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资源普查的贵州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
Regional Tourism Economic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Guizhou Province Based on Tourism Resources Census
DOI: 10.12677/sd.2024.149261, PDF, HTML, XML,   
作者: 吴思艳: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区域旅游经济差异贵州省旅游资源普查Regional Tourism Economic Disparities Guizhou Province Census of Tourism Resources
摘要: 本文基于贵州省各区域旅游资源普查情况,综合运用聚类分析法、标准差、变异系数、OLS回归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对2019年贵州省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发现,一是贵州省各区域旅游景区数量、旅游业收入大量增大,同时各区域旅游资源相似性极高;二是区域间旅游业收入标准差值和相对系数值差异均较大;三是影响贵州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公路里程、人均GDP、城市化率、3A以上旅游景点数,公路里程对贵州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影响最大,3A以上旅游景点数影响最小。
Abstract: Based on the census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various regions of Guizhou Province,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use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cluster analysis, standard deviation,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L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other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Guizhou Province in 2019.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 the number of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tourism income in various regions of Guizhou Province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similarity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various regions is extremely high. Second, there are large differences in the standard deviation and relative coefficient of tourism income between regions. Thir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gional tourism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Guizhou Province mainly include highway mileage, per capita GDP, urbanization rate, and the number of tourist attractions above 3A. Highway mileage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regional tourism economic difference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the number of tourist attractions above 3A has the least impact.
文章引用:吴思艳. 基于旅游资源普查的贵州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J]. 可持续发展, 2024, 14(9): 2279-2287. https://doi.org/10.12677/sd.2024.149261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实现了空前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当代旅游业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区域旅游的活跃性极高[1],关于区域旅游,即以区域为单位,依托于中心城市,挖掘当地文化和环境特色,推动当地经济发展[2]。从国内外研究主题来看,第一,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因素,包括区域合作[3]、交通运输[4]、数字经济[5]等;第二,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动力机制[6] [7];第三,旅游业及旅游经济具有区域性[8]、区域旅游合作打破市场割据,促进旅游基础设施跨地区共享[9];第四,旅游合作方式:信息和数据共享、比较研究、技术援助等[10]。从研究方法来看,一是区域旅游研究相关方法多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11],二是利用核密度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最邻近点指数、标准差椭圆、聚类分析、变异系数、标准差等方法分析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特征、经济差异、旅游主题等[12] [13];三是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分异驱动因子[14]。国内外学者虽对区域旅游研究重点不同,但反映了区域旅游的重要性及研究的可持续性。截至2019年,贵州省旅游业在国家及省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下蓬勃发展,不仅旅游产业总收入跃居全国第3位,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增至11.6% [15],而且开发大量区域旅游资源,既有新颖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有历史悠久的长征文化,黄果树瀑布、遵义会议旧址、贵州茅台镇等景区[16],成为驱动贵州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17]

通过国内外文献梳理发现,虽然已有部分研究从不同角度、方法对区域旅游进行探索,但关于贵州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索仍然较少。许多学者认为,关于旅游业空间增长及经济均衡发展应当引起学界的重视[18]-[20]。基于此,本文对贵州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文中的“区域”即贵州省辖区内的六市三州。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省会贵阳市。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共有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贵州省地处西南内陆地区腹地,是西南地区交通枢纽,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21],如图1所示。

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底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16)1600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ure 1. Overview of the study area

1. 研究区概况图

2.2. 数据来源

本文以贵州省六市三州作为贵州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对象,本文所用的相关数据全部来自于2010~2019年的《贵州省统计年鉴》《贵州省宏观经济数据》,贵州省2010~2019年六市三州《统计年鉴》《贵州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名录》以及星级饭店名录。

2.3. 研究方法

2.3.1. 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是数理统计多元分析方法之一,即用数学定量地确定样品的亲疏关系,从而客观地分型划类。本文采用聚类分析评价方法,其基本步骤[22]如下:

(1) 选择样品聚类因子;

(2) 统计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x ij = x ij x j σ j ( i=1,2,,n;j=1,2,,m )

(3) 算出衡量被分类的对象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rij,从而确定相似关系矩阵R

R=[ π 11 π 12 π x π 21 π 22 π x γ π1 γ π2 γ πx ]

其中n为分类对象的个数。

(4) 计算模糊等价关系R,使 R R 2 R 2k =R

(5) 对模糊等价关系R用不同的λ水平截集,进行聚类;

2.3.2. 标准差法

标准差是衡量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程度,可表示为:

