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相对于其他领域中的翻译研究而言,对新闻与翻译关系的研究还相对较新。虽然对新闻语言的研究不少,但大多都忽略了新闻跨国际传播时翻译在其中的作用[1],直到20世纪50年代,对新闻翻译的研究才开始渐渐起步,对新闻跨国际传播现象的研究才正式与翻译研究相结合[2]。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有学者开始探讨新闻翻译的作用、译者的身份与主体意识、翻译策略等问题。部分学者认为,新闻翻译实践,尤其是从外语翻译到本地文化语言的实践,多数采用类似于“归化”的翻译策略,将源语新闻中的信息加以筛选、修改与重新组合,使之在目标语中更多满足目标语读者与文化的话语结构,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文本再创造的过程[3]-[5]。这种对源语文本进行部分舍弃与修改的思想实际上体现出新闻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虽然自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文化转向”之后,翻译进行了一场“反叛”的运动,译者也从幕后走向前台,在文化层面变得不再隐身,但在新闻翻译领域,由于信息交流的需要,以及目标读者信息获取的需求,译者往往需要承担“把关(gatekeeping)”的任务,担当信息的把关人,即对信息在社会中的流动起到控制作用,以满足特定社会文化心理。
然而,这种对新闻的修改与整理是否与译者的任务相悖值得争论。反对者认为,对原文进行大刀阔斧地改动,甚至对原文的情感色彩擅自进行修改,似乎与译者的任务相悖,与翻译工作差异较大。支持者则认为,翻译的界定不宜过于狭窄,删减、修改、替换等操作也应与其他翻译技巧一视同仁[6]。两种观点各有道理,对译者应承担何种责任造成了挑战。因此,本文拟选取新华通讯社主办报刊《参考消息》对外媒报道的中译,分析新闻译者在英汉翻译中宜采用何种翻译方法与技巧,在两种立场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2. 新闻翻译中译者身份的两难境地
“把关”指对原本于世界中流动的庞大信息进行截留、筛选与变形,使部分信息流向特定数目的特定受众[7]。在新闻的跨国际传播中,除了新闻机构管理者、新闻编辑、新闻记者等与新闻文本的选择与采集直接相关的人员,译者也会参与到新闻把关的过程中来。当译者拥有这种操纵信息的权利时,如何将原文信息呈现给目标读者便显得尤为重要。通常而言,译者面临两种翻译取向,即异化与归化。
当译者更加注重对原文信息的还原时,便采取了异化的取向。异化翻译靠近原文作者,能更清晰地向读者呈现作者乃至源语文化的思想态度,满足新闻报道传达事实、传达作者态度、引导舆论等的作用,将不同的新闻视角引入目标语文化中,丰富目标读者的思维与视野。然而,靠近原作者也有异化自身文化思想的风险。当今全球传媒市场中,英语以其世界性语言的地位长期占领着全球主要新闻语言的地位,这造成英语在新闻叙事中具有先发优势,与非英语的目标语形成了不平等关系。在英汉新闻翻译中,如果译者仅满足于忠实于英文原文,那么便难以避免成为“他者”文化的推手。例如某些外媒在奥运会相关的新闻报道中可能会使用带有其本国文化印记的叙事手法[8],若译者只知道完全照搬原文的态度与评价,便只会增加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相互理解的成本,突出跨文化交流中的差异,本应是双向沟通的文化交流也更易向单向交流的方向倾斜,从而失去了多元文化交流的意义。
相反,当译者试图对原文信息进行修改,使之更加靠近译语读者时,便采取了归化的取向。若说异化翻译是对异质声音的赞同,那么归化翻译则是对其的质疑,对源语与译语之间单向交流的叛逆。然而,对原文信息的过度删减修改除了违背《翻译工作者宪章》所提出的忠实于原文的道德与法律要求[9],还可能对作者及源语文化所表达的态度造成歪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信息交流的目的。原本新闻所具有的文化交流功能在过度归化的翻译中消弭,维护译语文化成为了首要目的,从而轻视了源语文化在译语文化中的传播与交流。因此,若译者不顾原文作者的意图,只按照译语文化的惯例与需求对原文进行删改,便只会减损新闻的交流功能,有悖于新闻真实。
面对两种取向,译者往往易陷于过度靠近原作者、忽视译语文化受众或过度靠近译语读者、忽视源语文化传播需求的境地。因此,寻找到两种立场间的平衡点,既考虑原文作者文化传播的需求,又照顾到译语读者的感受与满足维护自身文化身份的需求,便显得十分必要。下文将分析《参考消息》如何通过特定翻译方法平衡译者在英汉新闻翻译中的身份。
3. 平衡译者身份的翻译方法
