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地区“多语种+”外语人才培养需求及可行性分析
Demand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Multilingual+”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Training in Kashi
DOI: 10.12677/ae.2024.149167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娜娜:喀什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 喀什
关键词: “多语种+”外语人才喀什地区“Multilingual+”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Kashi
摘要: 喀什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关口,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与周边邻国的交往日趋密切,在此,就“多语种+”外语人才在我国的发展来源,“多语种+”外语人才教育在喀什地区各方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现行需求进行,并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该地区发现对“多语种” + 外语人才有需求,对“俄语 + 英语”人才需求最为强烈。虽然“多语种+”外语人才教育在喀什地区的施行具有可行性,但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包括课程的开发、教师配备、人才遴选机制的制定等。
Abstract: Kashi, as an important gateway for China’s opening up, the degree of openness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and the exchanges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are getting closer. In this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lingual+”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in China has been summarized, the importance of “multilingual+”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education in Kashi’s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s of this kind of talent in this area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demand for “multilingual+”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and the demand for “Russian + English” talents is the most urgent. Alth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lingual+” foreign language talent education in Kashi is feasible, it also faces various challenges, includ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cher alloc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alent selection mechanisms.
文章引用:陈娜娜. 喀什地区“多语种+”外语人才培养需求及可行性分析[J]. 教育进展, 2024, 14(9): 416-42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91672

1. 引言

喀什地区,处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大局之中,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不断扩大的对外交流中,“多语种+”外语人才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新文科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大背景下,外语翻译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区域环境需求进行变革。新时代大环境下的喀什地区需要具有中国情怀的“多语种+”人才来书写、创造与传播具有喀什特色的“中国故事”,并扩大喀什地区在与周边国家交往的影响力,而书写与创造具有喀什特色的“中国故事”要求他们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做到“技强质优”,必须具备精通外语、跨文化沟通能力强以及宽阔的国际视野。

2. “多语种+”外语人才

国外自二战后开启了对多语教育的研究,到了21世纪初在全球掀起热潮[1]。2019年,“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发布,预示着新文科时代的正式开启。“多语种+”外语人才的内涵也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不断地更新与丰富。在新文科时代背景下,打造跨学科多语种专门用途外语一系列新课程也呼应新文科理念的召唤,应运而生。“多语种+”外语人才培养理念中,最初的“多语种”,是指精通1~2门主要语言,同时学习一门认知语言。“+”是指在多语种基础上,将不同学科打通,从而形成复合型学科结构[2],这种学科之间的融合既可以是文科内部也可以是外部的结合。2016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率先提出了“多语种+”人才培养目标,后将其定义为思想素质过硬、中外人文底蕴深厚、跨文化沟通和专业能力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多语种+”卓越人才,应“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3]。随着课堂思政理念的提出,姜智彬提出,需对“多语种+”人才的理念进行丰富,认为应加上“强思政”,并且随着我国外语类专业数量不断增加,其内涵也应不断丰富[4]

除了对“多语种+”外语人才内涵的研究,“多语种+”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究相关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一方面,有很反复强调“多语种”人才重要性的研究[5],赵阳(2017)从语言建设与发展方面阐释了“多语种+”卓越人才的培养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6]。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杨信,2018)称,要扩大和其周边国家交流的深度与广度,高校也应该为此不断输出“多语种+”卓越人才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7]。因此,想要精准合理规划多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布局,要加强市场需求调研。

我国的“多语种+”外语人才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并驾齐驱,“多语种+”外语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也在新时代不断开展。其实,在“多语种+”人才理念提出之前,已经有很多学校已经在践行该理念。2015年,北京语言大学开设的翻译专业(本地化方向)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英语等主要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计算思维,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文化和翻译理论,较好地掌握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熟练掌握HTML、PHP等计算机编程语言,合理应用机器翻译技术、了解语言服务行业、互联网行业的工作流程等。上海外国语学院2015年9月开始,在传统中英双语翻译的基础上,开始招收阿拉伯语、英语、汉语三语组合翻译专业硕士;北外学院自2018年以来,设立了英法双语+全球治理实验班,依托外国语言文学(英语 + 法语)、政治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专业,试行单独入学考试、前置式预科培养、开放式选课制度、动态管理机制等,积极探索英法双语跨学科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新机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双语国际班) 2022年的招生简章的培养目标也明确提出旨在培养熟练使用英语、法语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山东大学2023年新增的审批本科专业“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也是服务国家战略和现实需求开设的一门跨学科、跨领域和重实践的新兴交叉专业。2024年7月喀什大学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立足于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需求,通过产学研跨界协同创新,以探索新疆与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合作为主要内容的一个跨学科、跨专业、跨区域的综合性研究平台,致力于促进新疆自贸区建设及经济发展问题,为新疆探索开放型经济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培养和输送相关必要人才,以形成对自贸区建设及发展的强大智力支持。该研究所正在探索一系列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涉外法制与贸易人才实验班”已于今年开班。“多语种+”外语人才培养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传播开来。

