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树人理念下的环境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Teaching under the Concept of Adhering to the Moral Education
DOI: 10.12677/ve.2024.13523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谢 俊, 谢一槐, 彭琬璐*: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朱元超:长沙锄禾展示展览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曾育松:中山建总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广东 中山
关键词: 立德树人环境设计教学改革Mo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Design Teaching Reform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探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要求,结合西安百年奋斗历程展示馆、侗族红军楼数字展示馆、青年毛泽东与一师纪念馆等具体案例,提出在环境设计教学中开展沉浸式教学、混合式教学、实践式教学与立德树人理念相融合的教学改革新思路;探索开展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估的创新方法。通过教学实践反馈,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社会价值。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fundamental issu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and combining specific examples such as the Xi’an Centennial Struggle Exhibition Hall, the Dong Red Army Building Digital Exhibition Hall, and the Youth Mao Zedong and First Division Memorial Hall, proposes a new teaching reform approach that integrates immersive teaching, blended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in environmental design teaching, and explores innovative methods for developing curriculum system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s.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feedback, the effect is good and has good social value.
文章引用:谢俊, 朱元超, 曾育松, 谢一槐, 彭琬璐. 坚持立德树人理念下的环境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J]. 职业教育发展, 2024, 13(5): 1510-1516.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5237

1. 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

“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一个“根本问题”[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大学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问题。他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中国的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2]。回顾百年历史,归根于近代教育兴起,培养出一代代立志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才从根本上改变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3]

2024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考察时,再次重点强调高校办学要“用好红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4]

2.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内涵与专业表达

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立德树人。立足“双一流”建设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高等学府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基石,是进一步落实“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重要方向。而以环境设计为代表的新一轮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更加需要深刻领悟“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

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可以理解为“大德、公德、私德”组成了新时代的“德”。其中,大德是事关国家繁荣发展大局的德,公德是关乎社会稳定和谐的德,私德是关于个体道德品质的德。因此,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要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中的“德”,既包含中华传统美德所倡导的个人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公德,又包含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治体制的“政治道德”。而“立德树人”中的“人”,既包含社会主义公民意义上的“社会人”,又包含成为坚定理想信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人”。

基于文献研究与实际调查,发现开设有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在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突出现象:对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深刻内涵认识不足,理解不深。部分教师仅仅局限于传统德育中的“德”育,强调个人道德,忽略政治道德。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了职业道德教育,却忽略了政治引领。部分教师注重专业技能教育,完全忽视“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育。导致培养的部分学生出现价值观混乱、政治站位不高、设计作品浮夸等问题。因此,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已经成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领悟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与专业建设融合发展。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应牢牢抓紧立德树人这个核心,开展课程目标、内涵、策略、大纲与相关课程建设,突显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改革整体目标[5]

3. 坚持立德树人理念的环境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3.1. 沉浸式教学:突显环境育人新方法

芝加哥大学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教授(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1975年提出“心流”理论,当人受到外在环境影响,内在情绪完全沉浸于该项活动时,学习效率最高[6]。由此,启发了沉浸式教学。“沉浸”本意指将某物整个浸没在液体中,多描述人完全进入某种思想活动或者境界中,精神全部集中在某项具体事物。沉浸式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全神贯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情绪状态或身心体验[7]

环境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崇高的职业道德。环境设计专业服务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持续改善,要求设计师具有高度的政治站位,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具备强烈的社会主义道德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通过在专业课程建设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能有效地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激发他们为进一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贡献力量的热情[8]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根本就是要将最基本的爱国情怀与专业技术两相融合。沉浸式教学目标聚焦于引导学生情感升华、爱国主义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起到精神与价值引领的作用。

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的沉浸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将立德树人教育理论的深刻内涵,通过美德人物故事与场景生动再现,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强调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具有政治道德与优秀设计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根据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特点,采取沉浸式教学方法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场地改为某一特定的类型环境,开展针对性场地沉浸式教学。例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通过挖掘特定思政案例,凝练思政内涵,借助沉浸式场景再现,构建真实、生动的教育环境,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设虚拟仿真场景、搭建实践平台等,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既学会专业技能,又感受德育熏陶。通过沉浸式环境设计,亲身体会国家贫瘠、百姓疾苦,理解革命艰辛,珍惜成果来之不易。

精心开展课程设计,制定出具有一定挑战度与启发性的教学活动与课程任务,激发学生主动担当、探究未知。通过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沉浸式教学改革,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既能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熏陶与感染,又能使他们在主动参与和深度思考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以第一视角进行沉浸式体验更能触发情感共鸣、启智润心。

