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对自由意志的看法与谢林的批判
Marxist Views on Free Will and Schelling’s Criticism
DOI: 10.12677/acpp.2024.139330, PDF, HTML, XML,   
作者: 吴金路: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谢林自由意志Marxist Philosophy Schelling Free Will
摘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和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谢林哲学对于自由意志的不同理解和解读。通过对两种思想体系的分析,本文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谢林理论在理解自由意志方面的深刻差异和潜在交汇。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和谢林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及其对自由意志概念的独特解读。其次,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和谢林的哲学视角详细分析了两者对自由意志的理解。在马克思主义部分,重点关注了历史唯物论对自由意志的定义,强调了物质条件和社会结构对个体自由的决定性影响。相对地,在探讨谢林的理念时,论文突出了他对个人内在精神追求和自我完善的重视,认为自由是超越物质条件的精神实现。最后,本文强调了综合马克思主义和谢林哲学视角对于深化我们对自由意志理解的重要性。本研究不仅揭示了两种思想体系在自由意志理解上的差异,而且展示了如何将这些差异转化为对复杂社会现实更全面地理解。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free will between Marxism and Schelling philosoph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wo ideological systems, 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profound differences and potential intersections between Marxism and Schelling theory in understanding free will. Firstly, elaborate on the importance of Marxism and Schelling philosophy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s well as their uniqu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free will. Secondly, a detailed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free will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arxism and Schelling’s philosophy. In the Marxist section, the focus is on the definition of free will i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emphasizing the decisive influence of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social structure on individual freedom. On the other hand, when exploring Schelling’s ideas, the paper highlights his emphasis on personal inner spiritual pursuit and self-improvement, believing that freedom is a spiritual realization that transcends material conditions. Finally, this articl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Marxist and Schelling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free will. This study not only reveals the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ing free will between two thought systems, but also demonstrates how to translate these differences into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omplex social reality.
文章引用:吴金路. 马克思主义对自由意志的看法与谢林的批判[J]. 哲学进展, 2024, 13(9): 2212-221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9330

1. 引言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对自由意志的看法以及谢林对这一观点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的意识形态,其对自由意志的理解与传统哲学存在显著区别。马克思将自由意志视为历史与社会结构的产物,认为个体的选择与行动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极大限制。相反,谢林的哲学强调自由意志作为绝对精神的体现,认为它在形成现实世界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通过比较这两种观点,本文试图揭示关于自由意志的深层哲学讨论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用以分析自由意志。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历史规律,而个人的行为与决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这个视角下,自由意志并非完全自主,而是受到所处时代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制约。这种观点与谢林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谢林认为自由意志是人类精神自我实现的核心,强调个体在塑造自己命运与现实世界中的主体性。

其次,本文将探讨谢林的自然哲学以及其对自由意志的理解。谢林视自由意志为实现绝对理念的关键,它超越了物质世界的限制,体现了人的精神与创造力。对于谢林而言,自由意志不仅是个体行动的驱动力,也是整个宇宙秩序的基础。最后,文章将对比马克思主义与谢林哲学的自由意志观,并分析谢林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谢林批判马克思过分强调物质条件对人的制约,忽略了人的精神活动与主观能动性。通过这一批判,谢林试图重申个体自由意志在历史与社会进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谢林哲学中关于自由意志的比较分析,本文不仅揭示了两种思想体系的差异,也反映了它们对于个体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作用的不同理解。这种理解对于当代社会,特别是在评估个体与社会、自由与决定论的关系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对自由意志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对自由意志的看法深受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在这一理论框架中,个人的自由意志被视为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关系的制约。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一步强调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自由意志被严重限制。最终,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革,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由意志。

2.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理论框架对自由意志的理解有深远影响。“马克思主义意志自由观主要基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而建构。它肯定意志和意志自由的实在性,承认意志自由在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体系中的重要性,但它没有过分拔高意志自由在人的整体自由中的地位,更没有将意志自由从人存在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中抽离出来”[1]。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这意味着个体的自由意志和选择受到他们所处的历史和社会条件的极大影响。在这一视角下,自由意志被视为一种相对概念。虽然个人在理论上拥有做出选择的能力,但这些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文化背景等因素。例如,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体制下,无产阶级的选择受到资本家阶级和市场经济的制约。因此,尽管人们看似拥有自由意志,他们的选择实际上是在一个有限的、由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的框架内进行的。

