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可知,语文核心素养有四个维度,分别是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另外,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分别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其中阅读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比例[1]。所以如何通过阅读教学的实施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就是非常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传统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大多是单篇文章或者节选文段,已经有许多前辈们的优秀研究成果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实践性指导。然而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板块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却是近年来才逐步引起重视的部分,这些书籍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专家的研讨和教育部审核的重重关卡才被入选教材,每本名著书籍都具备其价值。精研价值,能够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2. 核心素养与初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概述
核心素养指的是能够支撑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知识储备与核心能力。新课标中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2]。
现当代文学指的是1917年至今的所有文学作品,包含国内外现当代诗歌、戏剧、散文和小说等不同体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有四部,分别是《朝花夕拾》《骆驼祥子》《傅雷家书》和《艾青诗选》。部编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选编具有科学性和导向性,既包罗万象又是适合中学生综合发展的选材,广泛涉猎古今中外。之所以选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教学价值研究,其一是更接近学生当下生活,便于理解,其二是这四部作品展现了散文、小说、诗歌、应用文体四种不同体裁,具有代表性。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收集了十五位教师的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笔记,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其中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名著导读部分选取了六十篇笔记进行研读分析。以下是部分典型教学笔记:
《朝花夕拾》教学笔记:此本散文集旨在让学生领略作者鲁迅的童年与青年经历,感受时代风貌,以及作者传递的儿童教育思想。应当加强时代背景的解读,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本思想内涵。
《骆驼祥子》教学笔记:小说教学价值之一是让学生感悟底层劳动人民命运艰苦,体会社会黑暗。然而当代初中生生活经验不足,可以尝试借助影像资料帮助理解。
《艾青诗选》教学笔记:诗集重点在于让学生领略诗歌语言韵律魅力,以及感受爱国情怀。但教学过程中对诗歌意象挖掘不深,后续要加强引导,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傅雷家书》教学笔记:书信体是文学常识之一,需讲解普及,同时使学生感受深沉父爱,领略教育智慧。
根据布鲁姆的三维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维度发掘“名著导读”的教学价值[3]。一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名著导读”教学也是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经典名著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能够让学生陶冶情操。
3. “名著导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共性教学价值分析
结合新课标倡导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够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共性价值。
3.1.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构建与应用,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性目标,通过词汇的积累和逻辑的训练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朝花夕拾》的语言简练富有诗意,散文化的语言饱含哲理,鲁迅擅用多种修辞使得文章生动;《骆驼祥子》的语言具有浓厚的北京地域特色,是“京派小说”的代表,能够学习不同地域的语言风格;《傅雷家书》的语言朴实真切,娓娓道来,展示了书信体的真情实感;《艾青诗选》的语言激情澎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些不同体裁作品都为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提供了优质范本,值得一读。
3.2. 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不仅依靠数理类科目训练,学科语文也担负着这个任务目标。《朝花夕拾》中,透过鲁迅对往事的回忆和思考,学生能够感知其批判精神学习辩证思维;《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命运跌宕起伏,能够让学生了解个体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养成整体宏观思维格局;《傅雷家书》中傅雷对艺术、人生的见解,能够让学生初步感知创新思理念;《艾青诗选》中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思考,也能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全局观念。
3.3. 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创造与鉴赏,属于布鲁姆三维目标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朝花夕拾》充满了童真童趣和温馨的情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和童年的欢乐;《骆驼祥子》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无奈,让学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好环境;《傅雷家书》充满了父爱和对艺术的追求,让学生感受到亲情和艺术之美;《艾青诗选》以独特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让学生领略到诗歌的别样魅力。
