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师范生既是当下立德树人的教育对象,也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师范生培养是育人和育德相统一的过程,即育人之本在于立德。构建“显隐互融、四模四体”师德养成教育体系,设置课堂育德、实践育德、活动育德、文化育德四个模块,搭建课堂教育主渠道载体、践行体验主路径载体、社团活动主平台载体、文化浸润主旋律载体,强化师范生师德养成和职业教育理想。
Abstract: College normal students are not only the educational targets for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but also bear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Talent is the capital of virtue, and virtue is the leader of talent. The cultivation of normal students is a process of integrating education and morality, that is,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lies in moral character. Build an education system for cultivating teacher ethic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elements, as well as the four models and four bodies. This system includes four modules: classroom education, practical education, activity education, and cultural education. It establishes the main channel carrier for classroom education, the main path carrier for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main platform carrier for club activities, and the main theme carrier for cultural infiltration. The goal i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 ethics and the ide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eacher candidates.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高校师范生既是当下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对象,也承担着未来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教之道,德为先”,树人首先要“立德”,良好的师德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前提。“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人才培养既要育才也要育德,两者辩证统一;育人之本在于立德,即师范生培养是育才和育德相统一的过程,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对于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聚焦师范生师德养成,一方面对师范生培养才与德辩证统一作进一步阐释,另一方面探索师范生成长与师德养成的规律,构建实效可行的“显隐互融、四模四体”师德养成教育体系。
2. 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价值意蕴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1]。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从古至今,师德都是赋能教师发展,发挥教师在立德树人中主体作用的精神源泉。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多次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具体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四有”好教师到“四个引路人”,从“四个相统一”到思政课教师“六要”,从“大先生”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从“人民教育家”到“教育家精神”,这些重要论述既明确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高度总结了好教师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对新时代好教师形象进行了精准刻画。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提出并深刻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勉励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教育家精神”的提出,进一步升华和凝练了教师群体品质,蕴含了丰富的师德师风建设思想,从精神层面提出了关于教师、师德的最新论断。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层面出台的有关师德师风建设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有2个,其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8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明确,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2];同年,安徽省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二是教育部等七部门2019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具体举措、保障机制。
3. 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关键问题
3.1. 师范生成长发展规律与师德师风建设规律
师范生成长发展规律具有外显性特征,以师范生业务能力为先、教育教学综合素质为先,评价师范生成长发展往往以其教学胜任力为主,如能否上好一堂课、能否有效开展家校沟通、能否有效管理课堂等。师德师风建设规律具有内隐性特征,教师个体师德与其教育情怀、教育经验反思、情感认同等因素相关;从社会层面而言,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等因素影响尊师重教氛围,进而也影响着师德师风建设。
3.2. 师范生角色认同与师德规范认知
角色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认同感,包括职业、家庭、社会地位等,这种认同感通常与个体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紧密相关。师范生角色认同是指师范生对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角色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包括对教师职业价值观的认同、职业理想、社会责任感、教师角色行为内化。《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对师德规范的要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3]。
3.3. 师德养成教育达成度和有效评价
