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中英主流媒体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批评话语分析
A Corpus-Base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Mainstream Media Regarding the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摘要: 目前,气候变化已对人类生存构成根本性的威胁。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修正航向并加速解决气候危机的关键机会。本研究以中英主流媒体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报道为研究语料,采取批评话语分析和语料库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中英报刊在报道时采用的话语策略,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研究发现,看似中立的全球性问题新闻报道,中英主流媒体对其报道的重点也各有差异,其背后隐藏的实则是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Abstract: Currently, climate change poses a fundamental threat to human survival. The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represents a crucial opportunity to correct course and accelerate the resolution of the climate crisis. This study utilizes a corpus-base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coverage of the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mainstream media, employing a combination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rpus techniques. By comparing the discourse strategies employed in the reports from both countries, the study aims to disclose the underlying ideologie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seemingly neutral news reports on global issues exhibit differences in focus between mainstream Chinese and English media, which subtly reflect underlying variations in value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文章引用:宋雯. 基于语料库的中英主流媒体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批评话语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9): 390-39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9802

1. 引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因此必须由各国携手共同应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的简称,该会议的议题主要围绕气候变化问题,对气候变化的进程进行相应评估,并制定和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从而推动国际合作。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规模成倍增加,现已跻身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之一,涉及越来越多的来自世界各国各级政府的官员,以及大量来自民间社会和全球新闻媒体的代表。因此,媒体对于相关会议及议程的报道也逐渐增多,气候变化已成为各国主流媒体报道的热点之一,对相关报道展开话语研究具有切实的意义。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简称COP)是由联合国主办的会议,大会于1995年起每年在世界不同地区轮换举行。近200个缔约方的重要首脑都会聚在一起,举行并召开缔约方大会,共同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COP28是历届缔约方大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气候变化大会,同时也被认为是自2015年《巴黎协定》通过以来最重要的一届会议,原因在于本届会议不仅完成了对气候行动的首次全球盘点,并且就制定“转型脱离化石燃料”的路线图达成了一致。

中国是最早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国家,也是全程参与国际气候谈判进程的国家[1]。30年来,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角色经历了从积极参与者、积极贡献者到积极引领者的转变[2]。而英国则是首个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写入法律的国家,并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鉴于此,本研究主要收集中英主流媒体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相关报道,结合费尔克劳夫的三维分析框架,旨在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了解中英主流媒体对COP28的报道焦点;从文本层面观察话语间的互文关系;探讨中英媒体笔下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话语构建。

2. 文献综述

在中国知网上,以“联合国气候大会”为检索词进行搜索,文献涉及的主题主要包括:气候治理、合作、外交、政策等。再以“联合国气候大会”和“话语”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获取到59篇相关文献。陆佳怡和张子晗通过联合国气候大会官方网站,对2013~2017年美国、欧盟和中国三方领导人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发言进行批判隐喻分析[3]。申辰瑜等对三家英国主流媒体在2013~2017年气候大会期间的90篇涉华报道展开分析,发现英媒对中国形象的构建经历了从负面逐渐转向正面的演变[4]。张鹏九以奥巴马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演讲作为批评话语的个案分析[5]。王杰和王显志以主位推进模式理论为依据来分析奥巴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发言[6]

在国外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以“COP”为关键词进行相关检索,发现文献主题主要涵盖气候政策、谈判、立场等。随后再加上“discourse”的关键词索引后,得到18篇相关文献。Koop-Monteiro等围绕COP26收集与动物相关的Instagram帖子后并对其进行视觉和话语网络分析[7]。Swarnakar等采用话语网络分析(DNA)对2015年巴黎协定期间印度气候变化政策话语进行探索性分析[8]。Audet对墨西哥坎昆举行的COP16气候大会上关于气候正义的话语进行绘制[9]。Bäckstrand等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COP)作为积极的政治场所,投射出全球政治的思想、假设和标准[10]

