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双减”政策的出台为中学地理研学旅行发展形成了极大的政策利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双减”新时代赋予各学科的重任,除传统课堂教学外,地理研学旅行是践行该任务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双减”政策为背景,运用皮亚杰认知冲突和库伯体验学习圈理论,分析“双减”政策与地理研学旅行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以当地典型特色资源——红树林为主题,从研学前准备、研学实施过程、研学评价与反思等方面,设计了符合湛江当地中学地理研学旅行的方案,以期为地理教师设计研学旅行方案进行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Abstract: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also provides more opportunities f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research trips. Comprehensively carrying out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carrying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promoting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healthy growth are the important tasks entrusted to all disciplines in the new era of “Double Reduction”.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the more important carrier to carry out this responsibility is geographical research travel. With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Piaget’s cognitive conflict theory and Cooper’s experiential learning circle theory, this paper designs a relatively complete geography study trip plan for middle school with the them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mangroves, starting from stimulating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ultivating geography core literacy,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geography teachers to design research travel plans.
1. 引言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颁布出台,“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释放了学生的时间,学生学习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自主学习和兴趣拓展,同时更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此外,高中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实践是支持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地理教学应将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1]。在此背景下便为教师实施地理研学旅行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如何抓住“双减”契机,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去考虑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是当代地理教师需认真考虑探索的问题[2]。
国内有关研学旅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研学旅行政策、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学旅行方案等方面,有关地方特色地理研学旅行的研究成果不多。而《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可见地域特色是开展地理研学旅行的重要载体。体现地域特色的地理研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地域特点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也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多样性,从而增强地域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近年来,越来越多相关学者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研学活动,如“北海市海洋环境保护”主题的研学活动,依托当地优越海洋资源了解现状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树立“人海和谐”意识[3];依托桂林市的岩溶地貌,实地探寻“岩溶地貌的演变”,通过专业性学习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和拓展未来职业规划[4];通过探究福州独特的寿山石文化,感受非遗的魅力,让学生了解、热爱、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5]。
