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角度分析工程英语中多名词化现象的原因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Phenomenon of Polynomialization in Engineering English
DOI: 10.12677/ml.2024.129811, PDF, HTML, XML,   
作者: 焦艺凡: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工程英语翻译名词化Engineering English Translation Nominalization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程发展迅速崛起。为了在国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设施,翻译在交流过程中不可或缺。工程翻译与公共英语翻译有一些共同点。更多的时候,它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具有自身的特点。工程英语翻译问题包罗万象,文章仅从五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工程英语多义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has rapidly risen. In order to build infrastruc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broad, translation is indispensable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translation has some common points with public English translation. More often than not, it combines with its specialized knowledge and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Engineering English translation problems are all-encompassing. This paper only briefly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phenomenon of polyonymization in engineering English from five dimensions.
文章引用:焦艺凡. 多维角度分析工程英语中多名词化现象的原因[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9): 455-46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9811

1. 引言

在全球化经济的浪潮中,国际贸易日益频繁,跨国企业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众多工程企业纷纷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到全球各地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援助工程中。随着这一趋势,工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工程英语涵盖了丰富的专业术语和跨学科知识,这对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翻译人员缺乏扎实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技能,很容易在翻译过程中产生较大的误差。

工程英语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范,其中一个显著特征是名词的频繁使用。通过分析和整理有关工程英语翻译的学术文章来看,目前工程英语名词化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探讨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多种翻译策略,以解决名词化结构在翻译过程中的难题。这些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有建树,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朱悦在《英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文章里则从翻译实践角度,探讨了英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策略,指出文化思维模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1]。邓友生等人提出了土木工程英语翻译的具体技巧,涉及词性变化和专业术语的准确使用[2]。现有研究在工程英语名词化翻译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这些研究往往没有深入探讨工程英语中名词使用频繁的原因。这导致许多学习工程英语翻译的译者只了解表面现象,而缺乏对其深层原因的理解。针对工程英语名词化结构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工程英语中名词频繁使用的原因,希望能对工程英语名词化结构研究的探讨给予一些帮助,最大程度上能为工程英语翻译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名词化的定义

一定程度上来讲,名词化研究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但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名词化的定义在学术界存在多种解释,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名词主要指用名词(短语)来表达属于原来动词(短语)所表达的信息,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等[3]。名词化是英语语言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韩礼德指出,名词化是实现语法隐喻的主要方式,即用名词来体现原本要用动词或形容词来体现的“过程”或“特征”,他将名词化定义在词汇层面[4]。《现代语言学词典》(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指出名词化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的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5]

综合上述三种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名词化是一个将形容词、动词、短语甚至整个句子转化为名词的过程。

3. 工程英语多用名词的原因

3.1. 动静态维度

不同的文化内容和思维方式造就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英语多倾向于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6]。从总体修辞效果来看,英语呈“静态”,汉语呈“动态”,亦即“英语有一种少用(谓语)动词、或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自然倾向;而汉语则有一种多用动词的固有习惯”[7]。尽管英语在理论构建中倾向于以动词为核心,但在实际使用中,名词和介词的使用频率和影响力往往更为突出。相对地,汉语在理论框架中将名词置于重要位置,但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动词的使用占据了显著的优势。

Example 1

ST: The 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 of light concrete wall panel.

TT:轻混凝土墙板验收。

在这个短语中,源语两个名词“inspection”及“acceptance”翻译为动词“验收”,若将源语的名词改为动词则为:the light concrete wall panel can inspect and accept,不仅增加了句子长度,更失去了原句的庄重严肃。

3.2. 主客观维度

工程英语以其客观性著称,这是其显著的语言特点之一。在工程英语的文本中,名词和名词短语的频繁使用,主要目的是确保内容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英语的常规语法规则中,动词的使用往往需要明确主语,即动作的执行者或承受者。这种结构常常使得句子带有更强烈的情感色彩。然而,在工程英语中,动词的名词化处理使得动作的参与者常常会被省略或变得不那么明显。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助于减少对动作实施者和环境因素的直接描述,从而使语言显得更加客观和中立。

Example 2

ST: A new kind of building material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purpose that still taller buildings and longer suspense bridges can be built in any places.

