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后期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良好的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54名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高于国内成人常模(
P < 0.001),但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因子上得分低于国内成人常模(
P < 0.001);2) 女生的强迫因子得分高于男生(
P < 0.05);3) 大一、大四不同年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4) 独生子女的抑郁因子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
P < 0.05)。结论:本次调查的学生状况整体较好,但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影响。建议院校有针对性地建立有效的预警及干预机制,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clinical medicine, and to provide a good basis for the mental health work in the later stage. Methods: Symptom check list 90 (SCL-90)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354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clinical medicine, and th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using SPSS software. Results: 1)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clinical medicine scored higher than the domestic adult norm on the terror and psychoticism factors (P < 0.001), but lower than the domestic adult norm on th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hostility factors (P < 0.001); 2) The obsessive-compulsive factor of female stud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 students (P < 0.05); 3)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fferent grades in the freshman and senior year; 4) The depression factor of only childre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on-only children (P < 0.05). Conclusion: The overall condition of the students in this survey is good, but there is a certain influence of gender and whether they are only children on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institutions establish effective early warning and intervention mechanisms in a targeted mann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and promote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1. 引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开始起步并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颁布相关文件对相关工作做出指导、要求及规范。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全国高校纷纷开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取得较大成效,但仍面临巨大挑战(范苏伟,2019;张界平,2016)。近年来,社会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心理问题变得更加突出,高校心理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雍自成和刘佳(2007)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来源主要有入学适应、学习考试、人际交往以及网络等。不同的诱因导致学生逐渐出现失眠、压力大、焦虑、恐惧甚至发展为自伤、自杀等危害性行为。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学生作为医务人员的后备力量,其心理健康状况将对今后医疗队伍建设造成一定影响(时宏,2024)。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独特子集,关注其心理健康问题,有效预防与应对该群体心理问题,提高该群体心理健康水平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本调查以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其心理健康问题为我们构建针对该群体的心理健康保护机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某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随机抽取大一、大四两年级学生。采用问卷星进行问卷收集,共回收364份问卷,将存在作答时间明显低于正常时间等问题的问卷予以剔除后,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54份,有效回收率97.25%。其中男生175人,女生179人;大一199人,大四155人;独生子女114人,非独生子女240人;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量,龙细连等人(2024)研究证明,针对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筛查时,SCL-90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该量表共分为90个项目,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量表使用1~5分评分制,分数越高代表症状越明显。
2.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与国内成人常模比较
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国内成人常模(吴善玉,全贞玉,2010)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高于国内成人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但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因子上得分低于国内成人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SCL-90 factor scores of undergraduates in clinical medicine and normals (M ± SD)
表1. 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与常模SCL-90因子分比较(M ± SD)
因子 |
医学院校大学生(n = 354) |
国内成人常模(n = 1388) |
t |
躯体化 |
1.39 ± 0.52 |
1.37 ± 0.48 |
0.67 |
强迫 |
1.67 ± 0.65 |
1.62 ± 0.58 |
1.52 |
人际关系敏感 |
1.53 ± 0.62 |
1.65 ± 0.51 |
