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培养模式与职业规划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the “English+” Cultivating Model and Career Planning Research
DOI: 10.12677/ae.2024.149167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睿琪, 陈黄融榕: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关键词: “英语+”培养模式职业规划综合研究The “English+” Training Model Career Planning Comprehensive Research
摘要: “英语+”培养模式与职业规划一直是近些年来频繁被提及的话题,单一英语专业的社会需求量逐渐下降,大批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成为棘手的问题。所以研究者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英语+”培养模式与职业规划的方案,以期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减轻毕业生就业压力。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新四科建设的提出后,以往的研究暴露了其局限性,其提出的一些建议不再适用于现在的情况,且其研究方法有待改进。结合当下的现况,本文以现存的相关研究为基础,指出了研究存在的一些缺失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能为研究发展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Abstract: The “English+” cultivating model and career planning have been frequently mentioned topics in recent years. The social demand for a single English major is gradually decreasing, hence the goal of full employment of a large number of English major students has been too far to achieve. To solve this problem, researchers have proposed an “English+” cultivating model, attached with career planning research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talents that meet social needs and reduce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on the surplus of graduates. However, as time went by, especially since the proposa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Four Disciplines, the limitations of previous researches have been pointed out. Some suggestions have been no longer compatible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Meanwhile, their research methods need to be improved.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some deficiencies and deficiencies in existing related research,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assist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about this topic.
文章引用:刘睿琪, 陈黄融榕. “英语+”培养模式与职业规划研究综述[J]. 教育进展, 2024, 14(9): 439-44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91676

1. 引言

“英语+”培养模式是以英语专业本科教育为基石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英语学科强大的复合建设潜能,该模式鼓励学生采用双学位、辅修专业、微专业、选修课、考证、跨专业考研、跨专业留学、自学函授等方式进行其他专业的复合性拓展延伸学习,而后使学生在职业规划中能够将英语专业教育与其他专业复合教育有机结合,在就业导向下,以较高的职业竞争力保有足够的职业选择自由,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复合型人才。

英语专业教育以语言能力为基石,跨文化研究为导向,具有复合建设的巨大潜能。针对英语专业教育,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出,英语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学科基础包括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特点。还可与其他相关专业结合,形成复合型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

职业规划是一个人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过程[2]。职业规划要求家、校、企、媒全社会联动合作,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因而能够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和素质,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从而将其与职业发展相匹配,缓解就业问题,改进育人模式,提升就业和教育质量[3]。“英语+”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故在方法论上与职业规划紧密结合,致力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就业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守正创新,真正向社会各领域岗位输送迎合时代召唤的人才。

近年来,为响应全球化浪潮下对英语人才的大量需要,各大综合类高校甚至理工类高校开始扩招英语专业学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英语专业毕业生饱和的问题;另外,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就业难问题,各高校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各特定行业需要强调英语专业教育中的不同部分,而分化出了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应用类英语专业;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单纯英语专业更加注重于语言形成与习得、文学赏析、翻译技术等理论研究,相比之下应用性和职业导向性不强。

与之不同的是,公共英语教育以语言能力为重点贯穿中国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中国学生即接受了公共英语教育,英语与语文、数学并称为三大主科,加入中高考的考核;在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为减少学术研究阻力,学生都需要修读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公共英语课程,主要为语言能力的训练以及专业词汇的教学,且相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更具特定专业应用性;另外,公共英语教育有一套制式的考核标准及系统——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且受到大部分企业主的认可,面对当今经济环境下行带来的就业压力,在多数高校的鼓励引导政策下,非英语专业学生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积极以四、六级通过为目标进行英语能力提升。这意味着如果单纯论语言能力,英语专业学生由于缺乏对专业术语了解,在求职时几乎不存在优势。

