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探究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lture in Application-Oriented Private Universities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用型民办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探讨应用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意义及策略,以期为我国应用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提供参考。最后,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将数字技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第二,普及创业知识,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第三,优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改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第四,推动产学研合作,优化教师考核和评价制度。第五,长期开展高质量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
Abstract: A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the new normal and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application-oriented private universities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significance and strategi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irst, integrate digital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i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econd, popularize the knowledge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ltural environment. Third, optimiz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platform, and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team. Fourth, promot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optimize the teacher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Fifth, carry out long-term high-qual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i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文章引用:陈巧. 应用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探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9): 409-41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91671

1. 引言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应用型民办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应用型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与公办高校相比,应用型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加强应用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应用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1. 高校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参与度低

由于民办高校一般建校历史较短,所处位置较偏僻,创新创业氛围相对薄弱,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普遍不强。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学生更倾向于追求稳定工作,如教师、医生、公务员等,对创业持保守态度[1]。但是,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倡导和推动,许多应用型民办高校逐渐认识到创新创业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部分应用型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些高校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措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同时,高校还积极与企业、政府等合作,共同推进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但是,民办高校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比例不高,根据各个民办高校创新创业类比赛活动的报名学生人数占在校学生的比例来看,学生对创新创业相关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互联网+”比赛等了解较少,参与积极性不高[2]

2.2. 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创新课程设置不合理

民办高校双创教师队伍普遍存在职称低、数量少、学历低、缺乏创业经验等问题。例如,一些民办高校共有几十名双创导师,而其中博士仅有几名,多数为讲师甚至助教,且部分为专业教师兼职[3]。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难以提供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

部分民办高校对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投入;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紧密,导致学生缺乏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4]。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相对单一,缺乏多样化和前沿性。还有部分学校通常只开设基础的创业管理和创新实践课程,缺乏针对不同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5]。又或者课时较短,难以满足传授双创知识的需要,教学效果有限。

2.3. 实践机会缺乏,平台建设不足

应用型民办高校的学生往往缺乏切实的创业项目实践机会,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导致创业能力的培养存在障碍,故学校在提供创业实训课程、组织创业比赛、引进创业导师,提供创业项目等方面仍需加强。部分民办高校的校内创新创业平台如科技园、创业园、实验教学中心等建设尚不完善,对学生开放程度有限。又或者对校外合作企业、创新基地等资源利用不足,缺乏深度的产学研合作[6] [7]

2.4. 政策支持力度较低,资金投入有限

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相对较少,特别是在资金扶持方面力度不足。学校在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创业团队融资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指导。另外,民办高校在经费、设施和人才引进上的限制较大,难以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和资源建设[8]

3. 应用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3.1. 马克思主义文化创新理论

物质资料生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保障。这一理论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包括文化)的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状况决定文化创新水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出,文化创新的水平会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变而改变,一定时期的文化创新会反映出该时期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发展状况。应用型民办高校应重视物质资料生产对创新创业文化的支撑作用,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物质基础。关注经济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策略和方向,确保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3.2. 创新创业教育理论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一理论强调通过教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型民办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

3.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有需求,且在不同阶段突出的需求也不一致。这一理论强调了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应用型民办高校应关注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在创新创业方面的需求。通过提供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和平台,满足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鼓励学生将个人价值实现与创新创业相结合,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4. 应用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4.1.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文化建设通过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实践性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能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巧,为未来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通过举办讲座、分享会等活动,邀请成功创业者或相关专家分享经验,学生能够学习到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如市场洞察力、困难克服能力等。创新创业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和活动,这些经历能够提升学生的市场调研、技术研究、商业模式构建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2. 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促进高校教育改革

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可以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提高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还可以为高校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合作机会,推动高校与社会、企业等深度融合。学校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会加强与企业、智库、商学院等机构的合作,引入业界专家、企业家等作为导师,从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另外,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评价体系,这些举措有助于学校完善教育体系,提升整体教育水平。通过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学校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4.3.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升高校影响力

创新创业是解决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而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能够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业途径。这不仅能够缓解就业压力,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应用型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声誉直接影响着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同度。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民办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不仅能增强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同感,还能提升民办高校的声誉和影响力。