−3.72*** |
抑郁 |
1.50 ± 0.61 |
1.50 ± 0.59 |
−0.11 |
焦虑 |
1.43 ± 0.56 |
1.39 ± 0.43 |
1.49 |
敌对 |
1.39 ± 0.53 |
1.48 ± 0.56 |
−3.29*** |
恐怖 |
1.36 ± 0.55 |
1.23 ± 0.41 |
4.56*** |
偏执 |
1.42 ± 0.54 |
1.43 ± 0.57 |
−0.32 |
精神病性 |
1.38 ± 0.53 |
1.29 ± 0.42 |
3.3*** |
注:*P < 0.05,***P < 0.001,下同。
3.2. 不同性别学生测评结果比较
采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女生的强迫因子得分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其他因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SCL-90 factor scores among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M ± SD)
表2. 不同性别学生SCL-90因子分比较(M ± SD)
因子 |
男(n = 175) |
女(n = 179) |
t |
躯体化 |
1.39 ± 0.58 |
1.39 ± 0.45 |
−0.046 |
强迫 |
1.60 ± 0.67 |
1.75 ± 0.63 |
−2.164* |
人际关系敏感 |
1.49 ± 0.63 |
1.56 ± 0.6 |
−1.127 |
抑郁 |
1.45 ± 0.63 |
1.54 ± 0.58 |
−1.384 |
焦虑 |
1.41 ± 0.61 |
1.45 ± 0.51 |
−0.683 |
敌对 |
1.37 ± 0.57 |
1.4 ± 0.49 |
−0.597 |
恐怖 |
1.34 ± 0.56 |
1.39 ± 0.54 |
−0.910 |
偏执 |
1.4 ± 0.59 |
1.45 ± 0.49 |
−0.882 |
精神病性 |
1.38 ± 0.58 |
1.39 ± 0.48 |
−0.146 |
其他 |
1.44 ± 0.61 |
1.43 ± 0.48 |
0.223 |
3.3. 不同年级学生测评结果比较
对大一及大四学生采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两年级之间各因子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SCL-90 factor scores of students at different grade levels (M ± SD)
表3. 不同年级学生SCL-90因子分比较(M ± SD)
因子 |
大一(n = 199) |
大四(n = 155) |
t |
躯体化 |
1.38 ± 0.45 |
1.40 ± 0.59 |
−0.389 |
强迫 |
1.66 ± 0.62 |
1.69 ± 0.70 |
−0.426 |
人际关系敏感 |
1.54 ± 0.59 |
1.51 ± 0.66 |
0.385 |
抑郁 |
1.47 ± 0.54 |
1.52 ± 0.68 |
−0.746 |
焦虑 |
1.43 ± 0.50 |
1.44 ± 0.63 |
−0.154 |
敌对 |
1.39 ± 0.49 |
1.38 ± 0.58 |
−0.214 |
恐怖 |
1.37 ± 0.48 |
1.35 ± 0.63 |
−0.419 |
偏执 |
1.44 ± 0.52 |
1.40 ± 0.57 |
−0.773 |
精神病性 |
1.39 ± 0.50 |
1.38 ± 0.57 |
−0.253 |
其他 |
1.41 ± 0.50 |
1.46 ± 0.60 |
−0.732 |
3.4. 是否为独生子女之间的测评结果比较
采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的抑郁因子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其他因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Table 4. Comparison of SCL-90 factor scores for being an only child or not (M ± SD)
表4. 是否为独生子女SCL-90因子分比较(M ± SD)
因子 |
是(n = 114) |
否(n = 240) |
t |
躯体化 |
1.47 ± 0.61 |
1.35 ± 0.47 |
1.942 |
强迫 |
1.75 ± 0.69 |
1.64 ± 0.63 |
1.566 |
人际关系敏感 |
1.61 ± 0.66 |
1.49 ± 0.59 |
1.775 |
抑郁 |
1.60 ± 0.72 |
1.45 ± 0.54 |
2.065* |
焦虑 |
1.50 ± 0.61 |
1.40 ± 0.53 |
1.535 |
敌对 |
1.44 ± 0.56 |
1.36 ± 0.51 |
1.182 |
恐怖 |
1.37 ± 0.52 |
1.36 ± 0.56 |
0.153 |
偏执 |
1.48 ± 0.54 |
1.39 ± 0.54 |
1.407 |
精神病性 |
1.45 ± 0.56 |
1.35 ± 0.52 |
1.640 |
其他 |
1.47 ± 0.57 |
1.42 ± 0.54 |
0.814 |
4. 讨论
虽然已有不少研究显示医学生承受相对更大的心理压力,但Singh等人(2010)的研究发现,非医学生的焦虑和不安高于医学生。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高于国内成人常模,但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因子上得分低于国内成人常模,其他因子无显著性差异,学生的整体状况较好。在不同性别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女生的强迫因子得分高于男生,表明临床医学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生,这与孙勇等人(2008)研究中的发现相似,相比之下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要比男生多,需引起特别重视。大一和大四各因子间无统计学差异,这与孟维静等人(2015)的研究有差异,孟维静等人研究发现大一学生因面临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适应等问题,导致恐怖因子分要高于大四学生,但在本次研究中该因子并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因为与大一学生类似,本研究中作为样本的大四学生初到教学医院,同样面临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的挑战,这影响了其恐怖因子得分。本研究还发现独生子女的抑郁因子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与童彤(2023)的研究是相似的,由于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对父母更多的依赖,导致学生情绪的不稳定等,相比之下独生子女可能更易出现心理问题。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高度重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大,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交往以及实践能力(王子璇,田雪雅,陈余等,2024)。结合专业特点,院校应建立适合学生的有效预警机制,通过多维度因素及时发现和识别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同时,建议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站、校医院以及体育运动的潜力,构建有效的“医教结合”干预系统,综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5. 结论
本次调查选取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较好,但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影响。建议院校有针对性地建立有效的预警及干预机制,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济宁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资助(JYSZY202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