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 Team Building in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ve.2024.13524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希玲: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教育乡村小学教师教师队伍建设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Education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eacher Team Building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现状,探究其困境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推进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推动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村小学教育,实现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受限于三对矛盾冲突:生活条件艰苦、教学资源匮乏;工作压力过大、职业效能感低;社会认同感低、个人前景黯淡。从宏观层面,要确保教师供给体系、保障体系、发展体系和评价体系的设计与落地;从微观来看,教师个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意识、强化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提高现代化大数据意识。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on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 team building in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explores the causes of its dilemma,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teaching staff, thereby promoting rural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n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and achieving the strategic goal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 teams in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s limited by three pairs of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difficult living conditions and lack of teaching resources; excessive work pressure and low sense of professional efficacy; low sense of social identity and bleak personal prospects.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it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er supply system, guarantee system, development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from a micro perspective, individual teachers must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teacher ethics, self-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modern big data.
文章引用:李希玲. 乡村振兴背景下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 职业教育发展, 2024, 13(5): 1559-1564.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5244

1. 问题提出

重农尊教,国之根本。一直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教育工作,强调将两者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求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2022年10月16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并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明确了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2]。202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3]

随着我国经济崛起,大多数地区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四川省某些地区却仍然位于发展后方,值得关注的是,在四川省十个落后县份中有七个地区都属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其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加上其特殊的民族背景,使得该地区经济发展困难、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当地人才流失严重。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当前凉山州小学高段和初中的留守儿童失学辍学问题仍然突出[4]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因为教师队伍在教育事业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战略意义。其中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不仅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还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2. 现状分析

教育是乡村发展的关键,也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基础,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振兴。而乡村振兴战略又为中国发展乡村教育、建好建强农村教师队伍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5]。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教育问题复杂,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人员流失严重、综合素质偏低、教师专业发展不足等现实困境。

首先,凉山州农村学校组织气氛差,教师留任意愿率低,人才流失严重[6]。凉山州身处大山的地理环境、薪酬福利的微薄、教学资源的稀缺、现实学情与教学目标之间差距大等问题,不仅让凉山州本地教师想要“出乡”,也让外地特岗教师想要“回乡”。

其次,凉山州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低,双语教师数量质量不达标。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发展是国家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凉山州目前已有的双语教师质量不高,无法满足新时代双语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7],因此凉山州仍然急需大量合格的双语师资。

最后,凉山州农村小学教师自身内源性动力弱,缺乏专业发展的认知与资源。该地区师资学历普遍较低,小学教师认为小学教师也不过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自己当前的教学水平已然能应对小学生,便不思进取。

3. 困境原因

民族贫困地区的乡村教育是我国2035年完成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建成教育强国的薄弱环节与短板。强教必先强师,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旨在通过教育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招不进、留不住”的问题仍然突出,制约了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受限于以下三对外界与个人的矛盾冲突。

第一,生活条件艰苦、教学资源匮乏。凉山彝族自治州优美的自然风景、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多样的气候条件,让许多旅游爱好者流连忘返,但长期居住于此,堵在居民们心中的是崎岖的山路、不发达的交通、强烈的紫外线。对于教学而言,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与资源更是无法与城市学校的便捷与丰富相比较。

第二,工作压力过大、职业效能感低。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与目前该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相较城市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教学、教研等方面,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村小学的日常教学事务已让教师身心俱疲,教师还需要额外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控辍保学等工作,长此以往,教师的职业效能感日益降低,并逐渐产生使命出逃感[8]

第三,社会认同感低、个人前景黯淡。尽管国家对教育工作者加大了重视与经费投入,但教师群体的付出与收入之间产出比效益依然较低,教师职称评比也让教师对个人发展前景看不见希望。社会对于教师群体抱有过多的期望和要求,例如在“双减”背景下教师父母为自己的孩子讲题被举报一事更是伤了教师群体的心,这样的道德绑架变相表明教师只能当老师而不能为人父母。

4. 治理路径

教育不仅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方面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还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只有提高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才能更好推动国家现代化发展。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于教师,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于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素养水平对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实现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保障。

() 政府部门扶持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为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外部因素方面应注意以下四点:

1) 教师供给体系

为解决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师资来源问题,我国已实行的策略包括“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银龄讲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9]。当前凉山州紧缺课程,如道德与法治、音体美等,除了加强从外借调、对口支援的力度,更应注重凉山州本土教师的培养与供给,确保凉山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来源稳定性。

