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理论研究新进展
New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Singleness Theory
摘要: 单身作为一种处于非亲密关系的状态及其个体,单身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单身的理论研究跨域了各个学科领域,在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中已有研究讨论了单身背后的理论解释,揭示了单身原因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根据已有文献,梳理心理学研究中目前关于单身的理论,包括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发展任务理论以及依恋理论,对其进行评述,帮助理解单身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强调对不同单身类型的个体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同时提升心理幸福感。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singleness, as a state of being in a non-intimate relationship and as an individual, is universal worldwide. Theoretical studies of singleness span a variety of disciplinary fields, and there are existing studies in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that discuss th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behind singleness and reveal the reasons for singleness as well as the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Based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we review the current theories of singleness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cluding social exchange theory, 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developmental task theory, and attachment theory, to help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the singleness phenomenon, and to emphasize the adoption of targeted measures for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singlenes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s well as the enhancement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文章引用:马迅 (2024). 单身理论研究新进展. 心理学进展, 14(9), 357-36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9657

1. 引言

单身现象在世界各个国家不断上演,越来越多的人保持单身状态(Apostolou & Christoforou, 2022李婷,郑叶昕,2023),这导致初婚年龄推迟,结婚率下降,甚至生育率降低的后果(陆杰华,郭荣荣,2023),不仅给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同时也影响人口的均衡发展(李芳芳,朱冬亮,2024)。另外研究指出相较于单身,拥有婚姻或恋爱关系的个体更幸福(DePaulo & Morris, 2005),相关研究认为长期单身可能导致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冯琦等,2024),单身人士也面临负面的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DePaulo & Morris, 2005温芳芳等,2023刘月等,2023),这引发心理健康风险,甚至诱发性不规范,性犯罪等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但即便如此单身人数依然不断上涨,这背后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究。单身受到多个复杂因素影响,也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关注,单身现象作为一个多维度的研究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学科,从心理学领域梳理目前单身的理论研究文献,概要介绍了单身的定义、分类,对单身的理论解释做比较系统的评述,研究并思考单身原因背后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单身生活的复杂性,扩展单身心理科学研究的理论视野,为改善单身趋势带来的社会经济、人口变迁、心理健康问题等影响提供文献和理论支持,帮助制定良好的政策干预措施,达到助婚、促育,同时让社会形成包容开放的氛围,维护心理健康。

2. 单身的概念及单身分类

2.1. 单身的概念界定

单身作为一种区别于恋爱或婚姻这种亲密关系的状态,首先从社会和法律两个层面来看,在社会含义中,单身是指长期没有处于亲密关系状态,这个包括没有恋爱关系或未婚,在法律层面来看,单身可以定义为没有结婚但处于稳定的亲密关系中(DePaulo & Morris, 2005)。在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中认为单身指没有处于亲密关系状态(王燕等,2023; Apostolou et al., 2018),Heng等人(2023)认为单身是指未婚或没有恋爱关系的状态。单身还可以指处于这种状态的个体,Depaulo (2023)提出在不同研究中单身可以包括所有未婚的人,包括离婚和丧偶的人以及从未结婚的人;还有的定义单身为从未结婚或同居的人,或者没有在一定年限内保持承诺的夫妻关系的人。赵玮和刘旭阳(2019)在研究高学历适婚单身女性时,将单身定义为没有结婚。雷梦杰(2023)对大龄单身女性进行研究时将单身定义为未婚且长期没有亲密关系。赵咪咪(2020)在对单身社会青年进行研究时将单身定义为未婚、离异已育或未育以及其他,主要强调没有建立法定婚姻关系。总的来看,大多数将单身定义为没有处于亲密关系状态及其个体。