案例一:“西安百年奋斗历程展示馆”。该馆设计紧扣“党史记忆”和“城市记忆”,突出反映在党的带领下西安100年来的辉煌历程;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要求,从红色西安、文化西安、历史西安、国际西安等多个视角选取最能代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描绘一幅回顾西安、讴歌西安的壮美画卷。采用以小见大的设计方法,以历史事件为叙事主线,讲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安百年奋斗史,也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缩影。采用以点带面的创作手法,以主题演绎为情境主线,展现西安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全党全国的辐射影响。通过一场宏大的主题叙事、贯穿内外的两条情境线索,再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至今)四大历史时期的史诗篇章。通过真实场景再现、虚拟现实互动,打造沉浸式主旋律展示馆。

融入立德树人理念的沉浸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发展,旨在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达到深度学习和全面发展。例如,邀请专业讲解员开展讲授式教学、项目分组竞赛式、典型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步,更新教师团队整体教学理念,提升立德树人与专业教学融合能力,促进专业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有利于环境设计专业整体水平提升[9]

3.2. 混合式教学:彰显技术育人新路径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设计教学改革方向,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设计有明确的学生参与内容,并且包含有学生具体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量化指标。着重开展立德树人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到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各个方面。

3.2.1. 课程体系创新

课程体系是环境设计教学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感受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需要教学团队通过各种方式,精心挖掘典型德育故事,将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赋予这些先进事迹或者传统经典的当代价值与意义,让经典人物鲜活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些德育典故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政治道德重要性的理解,突出专业技能服务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例如,对红色英模与民族英雄成长环境与斗争环境的数字化虚拟再现,就需要同学们既要查阅大量关于其生平事迹与光辉思想的文献,又要充分融入现代设计技术,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需要的设计精品,通过课程体系的不断创新,实现学生参与课程改革与立德树人理念的高度融合。

3.2.2. 教学手段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环境设计教学改革的关键。传统教学已经很难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探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融入立德树人理念的创新性,尤其重要。如问题导向学习(PBL)、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 问题导向式教学:融入立德树人理念的教学设计,蕴含着大量启发性问题和案例,既包含怎样做人做事等价值取向的德育问题,也包含诸多具体设计问题亟需解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项目式教学:通过引入真实项目,设置德育与专业并行的具体评价指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同时促进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帮助;模拟真实设计机构开展分阶段项目式进展评估教学;从项目竞标、评标、方案设计、深化设计、路演、项目后评估等各个阶段,组织学生对各分组设计方案的思想内涵、设计水平、服务意识、社会价值等各个方面进行量化打分。培养同学们正确的价值追求、高超的技术表达与贴心的服务社会意识。

3) 翻转课堂教学:利用人工智能与互联网+资源,提倡线上线下相结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任务。课程设计中既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学习,又有精彩的专业知识讲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习效果。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紧扣时代主旋律,将德育思想与专业技术通过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结合,积极吸收当代楷模精神与最新成果,是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案例二:“侗族红军楼数字展示馆”。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血战湘江,翻越老山界,到达广西龙胜侗族村龙坪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纵火烧山寨,周恩来亲自指挥指战员全力灭火,千方百计保护侗族老百姓的家,体现出一切为了群众、义无反顾、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崇高思想。当地人民为了缅怀与感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把侗族村寨中的鼓楼命名为“红军楼”[10]

改革开放后,侗族村寨迎来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红军楼年久失修,随时面临倒塌危机,珍贵的侗族建筑掌墨师的非遗营造技术,后继乏人;随时面临失传风险。这将对民族建筑保护与红色精神传承造成灾难性后果。笔者师生受邀参与民族建筑保护与数字活化研究课题,采取跨学科融合研究方法,融合建筑类型学、遗产保护学与艺术品保护方法,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机器视觉识别与智能预警技术,构建了侗族红军楼数字展示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传统民族建筑艺术进行数字化营造,通过新时期立德树人理念的注入,为民族建筑艺术传承保护与红色精神传承发扬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3.2.3. 教学评估创新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要开展教学评估创新。既要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关心学生的情绪变化,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设计思想倾向与心理健康的调查问卷,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设有实施评估学生心理波动与情绪变化的课程设计,在具体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政治道德和乐于助人的奉献意识,是开展教学评估创新的重要内容[11]