综上所述,体系化、应用化、职业化的公共英语教育使得英语专业教育逐渐被弱化为一门语言的修读;英语专业逐渐被弱化为一门工具学科。在社会分工精细化的今天,各职业对于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化、专业导向化要求增加。从统一的英语专业教育中分化出应用型的、与职业对应的英语教育,使得偏向理论研究的英语教育被分化到各个具体场景,这诚然是应对当前就业问题的管用一招。然而此举弱化了英语专业的复合潜能,将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出路被人为限定在翻译和教师,忽视了英语专业的其他职业规划可能性。这种趋势与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英语专业的期望是大相径庭的。而“英语+”培养模式恰能弥补这一问题,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保有英语专业的广博特性,利用英语专业强大的复合潜能,培养出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精尖人才。

旨在为当今英语专业教育指出一条可行的新路径,本文将以“英语+”培养模式以及其职业规划为主题展开进一步阐述与研究。

2. “英语+”培养模式与职业规划研究的概况

2.1. 现状

“英语+”培养模式正被社会所呼唤、为人民所选择。各行业呼唤“英语+”培养模式下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兴起带来了编程语言学的风口;外资企业、投行成为了熟知西方文化、兼具东西方思维的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新去向;全球化浪潮也使得国际法成为时下专业分流的新热点。复合型人才培养正值潮流,英语专业学生自发或自觉地尝试“英语+”培养模式。英语专业学生大量选择双学位、辅修专业的修读;使用英语为学习或考试语言考取海外非英语专业的资格证(如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工会资格证等);考研、留学读研中跨专业者数量呈增加,其中不乏英语专业的学生。

英语专业教育正朝着博雅化、复合化方向发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2019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新形势下,各级各类高校外语教育要加强外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适应新文科建设的大外语人才。以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本科教学为例,学生在进行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的同时,还强调了思辨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广泛涉猎。学生使用的精读、泛读课教材内容包含哲学、社会学、乃至艺术类、科技类、理工类的论文,并被要求在课堂上发表观点并进行交流展示。可见在本科阶段,英语专业教育尚未对未来职业规划做过多约束,但为学生未来职业的规划提供了学贯中西的能力、思维、视野的培养。

“英语+”培养模式得到了理论完善和政策支持。一方面,“英语+”培养模式之相关理论在时代发展和学者研究双重力量推动下逐渐完善;目前主流上以“新文科”教育理念为核心内容,以“外语 + 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应用形式。另一方面,我国政府积极给予政策支持,使得相关理论能够更顺利地转化为实践,并结合实际加以调整,优化外语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为职业规划导向下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英语+”培养模式理论的核心内容最早于2017年被提出。2017年10月,美国希拉姆学院(Hiram College)首次提出了“新文科”教育理念,并以该理念对其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4];该概念一经提出,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讨论。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结合“英语+”培养模式发展实际对“新文科”教育理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读。譬如何影提出,新文科建设应当突出“新”、固守“文”、注重“跨”。“新”体现在新文科并不是指创造一个全新的人文社会学科,而是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对各级人才的需求;固守“文”和注重“跨”指,英语专业应积极与各类专业结合进行跨学科复合型培养,但无论是和人文社科专业或理工科专业结合,在与其他专业融合的过程中应始终以英语专业为重心[5]。廉洁也表示,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新文科”的建设主要强调人文关怀、创造力的培养和跨学科交叉合作三个方面的内容[6]。王军哲进一步总结,“新文科”的建设本质上要求进行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而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资源、一流培养标准、一流育人机制和一流质量文化[7]

“英语+”培养模式理论的应用大致经历了由“外语工具化”到“培养多元化”再到“求实创新化”的三大发展时期。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外语只是一种技能和载体,掌握单一外语知识或基础技能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要求外语专业必须开始转向复合型人才培养;在该文件指引下,“外语 + 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朝着“外语工具化”的方向进行初步探索并得到了快速发展;2013年以来,英语专业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新时期。新时代赋予外语学科更多内涵和发光发热的机会;外语学科致力于体现自身意义,明确学科发展定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发挥学科独特博雅作用,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使得“外语 + 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由机械知识复合转化为有机多元复合,主要体现为复合培养专业更加多样、形式更加多元、整体更具人文关怀等,实现了“培养多元化”的发展[8]