2.2. 单身的分类

单身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首先单身是自愿还是非自愿,是由个体选择或是环境决定,一直以来都是单身研究的重要主题。Stein (1981)考虑到单身状态的持续时间存在差异,将单身状态的稳定性加入划分单身类型的维度中,即稳定单身还是暂时单身,提出了以下四种类型的单身成年人:自愿暂时、自愿稳定、非自愿暂时和非自愿稳定。但稳定和暂时的界限尚无法明确,因此在一些研究中主要将单身划分为自愿单身和非自愿单身,Fitzpatrick (2023)认为自愿单身即个体选择保持单身状态,希望保持婚姻自由,非自愿单身意味着个体渴望浪漫伴侣,希望改变关系状态,进入亲密关系,但存在较大阻碍,导致个体被迫成为单身。除此以外有研究从社会与个体双向互构的角度提出了“恐单族”、“安单族”和“乐单族”三种不同的单身类型(陈昕苗等,2021),表明单身状态不仅仅是个体的选择,还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的影响。陈雯(2023)依据时间、空间、价值诉求等指标,将单身女性分为过渡单身和终生单身、独居单身和同居单身、主动单身和被动单身等多种类型,揭示单身女性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单身理论研究

3.1. 社会交换理论

这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们是理性的,能够客观清晰地评估他们的社会状况。他们认识到他们生活的哪些方面是令人满意的或令人沮丧的(Clark & Grote, 1998),计算着其中的成本和利益作为做出生活选择的基础。通过对单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如果当单身优势超过劣势时,认为单身更有利可图时,更可能做出保持单身的选择,相反当单身的效益较差时就会有动机改变关系状态,步入婚姻或恋爱关系中。根据社会交换理论,替代方案是反映了个人可用的关系和生活方式选择。替代方案的两个维度是质量和数量。质量指的是选项的吸引力,而数量指的是选项的数量。Fitzpatrick (2023)以社会交换理论解释自愿单身和非自愿单身时指出,自愿单身者或许存在潜在发展伴侣,但相较于伴侣关系,他们认为单身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对单身优势的研究调查中发现人们觉得单身更具有吸引力是因为他们感觉更加自由,不用为另一半而妥协,避免经历负面情绪,甚至男性觉得单身可以更加自由的随意约会调情(Apostolou & Christoforou, 2022)。对于非自愿单身者来说,他们不是选择单身,而是他们无法找到潜在伴侣或者潜在伴侣的质量不高,以至于单身成为所有方案里面的被迫最好选择。在单身原因的一项调查研究中王燕等人(2023)提出被动单身是由于在择偶过程中不擅长社交、缺乏情趣等自身弱特点所导致的,缺乏寻找浪漫伴侣的能力和吸引力。这涉及到在社会交换理论中的障碍概念,即干扰或阻碍进入关系或实现组建家庭目标的能力的因素,这很好地解释了非自愿单身原因。在对单身男性的定性研究中指出单身男性有一种缺陷感,认为有各种缺陷(心理、家庭或医疗条件)阻碍或排除了找到浪漫伴侣、建立和维持令人满意的长期伴侣关系的可能性(Mrozowicz-Wrońska et al., 2023)。

社会交换理论因其理论具有多样性的概念,可以很好的解释不同类型的单身,成本效益分析自愿单身,强调了单身是个体权衡利弊之后所做出的主动选择,而障碍概念则认为非自愿单身是由于有各种阻碍导致进入关系状态非常困难。但是该理论也存在不足之处,即过于强调认知忽略了情感因素,对于自愿单身而言,他们选择单身不一定是完全出于理性的考虑权衡,有可能是单身活动能够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同样从非自愿单身角度来说,个体由于一些障碍无法进入一段关系,有可能这种障碍是个体无法改变的,就像面对残疾人一样,他们由于自身的残疾很难进入或维持一段关系。

