甘肃中医, 2010, 23(10): 10-12.
|
[31]
|
王品山, 万耀光, 张鸿天, 等. 经络感传的声发射——用声发射技术发现了经络感传信息[J]. 辽宁中医杂志, 1980(9): 1-6.
|
[32]
|
陈谟训, 许冠荪, 欧阳守, 等. 经络感传的声发射实验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1984(1): 35-37.
|
[33]
|
原存信, 徐长云, 陶宝山. 用辐射场照相术对中医经络、穴位、气血的研究[J]. 安徽医学, 1981(4): 55-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