综上所述,“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国际政治、能源燃料等领域,较少从媒体话语视角出发。而话语在建构现实中起到重要作用,媒体话语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织的领域[11]。因此,本文将从批判话语分析的视角出发,探究中英主流外宣媒体如何围绕COP28进行构建,以期为气候变化相关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3. 批评性话语分析及Fairclough的三维框架理论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理论渊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CDA主张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究语言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过往的批评话语分析以定性为主,因其大量的主观论断而饱受争议;如今语料库技术的出现使得文本的定量研究具有可能性,其强大的量化功能与客观的数据结果能够很好地辅助话语分析。因此,语料库语言学与批评性话语分析相辅相成,可以更好地呈现文本分析结果,更科学地指导我们探究背后的社会语境信息。

费尔克劳夫(Fairclough)可以被视为批评话语分析的领军人物,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对国内外的批评话语分析领域均产生深刻的影响[12]。1992年,Fairclough在《语言与社会变革》中指出话语分析应基于三个维度,分别是: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因此批评性话语分析应遵循三个步骤展开:描述(description)、阐释(interpretation)和解释(explanation),即描述文本的具体语言形式,阐释文本的生成机制,最后从政治文化经济等角度解释话语和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4. 语料描述

4.1. 语料收集

本研究基于Factiva道琼斯数据库,自建中英媒体“COP28”报道语料库。其中,设置中国媒体为China Daily (《中国日报》),英国媒体为The Guardian (《卫报》)。之所以选取上述这两家媒体,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分别都是认可度较高的中英主流媒体;另一方面,它们都对COP28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因此本研究选取这两家媒体为语料来源,随后以“COP28”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设置时间范围跨度为2023年11月30日至2023年12月12日,分别为COP28的开幕以及闭幕时间,并对检索结果进行人工筛查,最后分别收集到《中国日报》90篇,《卫报》96篇,建成《中国日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报道语料库(CCOP28)和《卫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报道语料库(GCOP28)。

4.2. 研究步骤

首先,各自使用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作为参照语料库,利用语料库软件AntConc中的“keyword”功能生成语料库的关键词列表。其次,利用“collocate”查看关键词及其相关搭配,“concordance”可以得到并分析具体索引行。最后,基于费尔克劳夫的三维框架理论展开定性分析。

5. 语料分析

5.1. 主题词分析

主题词在批判话语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他们显示某种表达信息的方式。主题词所提供的这种信息促使研究者进一步用定性的方法去解读某种语言现象,不失为很好的切入点(钱毓芳,2010)。因此本研究从两个语料库中各选取前20个高频词,得出以下主题词表(如表1所示):

Table 1. Keywords list

1. 主题词表

CCOP28

GCOP28

Rank

Keywords

Rank

Keywords

1

climate (气候)

1

climate (气候)

2

China (中国)

2

fossil (化石)

3

global (全球的)

3

COP (联合国气候大会)

4

COP (联合国气候大会)

4

countries (国家)

5

change (变化)

5

fuels (燃料)

6

energy (能源)

6

emissions (排放)

9

countries (国家)

7

global (全球的)

8

carbon (碳)

8

phase (阶段)

9

emissions (排放)

9

UK (英国)

10

Dubai (迪拜)

10

oil (石油)

11

cooperation (合作)

11

energy (能源)

12

developing (发展中)

12

Dubai (迪拜)

13

conference (会议)

13

gas (汽油)

14

green (绿色)

14

summit (峰会)

15

said (说)

15

carbon (碳)

16

nations (国家)

16

said (说)

17

transition (转型)

17

Australia (澳大利亚)

18

development (发展)

18

Sunak (苏纳克)

19

UN (联合国)

19

UN (联合国)

20

renewable (可再生的)

20

UAE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基于上述主题词,可见在中英主流媒体的报道中,气候变化、能源、低碳是两家媒体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共同的话题。除此之外,《中国日报》突出强调各国应该相互合作(cooperation)以寻求共同发展(development),以及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而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转型方案。而《卫报》则侧重强调化石燃料(fossil and fuels)的转型脱离以及石油汽油公司必须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