3.3. 实践式教学:丰富实践育人新理念

环境设计是一门实践属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改革中通过引导学生“做中学,事上练”,完善一系列实习实训课程与具体项目设计案例,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案例三:“青年毛泽东与一师纪念馆”。在习总书记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后,该校城南学院旧址迎来井喷式学习潮。笔者师生团队应邀参与青年毛泽东与一师纪念馆环境设计提质更新课题。方案围绕“一个中心、六大展区”徐徐展开情景再现与内涵故事相结合的展示设计与主题教育。首先,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城南学院千年办学脉络,了解近代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精髓。重点学习以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代表的杰出中国共产党员,他们的青春选择、立志报国、刻苦求学故事。通过注入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弘扬主体性思想,创作出富有丰富知识性、多维互动性、深刻体验性的主旋律沉浸式展示空间。通过带领同学们开展主题展馆环境设计,引导学生开展角色扮演、义务讲解、研学开发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培养年轻人热爱祖国、乐于奉献、注重实践的优秀品质。

在日常课程教学设计中,选择蕴含立德树人理念的具体项目,在实践课程教学中,明确实践活动的目标,注重在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选择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特定场域的室内空间设计、公共区域或居民小区的景观设计等密切联系群众的环境项目,从服务人民出发,满足广大人民对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的追求。通过有意识的分组,有统一的目标,有组织的实践,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锻炼团队协同配合,提升沟通能力,加深同学情谊,磨炼意志,锤炼团队精神,更好地在服务社会中升华个人思想境界。充分发挥学生专业设计能力,赋予同学们社会责任感,培养职业荣誉感,通过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服务群众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环境设计专业通过结合专业特点和服务对象需求,通过融入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式教学改革,点燃学生心中的家国情怀。通过引导参与养老环境设计、托幼成长环境设计、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环境设计等社会服务活动,使其能够深刻认识到自身所学专业对于党和国家的稳定发展的重要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实现立德树人与专业技能融合发展[12]

4. 教学反思

通过笔者两年的教学改革尝试,坚持将立德树人理念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融会贯通。实践证明,融入立德树人理念的课程改革探索,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教师团队典型德育案例研讨、立德树人与专业教学理念融合教学设计、优秀教师教学示范、优秀课堂教学分享等系列教学改革,进一步明确融入立德树人理念的环境设计教学目标,创新了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了实践教学案例设计,进一步深化了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大大提升了整个教师团队的政治觉悟、思想境界和教学能力。同时,有助于激发同学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开展深度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个鲜活的德育案例熏陶,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在教学改革中还存在立德树人内涵挖掘不够、环境设计专业受到市场下行影响、带来学生学习焦虑困惑、具体案例设计中德育案例挖掘与项目市场化要求结合不够等不足,有待进一步改革探索。

5. 结语

坚持立德树人理念下的环境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深入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深刻内涵,结合当今社会环境设计专业面临的诸多挑战,探索坚持立德树人与专业教学融合发展的教学改革方向,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需要进一步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变化,不断丰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同时,通过坚持将立德树人理念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融合发展的探索尝试,立德树人理念不仅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专业,也适用于环境设计等工科专业教学改革,同样适用于整个高等教育其他专业领域。因此,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探索价值,为大学各专业领域的教学改革中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提供参考,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

总之,坚持立德树人理念下的环境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实践,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环境设计人才贡献智慧。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一般项目(编号:202401001627);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级“两性一度”金课建设项目(编号:20243818)。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沈贵鹏. 心理学视域中泛课程思政的特点诠释[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9): 66-71.
[2] 涂悦. 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艺术探究[J]. 教育科学论坛, 2019(9): 46-49.
[3] 於昊龙, 曹启江. 课程思政在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C]//第十三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 2018: 497.
[4]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栽得大木柱长天[N]. 湖南日报, 2024-04-23(03).
[5] 张华. 高校课程思政内涵建构及实践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医科大学, 2020.
[6]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心流: 最优体验心理学[M]. 张定绮,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7.
[7] 操菊华, 王喜乐. “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沉浸式教学探析[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1): 59-64.
[8] 姚璐, 张鹏翔. 环境设计概论[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20.
[9] 谌凤莲. 环境设计心理学[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
[10] 莫敷建, 江波. 新时期高校设计专业中课程思政的施策应用[J]. 湖南包装, 2024, 39(1): 211-213
[11] Wall, E. and Waterman, T. (2011) Urban Desig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12] 瞿燕花. 环境设计实践创新应用研究[M].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