TT:人们已研究出的一种新型材料可用于在任何地方建更高的楼,更长的吊桥。

原文使用了被动语态,主语为名词短语“A new kind of building material”通过使用名词短语虚化了人称主语,增强了文本的客观性。名词化结构通常通过短语来表达句子,将句子原有的施动含义隐含在句子中。译文采用了主动语态(“人们已经研究出”),这使得句子带有更强的主观色彩。

3.3. 抽象与具体维度

西方哲学倡导“人物分离”和“天人各一”的理念,强调从客观世界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事物,而非仅依赖于主观感受。这种哲学思想倾向于重视形式论证,推崇抽象思维,并展现出系统化、形式化和组织化的特点。在英美文化中,抽象思维被看作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是文明社会成员的标志[8]。对词类进行深入探讨的丹麦学者Jesperson Otto认为“The more advanced a language is, the more developed is its power of expressing abstract or general idea. [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明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感性表达方式已无法充分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因此,人们越来越依赖于抽象的表达方式来传递信息。名词化作为一种表达抽象概念的有效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运用名词化的抽象表达法可以使叙述较为准确、贴切、使表达简洁、灵活,行文自然便于表达复杂的抽象思想内容[10]

Example 3

ST: 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 about the atomic power station is 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 of its construction.

TT: 没有关于原子能发电站的情报,说明其建设进展令人满意。

原文使用了抽象的语言:“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缺乏情报),这种表达方式较为抽象,没有直接说明情报的内容或类型。“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是满意发展的指示)也采用了抽象的表达,没有具体描述“满意发展”的具体表现或标准。

译文直接提到了“原子能发电站的情报”,这是一个具体的名词,使得句子更加具体化,明确了情报的来源和内容。“建设进展令人满意”则具体说明了“满意发展”的方面,即建设进展,并且通过“令人满意”这一表述,传达了一种主观评价。原文更注重抽象的逻辑表达和概念的推理,而译文则更侧重于具体的事实描述和直观的感受,使得信息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这种差异在不同语境和读者群体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和适用性。

3.4. 简洁性维度

工程英语文本具有显著的特点,它们通常行文简洁、准确凝练,能够传递大量的信息。在工程英语中,动词和形容词派生的名词化结构是常见的语言现象。这些结构不仅能够表达动词和形容词所描述的内容,还具备名词的功能,使得语言更加紧凑和简洁。此外,这些名词化结构常常与修饰成分一起使用,进一步扩展了其涵义的容量。它们不仅简化了叙事结构,还使得行文更加精炼和高效。因此,名词化具有经济化功能,有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传达更多的信息和细节。

Example 4

ST: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Monthly Progress Report” for clarity,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TT:“月进度报表”应做到结构完整,表达准确,语义清晰。

原文中的“clarity,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包含了三个独立的信息群,而译文中的“结构完整,表达准确,语义清晰”同样传达了这三个信息点,但使用了更多的词语。原句中,名词化结构隐含中表达了短句的含义,令句子内部组织严密,信息更具有粘连性。

3.5. 功能视角维度

名词和动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构成句子的基本构件,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名词具有指代、属性描述、构成短语、分类等功能;动词具有描述动作状态、构成谓语等功能。名词和动词在句子中相互依存,名词提供动作或状态的主体,而动词则描述这些主体的行为或状态。它们共同构成了语言的基本框架,使得交流变得清晰和有效。通过名词和动词的恰当使用,我们可以构建出丰富多样的句子,传达复杂和精确的信息。

Example 5

ST: The failure of your company to fix the terms of your agreement for the extraction land does not entitle you to either extensions of time or recovery of additional costs.

TT: 如果贵公司未能确定开采土地协议的条款,则无权要求延长时间或收回额外费用。

“The failure of your company”是一个名词短语,其中“failure”是中心名词,指代一个事件或情况,即公司未能修复协议条款的失败。“to fix the terms of your agreement for the extraction land”是一个不定式短语,作为“failure”的后置定语,说明失败的具体内容,即未能修复关于开采土地的协议条款。一般情况下,中国学习英语的人受到母语影响一般习惯使用“Someone fails...”,此处failure的使用不仅言简意赅,也表明了该公司的状况。

4. 工程英语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方法

在工程英语翻译实践过程中经常遇到名词化结构,这也成为了译者翻译的一大难点。名词化结构的翻译虽然存在诸多困难,但只要遵从一定的方法技巧,所有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述工程英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方法。

4.1. 直译法

直译技巧指的是在翻译时维持名词化词汇的名词特征。在英语中,名词化可以通过动词和形容词的派生或功能转变来达成,而在汉语里,名词化往往没有明确的标记,一般通过调整动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完成[10]。鉴于英语和汉语都具有名词化现象,为了确保翻译文本的连贯性和自然性,使用直译法可以更有效地保持翻译与原文字面和意义上的一致性。

Example 6

ST: Carbonate can help the emulsification of bituminous materials, and eluviate out of the pavement structure, thus reduce the water stability of the bitumen stabilization or the cementing bond of the asphalt pavement.