5.2. 搭配词和索引行分析

关于搭配,Firth在研究词语的搭配现象时非常强调语境的重要性,他(1957:11)曾作出著名论断:“由词之结伴可知其义”[13]。Sinclair (1991:170)指出索引分析是语料库语言学的核心,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看到文本中许多重要的语言型式[14]。因此本研究将从上述主题词表选取两个主题词,进一步考察其搭配和索引行。

1. Climate

为深入解读媒体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话语建构,从上述主题词表中选取“Climate”为节点词,按照Likelihood来测量搭配强度,选取排名前10的搭配词,得到以下搭配词表(如表2所示):

Table 2. Collocates list of “Climate”

2. 关于“Climate”的搭配词表

CCOP28

GCOP28

Rank

Collocates

Rank

Collocates

1

change

1

crisis

2

convention

2

change

3

framework

3

action

4

action

4

UN

5

on

5

impacts

6

nations

6

summit

7

envoy

7

envoy

8

United

8

justice

9

governance

9

breakdown

10

carbon

10

phase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日报》在报道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时,更加侧重描述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应该采取及时的行动,而《卫报》主要着眼于报道气候变化造成的危机以及影响。接下来具体考察“climate change”与“climate crisis”分别在CCOP28以及GCOP28中的索引行,发现在中国主流媒体的报道中,climate change常常和介词on、of以及against共现,例如:

(1) Ding Yifan, a researcher from the Institute of World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told the China Daily that the fight against climate change is a global issue that cannot be tackled by any country alone; therefore, a global governance framework to address it is needed. (China Daily, Dec 05, 2023)

丁一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解决。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全球治理框架来应对这一挑战。

(2) “Because health is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of climate change. It is the human face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refore it is our shared duty to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protecting our climate as the foundation upon which we all depend for our health and our well-being,” she added. (China Daily, Dec 07, 2023)

她补充道:“因为健康是气候变化的个人体验。健康是气候变化的人性化表现。因此,保护气候是我们对现在和未来世代的共同责任,气候是我们所有人健康和福祉的基础。”

例(1)使用隐喻这一话语策略,将气候变化比喻为战争,表明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一场硬仗,从侧面烘托出该全球性问题的棘手,因此自然而然地引出后面的论述,即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共同的努力,单凭一个国家是根本无法实现目标的。例(2)使用拟人的手法,将人类的健康问题与气候变化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给人以直观形象的感受,从而说明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

接下来在英国主流媒体的报道中,节点词climate最常和crisis一词共现,因此考察climate crisis的索引行后,发现该短语常常和名词impact以及effect搭配出现,例如:

(3) “Thousands of fossil fuel lobbyists are roaming these halls alongside their peers, advancing distractions like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trying to block a fast, fair, forever fossil fuel phase-out, while communities enduring the greatest impacts from the climate crisis are having our voices silenced and our lives treated as a worthy sacrifice for profit.” (The Guardian, Dec 08, 2023)

“成千上万的化石燃料游说者与他们的同行一起在这些大厅中游走,提出碳捕集与封存等分散注意力的措施,试图阻碍快速、公平、永久的化石燃料淘汰进程。然而那些承受气候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我们的声音被压制,我们的生活被视为可以为利润而牺牲的代价。”

(4) The last year has proven that increasingly, the climate crisis is being used as a political football. (The Guardian, Dec 06, 2023)

过去一年证明,气候危机越来越多地被用作政治筹码。

例(3)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批判态度,揭示了在气候政策领域中存在的利益冲突和不公正现象,通过强调那些受气候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来表明它们在政策讨论中的被边缘化,从而给予加速摆脱化石燃料进程的方案足够的合理性。例(4)采用隐喻这一话语手段,暗指气候危机问题与政治领域相互勾结,突出这一问题在公共政策和决策中的复杂性和争议性。

2. Carbon

在语料库中检索主题词carbon时发现,其相关的搭配词在两个语料库中各有差异(具体如表3所示):

Table 3. Collocates list of “Carbon”

