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引领,产教融合”双驱动下材料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ivating System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Materials under the Dual-Dr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ance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DOI: 10.12677/ces.2024.12964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马德崇, 陈禹利, 贺国文, 杨泛明:湖南城市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湖南 益阳
关键词: 思政教育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融合Ideological Education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System Integration
摘要: 通过对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师资培养手段、以及多层级平台支撑条件的研究,构建了一个“思政引领、分层培养、全过程、多维度”的培养育人模式。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工程和实践类教学课程模块的设置,加大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构建以实践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全方位、多角度进行人才培养。进而实现思政引领“六位一体”的思创融合新路径,达到思创的深度融合。最后通过组织保障和评价体系的研究结果修订完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和保障机制,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双创能力。
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of different curriculum settings, different means of teacher training, and multi-level platform supporting conditions,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ance, the whole process, multi-dimensional, hierarchical training” training mode is constructed.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strengthens the setting of the course module of engineer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strengthens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constructs the course system with practice skills as the core, and emphasizes the training of practice skills, all-round, multi-angl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n to achie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dership of the “six in one” new ways of creative integration, creative integration to achieve a deep integration. Finally, through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organizational security and evaluation system, revise and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ystem, training mode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to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of double Innovation.
文章引用:马德崇, 陈禹利, 贺国文, 杨泛明. “思政引领,产教融合”双驱动下材料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9): 437-44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9641

1. 引言

时代的发展召唤我们要开启“双创”的主流,这就要求我国不仅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水平,更要在日常学习培养过程中,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发展中,要将思政教育与“双创”紧密结合,塑造具有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心理品质的大学生,确保在社会发展中思政教育的时代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1]-[3]。材料类专业是一门在实践中发展的学科,能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并缓解就业压力。因此造就执行力强、创新能力、风险意识和责任心强的双创人才队伍,是材料类专业必须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对于地方高校,在近年来的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和改革研究中,有了一定的成效和进步,但由于改革时间,制度保障和资金条件等限制,在教学方式、目标和资源上无法与老牌“双一流”高校相比,现有的材料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思创融合”不深入[4] [5]、培养目标与学校育人模式存在差距、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不强、政策措施不完善、评价体系不健全、支撑条件弱化和毕业生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材料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问题。因此,探讨材料类专业如何在“思政引领,产教融合”背景下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对于高校提升双创能力和办出专业特色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2. 材料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意义概述

2.1. 深化“思创融合”,确立思政领航地位

现有的思政教育多以说教的课堂教学为载体,而创新创业教育重在以实践实训为主要载体,载体的割裂导致思政融合不深入,思政领航地位不明显。一方面,枯燥的课堂说教难以通过实践教育触动心灵的深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6]。另一方面,结果导向和价值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又制约着价值的践行,难以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失去了教育的初心。因此,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能深度挖掘材料实践类和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思政引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塑造和培育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政治素养等。同时融合校内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和校外产学研合作实训基地,聘请企业技术与管理专家任企业导师,实现思创融合、产教兼容、校企互通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2. 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应遵循多方意见,邀请不同身份类型的主体参与制定。过程中适度调整,并建立相应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培养形式,进行综合化的培养。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学校层次、当地经济发展等客观条件,进行思想革新与精准定位[7]。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素质,服务国家及地方产业发展,将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同国家和区域的发展有机结合,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快一流学科建设,培养出一流人才和产出一流成果。

2.3. 课程体系的崭新构思

打破原有学科壁垒,重组课程结构,将毕业要求的各项能力进行逐一分类分解,划分为若干课程模块,改变创业教育课程“单一、孤立”情况[8]。将相关学科课程置于同一模块下,同时各模块之间相互协作发力,从“教师会教什么课程”向“学生需要学习什么课程”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按照能力划分设置课程体系,每门课程都应体现其中的能力要求,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工程、实践类教学课程模块的设置,加大产教融合、校企间合作,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全方位、多角度进行人才培养,使学生从就业之路往创业之路上转变,为社会提供一定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2.4. 支撑条件的多级建设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促进校内外实践联动发力,打造课堂教学、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三级循环实践育人体系。同时地方高校建立质量保障和评价长效机制,跟踪并落实人才培养的各要素各环节,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 材料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以注重思政理念引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基本原则,结合材料实践促进理论发展、理论指导实践、再实践检验理论的学科特点,开展“思政引领,产教融合”双驱动下材料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思创融合”路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保障和评价体系研究。