3. “多语种+”外语人才在喀什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1. 喀什地区区域特征及国家和政府的导向引领

从国家发展规划谋略中的地理位置来看,喀什地区处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大局之中,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是中巴经济走廊的核心区,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新疆调研时提出,随着“一带一路”深入推进,新疆不再是边远地带,而是一个核心区、一个枢纽地带。无论是在中巴经济走廊,还是在中吉乌铁路方面,喀什地区都是至关重要节点城市。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喀什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致使该地区对语言产品及语言服务需求呈现多样性。在不断扩大的对外交流中,多语种服务及“多语种+”外语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8]。喀什地区聚集了多个民族,有中国历史文化古城,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素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之称,周边与哈萨克斯坦等8个国家接壤或毗邻,有红其拉甫、卡拉苏等5个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是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2010年喀什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经济特区,2011年新疆喀什市政府宣布打造国际“第五代新城”,2023年11月11日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喀什片区成立,截止2024年,累计在册企业四百余家,口岸经济带快速崛起,足以可见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从当地政府管理层面,对该地区的对外开放都是极其重视的。

3.2. 喀什地区区域发展的需求

新文科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大背景下,在对外交流不断扩大化的过程中,语言作为互通媒介,具有中国情怀的“多语种+”人才在书写、创造、传播“中国故事”、文化沟通中的价值、服务经济发展的价值等就凸显地更为重要了,毕竟用受众对象的母语陈述事实、表达情感才是最具有说服力,才能更好地激发沟通对象的价值共鸣。因此,“多语种+”人才,不管是在企事业单位还是在涉及到外事管理、服务部门等行政单位中,在对外宣传、扩大影响中,只有做到有效叙事、精准表达,才能更好地促进并展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扩大该地区开放交流程度,扩大喀什地区在中亚地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向世界展现该地区多民族聚集交融和谐场景,更好地融入新时代的新发展格局,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贡献“喀什力量”,乃至在全球化和与他国一起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对于我们国家展现真实的大国形象、参与国际事务,融入国际舞台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3. 区域特色外语教学发展需求

将外语教育结合喀什地区地域经济发展特色,凸显喀什地区高校外国语学院的专业优势,更好地利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红利,更好地实现产教研融合,经济发展与当地教育结合,校企双向奔赴,促进喀什地区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与产业资源共生共长,实现校企资源互惠互利的良好生态的必经之路。在新外语课程体系建设中,将自身的专业特色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及当地人文特色更好地融为一体,重新定位,错位发展,寻找新“蓝海”,紧贴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实现产教融合,是打造具有本土特色外语教学发展的需求,是避免人才趋于同质化的一个潜在的具有实践性的途径。

综上,“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或许是在新文科背景下喀什地区外语教育保持“教育活力”[9]的一个正确方向:1) 于教育个体生态而言,这样的人才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2) 于教育群体生态而言,这样的外语人才教育才具有“适应力和地区特色”;3) 于教育系统生态而言,这样的外语教育系统才具有“经济效益性和发展力”。

4. “多语种+”外语人才在喀什地区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喀什地区发展需求。新文科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大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区域环境需求进行变革;在与中亚各国不断深入扩大开放交流的发展中,处在关键要塞地位的喀什地区,在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多语种+”外语人才在与周边邻国的交往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本课题研究以喀什地区15家企业(每家企业2人,其中高层管理人员8名,中层管理人员11名,基层管理人员6名,外语翻译人员3名,非外语翻译普通员工2名)为调查对象,发放调研试卷,被调查企业人员都一致(100%)表示“多语种+”外语人才将会在未来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15家被调查人员均表示需要的语种人才为俄语和英语人才,并且按照企业现行发展态势,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也会增加。访谈中,有3家被访企业正在逐步扩展海外市场,还未设置相应语种人才的岗位,去视察海外市场时都是临时雇佣的潜在市场本地的外语人才。相较于单语种外语人才,100%的管理层都表示更愿意招聘“多语种+”外语人才(相较于单语种人才),并且希望外语翻译人才除了能够承担翻译外,能够担任文秘、文书、懂业务等工作,也要求其应当具备相关专业的等级证书,但更看重翻译水平、工作协作能力和应变能力。80%的管理层认为可以给予“多语种+”外语人才1.2~1.4倍工资(相较于单语种人才),20%的管理层认为可以支付1.5~1.7倍薪金。3名被访谈人员表示现在公司已有的外语翻译人才语言功底有所欠缺,在专业性强的翻译任务重,有时候需要解释一些话语,会导致沟通效率降低,需加强跨学科知识储备。总体来讲,相较于单语种人才,企业吸纳“多语种+”外语人才的意愿更强,且对“俄语+”“英语+”,尤其是“英语 + 俄语”外语种人才需求最高。