师德学习是一种身心统一的经验与实践互动,如何提高师范生在校期间师德养成教育达成度尤为重要,基于达成度进行合理性评价,进而持续改进师德养成教育。“离身”的师德教育割裂了身体与师德认知之间的有机联系,主要表现为师范生在师德养成中的身体缺场、情境缺失以及反思缺乏[4]。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师德养成教育回归身体,体现知行合一,深刻认识师德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和实践中践行师德。师德养成教育有效评价,应明晰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支撑关系,明确课程目标和培养目标,细化优化师德规范分指标点。
4. 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实践路向
构建“显隐互融、四模四体”师德养成教育体系,设置课堂育德、实践育德、活动育德、文化育德四个模块,搭建课堂教育主渠道载体、践行体验主路径载体、社团活动主平台载体、文化浸润主旋律载体,强化师范生师德养成和职业教育理想。课堂教育载体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师范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践行体验载体主要通过实践教学、见习、实习等强化师范生师德规范和教师职业特点体验;社团活动载体主要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营造师德高尚氛围,内化师德品质;文化浸润载体主要通过师德养成环境建设,依托孔氏南宗家庙师德养成教育基地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资源,用好传统文化中的“有礼”“仁爱”“责任”等经典师德教育资源。
4.1. 课堂育德载体
课堂教学主渠道载体,主要通过在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增加师德养成的相关内容,让师范生了解师德的基本内容、核心价值、行为规范。课堂育德要注重四个结合:一是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师范生思政教育和师德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二是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在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中有机渗透思想政治和师德教育内容。三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注重发挥、挖掘、运用南孔文化中“仁爱”“责任”等师德教育资源,实施儒雅教育。四是与培养目标相结合,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将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的“践行师德”这个毕业要求达成目标,细化落实到培养目标中。
4.2. 实践育德载体
践行体验主路径载体,主要通过师范生见习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培育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师范生职业适应力,在实践中强化对教师职业、师德养成的体验。实践育德通过感悟师德、探讨师德、传承师德等主题体验强化师德规范的认知。具体而言,通过建立师德养成教育档案、师德主题研讨、师德主题见习、师德主题社会实践等,将践行体验活动分别以主题活动形式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并对体验效果进行考核。
4.3. 活动育德载体
社团活动主平台载体,主要通过围绕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按照师德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师德养成教育基地作用,突出重点的开展第二课堂系列活动。通过开展不同类型主题活动,将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化、品牌化、平台化、常态化,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师范生参与意愿强的精品师德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强化师德体验,提升师德感悟。根据活动主题,开展多样师德第二课堂活动,具体如下:“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师德建设月系列活动、“寻名师之路,悟名师之道”——千人访名师活动、“师德修养与职业发展”——优秀校友分享座谈会、“师德,教师永恒的追求”——师德主题演讲与辩论、“大爱铸师魂”——主题晚会或音乐会、“学习优秀教师,弘扬伟大师德”——优秀教师交流报告会、“走向农村教育”——农村教师与师范生双向交流活动。
4.4. 文化育德载体
文化浸润主旋律载体,师德养成教育除融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外,健康的师范文化环境是养育师德的重要条件,是构建全方位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目标愿景,紧紧围绕“卓越教师”培养目标,逐步推进和落实师范文化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师范文化,使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培育教师气质,培养教师技能。
文化育德在于氛围营造,首先要凝练师范精神内核,通过确立院训,规范师范生的行为准则,成为教师教育学院的精神品格;唱响院歌,展现师范生精神风貌,扩大师范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绘制院旗、院徽,彰显师范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全体师范生心中的旗帜和标识,增强集体向心力和自信力。其次要提升师范学生文化,强化学生社团师范特性,紧密结合师范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进行设置,成立与组建和教学技能有关的学生社团;以品牌活动为依托,打造文化精品,在现有学生优质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一专二宽”三个活动品牌建设。“一专”是指旨在提高学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二宽”是指旨在拓展师范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金话筒”主持人大赛和社团沸腾周活动。第三要创设师范环境文化,要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育人作用,精心创设师范环境文化。坚持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谐统一的原则,充分挖掘专业特长,体现专业特色,打造师范书香文化,外树形象,内聚力量。
5. 结语
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师范生高质量培养的重要环节,影响着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对于师范生而言,政治素质、教育情怀、师范技能等构成了师范生综合素质框架体系,师德养成教育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师范生循着明道、信道、守道的教育之路坚定执着的前进。在价值层面,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彰显了师范生培养的德育属性,诠释了育人与育德的统一性;在实践层面,师德养成教育贯穿了师范生职业生涯,有利于师范生始终以“知、信、行”的内在要求投身于教育事业。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一般规划课题(高校)“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4SCG14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