3.2. 符号互动论

该理论强调社会上的关系、身份等是一种符号,是由社会上的人共同创造和维护的(Verdín & Camacho, 2019),认为人们不仅仅是社会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同样他们也能解释这些信息对其意味着什么以及它将如何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符号互动论提出两个象征互动主义的概念,即能动性和涌现,能动性是指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行确定自己的期望并努力创造和实现(Snow, 2001),强调个体因素的作用,正如对单身者而言,他们或许对于婚姻并不反感,而是希望走向他们更期望的东西(Fitzpatrick et al., 2014),这也意味着如果生活环境发生改变,他们对于婚姻的渴望是具有可塑性的。这刚好与Fitzpatrick (2023)以混沌理论解释自愿和非自愿单身时强调环境因素的变化无常是导致人们对建立和维持关系目标变得不可控的重要因素的观点相反。涌现是指当有新颖的认知或情感状态出现时将会背离和挑战原有的日常惯例、实践、观点(Snow, 2001)。这与人际关系标签范围的扩大相一致,人们具有多种关系选择,包括但不限于单身或结婚,突破未婚与已婚之间的二分法局限性,出现持续扩张,认为单身甚至浪漫的孤独都可以被接受为一种可接受的生活选择,这或许能够解释自愿选择单身的个体行为。单身男性在主流和占主导地位的婚姻和家庭地位之外寻找自己的方式,试图摆脱传统男子气概和性别角色带来的束缚(Mrozowicz-Wrońska et al., 2023)。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往往会有很多标签,既有自我标签也有外部标签,自我标签是个体内化社会规范,给自己赋予的社会符号,比如对于一些非自愿单身男性来说,从小到大的社会规范都在告诉他们婚姻是成长的组成部分,他们潜移默化将婚姻视为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他们没有获得婚姻时可能被认为具有失败的或者不完整的含义(Eck, 2013),这意味着非自愿单身者可能因为这样的标签而回避浪漫关系,或者更积极的投入寻找浪漫关系。在过去的研究中单身被视为“隐藏的缺陷”或“缺陷 ”的表现(Bergström et al., 2019),找不到伴侣意味着一个人有问题。外部标签更多是外界对个体的贴上的标签,比如认为未婚女性没有吸引力是因为她们具有冷漠、野心大等特质(Nanik et al., 2018)。同时个体的自我标签和外部标签也存在双向互动,将外部标签内化为自我标签,比如在社会上存在给单身未婚女性贴上所谓“剩女”的标签,存在刻板印象和歧视,外界对单身女性的没人要、自私、挑剔等污名,让女性不仅遭遇更多的负面待遇,还导致女性产生自我污名,出现抗拒心理和恨嫁行为(罗蕊,2018)。

该理论强调个体对于这些社会信息、符号的反应是个体自愿还是非自愿单身的重要因素。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自身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来应对,且这种对事物理解的意义是可变的,因此对于处于单身状态的个体如何理解单身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能够很好的阐释单身现象发展背后的社会因素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该理论也存在模糊性,无法具体阐释个体与社会互动之间如何联系。

3.3. 发展任务理论

发展任务理论由心理学家哈维格斯提出,强调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完成特定的社会和心理任务(Roisman et al., 2004)。这些任务是社会对个体在某一特定年龄期望其达到的行为发展水平的要求。该理论与家庭发展理论(Fitzpatrick, 2023)有相似之处,认为个体拥有共同的发展任务序列,在生活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具体的特殊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是个人需要和社会目标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完成突出的发展任务需要充分准备,同时实现任务能促进最佳发展。在青年时期的年轻人面临着多个发展任务,Shulenberg等人(2004)提出了七个具有突出任务的发展领域:教育、工作、财务自主、恋爱参与、同伴参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公民意识。由于年轻人有多个发展任务,他们不可能同时完成所有发展任务,于是他们需要优先考虑处理一些领域的发展任务,他们所做的关于处理哪些领域的决定影响着他们是否、何时以及如何寻找浪漫伴侣(Beckmeyer & Jamison, 2023b)。因此强调年轻人对于发展任务的选择影响着浪漫关系,正如(Beckmeyer & Jamison, 2023b)以生命历程理论和新兴成年理论提出的单身见解一样,生命历程视角下年轻人的发展轨迹不仅受到时间影响还被机会和限制塑造,个体是否接受机遇的选择影响着之后的发展轨迹,同样新兴成年理论也强调了成年早期个体具有不稳定性,他们在探索教育、工作或性的时期中对发展性任务的聚焦影响浪漫投入。对当代年轻人来说,对教育和职业发展目标的关注影响着浪漫决策,例如在一项定性研究中问及一些年轻人单身的原因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或职业目标,而选择单身,放弃寻找浪漫伴侣(Apostolou & Christoforou, 2022)。这与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提出的主动单身的群体为了未来更好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适应性策略相一致(王燕等,2023)。对于高学历女性来说,他们因自我的心理独立和事业上的高竞争力而追求更幸福的单身生活(赵玮,刘旭阳,2019)。

