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已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方式。谣言是一种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的流传[1]。自媒体平台门槛较低,文章质量难以保证,易促使谣言产生。近年来,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提高,自媒体平台上的健康类信息日益增多,但其中也混杂着大量健康谣言,不仅误导公众,还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基于此,“微信辟谣助手”等辟谣平台应运而生。“微信辟谣助手”是一款由腾讯公司开发的微信小程序,旨在通过整合官方信息,减少自媒体谣言信息的传播。信息化时代下,自媒体健康谣言有什么具体特征?其生成和传播遵循何种机制?各方又该如何应对此类谣言的传播?本文以“微信辟谣助手”平台上的44篇健康类谣言文本为研究对象,基于费尔克拉夫的三维分析模型,以文本特征、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为向度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通过分析谣言文本的词汇、句子和语篇特征,揭示健康谣言的生成和传播机制,并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历史环境影响和话语权力运作,以期为健康话语的理性传播和网络谣言的治理提供思路。
2. 文献综述
1989年,费尔克拉夫在《语言与权力》中明确提出“批评性话语分析”概念[2]。1992年,费尔克拉夫以早期的分析框架为基础,提出了分析话语变化的模式,将任何“话语事件”看作是一个文本、一个话语实践的例子、一个社会实践的实例,话语分析也相应地在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向度上展开[3]。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为健康谣言分析提供有效路径。
近年来,健康谣言引发了学界的关注与讨论。国内方面,研究集中在传播学和语言学,包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文本分析探索健康信息传播规律[4],从具体健康话语案例中解构话语框架和权力结构等[5] [6]。2020年,骆冬松从传播学入手,剖析重大公共危机的谣言传播[7];冉永平从语用学视角梳理健康话语的研究路径、主要议题及特殊话题[8]。国外方面,2020年,Pavlova基于推特数据,结合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分析健康话语及背后的权力机制[9];2021年,Fuentes利用具体案例,提出社交媒体和公众认知在公共卫生健康的核心作用[10];2022年,Fatima等多国学者聚焦于计算机技术领域,通过建立谣言数据集,应用机器和深度学习模型来检测假新闻[11]。
总体而言,当前健康话语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具体疾病案例分析,而较少从语言学角度归纳健康谣言的共性。文章选取不同方面的健康类谣言话语,如原理错误科普、产品虚假宣传等,以期归纳健康谣言的特点,为自媒体健康话语的理性传播提供实践思路。
3. 自媒体健康谣言的文本特征
文章的健康谣言来源于“微信辟谣助手”。研究搜集了2023年6月至2024年2月间,该平台辟谣的有一定影响力(阅读量超过1000)的健康类谣言文本44篇,并通过Python对清洗后的语料进行分词和词性标注。后期,使用语料库分析工具AntConc创建小型语料库,进行语料分析。本部分将从词汇、句子、语篇三个层面对文本特征进行分析。
3.1. 词汇层面的特征
自媒体健康谣言的词汇特征表现为口语词汇、情绪词汇和专业词汇的使用,主观色彩浓厚,兼具“伪科学”的特点。
词汇选用常受个人主观意识和情感因素影响。大量能愿动词的使用,例如“为什么说茶可以有效抗辐射?”中的“可以”、“人类发明一种武器,疾病就会进化一种技能。”中的“会”均表现了自媒体文章的主观论断。健康谣言中多口语词汇和情感词汇,例如“这个地界经常有幺蛾子出现”中的“幺蛾子”“西红柿的‘死对头’,二者千万别同食”中的“死对头”“直接啪啪打脸那些鼓吹美国疫苗更有效的砖家叫兽”中的“啪啪打脸”等,均体现了强烈的主观情绪。
