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课程为例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aking the Course “Positive Psychology for College Students”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ve.2024.13522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嘉颖: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广东 肇庆
关键词: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
摘要: 基于立德树人的理念,文章探讨了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并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课程为例,具体分析如何构建以地方特色文化思政元素贯彻立德育心的课程模式。积极心理学课程致力于探索学生的潜能和培育积极品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之处都是以人为本。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可发挥二者结合的独特价值作用,既推动学校营造积极的思政教育环境,又促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成才。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character,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eaching practical research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ing the course “Positive Psychology for College Students” as an example, it specifically analyzes how to construct a curriculum model that integrates local cultu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o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virtue and moral education.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course focuses on exploring students’ potential and fostering positive character traits, which aligns with people-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an harness the unique value of this combination, advancing the creation of a posi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 schools and promoting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ltimately benefiting students’ healthy development and career success.
文章引用:陈嘉颖.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课程为例[J]. 职业教育发展, 2024, 13(5): 1446-1451.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5227

1. 引言

当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也随之多元化发展,青年若被不当的外来观念所侵蚀,价值观念必然受到影响。高职院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职责,肩负着培育新一代青年崇高品格、理想信念以及正确价值观的重任和使命。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2020年5月公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晰阐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建设内容[2]。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确保新青年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中能够坚守本心,健康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已成为提升教学工作质量、优化教学内容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核心使命、构筑全方位育人体系的必要步骤。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程的教学活动不仅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而且是大学生必修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较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积极心理学》以其独特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成为了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资源和平台。该课程通过立德育心的有效结合,不仅促进了积极心理学领域的持续发展,也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教育支撑。

2.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在21世纪初开始被引入中国,并迅速引起了国内研究者的关注。他们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开展了一系列社区研究,推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深入分析。王兴浩认为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在于人文关怀的一致性、教育目标的相通性、教育功能的互补性[3]。帮助学生积极地应对挫折,努力形成正确的三观,抵御外部不良影响的侵蚀,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课程为例,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韧性、爱心、利他、责任感和关怀心,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中感恩教育和使命担当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二者契合性充分验证了积极心理学课堂在心育与德育融合中的重要作用,为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践平台。徐联弟,李孝德,湛晓蕾指出在挖掘个体的优点以促成进步方面,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政教育不谋而合,以“说教说理”转为“鼓励引导”发展才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才更有可能事半功倍[4]

2.1.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程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作为一门普适性的课程,拥有广泛的学生受众基础。高校推行这类课程的核心宗旨在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实践技能,使他们能够有效地适应多变的环境,从而增强其心理适应性和韧性。丛建伟认为,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个体的内在优秀品质深入研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途径,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5]。李清华强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方法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融合,对于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6]。大学生的心理还处于积极变化的阶段,思想道德体系尚未稳固,因此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体验,挖掘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使大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把握正确方向。

2.2.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培育学生更加健全的人格

陈银平认为积极心理学关注人内心的情感体验,以“积极”为研究视角,倡导用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发现和挖掘人的潜能、美德等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这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的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7]。本研究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用合适的方法将其融入到《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课程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切身领悟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改进教学方法,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能力培养是一种锻炼。陈莉指出可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学校思政教育,为思政育德育人与学生心理之间搭建桥梁,同时也为思政教育发挥心理引领功能提供科学指引[8]。对学生而言,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课堂上,既能强化心理素质,又能学习正确的价值观。这种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能够促进学生养成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学生适应各种环境,有利于其成长和发展。为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培养具备积极心理品质的新时代人才,各高职院校正致力于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根据本校特色结合地方传统文化开发教材,并探索创新的教学策略。

3.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困境

3.1. 课程思政定位不清

董翠香,樊三明,高艳丽提出在高校思政教育育人格局中,思政课程是圆心,专业课、基础课、文化课等是渗透着思政教育内容的外层波纹,共同建构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课程思政体系[9]。现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普遍缺乏“德育目标→专业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的目标传递,缺乏系统性、关联性、整体性的顶层设计,课程思政定位不清,课程思政元素选择随意、松散、表面、生硬等现象常有。

3.2.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生硬

成桂英认为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既不能是“比萨饼”,也不能做“三明治”、“肉夹馍”,而应该做成“佛跳墙”、“大烩菜”。无独有偶,易鑫,黄鹏举在落实教材提出思政内容的融入应该是侧面的、间接的、迂回的、隐匿的、渗透的[10]。巩茹敏,林铁松提出思政课程是在扎根学科逻辑,立足学科语境自然生成的[11]。然而,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强行嫁接,脱离实际、居高临下讲政治,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生硬,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离的状况时有出现。

3.3. 课程思政特色未能突显

思政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目标具有共通性,从立德树人发展到十全育人的理念都突显出高校协同育人的精神。邱伟光认为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同属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两者天然地交融并渗透和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12]。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奏效,一方面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触及心灵,贴近学生心理生活,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教育过程要符合心灵唤起的心理规律,注重情与理的交融,知到行的塑造。然而,在心理健康课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元素生硬嫁接、强性植入、随意堆砌的现象常有发生,课程特色未能突显。