其次,人的潜能。人类具有掌握多门语言的潜力。Hauser等提出递归(recursion)是人类语言能力中独特的一种能力[10]。语言机能为人类提供了两种能力:一是分析所接触到的经验数据;二是抉择出一组语法的系统性组合[11]。“普遍语法”是对该语言机能的理论探讨,这种语言能力给人类提供了多语种学习的前提[12]。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在接受双语教学后,中学阶段就有掌握两门或以上外语的优秀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初中开始就能使用两门外语阅读原版学科教材和文学经典[13]”,这种实践证明了“多语种+”外语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此外,喀什地区本就是多民族聚集区,许多少数民族从小就生活在双语(自身民族语言 + 国家通用语言)环境下,再加上义务教育中对英语的学习,更有一些语言(比如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和维吾尔语等)之间都有一定的互通程度,基于这种语言的相似性与互通性,在喀什地区高校施行“多语种+”外语人才的培养是可行且具有优势的。

5. “多语种+”外语人才在在喀什地区高校实施所面临的挑战

“新文科”背景下,对“多语种+”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新的趋势,它不是简单地将外语与其他学科拼图式捆绑在一起,新文科的融合之中专业复合的接口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将外语教育结合喀什地区地域经济发展特色,凸显外国语学院的专业优势,更好地利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红利,在新外语课程体系建设中,将外语专业特色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及当地人文特色更好地融为一体,重新定位,错位发展,将高校外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促进产教融合,寻找新“蓝海”,这是“多语种+”外语人才在在喀什地区高校实施时首要面临的问题。

首先,这种人才培养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设计过程中对相关教育者有着极高要求,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大融合,要求“多语种+”外语教育绝不是复合专业的简单拼接,如何在融合过程中,不显得那么割裂,需要大量调研数据的支撑、但是目前对于喀什地区“多语种+”外语人才现状需求及实践的研究几乎没有。“多语种+”外语教育还需要战略性指导文件大纲给课程的开发提供方向,必须由具备顶层设计的高瞻远瞩的专家们来根据实际地区需求给课程的开发指出明确方向,且课程的开发、涉及与实施需要复合型高端实践型人才教师队伍的合作以及教育资源经济投入的支撑。教师的身心健康是确保教育生态良性循环的前提,虽然教师职业需要终身学习,但如果教师在其日常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之上,再去增加其他专业的学习量,长此以往会加重其心理负担,进而产生职业倦怠,会对教师生态发展产生潜在不利影响。且目前学术界对多语种专业教师的关注度严重不够,“跨学科教师共同体”的研究不多,更多的研究在于强调教师间的这种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性,但相应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相对缺失。

第二,目前喀什地区大学生的公共外语学习仅限于公共英语,英专生的第二外语学习也仅限于俄语、日语。随着《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定》的发布,全国统考科目中的外语已不仅仅只有英语,那么该地区大学生的公共外语学习也不应只限于公共英语的学习加之,喀什地区本身就有很多民族语言与中亚五国语言类似,如何将这些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优势发挥出来,结合喀什地区对语言的需求,培养更多的“多语种+”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更好地实现产教学融合发展已成为无法规避的一个问题。

第三,相对于单一语言的学习,“多语种+”外语人才教育其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提升,要求他们具备出色的语言应用与表达能力和多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培养专业交叉复合能力的过程中,需要课程的学习者付诸相对更多的时间、精力与努力,那么课程的学习者的对课程容量的接受度、对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是至关重要,如何在保证学习者在高强度学习压力下仍旧保持较高水平的动机也是“多语种+”外语人才教育所需攻坚克难的一大任务。此外,这种高端外语人才教育是卓越人才培养的小众教育,学习对象的遴选机制也是“多语种+”外语人才培养建设进程中领导决策的关键一环。