作为新华通讯社主办的报刊,《参考消息》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之一,也是能合法刊载外电的报刊。作为专业新闻译者,《参考消息》的编者运用多种翻译方法,试图在把关过程中,在异化与归化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3.1. 报道词的使用
报道词指新闻中用于引出受访者原话、被引用文章原文等内容的动词,例如“据报道”“据称”等用语。此类报道词将新闻编辑者或译者置于原文内容之外,明确提示目标语读者,报道词后的内容并不代表译者本人的立场,而是表达原作者的意图。因此,在新闻翻译中,报道词的使用既能保证对原文内容的修改在可接受范围内,向读者客观传递原文信息与新闻真实,同时又能照顾到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身份与心理,保持与源语文化相对对等的关系,而不至于过度强调异质文化的声音。例如:
(1)彭博新闻社网站近日刊登题为《全球芯片大战愈演愈烈,激增810亿美元补贴》的文章,认为世界各经济体正寻求加入这场“全球芯片大战”,……。全文摘编如下:[10]
(2)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6月12日发表题为《中国的出口机器能在没有西方的情况下运转吗?》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11]
(3) 报道表示,数据显示,自2020年年中以来……。报道还说,……。报道称,……。[12]
在例(1)与例(2)中,《参考消息》译者在报道开头均会对后文外媒报道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并用“全文摘编如下”等字句,明确告知读者该报道为外媒报道的转载,且译者已对报道内容作出过修改与删减。这种做法将读者抽离英语原文的语境,对原文进行再语境化,从更高范畴对原文的译文进行审视,将原本可能是英语向汉语的单向输入,变为读者对原文的评估与研究,引发读者思考,提高了译文的客观性与互动性。而在类似例(3)这种没有开场简介的报道中,译者会在正文中使用“报道表示”“报道还说”“报道称”等用语,其作用与例(1)和例(2)相似,均将作为“说教者”的原文变为接受读者审视的客体,提高了译文的客观性。因此,报道词的使用帮助新闻译者规避了过度修改原文而造成信息失真的问题,也避免了照搬原文导致新闻意图与译语读者理解差异过大而造成的冲突。
3.2. 评价客观化
除了报道词的使用,《参考消息》还将原文中所有的作者评价进行客观化处理,使原文的情感色彩相对更不明显。这种处理手段虽然对原文有一定程度的修改,尤其是对作者的意图有一定影响,但考虑到译者作为处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中间协调者的身份,在不完全损害原意而只是削弱原文语气或情感色彩的前提下照顾目标语文化读者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接受。例如下文例(4)、例(5)与例(6):
(4) ST: As impressive as many aspects of the Chinese energy transition are, it is sullied by coal. [13]
TT:尽管中国在能源转型的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煤炭消费仍然很大。[14]
(5) ST: The eyes of the world may be on Paris for the Olympic Games but in China, it’s shaping up to be the summer of Shanghai. [15]
TT:世界的目光可能聚焦于在巴黎举办的奥运会上,但在中国,这个夏天或许属于上海。[16]
(6) ST: […], as foreign borrowers piled into China’s onshore market in search of cheaper borrowing costs. [17]
TT:原因之一是境外机构纷纷涌入中国在岸市场,寻求更低的借贷成本。[18]