D S = i=1 n ( x i x ¯ ) 2 /n

式中, D S 表示贵州省各州市标准差,n表示贵州省各州市总年份, x i 为各州市某年份对应的旅游业收入, x ¯ 为贵州省各州市旅游业收入平均值。

2.3.3. 变异系数法

变异系数是衡量区域旅游发展水平高低的相对离散程度,即区域旅游经济的相对差异程度,变异系数是标准差和平均数的比值,可表示为:

V c = D S / x ¯

式中, V c 表示贵州省各州市变异系数, D S 表示贵州省各州市标准差, x ¯ 为贵州省各州市旅游业收入平均值。

2.3.4. OLS回归分析

本文基于OLS模型,对贵州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与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模型如下:

Y= β 0 + β 1 X 1 + β 2 X 2 ++ β m X m +ε

式中,Y为因变量, X 1 , X 2 ,, X m 是自变量, ε 为随机误差项, β 0 为回归截距, β 1 , β 2 ,, β m 为回归系数。

3. 贵州省区域旅游发展情况分析

3.1. 旅游景区概述

3.1.1. 贵州省旅游景区总体概述

截至2019年,贵州省旅游景区整体发展情况良好,目前有416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6家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117家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231家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从2010年到2019年国家A级景区共增加了367家,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量从2010年的50.01万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161.31万人次;2019年的旅游业总收入为12296.03亿元,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为1052.64亿元,从2010年到2019年旅游业总收入翻了11番[23]

3.1.2. 各州市旅游景区情况概述

截至2019年,贵州省各州市国家3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遵义市旅游景区数量最多,安顺市5A级景区数量最多,六盘水市旅游景区数量最少,由此可以看出,即使贵州省的旅游业从2010年到2019年间整体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区域间的旅游业发展还存在差距。

3.2. 区域旅游差异性分析

3.2.1. 区域旅游资源差异性分析

基于聚类分析法[24]对贵州省各州市2010到2019年间3A以上的旅游景区按照旅游资源种类进行聚类,得到区域旅游资源聚类表,如表2所示,有助于进行区域旅游资源差异性分析。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3A-level or above scenic spots in 2019 by prefecture and city

1. 各州市2019年国家3A级以上景区分布情况

州/市

3A景区(个)

4A景区(个)

5A景区(个)

贵阳市

7

22

1

六盘水

11

11

0

毕节市

28

12

1

遵义市

144

28

0

黔南州

39

7

1

黔西南州

24

10

0

黔东南州

51

14

1

铜仁市

11

11

1

安顺市

19

20

2

Table 2. Clusters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each prefecture and city

2. 各州市旅游资源聚类表

州/市

主题

州/市

主题

遵义市

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康养度假、生态旅游

黔南州

文化旅游、乡村旅游、
民族文化旅游 + 扶贫、乡村旅游 + 扶贫、
研学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
科技娱乐旅游

贵阳市

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
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娱乐旅游

黔东南州

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 + 扶贫、
康养度假、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
生态娱乐旅游

安顺市

乡村旅游、民族文化旅游、文化旅游、
休闲旅游、康养度假、旅游商品、
红色文化旅游

黔西南州

休闲度假、康养度假、
生态乡村旅游 + 扶贫、民族文化旅游

铜仁市

文化旅游、乡村旅游 + 扶贫、休闲度假、
农园体验、生态娱乐旅游

六盘水市

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康养休闲度假、
生态娱乐旅游

毕节市

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生态游园、
农业观光园区 + N旅游、花海鹤乡、
红色文化旅游

上述结果表示:① 各州市综合自然类旅游资源、民族 + 文化类旅游资源、乡村类旅游资源较多,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主要集聚于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市,其余各州市无红色文化类旅游资源。② 自然类旅游资源数量远大于人文类旅游资源,即区域间旅游资源共性集聚度增加。总体而言,2016年贵州省进行旅游资源普查后,各州市旅游资源种类增多,但是区域间旅游资源共性较大,区域间旅游资源种类缺乏独特性,影响区域间的正近邻效应[24]

3.2.2. 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性分析

基于各区域间旅游业收入,如表3所示,使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法,对各州市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性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表3可以看出,贵州省各州市旅游业收入整体呈增长的态势,截至2019年,贵阳市、遵义市旅游业收入最高,六盘水市最低,即区域之间旅游业收入差距较大。

Table 3. Tourism revenue of each prefecture and city, 2010~2019 (Unit: 100 million yuan)

3. 各州市2010~2019年间旅游业收入(单位:亿元)