红树林是国际公认的三大蓝碳生态系统之一,对于应对当前的全球气候问题维持全球生态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树林的保护工作,强调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6]。湛江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独特,红树林资源丰富。但许多生长在海边的学生对红树林了解程度较低,态度亦不够重视。湛江北马围红树林片区所在的乾塘镇有15公里的海岸线,并于1997年建立了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面积约25公顷,红树林资源丰富、生态优美、民风淳朴。此外,片区北部有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陈氏宗祠,宗祠内立着的《禁伐葭丁碑》见证着当地沿海居民遵循人与自然和谐、重视红树林保护的悠久历史,是“双减”背景下设计地理研学旅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理想选择。为了更好地贯彻“双减”政策精神,让研学旅行赋能乡村振兴,在渗透乡土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地理新课标为指导,对本地典型特色资源进行挖掘,以红树林可持续发展为研学主题,结合皮亚杰认知冲突原理和库伯体验学习圈理论指导,探索出一套较为完整的研学旅行方案。让学生在户外研究学习的同时,建立起自身与红树林的积极关系,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践行立德树人目标。
2. “双减”政策下地理研学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双减”政策颁布后,研学旅行正悄然迎来新发展局面。“双减”规定校外机构不能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这就意味着,中小学生的周末以及寒暑假不再被各类补习占有,而研学旅行就是弥补这段空白的最佳选择。过去,许多学生为了应对升学竞争和家长期望而参加各种校外培训班,导致他们的时间和精力被迫分散。而现在,“双减”政策要求学校不得承担与课程无关的校外培训,这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专注于地理研学活动,如参观地理博物馆等等,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了自身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地理实践能力的提升,达成重塑基础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目的[7]。
另一方面,研学旅行赋能“双减”政策落地,实践助力成长。研究表明,当学生长时间缺少与真实世界的亲密接触,缺乏在真实世界中学习、探索、体验的经历,会造成其在道德、审美、情感和智力成长方而的缺失,出现学习力下降的问题[8]。这也反映着“双减”政策的出发点,而地理研学旅行给学生提供了户外活动和实践性研究学习的平台,对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特别是地理实践力的养成有积极作用。“双减”减负担,研学提素质,因此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双减”政策提供的时间机遇,进行地理研学旅行设计,促进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3. “双减”背景下地理研学设计理论依据
研学旅行虽然是教育界的热点,但研学旅行理论指导薄弱的问题也很明显,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如同无源之水无法走得长远。体验学习圈理论是美国教育家大卫·库伯提出的四阶段理论模型(见图1),体验学习圈是具体体验、观察反思、抽象概括和主动实践四个阶段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知呈螺旋上升[9]。体验学习是基于体验的、持续的过程,也是个体与环境持续相互作用且不断化解冲突的过程。地理研学旅行在具体情景中展开,强调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的亦是学生体验、学习、内化的过程,体验学习圈理论可为研学旅行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认知冲突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冲突指在个体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原有认知结构和真实情境不吻合时产生的矛盾心理。适当的引起认知冲突,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来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解决认知冲突从而达到“新的认知平衡”[10]。虽然在海岸边成长,但许多同学对于“呈绿色的树林为什么叫红树林?”、“世界各地红树林面积呈减少趋势,而我国是为数不多的红树林面积增加的国家,为何我们要逆流而上保护修复红树林?”等问题不甚了解,因此可以考虑以此为突破点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利用主题班会将疑问抛出,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创造性结合认知冲突与体验学习圈理论,确定研学设计流程的思路:研学之前,教师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了解红树林的基本情况,评估其研学价值,寻找合适的红树林研学旅行目的地;其次明确设计红树林研学旅行的目标和主题;接着进行研学活动设计,包括选择研学路线、明确研学内容、设计研学问题,通过问题引领驱动研学任务;根据目标和主题,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和路线,包括实地考察、观察野生动植物、参观保护项目、与当地居民交流等。同时,要结合学科知识,设计相关的任务和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研学实施时,教师要组织管理好学生。最后研学活动结束后以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展示研学成果,进行研学评价。此外,可以提供学生相关的教育材料,如解说册、手册、影像资料等,让他们在旅行结束后继续学习和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可以考虑建立线上平台,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交流机会。研学设计流程思路(见图2):