3. 关于“Carbon”的搭配词表

CCOP28

GCOP28

Rank

Collocates

Rank

Collocates

1

emissions

1

capture

2

low

2

storage

3

dioxide

3

blue

4

neutrality

4

dioxide

5

peak

5

atmosphere

6

reduction

6

sinks

7

emission

7

markets

8

before

8

technologies

9

climate

9

technology

10

green

10

intensive

如上表所示,《中国日报》将较多的关注放在碳排放问题上,突出强调中国在绿色低碳方面作出的贡献和努力,同时以身作则,呼吁各国共同推进低碳发展的进程。《卫报》则更多着眼于碳捕获与存储技术(即CCS),并且认为这并不能从源头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5) China has committed to a “dual carbon” goal of reaching the peak of carbon emissions by 2030 and attaining carbon neutrality by 2060. The country has formulated a “1 + N” policy framework to facilitate its implementation. (China Daily, Dec 06, 2023)

中国已承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推动目标实现,国家制定了“1 + N”政策框架。

例(5)明确指出中国的“双碳”计划,表明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所作出的长期承诺和贡献。不仅传达了中国在气候变化方面所作出的承诺和行动计划,而且展示了其政策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实际上,中国作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一方面发展自己,另外一方面也在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碳中和。

(6) The petrostates prefer to focus on emissions, rather than the fossil fuels themselves, saying that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 technology could stop the CO2 reaching the atmosphere. However, Fatih Birol, head of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said recently that CCS technology will never scale up to cover the emissions of the oil and gas sector if they carry on with the business as usual: “It’s a fantasy, an illusion.” (The Guardian, Dec 08, 2023)

那些石油国家更愿意关注排放,而不是化石燃料本身,声称碳捕获与存储(CCS)技术可以阻止二氧化碳进入大气。然而,国际能源署长提赫·比罗尔最近表示,如果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继续按照惯常方式运营,CCS技术永远无法扩大规模以覆盖其排放:“这是幻想,是错觉。”

例(6)传达出对石油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时依赖技术的批判态度,认为这些策略可能只是延续当前高排放的运营方式,而没有实质性地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事实上,许多发达国家诸如英国、欧盟、美国和日本等都在COP28上公开呼吁“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而英国早在COP26上已经提出各国应该逐步取消对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的补贴。

5.3. 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是新闻话语的一个突出特征,因为大部分新闻报道并不是建立在新闻记者直接目击或亲临现场的基础上,而是源自各种不同渠道以及不同类型信息的引用[15]。引语可分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直接引语通过引用先前的文本来增加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而间接引语作为两种声音的混合,为记者在他人的声音中添加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更多的空间。相关例子如下所示:

(7) “I talked with a minister from a petroleum-exporting country. The minister told me that 80 to 90 percent of the country's fiscal revenue is contributed by oil and natural gas. If oil and natural gas are phased out, how can the country survive and develop? The country has its difficulties,” Xie said. He added that countries should mutually understand and support each other and join hands to seek the best solutions. (China Daily, Dec 11, 2023)

“我曾与一位来自石油出口国家的部长交谈过。该部长告诉我,该国80%到90%的财政收入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如果逐步淘汰石油和天然气,这个国家如何生存和发展呢?这个国家面临着困难,”谢说道。他补充说,各国应相互理解、支持,并携手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8) Shiva Gounden, Greenpeace’s head in the Pacific, said Australia made an outsized contribution to global emissions as the world’s third-largest fossil fuel exporter. He said he was frustrated by Australia’s lack of ambition going into the UN Cop28 climate summit, which began in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on Thursday. (The Guardian, NOV 30, 2023)

绿色和平组织在太平洋地区的负责人希瓦·古登表示,作为全球第三大化石燃料出口国,澳大利亚对全球排放做出了不成比例的贡献。他表示,对澳大利亚在周四开始于阿联酋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缺乏雄心壮志感到沮丧。

例(7)首先直接引用中国气候变化大使解振华的讲话,该发言背景是在COP28上,石油输出国家拒绝接受在决议文本中出现任何关于淘汰化石燃料的字样,鉴于对能源可及的需求,在欠缺资金支持尤其是发达国家公共部门支持的情况下,淘汰化石燃料对他们来说是不切实际的选项。对此,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考虑到石油输出国的实际情况,认为各国之间应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例(8)则间接引用希瓦·古登的发言,其中make contribution to在大多数语境下多为褒义,表示“为……作出贡献”,但是结合索引行后发现,这里使用反讽的手法暗指澳大利亚在化石燃料方面的不作为,传递出消极的话语韵。