州/市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贵阳市

424.24

612.37

602.70

728.66

874.39

1040.53

1389.51

1871.95

2456.56

3098.79

黔东南州

105.87

187.29

198.5

254.48

314.79

387.19

553.68

777.75

937.23

1212.13

黔西南州

30.18

47.69

67.99

89.54

112.01

140.12

226.21

342.50

509.01

732.41

安顺市

63.69

187.32

195.04

249.07

306.26

377

543.96

764.67

1035.41

1343.96

六盘水市

10.61

30.89

30.89

44.36

57.27

73.82

124.65

200.49

301.06

400.51

毕节市

101.1

153.54

162.96

207.61

255.57

312.6

444.46

641.71

937

1107

铜仁市

60.19

112.73

158.8

157.07

194.48

240.18

347.30

517.93

743.97

743.97

遵义市

140.83

240.77

311.95

358.99

444.43

547.09

792.73

1151.8

1557.2

2106.3

黔南州

129.4

173.39

225.41

286.27

349.25

422.59

603.04

855.23

1066.54

1315.29

Figure 2. Regional standard deviation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from 2010 to 2019

2. 2010~2019年区域标准差、变异系数

截至2019年,各州市间表示绝对差异的标准差值差异较大,贵阳市标准差值为894.94,遵义市为646.51,六盘水市为132.10;各州市间表示相对差异的变异系数值差异较大,贵阳市变异系数值为0.68,黔西南州为1.01,六盘水市为1.04,变异系数值越大,说明组内数据差异性较大,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在2016年,贵州省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了大普查,之后贵州省加大对各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在2016年后旅游业收入快速增加,即贵州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极不均衡。

4. 贵州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指标选取

区域旅游发展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选取公路里程、人均GDP、城市化率、3A以上旅游景点数等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选取2019年贵州省各市州旅游业收入为被解释变量,具体解释变量及定义见表4

Table 4. Selection and definition of explanatory variable indicators

4. 解释变量指标选取及定义

解释变量

定义与解释

区域旅游基础设施

公路里程(公里)

选取各州市公路里程(包括高速公路里程)
作为旅游基础设施的代理变量。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GDP (亿元)

选取各州市人均GDP。

区域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率(%)

本文采用各州市非农人口/总人口来衡量。

旅游资源禀赋

3A以上旅游景点数

选取各州市3A以上旅游景区。

4.2. 回归结果分析

将影响因素与因变量导入Stata17中,进行OLS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Table 5.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gional tourism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Guizhou Province in 2019

5. 2019年贵州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年份

变量

系数

P值

T值

标准误

2019年

公路里程(公里)

0.988***

0.000

5.52

0.179

2019年

人均GDP (亿元)

0.481***

0.000

4.05

0.119

2019年

城市化率(%)

0.445*

0.012

2.67

0.166

2019年

3A以上旅游景点数

0.140*

0.027

2.33

0.060

***在0.01水平上显著;**在0.05水平上显著;*在0.1水平上显著。

(1) 公路里程回归系数最大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其对贵州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影响最大,即游客对旅游目的地交通通达度敏感度较高,游客跨区域流动需要强有力交通支撑,2010~2019年,进入贵州省各区域游客大多选择到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区域,不仅利于在该区域内出行于景区与居住地,也利于到邻近区域旅游。2019年5月贵州省初步实现村村通公路,全省各区域公路里程数快速增长,各区域旅游业收入也快速增长。

(2) 人均GDP回归系数第二大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其对贵州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影响第二大,即旅游活动的开展与区域经济实力相关性较大,因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能促进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促进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例如贵阳市、遵义市、黔南州不仅人均GDP高,旅游业收入水平也较高。

(3) 城市化率回归系数第三大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其对贵州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影响第三大,即城市化率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相关性,城市化通过作用于区域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区域经济水平,间接地对区域旅游经济产生正向影响,城市化率越高的区域,区域旅游经济越发达,例如贵阳市、遵义市城市化率较高,旅游业收入水平也较高。

(4) 3A以上旅游景点数回归系数最小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其对贵州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影响最小,即区域旅游业发展强弱与区域旅游景点数存在正相关性,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2016年贵州省各区域进行旅游资源普查后,加大各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景区数量迅速增加,促进区域旅游收入增加。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本文通过聚类分析、标准差、变异系数、OLS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贵州省区域旅游发展情况、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截至2019年,贵州省各区域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加,各区域旅游业收入增加,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区域间多数旅游资源相似性极高,红色旅游资源区域性较强,区域旅游经济收入呈不均衡现象,即贵阳市及其周边城市旅游业收入较高。