同时,健康谣言中也多有专业词汇的运用。在语料库的高频词汇中,自媒体健康谣言提到“科学”“医学”等专业领域,依据“医生”“专家”“会议”“实验”等相对权威来源,使用“细胞”“氯”“致癌物”等生物学、化学、医学专业术语,试图以“伪科学”提高话语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同时,“大家”“患者”“孩子”等不同称谓,能够引发社会不同群体对健康谣言的关注,提高健康谣言接受度,促使健康谣言广泛传播。
3.2. 句子层面的特征
自媒体健康谣言句式简单,常使用省略句和祈使句,口语性较强。语义多为承接、因果、假设关系,注重句子的形式和逻辑而非内容的科学性。
自媒体健康谣言为获得大众关注,达到传播效果,句式简单,使用省略句和祈使句,口语性强。例如,“吃海参,更好更快建立抗病免疫防线!”使用单句和祈使句,省略主语和能愿动词,使句子简练直接,便于大众快速了解文章内容,接受文章观点,实现传播目的。
从语义关系来看,健康谣言多使用承接、因果的语义关系,试图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例如,谣言“因为土豆中含有大量的淀粉,食用后会刺激胃酸分泌,而西红柿在胃酸的作用下会产生不溶于水的沉淀性物质”虽无明确依据,但前后联系紧密,承接和因果的语义关系更易迷惑大众,具有欺骗性。“如果”表示假设的语义关系,在语料中出现频率较高,体现了未经证实的判断或预测,具有主观性,例如“如果大量一起食用,可能会对身体造成副作用,甚至会导致营养价值的损失。”表面上客观预测了食用后果,实则缺乏科学依据,难以逻辑自洽。
3.3. 语篇层面的特征
从语篇层面,自媒体健康类谣言可大致分为恐惧型健康谣言、宣传性健康谣言和牟利性健康谣言。
恐惧型健康谣言指使受众对健康状况感到恐惧或焦虑的谣言。此类谣言常使用夸张的措辞,对某些行为带来的健康隐患进行夸大反映或捏造。此类谣言常模糊人称指示语和时间指示语,可信度较低。例如,在谣言“一家四口患上白血病,竟是因为餐桌上常见的它!为了健康,建议扔掉”中,“一家四口”“最近”模糊了具体人物、事件发生时间。使用“餐桌”“常见”等词汇,具有代入感,“白血病”的事件结果易使受众产生恐慌、焦虑等情绪。宣传性健康谣言多见于具体的保健措施,指造谣者通过夸大事实、措施功效等对保健方法或健康饮食方法进行宣传。例如,“糖醋蒜治好幽门螺杆菌”语篇以“我”为视角,文体主观性较强,正式性较弱,且并未写明确诊时间、用药剂量等详细信息,实为虚假宣传。牟利性健康谣言旨在推销、售卖产品,达到盈利目的。例如,谣言“央视CCTV解读青汁,要想身体好,常年要‘吃草’”夸大所售产品的功效,旨在推销青汁产品,获取利润。另一则例子“警惕:吃螃蟹,这几种食物不可同吃,重会引起中毒!”则是以科普为依托,文末推销大闸蟹,实现牟利目的。
4. 自媒体健康谣言的话语实践
话语实践指的是在一定语境下话语产生和理解的过程[12]。本部分从内容来源、生成手段两个角度入手,具体分析自媒体健康谣言的产生过程。
4.1. 自媒体健康谣言的内容来源
对所选44则健康谣言进行归纳分析,可以发现其内容来源多样,大致可分为网络转载、媒体报道、医生专家、普通大众、杂志论文、影像资料或无明确来源7种,如表1所示。
Table 1. Statistics on the source frequency of health rumors from the self-media
表1. 自媒体健康谣言的内容来源频率统计
内容来源 |
网络转载 |
媒体报道 |
医生专家 |
普通大众 |
杂志论文 |
影像资料 |
无明确来源 |
出现频率 |
11.4% |
4.5% |
6.8% |
29.5% |
9.1% |
2.3% |
36.4% |
网络转载是指自媒体从网络其他平台转载健康谣言;媒体报道是指谣言文本来源于国内外媒体报道;医生专家是指医生、专家为自媒体信息来源;普通大众是指自媒体谣言来源于普通个人,并不具有权威性;杂志论文是指自媒体主体为杂志,或文章出自学术论文;影像资料为自媒体将媒体资料转化为文本进行传播;无明确来源则指文章并未注明出处,内容也无法体现其来源。
通过分析可知,自媒体健康谣言多无明确来源,在有明确来源的健康谣言中,来源于普通大众和网络资源的健康谣言比例较高,多为大众对于健康事件或常识的个人理解,主观性强。少数健康话语虽然来源于杂志论文、医生专家等,话语内容来源相对权威,但因其传播等目的,文章常常经过改编,夸大事实或曲解科学原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判断,整体可信度较低。总体而言,媒体报道、影像资料等较权威来源较少。
