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国务院于2015年10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要尽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下文简称“双一流”)。教育部于2016年2月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快。2017年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三方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指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1]“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为推动实现教育强国提供教育支撑。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实现服务社会功能和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和提高全社会国民素质、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和任务。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发展困境,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与“双一流”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有着高度一致的目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发展成功将意味着为高等教育中一流学校及一流学科的建设提供着强有力的保障,使高等教育无后顾之忧,实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愿望,提高全社会国民素质,为“双一流”建设及发展提供一定的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
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困境
2.1. 学术气候异常,校长领导力减弱
随着“双一流”建设系统方案和办法的颁布,全国各高校纷纷响应,绩效成为评判教师业绩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绩效分配办法的制定过程中,部分高校单纯追求学校排名,导致绩效实施办法重视科学研究,忽视了教学的重要性,部分高校逐渐形成了“绩效导向”的怪圈,学术文化气候异常,为了完成每年度的绩效指标,教师往往不能潜心于学术研究,而且以编辑的喜好和刊物的主要特点入手实施科研行为。对于如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得知识,如何从教学相长的角度进行科学研究对于教师而言并不重要。学术文化气候异常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双向的,即教师不能使学生有良好的知识获得感,学生由于缺乏自我效能感而不能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有效反馈,双向不流通,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导致学术气候异常的间接原因与校长领导力的异位有着一定联系。在校长领导力的诸多方面中,学术影响力是最重要的方面,其直接影响着学习价值导向和学术文化的建设。正常的校长领导力应该体现在校长根据自身素质及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经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秀的校内外资源,使教师和学生能在良好的环境和资源中获得优质发展。而校长领导力的异位则会导致教师和学生双向发展受阻,最终导致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发展都不顺畅。
2.2.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发生冲突
一流大学的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建设一流学科,学科建设应始终保持主体地位,但学科建设应均衡发展,应体现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的过程;部分高校为跻身“双一流”建设名单,激进地采用“二进制”思维,即只重视符合双一流建设要求的学科,对不适合一流学科要求的专业学科不理不睬,甚至取消和削减非一流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6年10月公布了《关于下达2016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名单的通知》,根据《通知》内容,全国共撤销了576个学位点,涉及到25个省份的175所高校,甚至包含大量博士学位授权点,而这一数字的出现是在国务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2]。大量专业及学科的撤销使学校内部的学科发展达不到平衡,与人才培养发生了冲突。归根结底,学科建设的主体是人,人类才是知识产生的来源,一味地根据“双一流”发展的硬性指标来建设学科,而不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发展学科,那么学科的发展终将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实际上,一流的学科建设的着力点是一流人才的培养,一流人才的科学研究推动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应保持共同发展、实践统一的关系,否则将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个大学主要职能。
3.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困境
3.1. 社会认可度低并逐步被边缘化
随着普通全日制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社会文化程度有所提高,需要通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提升学历的需求日渐减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外延发展空间不断被压缩。为了加大宣传及招生力度,很多继续教育学院与社会办学机构进行合作旨在缓解生源减少带来的压力;但由于社会办学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在招生过程中进行虚假宣传,学生录取后,办学机构为了利益最大化而影响教学质量,使得继续教育的口碑每况日下,社会认可度也呈由高到底的走势。为此,教育部办公厅于2022年发布《关于严格规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设置与管理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22] 1号)文件,对主办高校设置校外教学点的要求、数量、职责要求、招生宣传、教育教学管理、经费使用等做出了严格要求。另一方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高校中被逐渐边缘化,与全日制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相比,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被认为是水平低,起跑线低;根据《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42.22万人,而成人本专科招生人数为445.49万人,仅占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的9%左右[3]。且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与学校的其他方面教育无法产生交集,被认为对学校“双一流”建设毫无贡献,学校对继续教育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等弱化情况日益严重。
3.2. 教学模式僵化,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以文凭订标准,轻视教学质量;重理论,轻实践;办学单一,缺乏活力。随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构成情况的变化,其教学模式也应随之改变。传统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重视理论,缺少实践,但这对于已经步入社会的学习者来说,枯燥的理论学习使他们缺少学习成效的获得感和价值感,故而认为其学习的目的是取得学历证书,而非学习过程本身,这也就导致继续教育课堂出勤率越来越低,无法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3.3. 管理模式无特色,规章制度无保障
由于社会认可度低及被边缘化的缘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及管理模式一直都是照搬普通教育的模式,导致在遇到特殊问题时缺少制度依据的解决办法,使继续教育执行者有心无力。
4. 高校“双一流”建设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困境共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双一流”建设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难点和困境存在一定共性。
4.1. 在学科建设和教育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