(2) 各区域间旅游业收入的标准差值、变异系数值差异均较大,表示其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较大,即贵州省区域旅游经济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特点。

(3) 通过对贵州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公路里程、人均GDP、城市化率、3A以上旅游景点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其对贵州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有影响,通过各变量回归系数发现,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分别为公路里程、人均GDP、城市化率、3A以上旅游景点数。

5.2. 启示

(1) 加强区域间旅游合作

区域合作,既可降低旅游业发展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5],还可减弱区域旅游资源相似性的特征,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等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区域,可向其余区域提供技术和经验、经济等帮助,缩小区域旅游经济差异。

(2) 注重区域旅游资源独特性开发

贵州省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少数民族文化,对其大力进行旅游资源的挖掘,突显各区域民族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比如黔东南州的千户苗寨,黔西南州的万峰林,贵阳市的避暑景区等,促进各区域旅游资源能因地制宜发展。

(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贵州省地势险峻陡峭,山谷相间,其交通发展速度相较于沿海城市一直较为缓慢,对于各行各业发展带来较高的成本,同时贵州省区域间交通通达性具有差异性,影响到游客旅游体验度,所以各区域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 林洪岱. 国际旅游的区域性[J]. 中国社会科学, 1983(6): 91-108.
[2] 朱茀华. 小议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绩效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市场, 2024(20): 33-36.
[3] 冯婉怡, 张珊, 舒伯阳, 等. 旅游合作对区域旅游一体化共生的影响——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 经济地理, 2024, 44(2): 208-218.
[4] 赵盼盼, 吕文佼, 杨崇美, 等. 区域交通运输发展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以华南地区为例[J]. 商展经济, 2024(5): 54-58.
[5] 魏敏, 魏海湘, 许锐. 数字经济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23, 38(4): 59-70.
[6] 阮文奇. 区域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动力机制与溢出效应[D]: [博士学位论文]. 泉州: 华侨大学, 2019.
[7] 魏敏. 中国旅游产业区域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11): 89-101.
[8] 孙尚清. 关于第八个五年计划的片断思考[J]. 商业经济研究, 1990(8): 12-16.
[9] 王雷亭, 潘华丽, 崔凤军.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进展综述[J]. 泰山学院学报, 2003(5): 92-96.
[10] WTCF. 2022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亚太区域旅游会议在线上召开[EB/OL]. 2022-05-27.
https://cn.wtcf.org.cn/20220527/c8d8a06d-7a7f-db1d-4e8d-a1c7ff682e49.html, 2024-08-03.
[11] Sessa, A. (1988) The Science of System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5, 219-235.
https://doi.org/10.1016/0160-7383(88)90084-9
[12] 樊念, 韩荣培, 梁坤. 贵州省乡村旅游村寨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地理特征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 2021, 30(6): 1308-1319.
[13] 吴儒练.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测度、演化及空间效应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 2022.
[14] 丘甜, 陈白璧, 李宝银. 大武夷旅游圈乡村旅游点空间特征及其优化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2): 91-99.
[15] 央广网. 贵州旅游总收入连续四年年均增长30%以上2019年跃居全国第3位[EB/OL]. 2020-12-1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677890728335590, 2024-08-02.
[16] 杨进波. 旅游业发展对贵州省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分析[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1(6): 53-57.
[17] 周智雅. 贵州山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究——以喀斯特地区为例[J]. 旅游纵览, 2023(15): 194-196.
[18] 王樊, 王艺. 数字鸿沟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均衡发展的机理及对策[J]. 社会科学家, 2023(6): 35-40.
[19] 王婷. 我国区域旅游非均衡性与耦合协调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秦皇岛: 燕山大学, 2012.
[20] 许先普, 陈天鑫. 旅游消费、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均衡发展[J]. 消费经济, 2019, 35(2): 25-33.
[21] 百度百科. 贵州省[EB/OL]. 2024-05-29.
https://baike.baidu.com/item/贵, 2024-08-21.
[22] 徐克学. 生物数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23] 周琦, 张世俊, 杨兵, 等. 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实施背景、技术要求与主要成果及意义[J]. 贵州地质, 2018, 35(2): 145-152.
[24] 王茂强, 杨龙, 殷红梅. 贵州省旅游资源独特性和共性聚类分析[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3(2): 92-96.
[25] 董晓英. 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秦巴山扶贫区域乡村旅游扶贫路径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60(4): 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