以上相关理论内容和实践形式的探索发展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教育强国”的理念不谋而合,体现了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刚需。21世纪进入20年代,世界风云激荡,经济下行压力等多重复杂因素导致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尤其是人文社科学科,其毕业生在就业上受到了巨大冲击。2019年4月,由教育部牵头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会议召开,会议主题之一就是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振兴本科教育;国内新文科建设正式启动[4]。新文科建设的启动,势必与职业规划相结合,探索更多专业复合可能,以服务于就业。这也标志着“外语 + 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迈入求实创新新时期。

2.2. 意义及必要性

在今天,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中国具有较低的门槛;但由于社会分工精细化,英语精尖人才如认知语言学、同声传译等方面的专精者仍然稀缺。张颖在《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中指出,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岗位对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细,从传统的“一专”逐步转向为“多能”,这无疑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9]

关于当前英语专业教育的症结,张颖还指出,在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实践中,高校并没有真正建构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也没有进行课程资源的拓展和延伸,而是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这就导致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9]

实际上,文科专业教育普遍存在以上问题和改变的刚需。为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并解决文科专业通病,“新文科”概念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被学者提出。其中,由于英语专业具有强大的复合性,且问题最为严重,对其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经典性,可以将结论推广到其他文科乃至于理工科。

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英语专业应坚持内涵发展、多元发展和创新发展,培养时代需要和国家期待的具备沟通能力、人文素养、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英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英语人才,为全国英语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深化专业改革、推进课堂革命提供了依据[8]

“英语+”培养模式鼓励在英语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上,以双学位、辅修专业、微专业、选修课、考证、跨专业考研、跨专业留学、自学函授等方式进行其他专业的复合性拓展延伸学习。这使其能够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有英语专业的广博特性,利用英语专业强大的复合潜能进行创新,依托职业规划方法论务实工作,培养出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精尖人才。

因此,对“英语+”培养模式及其职业规划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3. “英语+”培养模式与职业规划研究的缺失和不足

3.1. 研究模式以宽泛的定性分析为主

当前大部分有关英语复合其他专业的研究模式,多以定性的方式对于现况进行长篇大论的描述,对于研究主题的分析往往只是泛泛而谈,缺少实际案例以及量化分析的支撑,使得研究变成了空中楼阁。这一问题导致研究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有效的建设性意见,并且往往忽视了对于具体案例的分析研讨。对于“英语+”培养模式和职业规划的研究始终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层面,始终无法真正的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关键点,提出的解决方法也难以落到实处,在某种程度上也阻滞了其发展。曹曦颖指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复合性”本身就内蕴着系统思维和跨界理念,它不仅是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专业之间的跨界整合和知识共生,而且需要外语学科组织与其他学科组织之间的通力合作[10]。因此后续研究需要采用更加多元的研究模式,跨学科调用资源,丰富研究方案设计,不要只是一味的进行宽泛的定性分析。

3.2. 研究对象局限于在读学生

在该领域研究中,更倾向于将在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模式研究。事实上,只是单纯的对于在读学生进行研究,是缺乏研究完整性和有效性的。学生的培养和规划应该是从学校到社会的一个完整过程。“英语+”培养模式和职业规划归根到底是以学生如何更好的在社会中工作为出发点的一项研究,单纯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而忽视了其后续发展的身份转换,无法推动研究成果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转化。通过对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这一完整过程的研究,才能够为学生更好的进行未来的职业规划。张倩表示,为确保学习成果与职业目标的持续对接,高校需定期对其教育活动进行评估和调整。这包括跟踪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了解其在职场中的表现,以及与职业市场的需求进行对比[11];从而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调整,为在校生提供全面的职业规划支持的同时完善“英语+”培养模式。