4.2. 自媒体健康谣言的生成原因
对44篇健康谣言进行归类、梳理,可将其生成原因分为夸大措施功效、夸张影响危害、基于传播设计、曲解科学原理、歪曲事实真相、牵强附会、无中生有7类,如表2所示。
Table 2. Statistics of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health rumors
表2. 自媒体健康谣言的生成原因频率统计
生成原因 |
夸大措施功效 |
夸张影响危害 |
基于传播设计 |
曲解科学原理 |
歪曲事实真相 |
牵强附会 |
无中生有 |
出现频率 |
34.1% |
18.2% |
6.8% |
9.1% |
18.2% |
9.1% |
4.5% |
所选健康谣言的生成手段中,夸大措施功效指话语夸大做法功能和效果占比最高,多见于保健方法分享或产品推销中,例如“这种茶能够杀死癌细胞,其抗癌效果是化疗的1万倍!”通过夸大茶叶的功效,吸引读者注意。夸张影响危害指健康话语刻意夸大危害常见于负面健康谣言话语,例如“西红柿加它,毒性堪比砒霜!”通过将毒性与砒霜类比,引起公众恐慌。歪曲事实真相指健康话语与事实相悖,常省略部分要素造成事实曲解。文本内容“最近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家四口接连患上白血病”中“最近”隐藏时间信息,描述多年前的案例以引发受众恐慌。曲解科学原理,例如在“干细胞征服人类三大天敌——衰老、免疫力、癌症!”的谣言中,省略干细胞治疗疾病的条件,曲解了科学原理。牵强附会指将无关事物混为一谈,例如“一人吃脂肪,另一人吃糖,最后谁变胖?”牵强地将变胖的原因归结为摄入糖分。基于传播设计,例如“核酸又要回来了吗?”为传播目的而设计。无中生有指随意捏造健康谣言,例如“细胞内的好水–可以防癌!!”基于商业目的凭空捏造水防癌的谣言。
5. 自媒体健康谣言的社会实践
费尔克拉夫强调把话语看作是一种行为模式,突出话语作为社会实践的话语观[13]。自媒体健康话语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能够体现社会历史环境及话语权力运作。本部分聚焦于自媒体健康谣言背后的社会历史环境与话语权力运作,探究健康谣言产生和传播的社会机制。
5.1. 自媒体健康谣言的社会历史环境
社会实践分析位于三维分析框架中的最外层,主张把话语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14]。自媒体健康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受到特定的社会历史与空间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知识的普及,公众的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在此社会环境下,自媒体通过网络公开发表或传播健康类文章,体现社会背景下公众关心的健康问题。
自媒体健康谣言受到特定社会历史的影响。例如,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期间,大众常购买螃蟹,因此催生出健康谣言“警惕:吃螃蟹,这几种食物不可同吃,严重会引起中毒!”,夸大螃蟹的饮食危害。在此条件下产生的谣言通常具有规律性和周期性,会根据时间变化重复出现,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体现新的历史特点。
自媒体健康谣言也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日本排放核污水引发国内公众关注,自媒体平台出现大量与之相关的谣言,例如“皮皮虾身上长出‘肉花’,对虾大量聚集海滩垂死挣扎,日本:这是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引起的吗?”与社会环境下的热点问题息息相关。此类健康谣言多与重大公共事件相关,事件本身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健康话语更因事件发展阶段等因素而难以证实。
5.2. 自媒体健康谣言的话语权力运作
