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幼儿随班就读的内涵、困境及支持策略探究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Predicament and Supporting Strategy of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 for Special Children
DOI: 10.12677/ae.2024.1491688, PDF, HTML, XML,   
作者: 潘 莹: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特殊幼儿随班就读支持策略Special Children Study in Regular Classes Support Strategy
摘要: 特殊幼儿随班就读是中国式现代化融合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确保特殊幼儿享有公平教育权的主要实施途径。但随班就读在不断推广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是当前随班就读实践中亟需应对的问题。其中,在班教师对特殊幼儿随班就读的适应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需秉持一维人本主义思想,以“同理心,定计划,设环境”三方面层层步入,螺旋上升做特殊儿童的四个支持者,以此推进特殊幼儿随班就读的良好促进与提升。
Abstract: Special children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es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Chinese modern integrated education, and it is also the main implementation way to ensure that special children enjoy the right to fair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study in regular class. Therefore,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y in regular class is an urgent problem in the practice of study in regular class. Among them, in-class teachers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adap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ecial children’s study in regular class. They need to uphold the one-dimensional humanistic thought, step in from three aspects: “empathy, planning and set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spiral up to be the four supporters of special children, so as to promote the good promotion and promotion of special children’s study in regular class.
文章引用:潘莹. 特殊幼儿随班就读的内涵、困境及支持策略探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9): 512-51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91688

1. 引言

2022年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颁布《“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强调了“积极发展学前特殊教育”的重大教育改革任务[1]。2023年8月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中提出要着力落实提升融合教育水平,扩大特殊教育资源,从而推进普惠融合发展等重大行动[2]。《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为进一步提升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性的引领,其中就明确提出“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全面推进融合教育”的战略性目标要求[3]。2023年第四届新西兰学前教育研讨会:“多元融合与促进:学前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会议以关注特殊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为重点,交流两岸学前融合教育事业的实践进程。以此把融合教育又推向学前教育讨论的热点。特殊幼儿的融合发展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学校和社会也相继出了许多政策与对策去关注这类幼儿的成长。可见,对于学前融合教育“提速提质”的执行任务与行动刻不容缓。当前,为了培养特殊幼儿的亲社会性以及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除了进入特殊学校学习外更多的是鼓励以“随班就读”的形式走进普通学校学习与生活,促进普特幼儿间的双向融合与交流。

古代典籍《礼记·礼运》就有“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4]强调人人都有生存的权利,社会必须拥有关心残疾人生存与发展的职责。其中,随班就读就是秉持中国式人道主义精神的发展思维,为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做准备,是保障特殊幼儿群体享有平等教育权的重要途径,是帮助特殊幼儿健康成长的教育形式。就如邓猛认为随班就读是在西方融入或回归主流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特殊教育教师立足我国国情,探索出的一种针对特殊学生的特殊教育形式。从而使大量游离在学校大门之外的特殊儿童就学有门[5]。当特殊幼儿步入普通班级怎么拥有更好的发展,在班教师积极的支持行为起到很大的决定性作用。所以,本文以探究教师支持特殊幼儿随班就读的应用策略,以期为开展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的指导做一定的参考。

2. 特殊幼儿随班就读的内涵

朴永馨认为随班就读是以考虑了我国的社会文化、经济、教育等实际的条件,具有我们自己的民族性,是中国人自己总结和探索出来的[6]。随班就读是西方融合教育的形式与我国特殊教育实际的结合,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融合教育模式。华国栋认为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幼儿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7]。虽然我国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特殊教育安置模式上都支持特殊儿童进入主流教室与普通幼儿一起学习。随班就读的就学形式也由此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并对于中国教育体制上的普特兼容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随班就读是特殊幼儿接受平等教育、融入社会生活的一种就学形式,让特殊儿童能够步入普通班级中,与普通儿童共建学习成长的桥梁。是一种普特双向学习与成长的一体化发展过程,使得特殊儿童能够从小适应正常有序的社会生活环境,也使普通儿童自小关注身边同学的多元化,能够身具同理心去尊重与理解他人。

3. 特殊幼儿随班就读的现实困境

虽然我国明文规定所有学生都享有平等教育权,且学校应该接收“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入学”。也鼓励特殊儿童走进普通班集体进行就学,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特殊幼儿随班情况并不乐观,一般出现以下两点现实困境。

3.1. 特殊幼儿随班就读同伴关系的“边缘化”

特殊幼儿通常很难交到朋友,普通同伴通常很少提及特殊幼儿的名字,被其同伴所拒绝已是常态,所以,特殊幼儿常常处于班级社交网络的边缘地位[8]。特殊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常表现出较少的分享、社交对话和并行游戏,难以合作互动,对他人社交互动的要求不敏感,被同伴视为古怪、幼稚的个体,是取笑的“完美靶子”(perfect targets for teasing) [9]