3.3. 复合专业以泛文科类专业居多

高校外语学科融合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是缺乏学科融合机制和缺失学科融合辅助环境。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了高素质外语人才的培养。其次,在专业、课程、教学、师资等方面仍具有传统僵化的培养模式[12]。因此在专业复合选择时,许多研究方向都选择复合法律,外交,国际贸易,国际政治等泛文科类专业,这导致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单一化、僵化。一方面,文科+文科的复合方式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就业时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有一定局限性;另一方面,英语与理工科类专业的复合事实上也大有可为,值得进一步研究。尹春晨指出,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多学科交叉,特别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求助于多学科融合来解决各种问题,促使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13]。故而英语与理工农医科类专业的复合事实上也大有可为,值得进一步研究。但就目前现有的研究而言,“英语+”培养模式和职业规划还是更倾向于选择泛文科类专业,忽略了理工科类。在国家着力发展“新四科”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方向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泛文科类专业,研究者们要开拓研究视野,关注到发展前景更大的专业复合选择,推动研究深入发展。

4. “英语+”培养模式与职业规划研究的改进措施

4.1. 研究具体案例,辅以量化分析

对于“英语+”培养模式和职业规划的研究应该增加对于具体案例的探讨,并辅以量化分析。通过研究具体案例,总结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才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这种培养模式与职业规划要如何完善与改进,提高研究的质量以及针对性。比如研究英语 + 法律这种培养模式,陈羽莎就以一位16级学生的实践经历为例,指出英语 + 法律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输出[14]。虽然只是简单的结合了个例,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展现了作者对于具体案例的关注。在《从学生视角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法律技能培养》中,陈羽莎也引用了大量的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有效阐述了英语 + 法律的招聘要求和工作内容[15]。通过具体案例和量化分析,研究成果更加直观的展现给读者,同时使得研究成果的可信性和可行性大幅提高。其中,在职业规划理论指导下,为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学生与普通单一专业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分别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个性化档案和发展方案,不仅便于具体案例的研究,还为后期评价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提供了量化分析的数据库基础。张倩认为,高校应系统收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数据。这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绩、研究项目、实习经历、参与的竞赛和活动等。所有这些数据都应整合到学生的个性化职业发展档案中,为其提供全面的职业发展参考[11]。另外,构建多主体评价体系和多形式评价方式,将主客观评价相统一的同时将复杂抽象的问题拆分成较精细的评价模块,从而以更加立体且更加具象的方式呈现“英语+”培养模式成效(包含校内和就业两大板块),对后续的量化分析具有一定积极作用[2]。倾向于采取定性分析的方式是大部分文科方向研究的特点,但在“英语+”的语境下,研究者们不妨转换思维,通过研究具体案例,并辅以量化分析的方式,来为研究注入活力。

4.2. 增加已进入社会的英语复合型人才为研究对象

长久以来,“英语+”培养模式和职业规划的研究对象始终以在读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培养模式,而对职业规划一笔带过。高岩认为,外语学科的建设目标应是基于社会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要求来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12]。如果要进一步推动研究发展,就需要增加已经进入社会工作的英语复合型人才案例进行研究,更好的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单一英语专业背景下,学校、外事部门、公司企业等单位是大部分毕业学生的首选就业去处。经过许多年的发展,英语专业的需求不再像十几年前那样庞大,所以“英语+”培养模式的发展随之而来。然而,“英语+”培养模式下的职业规划更加复杂。工作是选择英语方向为主还是复合专业为主、如何将两者在工作实践中结合、如何选择到适配度高的工作岗位等问题,亟待提出有效方法来解决。所以研究者要关注到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从学校到进入工作岗位的场景转化,这中间还有许多环节没有打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内容为提供招聘信息、技能培训等,很多大学应届毕业生缺乏对就业形势和社会的认识(张琦;李晓红;赵海涛) [15]。而已经完成身份转换的复合型人才在遇到这些问题时的解决方法或者陷入的困境,可以为还没有进入社会的学生提供借鉴。因此增加已进入社会的英语复合型人才为研究对象,为职业规划提供实践中的经验是十分有必要的。