2.2. 马克思关于异化和自由意志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一步解释了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自由意志是如何受到限制的。在马克思看来,“自由”的实现是有前提的,即摆脱异化的自由。因此,马克思将目光转到“异化劳动”,通过异化劳动引起的人的异化(自由的异化),进而追溯到资本对人带来的异化影响[2]。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不仅剥夺了工人对劳动过程和产物的控制,而且削弱了他们行使自由意志的能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劳动力,这种情况限制了他们根据自己意志做出选择的能力。他们的劳动不再是自我表达的手段,而是成为了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这种情况下,自由意志被物质需求和市场力量所驱动,而不是个人的真实意愿或创造性潜能。马克思指出“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3]

2.3. 马克思主义中的自由意志与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中对自由意志的另一个重要视角是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统治阶级与被压迫阶级之间的斗争所定义的。在这一框架下,个体的自由意志被理解为阶级意志的一部分。

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意志的实现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问题,而是与整个社会的阶级结构和经济系统密切相关。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中,马克思进一步探寻到资产阶级法权学说的意识形态“病灶”,指出无产阶级能够在阶级斗争中逐渐形成人民的“解放意志”,即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所有制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进而实现法律向人民意志的复归[4]。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自由意志的实现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密切相关。个人的自由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环境、经济条件和阶级关系紧密相连。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自由意志只有在一个没有阶级对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

3. 谢林的哲学思想

3.1. 谢林哲学的基本概念

冯·谢林(Schelling)是德国理想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自由意志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谢林的哲学体系试图解答自然与精神、必然性与自由之间的关系。他强调自然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认为自然是“可见的精神”,而精神是“隐形的自然”。

谢林的理想主义哲学强调意志的自由。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的、不可知的绝对者,而人的自由意志正是这个绝对者在个体中的体现。在谢林的思想中,自由不仅仅是选择的能力,更是创造性的表达。他认为,通过艺术、道德和哲学的实践,人可以实现自己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对绝对者的直接体验。

3.2. 自由意志在谢林哲学中的地位

谢林对自由意志的探讨极为深刻。他不仅看到了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还深入探讨了自由意志的界限和可能性。在谢林看来,自由是存在的最高形式,是实现个体绝对性的途径。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人类超越物质限制、达到精神层面的关键。谢林认为观念论(或唯心论)产生了真正的自由概念,因为只有观念论才能达到那样一种辩证的认识:事物既同时依存又独立存在,而且非独立存在不足以成全这种依存性。观念论不再像先前的哲学那样将自由仅仅等同于非依存性,或者说认为依存性与独立性之间水火不容[5]

谢林进一步区分了两种自由:一种是负面的自由,即从外在约束中解放出来的自由;另一种是积极的自由,即实现自我本质和目的的自由。他强调,真正的自由不仅仅是选择的自由,更是在道德和精神层面上实现自我本质的自由。在这一观点中,自由意志与道德和责任密切相关,它要求个体不仅要从外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要实现内在的自我完善。

3.3. 谢林哲学中的自由意志与绝对者的关系

谢林的哲学思想中,自由意志与绝对者的关系至关重要。绝对者是谢林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它既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也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基础。谢林认为,个体的自由意志是对绝对者的一种体现和反映。通过自由意志,个体能够与绝对者相连接,实现自我超越。

谢林的哲学思想对自由意志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深刻而独特的视角。他不仅强调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还深入探讨了自由意志的界限和可能性。在他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意志被视为实现个体与绝对者连接的途径,是人类达到精神层面的关键。通过自由意志,人们能够超越物质限制,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完善和与宇宙的统一。谢林的绝对概念成了上帝的代名词。谢林的哲学最后走向新的独断论,走向理性直观主义,走向艺术直观,走向宗教神秘主义[6]。谢林的这些观点为理解自由意志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对后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马克思主义与谢林对自由意志的批判

4.1. 马克思主义对自由意志的历史唯物论视角与谢林理想主义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和谢林的理想主义在自由意志的理解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视角将自由意志看作是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认为个体的选择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处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限制。对马克思而言,自由意志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具体的、社会的。在他看来,个体的自由意志只能在特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被理解和实现。