4. 《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课程思政的育人实践对策

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价值观教育形式,使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体现课程思政的成效。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原则,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并植入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勇于试验并灵活调整各种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方法。通过优化课程组织结构、教学安排及培养目标不仅聚焦于传统意义上的第一课堂,更致力于拓展其外延。同时,在教学媒介的选择上要与时俱进,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营造立体、多维、整体的学习环境。实现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方法的深度融合,使其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4.1. 精准提炼地方特色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

以肇庆地区为例,本研究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提炼其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构建学问言传、本领化育和价值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政教学体系。同时,通过增设身临其境的实践活动替代老生常谈的知识绪论,让学生躬行体验积极心理带来切身的快乐感和收获感。此外,寻求传统文化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生动形象具象化联系吸引学生深入课堂,达到心融神会。在构建“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课程开发过程中,采用模块化教学体系,除了明确每个模块的具体学习目标,课程还特别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文化精髓与积极心理学课程内容巧妙融合,通过大量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典故分析,展示了二者融合的广阔前景。本学习项目旨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内容的内在联系,部分教学模块如下:

(1) 模块1:绪论

课程要点:积极心理学的定义及发展史。

思政元素传统文化案例:对包公智慧、善行、美德、人格的论述。

思政目的:树立文化自信。

(2) 模块2:积极情绪

课程要点:培养积极情绪的策略。

思政元素传统文化案例:

① “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等七星岩摩崖石刻表达积极情绪的诗句。

② 羚羊峡纤夫的典故;端砚大师的故事(干一事,专一事)。

思政目的:

① 引导学生弘扬优秀地方传统文化。

② 培养学生形成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的爱岗精神。

通过教学督导数据中的学生抬头率、课堂响应率、学生评教、心理周报表、525心理协会活动获奖率等,笔者发现本门结合肇庆地区传统思政案例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课程,取得较好实施效果。通过将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帮助他们激发内在的优秀品质和能力,培养积极的情绪,使学生的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明显提升,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与人交往更加融洽。从实践能力、课后反馈来看,学生普遍能学有所成,并能主动将积极心理和思政教育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且能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暨“百千万工程”行动,发挥积极心理学智慧深挖历史底蕴,传承弘扬历史文化,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4.2. 实施课堂浸润,创新教学手段

《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课程思政目标着重于贯彻落实价值观引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这种教育不追求表面化的灌输或仅关注短期效果,而是力求避免直接的显性教学方法。相反,它倡导通过综合评价学生在不同维度上的表现:包括学习过程与成果、个人主观感受与客观表现、外部环境因素与内在心理因素来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这种多角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价值观的熏陶,从而达到隐性教育的深远影响。

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操作,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创新性引入一系列多元化的团体辅导模式,诸如学术互助研讨小组、未来职业规划指导社群、时间管理策略分享圈以及个人特质探索工作坊等。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辅导单元聚焦于特定的心理成长或生活议题,鼓励学生在集体氛围中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深入交流与经验分享。此过程不仅旨在帮助学生直面并有效解决诸如身心健康维护、社交关系构建、学业压力调节以及职业路径探索等日常生活中的挑战,而且从长远来看,能够显著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与社会适应能力,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3. 拓展层面目标,丰富教学载体

借助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平台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课堂达到课程思政目的,如利用视频号、抖音、B站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介,加强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与实践。同时,学校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发布信息,设立个性化咨询窗口,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如“525心理健康月”,通过微课、微电影、漫画、征文、短剧等多样化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学生心理健康实践。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扩展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还有助于将爱国主义、敬业精神、诚信原则和友善态度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而然深入地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中。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价值观教育得以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5. 结语

大学生乃国家建设之栋梁,培育“四有”青年乃国家未来之希望。将课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可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与提升心理调适力。二者结合发挥“1 + 1 > 2”的互补优势,强化学生信念,彰显新时代特色,有益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全面践行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使命。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2023年度学校质量工程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课程为例”(项目编号:jxgg202300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 教育文化论坛, 2016, 8(6): 14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3-02-16.
[3] 王兴浩.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研究[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2(2): 84-87.
[4] 徐联弟, 李孝德, 湛晓蕾.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育实效性提升探究[J].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3, 30(5): 145-149.
[5] 丛建伟.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4(9): 79-82.
[6] 李清华. 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契合[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9(30): 69-70.
[7] 陈银平. 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高教探索, 2015(7): 87-90.
[8] 陈莉.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38): 95-96.
[9] 董翠香, 樊三明, 朱春山, 等. 从认识到实践: 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问题聚焦与消解策略[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2, 56(5): 5-12, 38.
[10] 成桂英, 王继平. 课程思政是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有力抓手[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8): 142-146.
[11] 巩茹敏, 林铁松. 课程思政: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 教学与研究, 2019(6): 45-51.
[12] 邱伟光.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和本科人才培养[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7(5): 1-4,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