Figure 1. Cooper experiential learning circle theory
图1. 库伯体验学习圈理论
Figure 2. Design ideas for geographical research trips
图2. 地理研学旅行设计思路
4. “双减”背景下红树林地理研学实施方案
4.1. 研学前准备
研学前教师需提前进行踩点考察,确定研学主题、地点、路线以及具体研学方案;提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文明教育,做好研学安全应急预案;研学方案确定后向家长公告其中具体项目和费用,取得家长理解支持。学生则需提前查阅红树林的相关资料,如生长特性、生长环境、生态效应等;了解当地打造“红树林之城”的行动亮点;带好研学手册、研学用具、个人物品。
4.2. 研学实施过程
本次研学旅行,以问题链的形式串联子任务,在实践中学习,具体研学过程如下(见表1)。
Table 1. Design of research activitie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grove forests
表1. 红树林可持续发展研学活动设计
研学主题 |
北马围红树林的可持续发展 |
研学路线 |
学校–北马围红树林片区–乾塘陈氏宗祠–返回学校 |
研学目标 |
1. 认识身边的环境,实地观察红树林中常见的植物种类,了解红树林的生长特性及其底栖动物的多样性。2. 融入红树林培养好奇心,初步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物质之间的相互依存影响,思考红树林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3. 实地探讨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能综合各要素对红树林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较可行、较普适的建议。4. 通过在陈氏宗祠的参观,主要了解乾塘镇保护红树林的历史故事、《禁伐葭丁碑》的内容含义和历史由来,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树立人地协调观。 |
研学任务 |
设计意图 |
任务分支一 |
“红树林的生态奇迹:盐水中的翠绿宝石”① 抵达北马围红树林片区,观察红树林的根茎形态并拍照记录,探讨这样发达的根系对红树林的生存有什么作用?② 随后借助不远处桐花树介绍叶片“沁盐”现象,以小见大,揭开红树林生存秘诀之二:从海水中吸收淡水。③ 观看红树植物秋茄的种子,同学观察到与常见的种子不同,红树植物的种子已经在树上萌芽长成小苗,这对于红树林植物应对海边潮间带不稳定且恶劣的环境有什么好处?④ 共同分析红树林名字的由来,共同总结红树林的生长习性和分布特征并观察分析潮滩高程对红树林的分布特征有何影响? |
1. 观赏海岸独特的红树林景观进一步认识红树林系统;2. 认识潮间带生态圈的组成,掌握它们生存于恶劣环境的本领和智慧,“汹涌潮起,红树林永恒”逐步培养学生对红树林的欣赏与热爱。 |
任务分支二 |
“红树林的栖息地价值:生态多样性的宝库”红树林湿地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从海里到潮间带再到岸上的树林乃至天空,立体的生活着很多野生动物,它们都是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的自然邻居,带领学生以地理小组的形式认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① 观鸟小组:需要有望远镜等观鸟工具,负责拍摄和记录能看到的尽可能多的鸟类(如白鹭、翠鸟、东方白鹳等)② 动物小组:徒步海岸和树林,拍摄和记录见到的所有水生陆生动物和昆虫(如弹涂鱼、螃蜞、招潮蟹等)③ 植物小组:徒步海岸树林,利用“形色”小程序识别并记录见到红树植物并初步认识它们的基本特征。(如白骨壤、桐花树、木榄、秋茄等)④ 辨识可怕的外来入侵物种此外,向同学们介绍常见的外来物种,如互花米草,明确外来物种的引种历史、分布现状及存在危害,谈谈我们该怎样抵御这些外来入侵物种?有人说外来物种并不完全无益,它们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你怎么理解这种说法? |
1. 认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观察潮间带生存的生物,了解珍稀生物,领悟红树林系统对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2. 了解外来物种对红树林生存环境的危害,用综合思维来考虑外来物种从“护堤能手”到“入侵物种”这个过程并从中得到启示。 |
任务分支三 |
“红树林的魔力:探索海岸线的守护者”① 用手机记录出发地学校和红树林片区的气温、湿度和二氧化碳含量,比较分析红树林对海滨地区小气候的影响,并解释原因。② 采集土壤,记录红树林湿地土壤的特点如土壤的颜色、湿润度、土壤pH值,分析红树林对当地海岸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红树林土壤对当地环境又有什么影响?③ 结合观察,说明红树林生态系统对当地沿岸地区的生态价值,进一步了解红树林为什么可以被称之为“海洋卫士”。④ 探讨当今大力提倡开发红树林生态旅游资源对当地建设有何积极意义,假如红树林被破坏又会对当地乃至更大范围产生什么影响,试着对如何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红树林,推动红树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可行建议。 |
1. 从多角度了解红树林系统生态价值,通过“做中学”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实践基本方法,提高地理实践力;2. 探讨人类活动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 |
任务分支四 |