尽管更多研究表明社会以及同伴对于特殊幼儿的接纳态度更多是积极的。但是,特殊幼儿在随班就读同伴交往过程中更多呈现出“边缘化”人物,或者为班级集体中的“隐形人”。这种情况往往在幼儿园自由活动时较为明显,普通幼儿的交往会出现重复性和单一性,且更喜欢与自己常玩的同伴在一起玩,所以,对于新朋友的融入甚至“特殊朋友”的接纳都需要一定的时机。当新伙伴的加入给他们原本的游戏增加一定的创新性和趣味性时,他们才愿意同意新朋友的加入。特殊幼儿在群体中更多表现出封闭自我内心,以行动来代替语言与外界进行互动。虽然,普通幼儿对于“特殊的朋友”很少带有歧视的眼光,但是,特殊幼儿在群体中更多表现出封闭自我内心,以行动来代替语言与外界进行互动。往往行动上的参与更多的会破坏了他们的游戏规则或者秩序所以才会被拒绝。久而久之,“特殊的朋友”会被定义为“游戏的破坏者”或者“侵略者”,从而被同伴逐渐边缘化。

由于双方儿童都缺少与彼此交往的社交技能与经验,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普通同伴会认为教师对特殊幼儿的存在情感较为淡化,普通儿童也对这位“特殊的朋友”难有接纳之心。普通幼儿对于特殊幼儿行为上的不认可,特殊幼儿对于普通幼儿秩序上的不理解,所产生同伴交往的双向障碍,以至于同伴关系无法向双方靠拢,此时教师作为中介的干预作用尤为重要。

3.2. 特殊幼儿随班就读教师指导的“无力化”

特殊幼儿随班就读是否能够真正的融入正常群体的生活,教师的介入与正确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责任。更多研究发现教师对于特殊幼儿的遭遇都会深表同情,对随班就读的形式也表示认同。钱丽霞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于特殊幼儿都持有积极态度,并认为这种随班方式对于特殊幼儿的发展与融合是有利的,且对于正常班级教学以及正常儿童的发展不会产生负面的伤害[10]。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普通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还不太稳定,正处于形成过程的初级阶段,但是,在整体上,普通教师对随班就读持积极、肯定和赞同的态度[11]

虽然教师怀有开放之心接纳特殊幼儿的随班存在,但是班级教师也往往表现出“无力感”。研究表明,学前教育专业缺乏特殊教育背景的教师、相应的教学设施设备、实践基地等,限制了学前教育综合课程中技能内容的操作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12]。对此,幼儿园教师对于融合教育的职前培养较为空白,职后学习更多以班级课程开展为主,对于融合教育知识与实践经验方面较为匮乏。何明发现幼儿教师对融合行为管理能力存在短缺,行为管理方法的运用较为单一,对特殊幼儿扰乱行为无法有效控制。且对个别化教学能力不足。在和教师的访谈中也明确表明当面对这部分幼儿也有心而无力[13]

综上所述,特殊幼儿随班就读面临同伴交往及教师指导的双重现实困境,这两点是决定特殊幼儿是否真正融入班级生活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针对特殊幼儿融入班级生活提出几点除对国家及社会的期许外对教师个人提升层面提出几条支持策略。

4. 一维三层四者:特殊幼儿随班就读的支持策略探究

随班就读除了资源教室及巡回指导教师外,教师作为第一指导者具有同样重要的支持作用。教师应秉持人本主义的思想维度,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支持策略,做特殊幼儿随班就读身心发展的了解者、支持者与疗慰者。通过一系列措施与积极行为支持策略能更好的帮助特殊幼儿成功适应随班就读的生活与学习。

4.1. 一维:做人本主义思想的践行者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对教师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即“同感理解”“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完整的人”并重视个人价值以及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完整的人”不单是指“认知发展”(理智、知识、理解)还有“情义发展”(情绪、情感、态度、价值)两者间的和谐统一[14]。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就是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的,不仅是要求其知识与能力发展方面要与普通儿童同步。更重要的是情感层面的丰富与提升,从而达到其自我实现的需求。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尊重人性和价值。这为培养特殊幼儿积极的社会心态提供了良好的视角[15]

人本主义主要是创造一种关爱与尊重的和谐土壤,让特殊幼儿在集体生活中能拥有归属感与爱的满足,以关怀者的心态去接纳这部分儿童,以具有情怀的同理心进行同感理解,尊重与理解特殊幼儿的命运。以真挚的心拥抱特殊幼儿,以真诚的态度关注特殊幼儿的现实境遇。最后发挥教师自身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可实行方法对特殊幼儿进行无条件积极关注与行动支持满足特殊幼儿自我实现的需求,要充分引领普通幼儿对特殊幼儿持友善态度,利用群体力量带动特殊幼儿适应正常社会生活。所以,教师应秉持人本主义思想维度,做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践行者,为特殊幼儿架设爱的桥梁,将其贯彻到特殊幼儿随班就读能力培养体系的上层思想观中。