4.4. 带动地方产业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应用型民办高校作为地方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对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可以推动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深度合作,共同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能够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新的动力,促进地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同时,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还可以为地方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推动地方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创业实践,从而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4.5. 迎合国家战略需求,响应国家政策号召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9]。这一战略为我国创新创业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和支持。另外,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强国战略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正是因为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并将其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因此应用型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战略需求,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这不仅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还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5. 应用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5.1. 将数字技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

民办高校应探索数字化教育教学新理念,利用数字化推动专业人才培养。建立数字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注重数字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和资源建设。加强数字教材、试题库、案例库和素材库等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

另外,高校应完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挖掘专业教育中涉及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有效融入专业课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10]。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打造特色示范课程,探索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活动。同时,要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水平。要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创业经验和行业背景的教师,提升教师团队的创新创业指导能力。要设立创新创业学分管理体系,建立学分累积和转换的激励体系。

5.2. 普及创业知识,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

高校应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要通过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展览、论坛等活动,传播创新创业理念和文化。同时,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通过校园宣传、学生组织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要表彰和奖励优秀的创新创业学生、团队和项目,树立榜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组织成功创业报告会、创新论坛等活动,用成功的创业经验激励和鼓舞学生的创业热情。开展演讲赛、辩论赛、征文等活动,强化学生创业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沙龙”和“心理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要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如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力保障。

5.3. 优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改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高校应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如创客space、创业孵化器等,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和平台。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孵化、融资支持等服务,降低学生创业门槛和风险。要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创新创业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推动校内科技园、创业园、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对学生开放。借助校外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科技创新基地等实习实训平台,为学生参与科研开发、完成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创造条件。建立由校内专业带头人、具有行业企业经验的校外导师、技术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加强对专职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形成专兼师资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合力。

5.4. 推动产学研合作,优化教师考核和评价制度

加强与企业、行业的深入合作,共同建立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专创融合孵化基地等实践平台。企业为高校提供资金、场地和资源支持,高校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实施个性化管理,充分重视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能力和贡献。优化创新创业教师的考核机制,将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能力和贡献作为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5.5. 长期开展高质量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

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符合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规划,确保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采取能够促进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持续营造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长期开展相关活动。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注重思路创新和举措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同时要整合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6. 案例分析

6.1. 背景介绍

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某应用型民办高校,致力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该校是一所位于中国南方地区的民办高校,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面对当前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该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6.2. 成功案例概述

该校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方面,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和实践探索,成功打造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以下是该校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几个成功案例:

6.2.1.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该校注重创新创业课程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构建了一套涵盖创新思维、创业基础、创业实践等模块的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创业导论》《创新方法与实践》等必修课程,以及《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 + 创业》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同时,学校还与企业合作开设定制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6.2.2.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

该校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仿真模拟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和孵化器,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创业环境和资源支持。此外,学校还定期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沙龙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精神。

6.2.3. 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建设

该校重视创新创业导师队伍的建设,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校内外导师。这些导师不仅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6.2.4. 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

该校注重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讲座和论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业意识。学校还设立了创新创业奖学金和创业基金等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同时,学校还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与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和资源。

6.3. 成效与影响

通过上述实践探索,该校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和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同时,学校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也逐渐完善,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该校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应用型民办高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7. 结论与展望

应用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实施相关策略时,高校应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定期对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建设策略,确保建设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可以形成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颖.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观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2021.
[2] 王红霞, 徐兴林, 汤冬冬. OBE理念视角下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 教育与职业, 2021(4): 69-73.
[3] 侯荣华. 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职业获得感探析[J]. 教育与职业, 2020(16): 75-79.
[4] 孙欣. 民办高校专业教育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产业创新研究, 2024(7): 193-195.
[5] 牛海春, 赵梅莲, 陈玉杰. 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与研究[J]. 产业创新研究, 2020(7): 140-141+161.
[6] 韩鑫甜.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大学, 2023.
[7] 黄小燕. 校企合作模式下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研究[J]. 高教学刊, 2024, 10(16): 158-161.
[8] 卢继团.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J].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3(4): 79-82.
[9]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10] 刘静, 戴钢书. 嵌入性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路径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8):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