“红树林的经济潜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宝藏”① 古老的红树林来到北马围海堤,让学生观看、触摸海堤旁的木麻黄树林中矗立着的一块界碑,碑文记载着三合(北马围)于1997年建立红树林保护区面积约25公顷,保护历史悠久。学生在沿岸走,会发现红树林有一些人为的破坏,不过也看到了成块新生的红树林,因此修复红树林是如今湛江打造“红树林之城”的重中之重,通过对比红树林生态修复前后状况,谈谈落实保护修复红树林是谁的责任?保护红树林是一昧强调种树吗?如何利用新的技术保护修护红树林,这对湛江发展有什么意义?如何把红树林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② 新潮的红树林红树林是世界公认的三大蓝碳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很强的碳汇能力。向学生介绍2021年“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该项目成功签约交易标志着我国首个红树林碳汇项目和首个蓝碳(海洋碳汇)交易项目的完成,这鼓励了社会各方资本投入红树林等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助推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在“点绿成金”同时,同学会思考为什么要关注、珍爱、保护修复红树林? |
1. 通过红树林生态修护前后的对比,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起保护红树林人人有责的意识;2. 其次学生认识红树林的综合效益,通过介绍“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让学生明白其中长效稳定的良性循环机制,得以可持续发展,扩展更新学生对红树林的认知。 |
任务分支五 |
“红树林的生命之歌:探寻属于红树林的动人故事”位于片区北部的乾塘镇陈氏宗祠,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宗祠大厅一侧立着一块高106厘米、宽51厘米、厚6厘米的《禁伐葭丁碑》,碑文正楷阴刻直书,碑文背后承载了一个海边乡村的生态记忆。从1865年到1997年斗转星移一百多年间,从《禁伐葭丁碑》到红树林保护区界碑,人们在保护红树林上达成了共识。① 下午学生抵达陈氏宗祠后,观看石碑拓印的全程,随着《禁伐葭丁碑》碑文在纸上逐渐展现,开始一场穿越百年的“对话”:几百年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乾塘陈氏族人订立村规民约,禁止砍伐海边的葭丁木(现名红树林),并且于清朝同治四年在宗祠内立碑警示。学生抚摸着历史的痕迹,感受着时间的悠远力量,领悟到了红树林的珍贵。② 学生与宗祠周围的年长者交流,在乾塘族中长者的讲述中进一步了解当地保护红树林的历史、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动故事,感受学习红树林精神,禁伐葭丁的生态规矩刻进了每个陈氏族人的心里,思考我们是否应该续写“禁伐葭丁”新篇章?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作为学生可以怎么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
通过亲自参观乾塘镇陈氏宗祠石碑并与当地热情质朴的长者近距离交流,深入挖掘“红树林精神”,感受当地人保护红树林厚重悠久又光荣的历史,更明白当代自己肩上应扛起的担当,树立起人与红树林系统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共同把红树林守护好,助力绿美生态建设。 |
4.3. 研学评价
研学评价是对本次研学成果的检验,也有通过反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完善优化研学课程的意义。本次研学评价利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体验学习圈理论的四个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坚持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设计可行的评价量表(见表2)。
Table 2. Evaluation scale of mangrove research activities
表2. 红树林研学活动评价量表
评价类型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自评 |
互评 |
师评 |
过程性评价 |
具体体验 |
学生研学学习态度(15)学生研学参与体验、动手实践(15) |
|
|
|
反思观察 |
学生合作讨论交流的情况(10)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次数与质量(10) |
|
|
|
抽象概括 |
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问题(10)综合分析问题,发现地理规律(10) |
|
|
|
总结性评价 |
主动运用 |
研学旅行报告成果展示(10)运用本次所学知识、原理进行实践运用(10) |
|
|
|
注:最终研学成绩 = (学生自评*30% + 小组互评*30% + 教师点评*40%)。
5. 结语
研学旅行正在逐步从小众走向大众,得益于“双减”政策的落实,地理研学旅行在更广阔的时空里得到发展,呈现“双减”背景下的地方特色研学旅行新样态。本文为落实“双减”政策,不断丰富课堂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挖掘当地资源以红树林是什么、红树林的分布、红树林的生态和经济效应、红树林面临的威胁、红树林的可持续发展几方面设计符合当地学生实际的研学旅行方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实现实践育人目标响应“双减”对地理研学旅行的新要求。通过开展本次研学活动,学生对有关红树林的知识掌握得更全面,对红树林的认识得到了扩展提升,激发学生对红树林的热爱之情,意识到人类与红树林和谐发展是必然选择,红树林在发挥积极生态作用的同时人类不能一昧的索取破坏。保护红树林、促进红树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深深刻进同学们的意识里,由此逐步达成立德树人目标,力争培养建设家乡发展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