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中外人文交流作为促进不同文化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作为党和国家首次针对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制定的专门文件,《意见》既明确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1]。
目前,中外人文交流课程共建共享机制缺失,导致中外人文交流活动仍存在形式化的问题,缺乏实质性的深入交流和文化互鉴。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文章以地方地域文化为依托,探索中外人文交流校本课程的共建共享策略,旨在通过实践活动的深化,实现教师互动和文化互鉴,进而推动特色学校建设与学生的实践合作,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与优化,为中外人文交流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2. 地域文化视域下中外人文交流课程建设的意义
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和认同、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2]。地域文化带有显著的地域特色,是当地自然环境特质和社会环境特质的体现,能够彰显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面貌、文化意识等。多种多样的优秀地域文化一同构成了灿烂的世界优秀文化,成为了中外人文交流活动的重要载体。基于地域文化的中外人文交流课程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国际理解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外人文交流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促进了地域文化间的交流、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
2.1.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际理解素养
学生在参与中外人文交流活动中身心处于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感,而基于地域文化中外人文交流课程是以学生周身环境为依托设计而成。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程度较高,对所处的环境熟悉,因此这样的课程内容和任务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交流的可持续性,不断深化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推动交流的深入发展;实现交流的互动性,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共同参与文化活动等方式,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和深入的探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在与各个学生的交流中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
2.2. 指明了中外人文交流的方向和丰富了活动内涵
目前的中外人文交流活动多数以中华优秀文化为载体,但存在缺乏特色,缺乏对文化特质的深入挖掘等问题。基于地域文化的中外人文交流活动课程,是以地方特色文化为载体,地域特色文化为中外人文交流活动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活动内容。地域文化的特质使得深入开发设计课程有了可能,不仅丰富了中外人文交流活动的内涵,还为其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度。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精准地展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促进外国友人对中国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以地域文化为桥梁,中外双方可以在交流中共同探讨文化的异同,增进相互间的尊重与包容,从而推动人文交流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2.3. 有利于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
中外人文交流活动是以学生为对象的不同国家、地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学生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文化传播的对象。在交流中,学习他国的语言与文化,传播地域文化,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习俗和艺术,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在互动中,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体验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共通性,培养了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促进了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中外人文交流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间的文化交流是对中华文化多样性的印证,有利于更好的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3. 地域文化视域下中外人文交流课程建设的原则
3.1. 以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为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大强调,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因此,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中外人文交流课程建设,首要原则便是以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在坚守本土文化根基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世界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促进文化的交流互鉴。在课程建设中,可以通过引入国外经典文学、艺术、历史等内容,以及比较分析不同地域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尊重和理解多样性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使者。
3.2. 以文化互鉴互赏为基本要求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3]。”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在地域文化视域下进行中外人文交流课程建设的根本遵循。
交流互鉴是发展的动力[4]。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交流互鉴,历史上,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等都曾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广泛交流,促进了各自的发展。兼收并蓄是汲取养分的态度。欣赏和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反思和改正自身的不足,不断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课程建设中应鼓励学生具备这种态度和精神,学习和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3. 以实践活动为主要课程形式
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实践活动是深入体验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和实践互动,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内涵将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内容,一方面强调中外学生的人文交流,通过跨文化交流达到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目标;另一方面强调中外学生的实践合作,通过合作调查、实践探究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对地域文化现象进行观察、分析、评价,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学生深入体验地域文化价值蕴涵,更好的传承和宣传。
4. 基于地域文化的下中外人文交流校本课程共建共享策略
4.1. 课程共建策略
4.1.1. 依托特色学校,搭建中外教师合作交流平台