在借鉴和吸收现有国内外理论成果的同时,以“思政引领、产教融合”双驱动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研究对象,确立技术路线图,设计调查问卷,获得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有关信息,数据经过处理后进行分析,以获得所需结果。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系统研究材料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创融合路径、育人模式、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构建“思政引领,产教融合”双驱动下的材料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通过案例分析,修订完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保障措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有力保障。相应技术路线如图1

3.1. 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中的思创融合研究,确立思政引领地位

3.1.1. 思创融合体制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而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

Figure 1. Technical route

1. 技术路线

高校发展的导向和动力。产教融合就是企业与学校联合培育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人才的供给质量。思创融合不是片面的形式主义和理念概述,而是经过长期实践与发展的演变。因此,实践教学中必须大力推行思政教育,将教育理念、国家人才战略与创新创业理念深度结合,优化与和完善思政融合机制。才能精准把握教育的宗旨,始终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生力军。首先,进行思政教育的启蒙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让学生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如思政示范课、名人、名师、名仕和先进行业技术等。通过不断消除传统模式、实现民族复兴和人生价值。其次,从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入手,基于思政教育特点和创新创业作用,从教育任务、目的、要求、方法和环境等方面开展学科整合,构建思创融合机制。最后,更要在日常学习培养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双创”的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塑造具有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心理品质的大学生,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3.1.2. 思创融合路径

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在培养方案制定、教学体系构建与顶层设计中充分体现思政的价值引领,研究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大纲、汇入案例、导入实践教学、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和师资队伍中,对培养学生探索求知、实事求是、批判创新的科研精神影响。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服务于创新创业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通过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家到学校进行沟通交流,增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信心,形成“敢创、会创、乐创”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思政引领的“六位一体”的思创融合新路径,达到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课程体系的崭新构思和教学方法的全面变革,正确引领学生成长成才[9],为高校和就业市场的衔接打下坚实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中的思创融合路径如图2所示。

Figure 2. Integr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creative thinking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2. 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中的思创融合路径

3.2. 材料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育人模式研究

基于对当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的调研及问题分析,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思政教育在双教育中的引领地位,构建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合并贯穿双创教育的全过程。

深入探索“政、行、企、校”多元协同的多样化合作育人模式,研究如何加强政府学校、院系、企业的良性互动,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开展真实场景与虚拟环境的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优化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对接材料产业的关键环节,加强协同平台上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10] [11]。围绕“课程设置、师资融合、平台搭建、学生”四个核心要素,研究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师资培养手段、以及多层级平台支撑条件,拟构建一个“思政引领、分层培养、全过程、多维度”的培养育人模式,具体见图3

Figure 3. Education model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ies

3.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育人模式

3.3. 材料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

围绕地方支柱性产业设置课程如何选择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及如何嵌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需求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材料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如何高度融合与结构优化。打破原有学科壁垒,重组课程结构,将毕业要求的各项能力进行逐一分类分解,划分为若干课程模块,改变创业教育课程“单一、孤立”情况。运用教学等现代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和打造三级实践育人体系,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工程、实践类教学课程模块的设置,加大产教融合、校企间合作,构建以实践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12],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全方位、多角度进行人才培养,提升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材料专业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如图4所示。第一,对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程。通过讲授的方式来普及思政和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激发创业动力,形成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的思创融合课程体系。第二,结合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和相关创业活动,技能竞赛等的实践课,以亲身实践的方式达到“以教促赛,以赛促训,以训促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第三,通过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会议、论坛、社团和技能培训等隐性课程,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同时结合本专业的特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综合素养。

Figure 4.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ies

4.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

3.4.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保障机制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设计与实施的组织保障研究;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学分制度研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等的激励制度研究;教师定期去企业培训、选聘富有创新创业实战经验和能力的企业教师当兼职教师的实施办法;通过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等途径为学生搭建社会实验室、创新创业基地,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的财力物力及制度保障研究[13]