不论是发展任务理论还是生命历程理论或新兴成年理论,都强调单身受到年轻人生活中其他目标的影响,对浪漫关系是否有兴趣塑造着单身体验,其中个体的选择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选择有可能成为发展浪漫关系的机遇也可能成为阻碍。但是该理论更多强调年轻人在青年时期中如何处理和选择发展任务,对于其他单身群体,比如中晚年时期未婚、离异或丧偶的单身者如何去理解发展任务和选择保持单身并没有很好的解释。

3.4. 依恋理论

依恋是指个体与重要他人之间持续的牢固的情感联结倾向,最早出现在婴儿和最初抚养者之间,依恋作为一种内在机制贯穿人的一生,依恋可以延展到亲密关系中(Bowlby, 1982)。依恋理论认为人类具有依恋行为系统,依恋系统的功能根据个体社会经历而不同,当婴幼儿和抚养者之间反应一致时,会发展一种安全依恋,体验到安全感和信心,而当反应不一致时就会出现依恋系统过度激活或失活的情况(Pepping et al, 2018)。在成人依恋当中,Hazan and Shaver (1987)将成人恋爱关系概念化为一种依恋过程。成人依恋焦虑(过度激活)的特征是对拒绝和遗弃高度敏感,担心得不到支持,以及当依恋需求受挫时愤怒和痛苦。相比之下,依恋回避(失活)的特征是依恋系统受到抑制,对亲密和亲密感到不适,以及过度自立。这意味着当依恋系统出现过度激活或失活所导致的依恋不安全感可能破坏关系,造成关系的不稳定性。因此依恋理论也可以解释一些人长期处于单身的原因,(Pepping et al. 2018)研究了特定的依恋取向如何与一系列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相关联,并预测长期单身的原因。通过研究发现回避型依恋个体不相信爱情,不信任伴侣,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低,抑制情感体验和表达,与他人互动较少,喜欢独处,缺乏社交,规避依恋系统的激活,防止受到潜在的痛苦和体验失望,这对于关系形成阶段是不利的,具有回避型依恋取向的个体更有可能选择保持单身。这与(MacDonald & Park, 2022)提出回避型单身者对于改变他们的关系状态不太感兴趣,单身能够让他们摆脱恋爱带来的困难相一致。而依恋系统的过度激活与破坏关系发展和维持认知、情感、行为过程有关,焦虑型依恋个体强烈渴望亲密关系,但对关系和伴侣持有负面看法,不相信伴侣会回报,存在高度情绪化,难以控制情绪,导致沟通不良,过度的寻求安慰,害怕被抛弃的恐惧有可能导致关系的破裂,因此依恋过度激活导致的单身与较差的心理社会适应有关,该依恋取向的个体有可能进入亲密关系,但是实质上关系并不稳定,随时有可能脱离关系,进入单身状态。(MacDonald & Park, 2022)研究也发现依恋焦虑水平高的个体对生活满意度和单身满意度较低,但对浪漫伴侣的渴望较高。另外(Pepping et al., 2018)研究认为有依恋安全感的个体也可能成为单身,强调长期单身不是因为恋爱关系困难,而是将单身视为一种安全的个人选择,他们从非亲密关系中得到满足,比如在朋友、家人的关系中满足依恋需求,表现出积极的心理社会幸福感。相关研究分析单身原因时表明个体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满足情感需求,形成安全的替代性亲密关系而保持单身(王燕等,2023)。

依恋理论从个体具有的依恋特质解释了三种依恋类型的单身原因,自愿单身的个体一方面可能和依恋系统的失活,排斥进入亲密关系以避免伤害和痛苦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个体通过社会支持系统满足了情感需求,获得了依恋安全感,而将单身视为一种个体选择,而非自愿单身可能是由于依恋系统的过度激活,负面看法和不良行为反应所导致的关系破裂。

上述的四种理论在揭示单身现象方面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个体主动或被动权衡利弊选择影响着单身的形成,而符号互动理论则认为个体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单身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发展任务理论虽然也提出个体对于不同领域目标的选择,但更强调选择的多样性、突出性以及阶段性,依恋理论从个体特质出发,结合个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强调内部的心理作用机制是导致单身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这四种理论也都关注到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塑造着人们如何理解和感受单身,单身现象并非是某一单独因素导致的结果。