4.2. 一层同理心:建立良性师幼互动做特殊幼儿身心的了解者

特殊幼儿进入普通班级中,教师是第一指导者与知情者。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道德素养消解对于特殊幼儿的刻板印象,认为特殊幼儿就是“差生”“问题儿童”等消极看待,要把特殊儿童看成是可发展的人。消除特殊幼儿在班级中的隐形等级区分现象,不要认为特殊幼儿处于教育等级的下端,放在被忽视或被漠视的教育暗角,这样不仅阻碍了特殊幼儿随班的融入性,更会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与抗拒。俗话说“对症下药。”要想解决特殊幼儿随班就读的问题还需了解其中特殊幼儿容不了班级的根本原因,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如:特殊教育机构的诊断结果、家园访谈、个人访谈、一日生活记录等多种方式真正了解特殊幼儿随班就读过程中的现实境遇与实际发展需求。

所以,教师要具有同理心站在特殊幼儿的立场,感同身受地去思考其处境与困难。开启“零拒绝模式”积极的回应幼儿心理与身体的补偿需求。并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通过理解、尊重与赞赏做特殊幼儿身心发展的了解者,才能为接下来制定适宜的教育计划做好准备。

4.3. 二层定计划: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做特殊幼儿身心的支持者

个别化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简称IEP)源于美国特殊教育改革与实践所制定出针对特殊儿童的一套具有法律效力的教育培养体系,在我国特殊教育实施中被广泛应用。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涉及到康复、转衔、教育行政等各个领域[16]。可以是儿童“康复训练”“习惯养成”“社会交往”等长时间段的大计划,也可以是技能习得“入学适应”等短时间段的小计划,是教师实施因材施教基本教育原则的重要体现。针对教师支持特殊幼儿随班就读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分析与评价,制定与实施。

首先,分析与评价部分,幼儿教师要想对特殊幼儿作出针对性的实施计划必然要先了解其幼儿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教师需开启诊断模式,建立与特殊儿童平等的视角,进行身心在场式的同感理解能够诊断出特殊幼儿随班就读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17]。以特殊幼儿随班一日生活中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个体活动中所体现的学习情况、社会交往、技能习得三方面个体行为表现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分析问题行为背后的成因作出总结。

其次,制定与实施部分,制定计划分为目标设定与方法措施,两者都必须要遵循特殊幼儿当前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之上。同时要把握好“适应”与“发展”两个原则与知识、技能、情感三元能力目标的培养。“适应”是特殊幼儿通过教师计划支持行为可以达到的水平。“发展”是建立在儿童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之上,要求教师在支持过程中建立“高期待性”,即幼儿能够或进一步达到的水平,具有发展趋势性特征。目标设定需在三元能力培养基础上规定一个计划性时间周期,一周、一个月、一个季、一学期、一年等。在大目标的规定下分成各项的小目标逐步进行实施。且方法上可操作性的设定需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由易到难逐步增加,达到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的作用。除了对特殊幼儿的个人计划外,也需审视日常教学活动内容的实施,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以全班整体发展为主,既要符合普通幼儿发展适应性需求,也要满足特殊幼儿的可接受度。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尊重、和谐、平等的氛围,尽可能多创造机会让特殊幼儿也能参与课堂活动中。在特殊幼儿一日生活中多创造其“高峰时刻”,让他们真正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让自己的潜力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进而培养其积极的社会心态促进自我实现[15]

4.4. 三层设环境:构建积极行为支持环境做特殊幼儿身心的疗慰者

研究表明“积极行为支持”可以有效减少问题行为,增强良性行为,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强调改变个体环境,相关人员参与,实施基于功能的个别化干预策略,对特殊幼儿问题行为矫正效果明显[18]。主流社会文化之中存在对随班就读生强烈的“异己感”,正是这种异己感将造成了对随班生的排斥[19]

所以,要想特殊幼儿能很好的适应班级中的群体生活,更多的是教师要建构好班级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消除普特幼儿间的“异己感”使其能够很好的适应融入集体生活,并不断生发出新的班级生命力。特殊幼儿通过教师积极的就读支持行为,为个体创设具有准备的环境,并组织协调生态环境圈内的各人员配合。

首先,前生态环境创设准备阶段;在特殊幼儿来到普通班级前,教师先给班上的幼儿打好一定的接纳基础。可在各教学领域融入几次关于“一位特别的朋友”接纳特殊幼儿的课程,可以是绘本课堂、绘画课程、也可以是基于项目制课程的独特探讨等。这样就可以先给原班级幼儿介绍将要来到班级就读特殊幼儿的基本情况,并让原班级幼儿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与期望,且愿意并接纳这一位“特殊”朋友的到来。