3.5.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研究

从创新理念、知识结构、工程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四个要素评价“思政引领,产教融合”双驱动下材料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进一步研究了每一个要素的构成子要素;研究评价创新创业能力各要素的权重;研究测评方法;选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象——材料类专业学生为评价对象,研究通过评价结果如何修订完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保障措施。

3.6. 案例分析:湖南某高校材料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3.6.1. 案例研究目的

整体来说,作为地方高校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产教融合的合力较少、深度不足。主要是校企育人过程中的教育导向不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考核评级体系不健全、管理机构不健全等。因此,通过树立校企合作育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推进教育考评体系建设和大力推进教育管理机构建设,构建“思政引领,产教融合”双驱动下的材料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为高效率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

3.6.2. 材料专业简介

材料专业是一个以技术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案例中有很好的典型性。该专业坚持以高质量本科教育为主体,结合地域优势和学校特色。具备坚实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进一步深造的科研条件。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和科教深度融合、以科研促教学,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旨在培养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材料行业发展,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人才。

3.6.3. 案例研究内容

第一,在共同价值追求方面,材料专业教师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每学期召开2次师德师风研讨会,组织“课程思政”优秀教案评比和“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教学中润物无声融入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实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同时学生在企业实践中,企业依据自身的特点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角度,多途径参与教学设计、实习实训、课后考核,把自己当作教育主体来看待,一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师资队伍建设,引入了10余名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组建了实力较强的“双师型”队伍,“双师型”教师比例90%,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业到基层锻炼、读博和访学等,近10余名青年教师参加了工程实践锻炼和访学,提升了青年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与工程实践和实践教学能力。第三,推进教育考评体系和教育管理机构建设,开展多元化的考评方式,通过自评–企业评价–亲友评价–系室评价和学校考评等方式,而且还要注重考评的科学化。同时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在产教融合中工作手软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产教融合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构,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

3.6.4. 案例研究意义

从校企的共同价值追求、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考评体系以及管理机构的建设入手,把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落实到产教融合的全过程,确立了思政的引领地位,培育了高素质综合性创新创业人才。对开设材料类专业的其他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对于湖南高校的其他工科专业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作用,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

4. 结束语

系统开展了“思政引领,产教融合”双驱动下的材料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实现了以下目标:1) 基于“思政引领、产教融合”的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材料类专业特色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形成以“思政教育为引领、产教融合为牵引”的全员、全程、全方位材料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育人模式。2) 从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课程体系的崭新构思和支撑条件的多级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大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和人才质量。3) 通过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重能力培养、多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有效的组织、制度、师资、经费等保障措施,健全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机制,实现材料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为培养具有多元知识结构、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保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和实践范例。

基金项目

项目来源:202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22-0986):“思政引领,产教融合”双驱动下的材料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海波. 课程思政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2): 86.
[2] 贺冬琴.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工商大学, 2017.
[3] 顾茜茜. 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路径的探讨[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0(5): 151-153.
[4] 丁雷. 如何通过思政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 汉字文化, 2020(6): 146-148.
[5] 马德崇, 贺国文.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以及优化对策研究[J]. 读与写(上旬), 2022(4): 143-144.
[6] 朱苗, 王文靖, 刘欣瑶. 新文科背景下“思创融合”的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 45(16): 238-240.
[7] 李海丰, 刘峰, 朱秀芳, 王越, 任伊锦. 行业特色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 7(9): 142-144+167.
[8] 高丽, 崔满, 陈思, 吴峰华, 尹竞瑶.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1): 86-9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1016
[9] 史娟, 李江, 李少荣, 田光辉. 课程思政引领地方高校研究生高等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5): 1197-1203.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5184
[10] 徐源廷, 赵伟锋, 木肖玉, 魏强, 刘晓玲, 钱祉祺, 冉蓉, 赵长生. 新工科背景下高分子材料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 高分子通报, 2022(4): 89-93.
[11] 张兴辉, 师海雄, 李姗姗, 牛腾, 姜立萍. “产学研”助推材料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探索[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36(2): 112-116.
[12] 戴时雨, 齐鹏远, 王刚.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高分子化学课程为例[J]. 山东化工, 2021, 50(3): 182-183.
[13] 吕珺, 程继贵, 鲁颖炜.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校企合作”材料类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9, 6(A0):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