TT: 碳酸盐类对沥青材料的侵蚀性也很强。碳酸盐可促使沥青材料乳化,并从路面结构动层中淋溶出去,从而降低沥青稳定土的水稳性或黑色路面的黏结力。

本句中的名词以及名词短语“emulsification”、“water stability”、“pavement structure”、“bitumen stabilization”并没有调整词性为动词,也没有调整在句子中的成分,而是保留了原文的字面意思,从而使译文流畅自然。

4.2. 增译法

在翻译实践中,英语文本的抽象性通常通过名词化结构得到增强,而汉语则倾向于使用具体的描述方式。因此,在将英语名词化结构转换为汉语时,翻译者可以引入描述性词汇来具体化这些抽象概念,以便更好地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此外,在专业领域如工程英语中,名词化结构往往以名词形式表达抽象的动作,并可能省略动作的执行者或承受者。为了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句子的完整性,避免歧义,并确保中文读者能够顺畅理解,翻译者可以运用增译技巧,适当地补充信息,使句子结构更加完整。通过这种方式增加的词汇,旨在使中文译文既贴近中文读者的阅读偏好,又忠实于原文的意图和核心信息。这些补充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把握译文内容,同时不偏离原文的意义。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词汇的增加是恰当和有效的,它增强了翻译的可读性和准确性。

4.3. 词类转换法

词类转换是指在翻译时在保持原文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原文中某些词的词性,以求译文通顺自然,合乎表达习惯[11]。工程英语喜欢用介词和名词去表达动词、形容词的含义,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汉语动词转译为英语介词或是名词,反之亦然。

Example 8

ST: The purpose for the selection and qualification of contractors is to find a contracting company that is financially stable and has a good business record.

TT:选择和资格认定承包商的目的在于寻找一个在财务上稳定且拥有良好商业记录的合同公司。

总的来说,原句中的名词短语“The purpose”和“the selection and qualification of contractors”被转换为动词短语“to aim和to intend”和“to select and qualify contractors”,而译文中已经使用了相应的动词短语“选择、资格认定”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4.4. 重组法

在工程英语中经常会碰到名词连用的情况,这让文章内容信息量庞大,内部逻辑关系复杂。英语惯用长句,而汉语多用短句,如何让较长的名词化结构译为中文时通俗易懂?通过拆分重组句子信息后,译文才会流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逻辑关系。

Example 9

ST: On the expiration of the Defects Liability Period named in the appendix to these Conditions in respect of the relevant part or on the issue of the Certificate of Completion of Making God Defects in respect of the relevant part, whichever is the later, there shall be paid to the Contractor from the sums then retained under Clause 30(3) of these Conditions (if any) the other moiety of the amount referred to in the immediately preceding sub-paragraph, and the amount named in the appendix to these Conditions as Limit of Retention Fund shall be reduced by the amount of such moiety.

TT:当附录中指定的相关部分的缺陷责任期满,或者在相关部门完成制造缺陷的证书发出时,以较晚的时间为准,承包商应从根据这些条件第30(3)条款当时保留的款项中(如果有的话)获得上一段中提到的金额的另一半,并且附录中指定为保留基金限额的金额应减少上述一半的金额。

可以发现原句内容复杂,属于典型的长难句,译文按照确定时间条件、确定支付条件、确定款项来源、确定款项减少的条件来重组句子顺序,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

5. 结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工程英语中名词化现象的多维原因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揭示了名词化在工程英语中的普遍性和必要性。尽管本文对工程英语中的名词化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由于篇幅和研究范围的限制,本文未能涵盖所有与名词化相关的语言现象和翻译技巧。其次,本文只探讨了工程英语名词化的翻译,对介词,连词和形容词的名词化并未涉及,这无疑给未来的进一步研究留下来巨大空间。

参考文献

[1] 朱悦. 英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J]. 黑河学院学报, 2023, 14(5): 106-108.
[2] 邓友生, 蓝培华, 李中林. 土木工程英语翻译技巧[J]. 中国科技翻译, 2004, 17(4): 12-13+43.
[3]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4] Halliday, A.M., Barrett, G., Blumhardt, L.D. and Kriss, A. (1979) The Macular and Paramacular Subcomponents of the Pattern Evoked Response. In: Lehmann, D. and Callaway, E., Eds., Human Evoked Potentials, Springer, 135-151.
https://doi.org/10.1007/978-1-4684-3483-5_10
[5] Crystal, D. (1991) 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 Blackwell Publisher.
[6] 冯树鉴. 英语名词优势与汉译[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5(4): 80-84+24.
[7] 袁昌明. 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J]. 中国翻译, 1989(4): 13-16+29.
[8] 杜玉生. 英语名词化现象及其汉译途径[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6(1), 120-124.
[9] Jespersen, O. (1931)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Allen & Unwin.
[10] 丁华誉. 科技英语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方法[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
[11] 李成明. 英汉互译[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