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璀璨瑰宝,不仅深邃地蕴含了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学艺术与传统观念,还包含了战火纷飞年代所铸就的民族精神,更囊括了现代信息技术及娱乐产业。为更加明确研究内容,本文采用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化”,即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
青年是中华文化的见证者、继承者,更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推动者。《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的文化意识三级学段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所学语言描述文化现象与文化差异,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认同中华文化”[2]。但这一目标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较为抽象且难以实现。因此,为更切实际地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可以将中华文化中丰富的文化现象及其深邃的道德修养融入到英语教材中。课程教材发挥着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2],是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媒介。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语篇、插图和语言技能三个方面,对中华文化融入教材的情况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其在均衡度、衔接性与层次性方面的问题,提出可实践性的实现路径与建议,以助于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承担起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
2. 中华文化融入语篇情况分析
语篇是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其表层是由语言各要素组成的,包含语音、词汇、语法等,其深层是由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意涵构成的[3]。依托语篇的英语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丰富生活经历,学会认识世界,加深对祖国语言和文化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用新的视角理解和探索自己的身份和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3]。由此,图1统计了中华文化融入初中英语人教版教材语篇的数量及主题,且较为直观地展现了教材中语篇存在的优缺点。
从数量上,七年级教材中涉及到中华文化的语篇为8篇,八、九年级大体相当;从分布上,八年级较七年级有所增加,但九年级较八年级不增反减。七年级教材上下册语篇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下册教材中,上册教材仅有1篇。与七年级相比,八年级教材上下册语篇分布较均匀;而九年级教材作为一个整体,虽不分上下册,但在单元上,语篇的分布也较为均匀。七年级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过渡阶段,该年段的学生词汇量较匮乏,且阅读能力不强,因此语篇数量较少。但其上下册的语篇数量变化过大,经过一个学期学习的学生虽可能提升了些英语阅读等各方面的能力,但一下子面对多篇语篇难免会产生些不良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其探索自身身份与文化的兴趣。可基于七年级多语篇的铺垫与学习,八年级学生能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可理解语篇的大致内容、结构特征和写作目的等,因此语篇数量有所增加,且跨度不大,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而九年级学生较七、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与文化理解能力强,但该年段的语篇数量并没有增加,这不利于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且会造成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整体语篇布局上的不均衡。
Figure 1.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texts of PEP textbooks
图1. 中华文化融入人教版教材语篇的情况
从内容上,七年级语篇中略涉及了中华优秀传统习俗,但表达内容较为浅显,一定意义上初步培养了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八、九年级的语篇内容数量增加、涵盖范围广,且有鼓励着学生主动了解中华文化的多个方面或向学生传达了多种中华优秀精神品质。从七至九年级,内容呈现出“行为文化–物态文化–心态文化”的过渡[4],符合学生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较为合理。但整体来看,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对节日礼仪方面的主题设置较少,内容单一。
具体来看,首先,七年级教材中关于语篇的主题较为基础,通过阅读文本和日常对话形式,描述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中国人过生日的传统习俗和具有中国典型特征、特色的事物。但其中在围绕乒乓球与中国特色菜的语篇中,涉及中华文化的内容仅是物名与菜名,如“乒乓球”“宫保鸡丁”“麻婆豆腐”等,并没有对这些内容展开细致介绍,更没有体现思想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因此类似语篇并不能较好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其次,在八年级的语篇中,大量篇幅展现了中国地理风貌、中华美食与文化精神的魅力,如黄果树瀑布、明长城、珠穆朗玛峰的壮景、云南过桥米线的美味、花木兰、愚公与孙悟空的勇敢且坚毅的精神品质等,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由此可见,该年段开始注重中国文化传承传播意识和中国精神的培养。但是,笔者认为“Hometown feelings”的语篇设置仍有待商榷。文章的设置还需要结合城乡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与父母工作环境进行考虑,在城市就读的学生,家庭经济背景一般较好,父母大多在家乡上班,因此很难体会到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多年的工作者对自己家乡的思念之情;而在乡镇就读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佳,父母会在其他城市进行工作,因此,他们往往更容易感同身受,理解语篇传达的思乡之情与隐含的中华文化。由此,在城市的教师需在课前多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创设情境,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拓展与深入,才能使在城市就读的学生体悟到文章所表达的浓浓的乡愁,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家国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最后,九年级的教材内容则侧重人文艺术与自我成长方面,如在Should I be allowed to make my own decisions?一文中,主人公刘宇表达了“I know my parents care about me...I think I should be allowed to make this choice myself.”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坚定自我想法,勇于追梦,并充分强调了在人生道路选择上自我决定的重要性。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值自我选择未来人生发展方向的时期,该类语篇能帮助他们明确自我想法,并坚持为之奋斗。
3. 中华文化融入插图情况分析
《2022版课标》围绕初中生解读图片的技能有明确指出,对于七八年级的学生,要求其能够根据图片理解图中内容,预测语篇的大概内容、故事的情节发展或结局和写出简单的文段传达信息;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要求其具备“为所给图表或自己创作的图片写出简单的说明”,“能结合图片、文字等提示信息,对语篇进行补充、续编或改变,语言需基本准确”等能力[5]。为了更好发扬中华文化,学生需要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用英语简单描述插图中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观察、理解与表达插图内容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环节。由此,插图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其选择至关重要。
通过表1 (注:表中图片皆选自人教版教材[6])可见,七至八年级教材插图的数量不断增多,这能帮助学生不断适应英语课程数量增多、难度逐渐增大的变化,维持对今后英语学习的兴趣。此外,丰富的插图还编排于导入与课后习题部分,这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活动的灵活开展,能极大地增强课堂的延展性与师生间的互动性。而随着学生年级的逐步升高,其认知水平亦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稳步过渡。因此,教材中直观插图的使用逐渐减少,转而增加了更为深入的语篇。这一转变不仅顺应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自然规律,还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思维平台,鼓励他们深入思考、挖掘并理解中外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丰富内涵。