健康谣言的传播体现了社会话语权力的运作。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是话语权力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他引入“规训”的权力运作方式,将话语视为微观权力的表现[15]。
自媒体健康谣言的传播体现了话语权力运作。前文提到,健康谣言话语多运用权威、专业的词汇,部分内容出自杂志论文等相对权威来源。相关健康谣言利用大众相信专家权威的心理,在话语权力机制下传播起来。例如,在谣言“李兰娟院士:早餐是养肝‘黄金期’,建议多吃1种早餐,养肝下火少生病”中,李兰娟院士为话语生产者和知识权力中心。文章将“开水冲鸡蛋”的早餐形式直接嵌入到李兰娟院士的话语中,将网络谣言伪装成权威话语,利用公众对于权威话语的信服和遵从,影响其知识体系的构建,以此实现知识权力对大众的规训。在此过程中,互联网为自媒体健康谣言的生成和传播提供空间,话语生产者监控大众情绪、掌握舆论动向,利用知识权力制造、传播谣言,普通大众从谣言接收者转变为谣言传播者,共同促使健康谣言传播。
6. 应对健康谣言的启示
文章在对健康谣言批评性分析的基础上,从权威媒体、自媒体平台和大众角度总结其在健康谣言产生、传播、接受过程中的启示,具有现实意义。
6.1. 权威媒体及时发布消息
健康谣言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与社会热点、舆论状况密切相关。健康谣言的话题多涉及大众关心的健康问题,例如谣言“一个月减重10斤不反弹!协和医生给出3个科学减肥法”与减肥话题密切相关;“8万吨福岛核辐射三文鱼,换个商标又卖到了中国市场!”则与核辐射带来的公众焦虑有关。国家相关部门和主要新闻机构应积极关注舆情,建立公共沟通机制,正面应对大众诉求,利用多种渠道及时发布权威、客观消息,正面解答民众困惑,提出应对措施,保证信息公开透明,提高自身公信力,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民众的偏信盲从,减少健康谣言的产生和传播。
6.2. 多方平台形成辟谣合力
自媒体平台因其进入门槛低、匿名性强、监管不易等特点,易出现健康谣言。近年来,为应对互联网谣言的传播,多程序衍生出不同的辟谣平台,如“微信辟谣助手”“腾讯较真平台”等。辟谣平台通过搜集、考证权威信息,对自媒体健康话语进行筛查和批判分析,及时辟谣,从而促进健康话语的理性传播。政府部门应支持专业辟谣机构发展,加强对自媒体平台的监管,鼓励组织和个人规范信息发布的行为。多方平台应协作促进权威信息传播,从而加快辟谣速度,提高辟谣的准确性和影响力,形成辟谣合力,进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6.3. 大众自觉提高媒介素养
大众作为健康话语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应当自觉提高媒介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大众要主动了解健康谣言的话语特征和生成手段,警惕自媒体平台上夸张、情绪化的话语;重视分辨文章来源,积极从官方媒体等权威途径获取信息,不轻信自媒体无明确来源的话语,注意多方查证,避免偏听偏信,从而抵制健康谣言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大众还要自觉规范网络行为,积极理性地关注实事进展,不轻易转发未经证实的言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7. 结语
文章分析了健康谣言的特征和生成机制,并获得应对健康谣言产生、传播、接受的现实启示,即权威媒体及时发布消息,多方平台形成辟谣合力,大众自觉提高媒介素养,以期引导人们认识健康谣言特征,明辨健康谣言,理性应对健康话语,为自媒体健康话语的理性传播提供有益借鉴,为健康谣言的识别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进而为网络健康谣言治理提供思路。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新媒体健康话语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项目编号:20231044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