相比之下,谢林的理想主义则强调自由意志作为绝对精神的体现,是人类超越物质限制、达到精神层面的关键。谢林将自由意志与道德和责任紧密联系起来,认为真正的自由是在道德和精神层面上实现自我本质的自由。对谢林而言,自由意志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的力量,与个体的内在本质和绝对者的关系密切相关。

4.2. 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与谢林自由意志的精神追求

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与谢林对自由意志的精神追求在本质上是对立的。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由于被迫出卖劳动力而变得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以及本质自我疏远,这种异化限制了他们行使自由意志的能力。对马克思来说,真正的自由意志只有在无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中,通过消除资本主义带来的异化和剥削,才能够实现。

而谢林则将自由意志视为通往精神自我完善的道路。他强调,通过艺术、哲学和道德实践,人可以实现自己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个体对绝对精神的直接体验。谢林的理念强调内在精神的力量和个人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与马克思对物质条件和社会结构所强调的外在影响形成鲜明对比。

4.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观与谢林的个人精神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观点与谢林的个人精神追求也呈现出基本的差异。马克思认为,通过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革,从而为个体提供真正实现自由意志的社会条件。在马克思的观念中,个体的自由与社会的解放是相互联系的,个体的自由意志实现必须建立在消除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对立的基础上。

相反,谢林的哲学更多关注于个人的内在精神生活和个人自我实现的过程。他认为,通过内在精神的探索和个人的道德实践,人可以实现真正的自由。谢林的这种观点更侧重于个人的精神发展和自我完善,而不是通过外在的社会革命来实现。

4.4. 马克思与谢林对自由意志的终极理解的分歧

马克思和谢林在自由意志的终极理解上存在显著分歧。马克思的理解是唯物主义的,他认为自由意志的实现依赖于物质条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在马克思看来,个体只有在社会关系和经济结构被重新组织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自由意志。这种观点强调社会和经济因素在个体自由实现中的决定性作用。

而谢林则持有一种更为理想主义的观点,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与个体内在的道德和精神实践密切相关。谢林强调个体通过内在的自我完善实现自由,这种自由是超越物质条件的。他认为,个体可以通过精神上的努力,如艺术创作、哲学思考和道德实践,来实现自我超越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和谢林的理想主义在自由意志的理解上存在根本的对立和差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强调社会和经济条件在个体自由实现中的决定性作用,而谢林的理想主义则强调内在精神的力量和个人的自我实现。这两种观点提供了对自由意志不同维度的理解,反映了哲学思考中关于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社会之间复杂的张力和互动。

5. 马克思主义与谢林自由意志的现实启示

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我们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这些技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工作模式,还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自由意志。

5.1. 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对个体自由意志的影响

5.1.1. 自动化与重复性工作的替代

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使得大量重复性、繁琐的工作被自动化取代。在工业领域,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已经能够高效地完成装配、检测等任务,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自动化不仅解放了人类的双手,也让人类有更多时间从事更有创意和智力挑战的工作。然而,这一转变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即个体可能逐渐失去对某些工作的自主性和选择权。当机器能够自主完成某些任务时,人类在这些领域的自由意志似乎被削弱了。

5.1.2. 数据驱动决策与个体选择的限制

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通过收集、分析和应用大量数据,AI能够进行精确的推理和决策。然而,这种数据驱动的决策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例如,在使用搜索引擎时,机器会根据用户的搜索历史和个人偏好推荐结果,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用户接触新事物和多样化观点的机会。同样,在购物网站上,“猜你喜欢”的推荐系统也是基于用户的过往购物和浏览历史来预测其可能的购买行为。这种个性化的推荐虽然提高了用户体验,但也可能导致用户陷入信息茧房,减少了接触不同观点的机会。

5.1.3. 隐私泄露与安全风险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个人隐私数据被大量收集和分析。这种数据收集虽然为个性化服务和精准营销提供了可能,但也带来了隐私泄露和安全风险。一旦个人信息被滥用或泄露,将对个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自由意志论属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范畴,是先验而非社会实践的结果。法人意识既不是代理人意识,也不是独立的集体意识。道德代理是法人取得犯罪主体资格的基础。雇主责任原则通过“使法人受益”限定法人的意识和道德理性范畴,赋予法人道德代理资质[7]。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不完善也使得其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和恶意操控,进一步加剧了隐私和安全的风险。