3.4. 文化传承与理解
《朝花夕拾》以回忆性的笔触书写了鲁迅童年和青年经历,反映了中国旧社会的风貌和传统文化;《骆驼祥子》描绘二十世纪初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当时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性扭曲;《傅雷家书》中,傅雷对子女的教导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艾青诗选》则是书写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以及人民的苦难抗争,以深沉的笔墨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四部作品以不同时代为背景,为学生打开了了解历史的窗口。
4. “名著导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同作品个性教学价值分析
4.1.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1926年到1928年间撰写的十篇散文合集,有写人也有记事。教学价值一,鲁迅的童年。我们可以透过这些散文了解到作者鲁迅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经历和心理历程。例如《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对鲁迅先生的童年进行了叙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此三篇联系起来教学。让学生对鲁迅的个人经历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印象,能够更加走近作者,了解时代社会背景。教学价值二,鲁迅笔下人物刻画。虽说《朝花夕拾》散文集有记事与写人,但记事散文也在刻画人物形象。
4.2.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一部长篇小说,刻画了车夫“祥子”的小人物形象,描写了“祥子”无法挣脱社会背景下悲剧的一生。长篇小说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价值可以从阅读方法指导和小说内容分析两个方面探讨。一方面是阅读方法,最基础的就是引导学生圈画批注,借助思维导图理清小说脉络结构。其次是学会精读与跳读,对于不影响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的部分可以选择浏览。对于精彩细节,例如反映人物性格思想的语言神态等可以精读。另一方面是小说本身分析,从“祥子”人物形象刻画、悲剧的社会原因和“京味儿”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展开。价值一,抓住祥子的奋斗与毁灭为线索,串联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学习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构造,感受小人物的吃苦耐劳。价值二,探寻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骆驼祥子》“以小见大”,通过对小人物“祥子”的刻画,以及对“洋车夫们”的描写,来反映剥削阶级社会小人物难以与命运抗衡。价值三,“京话儿”语言特色。“京话儿”语言特色应该作为重点教学,不仅能够丰满人物形象,也能够更好的传播北京地域文化。
4.3.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的作者是一名翻译家,翻译了许多国外著作。作家自身开阔的视野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促使了《傅雷家书》的问世。这本书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上。
一方面是傅雷教子有方的智慧,另一方面是父子情深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傅雷家书》的阅读感受及启发。可以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阅读交流的兴趣。
4.4. 《艾青诗选》
《艾青诗选》诗选收录我国现代诗人艾青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创作高峰期所写的现代诗歌。对于诗歌的教学,我们需要重点把握分析的是诗歌的语言、意象和诗人所想表达的情感。诗歌的情感抒发都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色彩。《艾青诗选》需从“如何读诗”和“诗歌美”两个方向进行教学价值分析。诗歌不同于小说、戏剧和散文体裁,诗歌具有语言精练和韵律美的特点。艾青的现代诗不像古诗讲究工整,又常常运用排比、复沓使得韵律流畅。诗歌语言,或清婉简约或豪迈奔放,不同语言风格表现诗人不同性格特点也展示着作品的思想内容。诗歌意象,或借物喻人,或借景抒情,那这些景和物便是意向。体会诗歌感情,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语言和意向准确把握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朝花夕拾》十篇散文都有共同核心思想,是对“吃人社会”的批判,对“救救孩子”的呐喊。所以在进行单篇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整体思想的把握,和各个单篇之间的联系。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其中人物和情节又是重中之重。在《骆驼祥子》的教学中要重点分析小说的不同创作手法对人物形象刻画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傅雷家书》是一部书信体裁的文学创作,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上。一方面是傅雷教子有方,另一方面是父子情深。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傅雷家书》的阅读启发。《艾青诗选》里“诗歌美”则主要表现在“太阳”“土地”等意象美和散文化“自由体诗”的形式美,需把握自由体诗教学价值。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众多学者对“名著导读”整本书阅读教学展开了深入研究。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既“困”于“整本书”名著教学的内容复杂,又“惑”于教学课程安排之多,感到“整本书阅读”理念下名著教学的实施之难[4]。所以精准有效把握名著阅读的教学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阅读素材丰富,尤其是在名著阅读环节,教师应从整本书阅读的高度,统筹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式,使其凸显并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增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深化学生阅读思维发展、激励学生审美创造的重要作用[5]。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蕴含着中化文化瑰宝,还有待更多深入价值的挖掘,在此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