5.4. 社会实践分析

话语的差异与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以及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从经济角度来看,全球变暖是气候变化的主要方面之一。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特别是使用化石燃料,因此COP28主要围绕“摆脱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燃料”的议题展开。然而不同的国家对此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以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呼吁淘汰化石燃料,而中国则考虑到以非洲等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欠缺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淘汰化石燃料是不切实际的选项。因此中国主张各国应该相互谅解,找到一个能够体现最大包容性、同时又能够指出解决问题的前进方案。这种差异根植于发展观念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强调“仁爱合作”,因此,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呼吁各国共同携手应对该全球性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深深根植于其中。而英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倡导淘汰化石燃料,有利于其引导全球气候政策,巩固自身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

6. 结语

本研究结合语料库,对中英主流媒体所构建的“COP28”话语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首先中英媒体在对COP28报道时主要聚焦于以下相关话题:气候变化、能源、低碳。其次通过搭配词与索引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主流媒体在报道时突出强调气候变化需要各个国家携手共同应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以促进共同发展。而英国媒体侧重呼吁加快化石燃料的淘汰进程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导致中英媒体话语构建的差异在于其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念,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又能兼顾其他国家的发展需求;而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致力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以稳固其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 张丽君.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1(4): 32-37.
[2] 张海滨, 黄晓璞, 陈婧嫣.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30年: 历史进程及角色变迁[J]. 阅江学刊, 2021, 13(6): 15-40+134-135.
[3] 陆佳怡, 张子晗. 对话与独白: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美欧中公开发言的隐喻互动[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 41(8): 99-104.
[4] 申辰瑜, 郭继荣, 郭淼. 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英国主流媒体涉华舆情研究[J]. 情报杂志, 2018, 37(9): 113-119.
[5] 张鹏九. 演讲者的主体意识在功能词上的体现——奥巴马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演讲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2(3): 73-76.
[6] 王杰, 王显志. 奥巴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发言分析——以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为依据[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6): 112-115+120.
[7] Koop-Monteiro, Y., Stoddart, M.C.J. and Tindall, D.B. (2023) Animals and Climate Change: A Visual and Discourse Network Analysis of Instagram Posts.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9, 409-426.
https://doi.org/10.1080/23251042.2023.2216371
[8] Swarnakar, P., Shukla, R. and Broadbent, J. (2021) Beliefs and Networks: Mapping the Indian Climate Policy Discourse Surrounding the Pari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in 2015.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16, 145-162.
https://doi.org/10.1080/17524032.2021.1973528
[9] Audet, R. (2012) Climate Justice and Bargaining Coalitions: A Discourse Analysis.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Politics, Law and Economics, 13, 369-386.
https://doi.org/10.1007/s10784-012-9195-9
[10] Bäckstrand, K. and Lövbrand, E. (2016) The Road to Paris: Contending Climate Governance Discourses in the Post-Copenhagen Er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 Planning, 21, 519-532.
https://doi.org/10.1080/1523908x.2016.1150777
[11] 钱毓芳. 英国主流报刊关于低碳经济的话语建构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6(2): 25-35+144-145.
[12] 纪卫宁, 辛斌. 费尔克劳夫的批评话语分析思想论略[J]. 外国语文, 2009, 25(6): 21-25.
[13] Firth, J. (1957) A Synopsis of Linguistic Theory, 1930-1955. In: Palmer, F., Ed., Selected Papers of J.R. Firth 1952-59, Longmans, Green and Co., Ltd., 168-205.
[14] Sinclair, J. (1991) Corpus, Concordance, Collocation. OUP.
[15] 朱桂生, 黄建滨. 美国主流媒体视野中的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基于《华盛顿邮报》相关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 新闻界, 2016(17): 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