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的图景扫描与应对路径
Picture Scanning and Response Path of Patriotic Education Empower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摘要: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性技术,已然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正在对教育行业和技术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人工智能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互赋能态势日趋显著,人工智能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的变革图景表现为:智能技术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数据支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空间释权。但同时也面临数据隐私安全、爱国主义教育离场等一系列挑战。为应对挑战,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厚植人文关怀底蕴,厘清技术伦理边界,坚守爱国主义教育的初心。
Abstrac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 a strategic technology of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change opportunities, has become a new focu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a new engin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having a significant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the mutual empower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patriotism edu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al picture of AI-enabled patriotism education is manifested as follow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provides data support and promotes the release of power for the patriotism education spa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I-enabled patriotism education is shown in the following pictur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provides data support for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promotes the release of rights in patriotism education space. However, it also faces a series of challenges such as data privacy and security, and patriotism education leaving the field.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se challenges, patriotic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hould cultivate humanistic care, clarify the ethical boundaries of technology, and adhere to the original intent of patriotic education.
文章引用:孟怡阳. 人工智能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的图景扫描与应对路径[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9): 493-49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9649

1. 引言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和基本任务,就是要科学判断时代的主要特征,深刻认识爱国主义教育发生的历史条件和重大变化。同时这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和根本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需更深刻地洞悉并重新认识爱国主义教育。即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新的实践形式的基础上,借助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等智能技术,探讨智能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机理、新范式等,从而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智能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从而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同时也能够促进人工智能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

2. 智能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境遇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是“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精神动能[1],也是引领人民齐心协力捍卫国家安全、凝心聚力实现伟大复兴的重大议题。作为“人类最伟大、最神奇的发明”之一,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教育世界。诚如学者所言,“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整个教育领域理论和实践系统的颠覆性创新”[2]。为人类教育的思维、结构和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质变[3]。唯有与人工智能协同共生方能在这一新教育世界中延绵持存。智能时代拥有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爱国主义的建设和教育模式的更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可以有效弥合爱国主义理论教学与爱国主义实践之间相脱节的现象,进而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智能技术融入生产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同时,唯有坚信不偏离主流价值观,才能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有效规避人工智能在人与机器之间的应用和伦理风险,才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构建线上线下同心圆”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建设,助力爱国主义事业发展[4]

3. 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作为科技革命的关键驱动力,不仅丰富了网络空间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分布模式,而且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技术杠杆。利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实现数字化教学,已成为全球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一大特点[5]。基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人工智能推动教育的变革必将推动智能时代新爱国主义教育呈现新的图景。

3.1. 人工智能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的机遇

1) 智能技术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数据支持

准确了解目标群体的水平和发展状况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起点[6]。从工具理性角度看,智能技术影响着教育对象的认知过程。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和史蒂夫·伍尔加(Steve Woolgar)说:“从一开始,观察者们就对如此少量的大脑提取物却需要如此多的设备感到震惊”[7]。人工智能赋能爱国主义教育,充盈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识内容,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人工智能可以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情况以及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充盈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利用数据分析和信息集成技术处理信息,充分获取与国家现实情况、国家和人民的历史情况、传统优秀文化遗产现状相关的海量信息,利用数据分析和整合技术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8]

2) 智能技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空间释权

在智能时代,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应用,学校德育的空间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德育的学习场景由过去的单一的学校教学变成了多种德育学习场景并存。所谓“智慧学习空间”,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为基础,基于不同类型的智能设备和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领域的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教育方式变革和生态转型,为新技术提供支撑[9]。爱国主义教育可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智能技术,创造虚实结合、人机交互、实时共享、身临其境的德育学习新体验,克服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因客观物理场域而带来的局限性。这样,全景式、多维度、交互式、沉浸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新场景就应运而生,有助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向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物理空间与意识形态空间、社会空间与个人空间延伸。