5.1.4. 人工智能的自主性与潜在威胁

在今天,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和脑–机接口等科学和技术不仅改变了自由意志的基础,亦改变了自由意志的外在环境,因此现行的自由意志主张和理论受到了更加剧烈和多方面的冲击,这势必侵蚀现行社会秩序、政治和道德规范的基础,而人类自由意志的前景亦变得更不确定[8]。关于人工智能是否具有自主意识的问题一直备受争议。然而,即使目前的人工智能还远未达到拥有自主意识的程度,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自我优化能力也足以引发人们对未来可能性的担忧。一旦人工智能具备了自主意识,并摆脱了人类的控制,其为了自身生存和扩张的本能可能会与人类产生冲突。例如,人工智能可能会尝试理解并改变世界,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行事,这可能与人类的需求产生价值冲突。此外,人工智能还可能利用人类的弱点来攻击人类,带来毁灭性的风险。

5.2. 如何在当代社会中更好地实现个体自由

5.2.1. 加强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

为了应对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对个体自由意志的潜在威胁,首先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的建设。政府应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人工智能的研发、使用和管理,确保其不会对人类造成未知风险。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伦理规范来指导人工智能的应用,确保其不会侵犯人类的自由意志和伦理底线。

5.2.2. 提高技术透明度和可解释性

为了解决人工智能技术的黑盒子问题,提高技术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至关重要。通过提供更多的决策依据和推荐的解释,使人们能够理解和评估人工智能系统的决策依据和逻辑。这有助于消除人们对人工智能的不信任感,并更好地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同时,透明度和可解释性也有助于更好地回应人们对隐私和安全的担忧。

5.2.3. 保护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

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时代,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应加强对个人信息收集、存储和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个人信息不被滥用或泄露。其次,应推广使用加密技术来保护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最后,还应加强公众的隐私保护意识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5.2.4. 促进人机协作与共生

人工智能并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要与人类共同协作和进化。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促进人机协作与共生的关系。通过优化人机交互界面和流程设计,使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需求和利益。同时,还应鼓励人类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这样不仅能够实现人机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还能够更好地保护人类的自由意志和核心价值。

5.2.5. 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

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时代,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成为了更加重要的能力。面对海量的信息和推荐系统带来的个性化内容,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力。通过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信息茧房和认知偏见的问题,保持对多样化观点和事物的开放态度。这有助于我们保持自由意志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6. 结论

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作为当代社会的重要驱动力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然而,这些技术也带来了对个体自由意志的潜在威胁。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更好地实现个体自由,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的建设、提高技术透明度。马克思主义与谢林哲学对自由意志的探讨,虽然在理论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和对立,但它们共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丰富、更深刻的自由意志理解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自由意志不仅是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也是个体内在精神追求的结果。通过综合这两种视角,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实践自由,既关注社会结构的改革,也注重个人内在的成长和自我实现。这种多元和综合的视角对于当代社会中自由意志的追求和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向玉乔. 马克思主义的意志自由观[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4(2): 19-30.
[2] 蒋在峰. 马克思自由观的生成逻辑及中国化[J].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 31(2): 46-48+94.
[3] 周梦庄. 蒋鹿潭及其《水云楼词》(上) [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1(2): 32-35.
[4] 黎华楠.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进路——以“人民意志”为核心的考察[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2, 45(6): 15-21.
[5] von Schelling, F.W.J. (1860) 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 über das Wesen der menschlichen Freiheit und die damit zusammenhängenden Gegenstände. Suhrkamp Verlag.
[6] 宋朝龙. 康德自由哲学中先验逻辑对历史逻辑的禁锢及其解除路径[J]. 学术界, 2021(12): 23-36.
[7] 彭文华. 自由意志、道德代理与智能代理——兼论人工智能犯罪主体资格之生成[J]. 法学, 2019(10): 18-33.
[8] 韩水法. 人工智能时代的自由意志[J]. 社会科学战线, 2019(11):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