4. 总结与展望

单身现象在近年来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如何客观正确理解和看待单身的形成,是相关学科研究领域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李芳芳,朱冬亮,2024)。单身群体本身具有极大的异质性,个体对于单身的感受和理解影响着对单身所采取的行为,单身涉及多个复杂因素影响,既有个体因素也有环境因素以及个体与环境交互因素,存在主动选择和被动单身双重情景,对单身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分析单身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单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往研究以主流的婚姻家庭意识形态为主,过去传统的家庭理论更倾向于解释婚姻或恋爱关系,而缺少对单身这种特殊关系状态的研究,缺少单身中心视角的研究,然而现在更多研究正在不断挖掘单身经历如何影响个体理解单身和保持单身(Beckmeyer & Jamison, 2023a),单身是否具有不一样的意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索。有关研究认为要考虑到单身子类别的重要性(DePaulo & Morris, 2005),未来单身研究应当关注单身群体的异质性,对待离异、未婚、丧偶等不同类型的单身个体,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提升个体幸福感。客观看待单身现象,在帮助非自愿单身个体采取有效的措施进入亲密关系的同时也应当持有包容开放的态度,为自愿选择保持单身的个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减少偏见和歧视,保障基本权益。

参考文献

[1] 陈雯(2023). 解放的烦恼: 单身女性的生成机制与风险挑战. 中国青年研究, (9), 25-31+41.
[2] 陈昕苗, 卫甜甜, 任明明(2021). 城市单身青年的身份认同探究——基于社会互构理论的视角. 北京青年研究, 30(1), 13-21.
[3] 冯琦, 白雯瑞, 杨佳佳(2024). 城市单身青年婚姻焦虑研究. 理论观察, (2), 84-90.
[4] 雷梦杰(2023). 女性主义视角下大龄单身女性压力的质性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大学.
[5] 李芳芳, 朱冬亮(2024). 从“结婚难”到“独居”: 单身现象的变迁、影响及反思. 中国青年研究, (5), 61-69.
[6] 李婷, 郑叶昕(2023). 中国单身青年的规模、特征及其演进态势. 中国青年研究, (9), 5-15.
[7] 刘月, 武松茂, 谢超, 叶晓磊, 张永龙, 李文琼(2023). 国内外对单身歧视的研究现况与未来初探. 心理月刊, 18(15), 218-220.
[8] 陆杰华, 郭荣荣(2023). 代际社会学视角下新时代青年群体研究.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42(2), 26-34.
[9] 罗蕊(2018). 剩女自我污名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中介模型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10] 王燕, 晏玉欣, 何秋灵(2023). 进化心理学视角下青年群体单身原因研究.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45(5), 125-132+137.
[11] 温芳芳, 韩施, 鞠一琰, 王晶(2023). 亲密关系状态和性别交叉的刻板印象内容.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1), 57-81+242+264.
[12] 赵咪咪(2022). 单身社会青年成人依恋、自尊和择偶标准及其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13] 赵玮, 刘旭阳(2019). 中国高学历女性的“幸福单身”——对单身状态与主观幸福感的经验研究. 财经研究, 45(4), 42-53.
[14] Apostolou, M., & Christoforou, C. (2022). What Makes Single Life Attractive: An Explorative Examina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Singlehood.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Science, 8, 403-412.
https://doi.org/10.1007/s40806-022-00340-1
[15] Apostolou, M., Papadopoulou, I., & Georgiadou, P. (2018). Are People Single by Choice? Involuntary Singlehood i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Science, 5, 98-103.
https://doi.org/10.1007/s40806-018-0169-1
[16] Beckmeyer, J. J., & Jamison, T. B. (2023a). Contextualizing Singlehood among Young Adults: Exploring the Meanings and Perceived Reasons for Being Single. Family Relations, 73, 1607-1624.
https://doi.org/10.1111/fare.12975
[17] Beckmeyer, J. J., & Jamison, T. B. (2023b). Understanding Singlehood as a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Experience: Insights from Relationship Science.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 Review, 15, 562-577.
https://doi.org/10.1111/jftr.12497
[18] Bergström, M., Courtel, F., Vivier, G., & Coleman, H. (2019). Uncoupled: Experiences of Singlehood in Contemporary France. Population, 74, 101-126.
[19] Bowlby, J. (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52, 664-678.
https://doi.org/10.1111/j.1939-0025.1982.tb01456.x
[20] Clark, M. S., & Grote, N. K. (1998). Why Aren't Indices of Relationship Costs Always Negatively Related to Indices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 2-17.
https://doi.org/10.1207/s15327957pspr0201_1
[21] DePaulo, B. M., & Morris, W. L. (2005). Target Article: Singles in Society and in Science. Psychological Inquiry, 16, 57-83.
https://doi.org/10.1080/1047840x.2005.9682918
[22] DePaulo, B. (2023). Single and Flourishing: Transcending the Deficit Narratives of Single Life.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 Review, 15, 389-411.