2020年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发出《关于实施第一批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建设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提到中外课程共建共享项目要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中外教师共同研讨课程内容、共同备课、交流教法,中外学生共同上课并形成交流。通过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的建设,与其他国家的中小学校结为国际友好学校,为中外教师的进行研讨、交流搭建平台。这一平台不仅限于实体空间的合作,更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跨国界的即时沟通与协作。通过在线会议、云端工作室等形式,定期组织中外教师开展课程内容的共同研讨。双方教师可围绕特定地域文化主题,比如传统节日、民俗习惯、历史故事等,共同探讨如何将这些内容融入课堂教学,设计出既符合各自国家课程标准又具有跨文化交流价值的教学方案。通过这样的深度合作,不仅能够增进中外教师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还能为学生创造更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1.2. 依托地域文化,构建中外人文交流课程体系
地域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特质的集中体现,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社会风貌,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构建中外人文交流课程体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构建中外人文交流课程体系,应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将其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明确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视野以及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的课程体系核心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地域文化元素作为课程内容,如中国传统节日、地方特色建筑、民族饮食习惯等,与外国相关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在了解本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认识和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注重课程内容实践性和体验性,通过组织实地考察、文化交流活动、模拟国际会议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文化的感知和认同。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与外国学生共同研究地域文化课题,促进文化的双向传播和深入理解。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不仅评价学生对地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评价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表现、对多元文化的态度以及国际视野的形成。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全面反映学生在中外人文交流课程学习中的成长和进步。
4.2. 课程共享策略
4.2.1. 建设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建设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平台能够有效整合和展示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中外学生都能够便捷地访问和学习,从而增进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还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使得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地域文化教育资源。
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从地域文化的多个维度进行选择,确保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代表性。可从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遗迹等多个方面入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视频、图片、音频等材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上传。例如,对于中国的地域文化,可以选择苏州的园林建筑、四川的火锅文化、春节的庆祝活动等,并配以详细的解说和背景介绍;对于外国的地域文化,则可以选择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法国的巴黎美食、西班牙的斗牛节等,同样提供丰富的解说材料。这些生动、直观的材料将极大地丰富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平台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设立学生作品展示区,鼓励学生制作宣传地域文化的视频、音频、海报等作品并上传至平台,分享他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为此,我们可以定期举办地域文化创作大赛,设立奖项和证书,以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此外,老师也可以将他们的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等资源上传至平台,供其他老师参考和借鉴,从而实现课程资源的广泛共享和持续优化。
4.2.2. 创造中外学生实践合作机会,实现课程共享的提质
以实践为主导的中外人文交流课程,强调中外学生通过实践合作的形式完成课程内容。这一策略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增进中外学生对彼此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亲身体验,从而提升课程共享的质量,包括以深入体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信息收集类的实践活动以及共创类实践活动。
以深入体验为主的实践活动是中外学生合作的重要形式。这类活动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到对方的文化环境中,通过实地考察、生活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例如,可以组织中外学生互访对方的家庭,体验日常生活,或者共同参与当地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获得真实而深刻的文化体验,增进对彼此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信息收集类的实践活动也是实现课程共享提质的有效途径。在这类活动中,中外学生可以合作进行地域文化的研究和调查,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他们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当地居民、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共同探索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收集到的信息可以用于课程内容的丰富和拓展,也可以作为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地域文化的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共创类实践活动则强调中外学生共同创作和产出,通过合作完成一些具有创意和实用性的任务。例如,学生共同设计并制作一份关于地域文化的宣传手册或视频,或者合作开展一个小型的地域文化展览。在共创过程中,中外学生需要相互沟通、协商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能够促进他们对彼此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融合。
以深入体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信息收集类的实践活动以及共创类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实践机会,增进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推动中外人文交流的深入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5. 结论
文章通过探究地域文化支撑下的中外人文交流校本课程共建共享策略,旨在解决当前中外人文交流活动缺乏特色和共建共享机制缺失的问题。明确了地域文化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际理解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依托特色学校和地域文化的中外人文交流课程共建策略,提出了线上、线下的中外人文交流课程共享策略,以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和共享。
基金项目
成都市教育科研规划专项课题《基于地域文化的中外人文交流校本课程共建共享策略研究》课题编号:CY2021ZW1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