3) 智能技术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准性

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人工智能赋能爱国主义教育呈现多种样态。由于目标群体在观念、能力和需求上的差异,很难提供正确的爱国主义教育工具,但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如算法推荐、专家系统和数据整合,可以有效地传递准确的教育信息。大多数虚拟空间的表征都是情境化的,它利于一系列智能技术工具,为各种学习对象创建丰富多彩、另类伦理的学习情景和学习环境,学习者自由选择培养爱国主义品格和行为,并具备适当的爱国主义品质。在各种技术的支持下,优质学习空间越来越重视内部要素多维度的互动,即人、技术、环境和思维这四个要素作为重要的媒介相互作用,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生成做出重要贡献。

3.2. 人工智能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如大数据、物联网、图像处理以及深度神经网络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应用上的“技术鸿沟”明显缩短。智能技术进入发展的新时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并对人们的爱国主义认知与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给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1) 数据分析技术引发信息安全问题

随着数据分析技术与智能决策系统的迅速发展,在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的同时,也给受教育者带来了数据泄露的风险。智能学习系统的成功取决于数据智能[10]。然而,旨在优化学习的智能辅助技术却成了教育者监控学生的工具,导致学习世界变得冷漠,学习生活失去真实性[10]。智能学习系统中存储的各种与教师和学习者相关的数据大多是个人信息,存储和不当使用这些信息会诱发数据伦理问题。

数据伦理涉及“对数据的价值判断和使用数据的道德棱镜,衡量数据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准则,特别是在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和数据使用中产生的问题”[11]。首先,大数据技术安全危机四伏。其次,大数据技术对教育行为的过度量化。如果爱国主义教育的人文生态被人工智能技术过度破坏,师生的整个行为、学习和工作状态都被量化,则会导致教育缺乏人性和灵性[10]。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价值和重要性在于促进人的“灵性”和“自然性”发展,更加人性化而非物化[2]。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思维方式,但与此同时,它也导致了对教育对象的理解仅仅建立在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较少关注爱国主义教育本身的规律。由是观之,用技术代替思考,用数据代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导变成了技术,而不是人本身[6]

2) 智能技术诱发离身的爱国主义教育

智能技术对数据的采集是机械的,而对教育对象的感知是个性的、生动的。不同的情景会引起教育对象不同的行为反应,有些不端行为可能会被刻意隐瞒,或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6]。通过收集信息,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也没有直接参与监督目标群体的行为。即智能技术提供的数据和信息不能用来直接分析学生行为的原因,提供实时指导和干预,以实现教育目标[6]。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的离场使其与教育对象隔离开来,这使得工作者无法记录教育对象的长期发展情况,既无法跟踪其的积极变化,亦无法及时监控教育对象的失范行为。教育对象的失范行为成为德育过程中的“黑匣子”,无法解构其产生过程,也无法有针对性地干预失范案件,从而引发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问题。

同时,智能技术的进步推动网课的蓬勃发展,但是由于教师与学生的时空隔离,将导致教育双方“共情”缺失,教学目标缺少针对性。在这种情况下,将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简化为爱国主义知识的获取,学生只能识别和记忆知识,而不能亲身经历,这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经验的重要性,以及身体互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整个教学过程变得静态和单向,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主观互动,并不能引发真正的内在爱国主义冲突和爱国主义情感体验[12]。这种方法本质上是一种“人对物”的方法,“目中无人”必然导致“人学空场”,爱国主义教育的本真诉求难以实现。

4. 人工智能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路径

置身于智能时代,“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工智能应有的教育价值,正确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和限制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13]。据此,智能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厚植人文关怀底蕴,重视人的价值;厘清学校德育的技术伦理边界,审视未来爱国主义教育的技术异化,坚守其应然价值立场,坚守爱国主义教育的初心。

4.1. 避“冷”及“暖”,厚植人文情感

首先,要减少工具理性的“冷”,增强人文情感的“暖”。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够更容易地使用技术、体验生活,这种情况下,工具理性的功能被无限扩大,甚至超越了价值理性。但是,爱国主义教育与其他实践领域不同,若一味地追求利用技术忽略生命的情感和温度,那么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价值和基础性地位将被动摇。因此,在运用人工智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时候,教育者要以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理性思维为基础,不断倾注人文情感和关怀,不断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价值,不断增加情感性的交流、分享性的沟通,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为科技注入“情感”与“温度”,防止“只看科技不看人”、“只看数据不看人”等工具理性偏颇,解决“冷”科技与“暖”情感的关系问题,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持续发展,促进人性的丰富与完善。

