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DOI: 10.12677/ap.2024.149664, PDF, HTML, XML,   
作者: 朱 桐: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Positive Psychology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潜能与美德的新兴学科,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有重要的启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采取全新的视角对问题进行积极解读,改革教学观念和方法,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Abstract: Positive psychology, a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human potential and virtue, is highly compatibl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goals,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has important revelation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learn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ake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posi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blem, and reform the teaching concepts and methods, which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the relev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reating a positiv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helping college students better realize their self-worth.
文章引用:朱桐 (2024).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心理学进展, 14(9), 412-416.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9664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往往侧重于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导致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强调从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组织系统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社会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它不仅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还强调积极品质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心理学研究如何增加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这些积极情绪让个体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从而提升整体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关注人际关系中的积极因素,这些积极因素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增强社会凝聚力。同时,积极心理学推动价值观的转变,人们通过关注生活中的积极面和美好面,追求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陈万柏,张耀灿,2015)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政教育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理念上的相通性和内容上的统一性,二者之间有高度契合之处。

2.1. 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很多方面都有不成熟的表现,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但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每个人出现的问题不同,需要因人而异开展工作,积极心理学作为辅助手段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积极心理学强调通过培养个体的积极品质、增强心理韧性、提升主观幸福感等,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它关注人的心理成长、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人们实现自我潜能的最大化,过上更加充实和满意的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还涉及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身心健康等多个方面。它强调通过系统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两者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另外积极心理学强调通过培养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关系来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这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增强心理韧性等目标相契合。

2.2. 教育理念的共通性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心理学更注重人文关怀,以尊重、理解、关怀为基础,实质在于挖掘人的潜能、肯定人的价值,是一种积极正向的教育理念(王培宇等,2020)。积极心理学面向所有人,强调积极情绪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积极情绪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增强心理韧性,打造积极人格特质,形成更强的能力抵御外界的侵扰,以较强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来积极面对人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表达情绪,培养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力,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提供帮助,是人文关怀的集中表现。由此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大高校思政教育指导实践层面具有可行性,二者的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教育方法的互补性

积极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积极心理干预的方法和技巧,如积极暗示、合理归因等,这些方法可以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如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方法上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二者互补,积极心理学从新的视角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借鉴,开辟了新的路径,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效果的有效提升。

3.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在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完善,在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石倩,2023)。同时社会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所处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一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心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也存在各种问题。

3.1. 大学生个体价值的培育不足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信息化时代,获取信息渠道广泛便捷,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传统宏大叙事影响,长期从国家和社会宏观层面上出发,叙事的过程中过于反复和强调,没有发挥教育的引导和引领的作用,忽视了个体的情感体验(王洁,2022)。灌输式、强加型的传统教学方法仍在普遍应用,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表现出被动接受的情绪,容易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反感和教师的轻视,没有从心理上和情感上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作用与价值。这种认识和定位的偏差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产生排斥心理,也不能有效关注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较弱,积极教育内容和方法很难实现。一是学生的抗压能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弱。自己评价较低,在出现问题时容易出现情绪激动和想法偏激。这就要求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引导和教育。二是学生对自身积极品质的认知不全。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很难产生积极情绪,课程设计也较少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这导致学生很难挖掘自我潜力,对自身的积极品质往往认识不足,无法将优势运用于学习生活中。

3.2. 教育理念与机制的滞后

教师观念转变相对缓慢,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滞后,仍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这种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这导致学生在教育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实现全面发展。在积极心理学中,常主张“防”胜“治”,应从积极个性入手,加强心理疏导(李杨,20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引导、培养人才的作用,具有前瞻性与预见性。为此,高校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道德教育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健全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困境。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成长需求。另外,教育机制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优秀表现的肯定和奖励,导致学生对教育内容的重视程度不足。这都会导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动力,难以提高教育质量。

3.3. 教育者积极心理学素养不足

目前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教师队伍的建设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曲建武,张晓丹,2022)。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相关课程,对于积极心理学理解不深,无法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充分运用积极心理学(王琪,2023)。高校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培训中,可能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的传授,而对心理学特别是积极心理学的培训相对较少。教育者可能认为积极心理学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所以对其重视不足,缺乏深入学习和应用的动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学生积极品质的挖掘,也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挖掘学生的积极品质,难以运用鼓励、激励、表扬等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手段,采取有效的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措施。

4.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4.1. 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将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困境与需求,分析学生身上潜在的优秀品质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进行积极干预和引导,运用积极心理学方法来增强个体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积极应对所面临的问题。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最近热度极高的高校传统文化课堂,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各种活动让他们在课上切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调动其学习兴趣。这种形式在高校学生中收获了极大的关注,一度发展到一座难求,教师教学成效大幅度提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感受,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及时了解学生动向和需求。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干预措施,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各处,推进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王兴浩,2024)。

4.2. 培养先进的教育观

教师要把积极心理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正面的学生观和积极的预防观把发展性的思想传递给学生(李景梅,2024)。积极心理学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需求。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也应该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意味着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为主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间的积极互动和合作。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沟通、心理疏导等方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外实践等活动,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和优势,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自尊和自强的心态;关注学生的反馈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3. 提升积极心理学教育的素质与能力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提升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与引导的能力。一是加强对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学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系统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学术论文、参加培训课程等方式,深入理解积极心理学对于个体成长、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掌握情绪调节、压力管理和心理调适的技巧(裴领霞,2024)。二是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和实践将积极心理学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例如,可以采用体验式学习、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积极情绪、培养积极品质。三是要增强情绪管理和自我调适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能够在面对工作压力和复杂情况时保持冷静和理性,帮助自己更好地管理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也要学会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和动力,通过言传身教提升积极心理学教育的成效。

5. 结语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它强调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促进积极情绪体验和构建积极环境,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还能够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 张耀灿(2015).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李景梅(2024).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探析.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4(3), 79-82.
[3] 李杨(2021).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河南工业大学.
[4] 裴领霞(2024).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 (11), 173-176.
[5] 曲建武, 张晓丹(2022). 着力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中国大学教学, (4), 60-65.
[6] 石倩(2023).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中南大学.
[7] 王洁(2022). 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叙事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8] 王培宇, 张秀春, 李晓溪(2020).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思政教育实效性探究.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37(7), 24-28.
[9] 王琪(2023). 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5(3), 99-101.
[10] 王兴浩(2024).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2(2), 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