4.3. 面向英语复合理工类专业进行研究

曹曦颖表示,相比传统的单科人才培养,在更大范围内的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学习,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更大提升,而融合不同学科知识、能力、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10]。除了选择传统的泛文科专业进行复合,理工农医方向也有广阔的发展和研究空间,所以研究者不妨面向这些科类专业进行研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农业复合人才的专业英语要求》一文中,作者就提到“将针对性强的专业英语知识与实用性职业技能实践相结合,以获得最大的课程效益”[16]。这也正是英语复合理工类学科发展的方向,将专业英语知识转化为在职业实践中的助力。与此同时,将英语与这些专业复合,能够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与国际前沿发展成果对接,掌握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并且可以为日后发展提供持续的帮助。学习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分析问题,并提出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17]。因此英语专业与理工科专业的复合,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能提高其综合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职业规划拓展更宽广的道路。但是研究者也应当注意“不能把英语仅仅作为一种技能与载体,而要在夯实英语语言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实现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内在勾连和深度融合。”(王卓) [18]高岩指出,“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人才培养具有两个特征,即“内在”的跨学科性和“外在”的跨学科性。基于此,他建议,为满足时代的快速发展对外语跨学科人才需求的困境,不仅要从宏观上进行跨学科、跨专业、跨语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且要从微观上构建基于跨学科知识的混合式深度学习共同体[12]。处理好这两点,势必对“英语+”培养模式的向理工农医方向的开拓创新有所裨益。在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也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英语与理工类学科的复合培养模式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待研究者进行探索。

5. 结语

英语专业之无用论喧哗已久。首先,正所谓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英语专业教育培养了学生扎实的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开阔的视野与东西兼备的思维,使得英语专业在复合建设上具有巨大潜能。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喧哗的源头在于英语专业建设的不足。英语专业应当抓紧复合型人才培养浪潮的机遇,在新四科建设的政策支持下,以“英语+”培养模式为抓手,深耕“英语+”人才培养与职业规划研究,为传统英语学科赋能,为社会提供具有英语专业教育底蕴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基金项目

2024年度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省级项目:“英语+”培养模式与职业规划个案研究(项目编号:S202410183047)。

参考文献

[1] 孙悦莹. 新《国标》指导下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 海外文摘, 2022(11): 13-15.
[2] 本刊编辑部, 岳军科. 职业规划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J]. 江西教育, 2023(20): 4-5.
[3] 胡燕子, 彭明雪, 赵元栋.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 科教导刊, 2024(3): 5-7.
[4] 易明勇, 张迎迎. 面向新文科的商务英语人才跨学科培养模式探究[J]. 池州学院学报, 2022, 36(6): 158-160.
[5] 何影, 蒋定华. 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 现代英语, 2023(11): 13-16.
[6] 廉洁. “新文科”背景下普通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 才智, 2023(36): 173-176.
[7] 王军哲. 新文科背景下外语类院校一流本科建设探索与实践[J]. 外语教学, 2020, 41(1): 3-6.
[8] 叶慧君, 李娜. 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40年: 理念与实践[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5): 124-132.
[9] 张颖. 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J]. 就业与保障, 2022(4): 90-92.
[10] 曹曦颖. 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与实践进路[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51(4): 129-137, 205-206.
[11] 张倩.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研究[C]//山西省中大教育研究院. 第十届创新教育学术会议论文集——人才培养篇. 哈尔滨: 哈尔滨金融学院, 2023: 3.
[12] 高岩, 游玉祥. “新文科”背景下高素质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5): 104-106, 114.
[13] 尹春晨.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改革[J]. 考试周刊, 2015(45): 17-18, 104.
[14] 陈羽莎. 从学生视角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法律技能培养[J].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11): 1730-1736.
[15] 张琦, 李晓红, 赵海涛.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探析[J]. 高教学刊, 2024, 10(7): 140-143.
[16] 董银英.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农业复合人才的专业英语要求[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 43(1): 9, 17.
[17] 雷海燕. 培养理工科英语专业创新型复合外语人才的思考[J]. 校园英语, 2015(13): 2-3.
[18] 王卓. 从简单复合到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谈新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J]. 山东外语教学, 2018, 39(3): 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