2) 教师保障体系

国家政策对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进行资源倾斜。社会重建尊师重道的风尚,不对教师群体进行道德绑架,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地区提供教师编制名额,提高福利待遇,保障教师及其家人的基础物质生活。学校减少教师的行政工作,让教师有充足的备课与专业提升时间,确保凉山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生活幸福感与职业效能感。

3) 教师发展体系

农村小学教师除了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发展意愿,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还需要依托学校搭建的专业发展平台,与他人协商对话、增加合作、共享资源,解决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例如“国培计划”、“优师计划”等项目。针对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村小学开展的讲座培训,培训主办方可事先进行调研,了解当前阶段被培训教师的困惑难题和进修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的同时,确保凉山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性。

4) 教师评价体系

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需要做的很多事情都不在教师评价体系中,这些冲突会降低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凉山州农村小学教师除了担任教育者的角色,还需要承担起“家庭父母”的角色。因此,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的评价体系一定要本土化,所评覆盖所做,让教师能明确感受到所做之事的价值与意义,确保凉山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组织氛围融洽性与教学评一体化。

() 教师个人意愿

教育者的职业特殊性之一在于其工作的对象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人,我们所传授的知识更迭缓慢,而面对的受教育者是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从个人角度应做到以下三点: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教育家精神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要求人民教师坚持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品质。凉山州农村小学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更好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更好地引导青少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之中。

2) 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意识

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此背景下,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中之重[10]。中国特色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其构建不在外国理论中,也不在书本教材上,而在每一位中国教师自主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过程中生成。

3) 强化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要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除了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还要有扎实的学识。教师需要传授知识、传授文化,所以自己要有扎实的学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技能技巧是第二位的,摆在第一位的应该是扎实的学识,而扎实的学识与读书紧密相关。叶澜教授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11]。教师光有学问还不行,还得有见识,有开阔的眼界。国家政府与地方教育局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进修讲座,但参加培训讲座并不能直接提高个人教学技能,教师要想得到专业化发展更重要的是靠自身的主动性与自我导向能力。此外,新时代的教师还必须具有反思性教学思维、教学研究能力,努力成为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好教师[12]

4) 提高现代化大数据意识

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李培根认为教育即将迎来拐点,教师能力的体现也不再是传授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不断进化,世界变得愈发复杂,未来走向也愈加扑朔迷离,我们需要培养更多创新人才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面对拐点,教育必须率先进入,做好转型变革的准备。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将“教育信息化”划上重点,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成为新时代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大多不善于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及教育管理,而在大数据时代,教师需要的不只是信息化技术上的提升,更要及时转变思维,用更加科学的态度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因此数字化教育转型刻不容缓,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村小学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5. 结语

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民族教育的直接推动者和关键因素,对于推动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因此,凉山州农村小学只有稳固教师队伍来源、保障本土教师待遇与发展、完善教师评价环节,才能更好地激发教师提升专业化职业素养的内在动力,进而促进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村小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

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CYB2024131)资助。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017-10-27.
[2] 新华社.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022-12-25.
[3] 李强. 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EB/OL].
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246/202403/content_6941846.html, 2024-03-12.
[4] 高青兰, 阎亮澄, 蒋焘阳.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 民族教育研究, 2022, 33(3): 57-64.
[5] 宋文霞, 侯红霞. 教育家精神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J]. 中小学管理, 2024(2): 9-12.
[6] 傅纳, 解晓晨, 丁翔宇, 蒋蕙瞞, 孟媛. 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小学组织气氛与教师留任意愿的关系: 一个链式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4): 510-523.
[7] 杨钊, 王杰, 熊远薇. 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困境与治理——基于凉山州Y县的实地调研[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3, 32(4): 62-69.
[8] 蔡文伯, 袁雪. 留任还是离职: 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的艰难抉择[J]. 教师教育研究, 2018, 30(3): 66-72.
[9] 桑国元. “强师计划”背景下民族地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政策保障、现实困境与顶层设计[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60(3): 61-68.
[10] 王文静, 曾榕清.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 44(7): 33-38.
[11] 叶澜, 白益民, 王枬等.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26, 231-241.
[12] 孙丽. 基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22): 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