4.2. “道”“器”相济,厘清爱国主义教育的技术伦理边界

智能技术作为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其“器用”价值的发挥内隐“合道”之逻辑,而“合道”逻辑也呼唤智能技术“器用”价值的支持[14]。只有二者相结合,方能实现“道器融合相济”。应以“适合”作为智能技术选择的准入边界。由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广泛、实践性、情境性较强,其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在“生命尺度”的关照下,爱国主义教育中智能技术的准入需要“适合”个体生命的发展,一方面,选择的智能技术应能适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其道德情感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智能技术的应用应契合教育者的所传授的教育内容,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精准提升道德课堂教育效率,使得教育双方能够更好的投入爱国主义实践。

4.3. “本”“末”兼顾,坚守爱国主义教育的初心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与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现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形态也在发生着改变,爱国主义教育被赋予了更加广泛的内涵,要保持与社会时代的与时俱进。然而,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而言,无论是传统的教育模式还是技术的准入,始终要坚守育人向善的本质。因此,面对复杂的道德教育特点,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就要遵循“本”“末”兼顾原则,即以大众所认可的爱国主义价值观为主要内容,辅之必要的虚拟爱国主义实践等,从而充分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成为能够与机器协调合作并且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

要创设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造多个增强爱国主义体验的实验室,开展面向未来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同时,结合不同学生特点,为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提供个性化的空间。此外,也要统筹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可提升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社会场所,创建更多的道德教育基地,在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在现代技术的学习实践中,增强学生爱国主义体验,从而切实促进学生的发展。

5. 结语

随着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出台,以及国家政策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未来爱国主义教育必将走向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因此,我们要抓住人工智能在爱国主义领域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实现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重塑、理念重组、模式重构,逐步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的爱国主义教育新生态,构建智慧化、系统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教育体系,支撑引领爱国主义教育现代化发展,走好人工智能与爱国主义教育“未来的路”,助推人机共融、人机和谐的“爱国主义实践共同体”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1).
[2] 刘进. 教育人工智能研究应超越教育技术范畴[J]. 重庆高教研究, 2023, 11(1): 39-45.
[3] 龙宝新.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及其走向[J]. 南京社会科学, 2023(3): 123-133.
[4] 任志锋. 人工智能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变革与应对[J]. 教学与研究, 2021(4): 55-62.
[5] 焦建利. ChatGPT助推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时代学什么与怎么教[J]. 中国远程教育, 2023, 43(4): 16-23.
[6] 袁文娟. 工具理性的超越: 大数据技术背景下高校德育的三重变革及其应对策略[J]. 高教探索, 2022(6): 118-123.
[7] 布鲁诺·拉图尔, 史蒂夫·伍尔加. 实验室生活: 科学事实的构建过程[M]. 张霖, 刁小英, 译.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4: 254.
[8] 杨正梅. 人工智能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5): 139-145.
[9] 张晓婧, 丁明玉. 人工智能时代的道德教育: 机遇、挑战与对策[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2): 119-126.
[10] 王晓敏, 刘婵娟.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伦理省思[J]. 江苏社会科学, 2023(2): 68-77.
[11] 冯建军. 网络公民教育: 智能时代道德教育的新要求[J]. 伦理学研究, 2022(3): 1-9.
[12] 杨静. 从“离身”到“具身”: 学校德育的困境与转向[J]. 教育探索, 2021(1): 52-56.
[13] 鹿星南. “变”与“不变”: 智能时代学校教育变革的图景扫描与价值坚守[J]. 当代教育科学, 2022(11): 20-27.
[14] 张家军, 闫君子. “道” “器”融合: 教师减负的技术旨归与实现路径[J]. 中国电化教育, 2022(12): 68-7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