例(4)中原文使用了“sullied”一词,意即“被玷污”或“损害”,表达了原作者对中国煤炭消耗量大的否定与略带批评的态度。而译文中译者将“sullied”弱化处理,将作者评价译为“煤炭消费仍然很大”,变为了单纯的事实描述。使用了类似处理方法的还有例(5)与例(6)。例(5)原文使用“shaping up to”来表示上海国际消费季事实上正逐渐吸引全中国的注意力,而译文将其处理为“或许”,弱化了原文的绝对化倾向,尽力保持新闻的客观性。同样,例(6)原文仅提及一个原因,对复杂的经济活动而言,这种单一的归因表述有夸大之嫌,因此译文添加了“之一”二字来缓和原文评价的绝对化倾向,并向读者暗示原因的多样化。由此可见,对原文评价的情感色彩进行修改,使之更为客观中立,在避免作者评价与译语文化发生冲突的同时,也尽最大限度保留了作者意图,这样译者便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寻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因此,将评价客观化、中立化,能帮助新闻译者更好地调节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间的对立。
3.3. 译者注
对新闻的编译不仅限于对原文的省略与修改,在某些必要情况下,为了使读者对新闻背景具有更加充分的理解,在不损害源语新闻含义的情况下,适当添加补充一定信息可以帮助译者实现对新闻真实的重建。在《参考消息》上,译者通常会采用文内注的方式,在保留原文信息的基础上,对不符合译语读者期待的内容进行解释说明,既忠于原文,又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新闻真实。例如下文例(7)与例(8):
(7) ST: Sales of panda bonds jumped to a record $17 billion so far this year, […]. [17]
TT:今年截至目前,熊猫债券(境外发行人在中国境内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本网注)的销售额跃升至创纪录的170亿美元。[18]
(8) ST: After graduating, she and her boyfriend rented two acres an hour outside Shanghai, […]. [19]
TT:毕业后,她和男友在上海郊外租了两英亩(1英亩约合0.4公顷——本网注)土地,……。[20]
例(7)中译者除了对原文的“panda bonds”进行了直译以外,还通过文内注现身,向译语读者直接传达原文中对译语文化相对陌生的概念,扩大译语语境对异质文化的接受程度,也让译语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到自身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差异与关系。而在例(8)中,译者同样保留了源语文化中常用的英制单位,并在文内注中标明对译语读者更为熟悉的公制单位。度量单位能体现出特定语言中的文化偏好,在多数国家使用公制单位的当今世界,作为英制主要使用国家的美国在新闻报道中使用英制除了照顾了美国读者外,也在无形之中彰显了美国的文化取向。通过保留原文并加注的形式,该篇新闻的译者既保留了源语作者的偏好,也照顾了译语读者的文化惯例,使译文在两者之间达成了平衡,而不至于偏袒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因此,译者注也是《参考消息》译者兼顾源语新闻表达愿望与维护译语文化惯例的手段。
4. 结论
对于新闻的翻译,译者总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如果过于靠近源语作者,不假思索地将原文意图传达给译语读者,则有过于关注他者文化、忽视协调源语与译语文化交流之嫌,进而可能造成两者对对方文化的误解。但如果过于靠近读者,对原文大加改动,则又会扭曲新闻真实,有损于新闻信息交流的目的。本文通过分析《参考消息》的译文例子发现,译者可通过使用报道词,将原文框定在读者审视的范畴内,避免了原文可能存在的对译语文化的冲击,也能忠实报道作者的观点与意图。此外,将原文作者的评价客观中立化也能避免在不损作者意图的情况下满足译语读者的期待与需求,从而平衡了译者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身份。最后,译者还能通过译者注现身,在保留原文所传播的新闻真实的同时,向译语读者阐明原文中不甚熟悉的概念,扩大译语文化对异质文化的接受度,也维护译语读者的文化偏好。诚然,英汉新闻翻译中平衡译者身份的做法或许不止本文提到的三种,在实践中译者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翻译问题,但无论如何,在不损新闻原意的情况下照顾译语读者的需求,平衡好译者身份,调节好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两者相互理解,是新闻翻译工作者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