在内容上,教材使用的插图主要涉及节日习俗、历史地理与人文艺术等方面;风格包括实物图、漫画图和描绘图。陈静学借插图在广告学中的功能,提出英语教材中的插图具有吸注、看读、诱导三大功能[7]。如图2,在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展示了四张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描绘图[6],旨在让学生观察图片中人物的服饰、动作等信息,说出相应故事的英语表达,这体现了插图的“看读”功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Table 1.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illustrations of PEP textbooks
表1. 中华文化融入人教版教材插图的情况
年级阶段 |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涉及内容 |
中国地图、中央广播电视台、七八十年代的个人照、乒乓球、唐诗宋词、长城、乡村孩子坐索道上学、熊猫、划龙舟、粽子…… |
黄果树瀑布、香港、天安门、故宫、北京胡同、花木兰、上海、汤圆、月饼、云南过桥米线、后羿射日…… |
龙舟比赛、春节、舞狮、云南傣族泼水节、嫦娥奔月、采茶、孔明灯、剪纸、陶泥、咸鸭蛋、二泉映月、筷子、毕业典礼…… |
插图示例 |
|
|
|
插图数量 |
11张 |
33张 |
16张 |
Figure 2. From Unit 6 of eighth grade Volume Ⅱ
图2. 选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然而,在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的视角下,当前教材中部分插图的应用较为局限,主要作为辅助图片孤立存在于连线习题、听力训练与阅读语篇中。尽管这些插图在一定程度上能辅助教师将教学过程直观化,并激发学生初步的学习兴趣,但其潜力远未得到充分挖掘。此外,由于缺乏明确的指导要求促使教师对插图进行深层次的文化解析与探讨,学生往往仅停留在对图像表层的浅显浏览,难以深入挖掘并汲取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与深刻寓意。因此,在教材编排与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对插图文化价值的重视,通过引导教师深入剖析插图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促进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4. 中华文化融入语言技能情况分析
在教材中,不少看图及讨论等活动融入了中华文化元素,为学生“用语言做事情”“用语言颂文化”提供了锻炼机会,帮助他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理解中华文化,从而进一步应用实践、迁移创新,运用所学解决复杂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传播中华文化。
Table 2.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to language skills in PEP textbooks
表2. 中华文化融入人教版教材语言技能的情况
年级 |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活动数量 |
72 |
58 |
68 |
活动举例 |
听 |
|
说 |
|
读 |
|
写 |
|
看 |
|
从数量上,七年级的语言技能练习数量最多,八年级的语言技能练习数量最少,但总体分布较均衡。通过对所呈现表2 (注:表中图片皆选自人教版教材[6])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在七年级教材中,上册主要通过听力训练、填空练习及匹配题等基础性题型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而下册逐渐设置了少量较为丰富的活动,如看图说话、故事讲述等口语表达活动;而在八九年级教材中则融入了较多的开放性、互动性强的活动,如造句、小组讨论、对话创编、问卷调查以及制作海报等创意任务。这些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内化,还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以实际运用语言的方式,模拟跨文化交流场景,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从形式上,教材中的活动展现出高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部分习题与语篇内容深度融合,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通过教师的深度剖析,实现对课堂知识体系的二次深化与拓展,进一步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其中特别是如对话、讨论及展示等开放性和创造性教材活动有效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勇于表达个人观点,并突破自我讲述中华文化故事或是跨越国界的文化故事,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综合应用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
然而,纵观整体教材中语言技能训练的活动,大部分仍以习题练习与课堂讨论为主,缺少中华文化元素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直接融入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5.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华文化融入路径建议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扮演着课程设计者的角色,还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重要指导者。教师是否具备传播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以及自身中华文化素养的深厚程度,直接决定了能否成功地将中华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之中,使之成为学生学习英语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基于对教材中语篇、插图与语言技能三方面的中华文化融入情况分析,围绕英语教师,提出两点可实践性的中华文化融入路径建议。
1) 深化内容融合,构建系统性文化教学体系。
在初中英语教材中,不仅要在现有的语篇、插图和语言技能训练中融入中华文化元素,更要注重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构建一套系统性、连贯性的文化教学体系。首先,教师可以进行主题单元设计,围绕中华文化的核心主题,如传统节日、历史故事、诗词歌赋与民间艺术等,设计专门的英语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内部,通过不同形式的语篇、多样化的插图以及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全方位展示该主题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其次,教师也可以跨学科整合,勇于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如历史、语文等教师。教师们共同开发跨学科教学资源和案例,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例如,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设计英语翻译与赏析活动。
2) 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文化体验与传播能力。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其文化体验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文化体验活动,如制作传统节日食品、学习书法绘画、参观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地等。活动后可要求学生用英语撰写体验报告或进行口头汇报,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其次,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围绕中华文化中的某一主题进行小组研究,如“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语表达与传播”“中国传统服饰的英语介绍与设计”等。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访谈专家等方式,完成研究报告或制作展示视频,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
教材、教师与学生构成了三个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要素,其中,教材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22年版课标》的颁布,为新时代英语教学绘制了清晰的蓝图,明确了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如何巧妙且恰当地在英语教材中融入中华文化,成为每一位英语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这不仅是对教学内容丰富性的拓展,更是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
基金项目
本文为绍兴文理学院研究生校级科研课题“中华文化融入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情况与实现路径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