其次,生态环境构建阶段,创建爱与包容的大环境,做特殊幼儿身心的疗慰者。当特殊儿童来到班级时,重视特殊幼儿的同伴交往,可以采用“以一带多”的形式,帮助幼儿逐渐走进集体,“以一带多”意思是教师可以把交友的接力棒给班级中社交能力与接纳性较强的幼儿,让其带动特殊幼儿走进集体,慢慢熟络后又让这位社交能力强的幼儿带动更多的幼儿与特殊幼儿做朋友,以儿童的视角与方式去进行相互带动。教师需要做好该过程中的观察与协调。观察交往过程中适当的介入时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与游戏活动中多强调其整体性,以培养儿童间“乐群性”为前提。并以高融合性为目标,尽可能多创造幼儿间彼此活动及学习的机会,让普通儿童能够学会悦纳这位特殊的朋友。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总之,教师要做好普特儿童间的粘合剂,做到不偏不倚,重视从整体环境上进行配合,以温暖、鼓励的支持行为,让彼此间能够尊重,互纳。以此增强特殊幼儿的集体安全感与归属感,使其更有自信与其他幼儿形成良好的交流与合作。

5. 结语

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报告中提到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在校生91.2万人,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在校生34.12万人,占比37.42%。相比于2022年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33.57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为36.54% [20]中减少了5500人。且2023年在其他学校就读在校生为57.08万人,占比62.58% [21]。由此可知,特殊学生逐渐走出专门的特殊学校围栏开始走进普通学校进行就读,这是普特融合的良好开端,也是随班就读形式发展的主流趋势。但是,目前我国对于融合教育的发展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各学校及教师在随班就读的指导层面缺乏相应的指导性文件及质量评价标准。广大研究者对于特殊幼儿的随班就学指导更多是呼吁社会支持以及家园共建的形式。教师个人层面的教育思考以及素养还有待提升。总之,随班就读现象会在未来普通学校教育体系中逐渐普及,教师面临这部分群体如何突破普特分离的传统桎梏做出教育抉择与行动是值得广大教育者深思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EB/OL]. 2022-01-25.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201/t20220125_596312.html, 2024-04-05.
[2]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EB/OL]. 2023-08-1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308/t20230830_1076888.html, 2024-04-06.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 2019-02-2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2024-05-06.
[4] 徐云, 施旒英, 汪文望, 陈云英. 弱智儿童教育经验精选[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 82.
[5] 邓猛. 特殊教育管理者眼中的全纳教育: 中国随班就读政策的执行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4(4): 41-47.
[6] 朴永馨. 努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学科[J]. 特殊教育研究, 1998(1): 1-3.
[7] 华国栋. 随班就读教学[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0: 3.
[8] 宁亚飞, 刘春玲. 5-6岁普通幼儿对特殊需要幼儿的接纳状况[J]. 中国特殊教育, 2018(4): 3-9.
[9] Bauminger, N., Solomon, M., Aviezer, A., Heung, K., Gazit, L., Brown, J., et al. (2008)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Their Friends: A Multidimensional Study of Friendship in High-Functioning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6, 135-150.
https://doi.org/10.1007/s10802-007-9156-x
[10] 钱丽霞. 对我国随班就读发展现状评价的问卷调查报告[J]. 中国特殊教育, 2004(5): 1-5.
[11] 黄昭蕾. 南宁市普通小学教师对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J]. 速读(中旬), 2019(3): 20.
[12] 魏勇刚, 杨明月, 雷雅娴, 等. 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样态与改善路径[J]. 学前教育研究, 2022(8): 13-26.
[13] 何明. 幼儿教师实施融合教育专业能力现状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21.
[14] 赵同森. 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M].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 113.
[15] 丛文君, 李鹏程. 人本主义视阈下残疾儿童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路径研究[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2(4): 135-140.
[16] 盛永进.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撰写[J]. 现代特殊教育, 2015(5): 64-67.
[17] 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 2001-07-0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0107/t20010702_81984.html, 2024-05-11.
[18] 勾柏频, 李镇译, 田晶. 积极行为支持干预聋生攻击行为的研究[J]. 现代特殊教育, 2017(18): 27-31, 52.
[19] 景时. 中国式融合教育: 随班就读的文化阐释与批判[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0] 教育部.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EB/OL]. 2023-03-23.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3/55167/sfcl/202303/t20230323_1052203.html, 2024-07-31.
[21] 教育部.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EB/OL]. 2024-03-01.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4/55831/sfcl/202403/t20240301_1117517.html, 202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