高校“双一流”建设更注重的是排名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对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的重要性;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同样存在“重文聘,轻教学”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才的流失,根据教育部统计截止2013年我国出国留学总人数已达41.39万人,且本科留学生人数增速迅猛,达93,768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如果国内人才培养环境良好,学生为何还要选择高风险、高费用的国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势在必行。
4.2. 两者的管理模式都有待转变
1) 学校的管理层是一所学校能够正常顺利运作的关键,如果管理模式出现问题,那就意味着学校的发展及有可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高校“双一流”建设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模式都亟待转变。校长的学术领导力对教师的价值认同感及学校的组织气候有着直接的影响。但随着绩效评价政策的实施,校长面对“双一流”建设的巨大任务,不得不抽出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争夺各种资源,特别是在人力资源方面,到处挖所谓的“高精尖”人才,但这些人才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本校已经形成的学术气候和学术团队,而校长忙于搜寻各类优秀资源忽视了校内外环境建设,最终影响价值认同感无法良好形成。
2)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一直照搬普通高等教育,不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认同感,教学模式一直是以教师为主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这不能使成人学习者及用人单位获得其所缺失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对成人教育失去信心。
5. 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策略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社会整体素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进步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对终身教育的理念有所了解和行动,高校继续教育无疑地为人们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充分赋予了继续教育的使命任务以及在推动学习形式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的继续教育,进一步增强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积极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至关重要。
5.1. 合理定位
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双一流”建设还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对自身合理的评价和定位是必要的。尽管“双一流”建设的结果如此诱人,但高校要理性地评估自身实力,不一味地追求最优结果。从政策上来看,无论是“985”工程还是“211”工程,政府的资金和政策大多流向极少数的中央高校以及省级终点院校。在没有资金和政策倾斜的情况下,要合理定位自身价值,扎根地方,组建交叉学科平台,根据学校和地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已有的优质资源和力量,着力于学科及学科点建设。将发展目标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实现“区域一流”开始[4]。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应该在学校确立定位方向后,大力发展与学校一致的特色学科,利用学校良好的校内资源,构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一流学科”,以高水平学科吸引生源,这样不仅可以使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也可以使从事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能够接触到跟多的实践机会,与已经步入社会的理论践行者沟通,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并更好地提升在理论研究及本科教学中的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由教学提升而培养出的优质毕业生有助于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及社会评价度。
5.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基本能力,这对学生日后步入社会后获得新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等院校中,可充分调动校内外优秀资源合理安排基础能力课程,使学生能力的全面性得到提升。其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基本道德的培养也应得到重视。现代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中考和高考中去,初高中的课程也很少涉及价值观方面。因此,当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高校应利用有效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他们的价值观进行熏陶和培养,大学生素质整体提高将会改变校园的学术文化环境,达到学生与学院双赢。第三,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得到就业能力的培养,高校可利用有效的校园就业创业环境锻炼大学生们对于相关行业及自主创业的能力及知识的掌握,避免“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发生[5]。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也应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一是要逐步转变教学模式,根据继续教育受众的需求,逐步将传统的授课模式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有效解决继续教育学员的工学矛盾。二是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创造继续教育学员与全日制学生同堂听讲,共同实践,结对互助的机会,这不仅使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得理论知识也能使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并增加了就业几率。
5.3. 转变管理模式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校应不断优化管理模式和策略。在校长领导力的众多方面中,最重要的就是学术领导力,也就是校长能够通过优化管理模式及理念,构建一流的师资队伍,优化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引导学校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积极正向。此外,校长的理性思维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影响作用也尤为重要,重视学科的长足发展而不是短期利益可以使学校在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学校的道路上蒸蒸日上。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不能照搬照抄普通高等教育,逐步转变由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情况,提高学生甚至用人单位对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动性,通过定制化课程、共同管理服务学生等形式增强合作意愿。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可以得到用人单位对成人教育的质量的肯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可以适当增加技能证书的培训课程,使成人学习者在毕业时既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又可以拿到技能资格证书,获得双赢。
继续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型社会建设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继续教育,让更多人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是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合理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管理模式对促进高等学历继续的长足发展意义重大,旨在使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助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奠定坚实基础。
基金项目
2022年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定制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大学英语为例》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