https://doi.org/10.1111/jftr.12525
[23] Eck, B. A. (2013). Identity Twists and Turns: How Never-Married Men Make Sense of an Unanticipated Identit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42, 31-63.
https://doi.org/10.1177/0891241612457045
[24] Fitzpatrick, J. (2023). Voluntary and Involuntary Singlehood: Salience of Concepts from Four Theories.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 Review, 15, 506-525.
https://doi.org/10.1111/jftr.12526
[25] Fitzpatrick, J., Blazek, M., Kazmierczak, M., Lewandowska-Walter, A., Pastwa-Wojciechowska, B., & Blazek, W. (2014). Lifestyle and Close Relationship Trends among Young Adults in Poland.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1, 928-937.
https://doi.org/10.1177/0265407513510478
[26] 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511-524.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52.3.511
[27] Heng, Z., Chin, J., & Tan, C. (2023). Feelings toward Lying Flatism and Attitudes toward Singlehood: The Mediating Role of Happiness Belief. BMC Psychology, 11, Article No. 156.
https://doi.org/10.1186/s40359-023-01187-2
[28] MacDonald, G., & Park, Y. (2022). Associations of Attachment Avoidance and Anxiety with Life Satisfaction, Satisfaction with Singlehood, and Desire for a Romantic Partner.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9, 163-176.
https://doi.org/10.1111/pere.12416
[29] Mrozowicz-Wrońska, M., Janowicz, K., Soroko, E., & Adamczyk, K. (2023). Let’s Talk about Single Men: 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of Never Married Men’s Experiences of Singlehood. Sex Roles, 89, 360-376.
https://doi.org/10.1007/s11199-023-01380-y
[30] Nanik, N., Taira, M., & Hendriani, W. (2018). “She Is a Spinster”: A Descriptive Study on Perception toward Single Wom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7, Article No. 667.
https://doi.org/10.14419/ijet.v7i2.29.13995
http://repository.ubaya.ac.id/33766/1/International%20Journal%20of%20Engineering%20and%20Technology_Nanik_2018.pdf
[31] Pepping, C. A., MacDonald, G., & Davis, P. J. (201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Singlehood: An Attachment-Theory Perspective on Long-Term Singlehood.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7, 324-331.
https://doi.org/10.1177/0963721417752106
[32] Pepping, C. A., MacDonald, G., & Davis, P. J. (201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Singlehood: An Attachment-Theory Perspective on Long-Term Singlehood.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7, 324-331.
https://doi.org/10.1177/0963721417752106
[33] Roisman, G. I., Aguilar, B., & Egeland, B. (2004). Antisocial Behavior in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The Independent and Interactive Roles of Developmental History and Emerging Developmental Task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6, 857-871.
https://doi.org/10.1017/s0954579404040040
[34] Schulenberg, J. E., Bryant, A. L., & O’malley, P. M. (2004). Taking Hold of Some Kind of Life: How Developmental Tasks Relate to Trajectories of Well-Being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6, 1119-1140.
https://doi.org/10.1017/s0954579404040167
[35] Snow, D. A. (2001). Extending and Broadening Blumer's Conceptualization of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Symbolic Interaction, 24, 367-377.
https://doi.org/10.1525/si.2001.24.3.367
[36] Stein, P. J. (1981). Understanding single adulthood. In P. J. Stein (Ed.), Single Life: Unmarried Adults in Social Context (pp. 9-21). St Martin’s Press.
[37] Verdín, A., & Camacho, J. (2019). Changing Family Identity through the Quinceañera Ritual. Hispanic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 41, 185-196.
https://doi.org/10.1177/0739986319837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