最后,语言除了其最大的交际功能外,还有国别之分,也就附带了民族属性、文化属性。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结合”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自身现代化的新路径,为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注入了蓬勃生机和内生动力,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多语种+”外语人才需要“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强思政”。在“多语种+”高校外语教育中,多语种受教育者在意识形态领域必然会受到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这也就要求打造南疆特色高校“多语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的教学目标之前把握好平衡关系,这也是探索“多语种+”教育之路中必须正面应对的课题。

6. “多语种+”外语人才在在喀什地区高校实施所面临的挑战相应的策略及建议

1)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体制,充分依托喀什地区高校专业和人才资源优势,携手政府相关部门,大力发掘各类援疆科研力量(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国内相关领域一流大学),各方力量合力形成具有前瞻力的团队,形成健全的高端研究平台和组织机构,能立足喀什地区经济,明确自身特色的发展定位清晰目标、制定完整的培养目标、创建完善的管理层决策机制、形成开放共享的资源整合机制,为喀什地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效有力参考、为当地企业提供智力后援。

2) 建立面向区域发展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要明确培养对象(招生对象的年龄、性别、族别、国籍、学历等要求)、培养对象的选拔机制(招生对象的达到何种要求才有资格进入该体系的学习以及后续一系列 评价标准的制定等)、培养对象的培养方式(要明晰培养方式为全日制培养还是非全日制脱产培养、培养年限、过程管理方案等)、培养对象的结业证书授予机制(结业标准的制定、结业后的证明发放等)。

3) 积极寻求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立以任务为驱动,形成跨单位、多方资源联合且灵活的专业教师人员选聘制度,专职聘用与兼职聘用相结合。整体教师资源分区分方向,形成各方面教研团队,在引进国内相关外高水平专家学者做前期铺垫的同时,形成一对一帮扶喀什地区本地高校教师发展,选派教师进修访学,不断壮大自身教师资源力量。另一方面,在供给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不断提高和改善教师待遇,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此外,积极构建“跨学科教师共同体”,帮助更高环境要求下教师发展阶段的“迷茫与无力感”阶段,避免出现职业倦怠感,以便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4)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宗旨。在新文科大融合下的这种“多语种+”外语人才小众领域的教育中,也不可忽视德育。在通往强国的新征程上,“多语种+”外语人才更应知晓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大德”,要践行法律和维护公序良俗的“公德”以及个人修为的慎思笃行,臻于至善的“私德”,甘于向祖国献礼青春。其培养教育过程中更应该扎实践行课堂思政,从课堂思政小点发力,向社会大课堂拓展,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基金项目

本文系喀什大学“一带一路”翻译中心专项研究项目青年项目(编号24BRTSC008)成果。

参考文献

[1] 徐锦芬, 杨嘉琪. 国外多语教育及其对我国多语种人才培养的启示[J]. 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 2022(1): 1-10+121.
[2] 徐屹丰. 上海外国语大学推出“多语种+”教学模式改革: 让语言从“目的”回归“工具” [EB/OL].
http://www.honors.shisu.edu.cn/e9/fe/c5481a125438/page.psp, 2019-12-09.
[3] 上海外国语大学, 迎党代会(二)|SISU人才培养: 培养“多语种+”卓越人才 做好“国家队”新时代战略加法[EB/OL].
https://100.shisu.edu.cn/38/bd/c9245a145597/page.htm, 2021-09-13.
[4] 姜智彬. “多语种+”: 课程思政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涵、路径与成效[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4): 18-21+3.
[5] 修伟, 田新笑. 聚焦“多语种+”人才培养, 探索外语学科发展——新文科背景下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综述[J]. 外语界, 2019(6): 70-72.
[6] 赵阳. “一带一路”背景下多语种人才培养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7] 杨信. 国际化人才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性——评《“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多语种人才培养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18, 38(8): 87.
[8] 申霄. 丝路核心区外语多语种语言服务及策略研究[J]. 外语研究, 2023, 40(4): 99-104.
[9] 石中英. 什么是教育活力[J]. 上海教育科研, 2021(3): 1.
[10] Hauser, D.M., Chomsky, N. and Fitch, T.W. (2002) The Faculty of Language: What Is It, Who Has It, and How Did It Evolve? Science, 298, 1569-1579.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298.5598.1569
[11] Chomsky, N. (1975)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Linguistic Theory. Plenum Press.
[12] 楚行军. “语言机能”概念的演变历程[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6): 114-116.
[13] 束定芳. 论多语种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2, 54(6): 912-92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