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系统视角下灾难新闻报道的语篇分析——以利比亚洪灾新闻报道为例
Discourse Analysis of Disaster News Re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itivity System—Taking Libyan Flood-Hit as a Case Study
DOI: 10.12677/ml.2024.129813, PDF, HTML, XML,   
作者: 张雅璐: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及物性系统灾难新闻语篇分析Transitivity System Disaster News Discourse Analysis
摘要: 灾难事件时有发生,灾难新闻报道亦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以韩礼德的及物性系统为理论框架,以10篇新华网关于利比亚洪灾的新闻报道为语料,使用UAM Corpus Tool 6.0对语料进行及物性标注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物质过程和言语过程出现的频次最高,与之对应这两种过程的参与者出现的频次也最高,体现了灾难新闻报道客观性、准确性和详实性的特点。本研究旨在验证使用及物性系统分析灾难新闻报道的可行性,为读者理解灾难新闻报道提供一个新的解读视角。
Abstract: Disaster events occur intermittently, and disaster news reports consistently capture public attention. This study uses Halliday’s transitivity system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nalyzes a corpus of ten news reports from Xinhua Net regarding the flood disaster in Libya. The UAM Corpus Tool 6.0 facilitates the transitivity annot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orpu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aterial and verbal processes appear most frequently, with their participants also appearing most frequently, which reflects the objectivity, accuracy,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disaster news repor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validate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the transitivity system to the analysis of disaster news reports, and offering readers a novel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such discourse.
文章引用:张雅璐. 及物性系统视角下灾难新闻报道的语篇分析——以利比亚洪灾新闻报道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9): 467-47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9813

1. 引言

灾难事件是持续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并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因其不可预测且往往具有极高破坏性,一经发生便会受到全世界媒体的关注。对于这些灾难事件进行报道的新闻类型,被称之为灾难新闻,学者田中初认为:“灾难新闻实际上是一个灾难事件的过程报道”[1]。在灾难发生之后,新闻媒体会对灾难事件发生,所造成的损害以及救援等相关情况进行及时且详细地报道,因而灾难新闻对于确保大众的知情权、指导灾后救援、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及物性系统是由Halliday提出的系统功能语法中重要的语义系统,并在《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对及物性作了详细描述:“及物性系统把经验世界识解为一组可以操作的过程类别”[2]。也就是说,及物性系统帮助人们理解语言如何构建经验世界,同时也可以使用该系统来解析文本语料的深层含义,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及物性系统的意义和实践。

通过检索灾难新闻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以往关于灾难新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播学、新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但也不乏语言学家从语言使用、话语分析等角度对其深入探讨。这些研究揭示了自然灾害新闻语篇在传递信息、塑造公众认知、引导社会情绪以及构建意识形态方面的独特作用,以审视其中的语言策略和话语实践。也有学者使用系统功能语法分析灾难新闻语篇,例如沙莎(2015)研究了灾难新闻的话语形式、语篇结构及衔接手段,探求灾难新闻的话语形成机制[3]。邓雪芹(2016)将人际功能理论运用到具体的灾难性新闻语篇中,研究语言的人际功能在语篇中的体现形式[4]。侯俊科(2020)使用及物性理论分析灾难新闻中的生态话语倾向,分析灾难新闻话语的生态意义[5]。李亚鑫(2022)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探究了英语新闻语篇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及物性系统分析表现出来的[6]。可以看出,使用及物性视角下灾难新闻语篇的探讨往往聚焦于生态话语分析或批评话语分析领域,以探讨文本的生态性或其暗含的意识形态。本文将使用及物性系统分析新华网关于利比亚洪灾的10篇新闻报道,以期丰富灾难新闻语篇的研究维度,深入理解其构成要素与结构框架,帮助读者以一种客观准确的视角来解读灾难新闻报道,从而促进对报道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2. 及物性系统

根据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语言有三个元功能(Metafunctions):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2]。其中概念功能有两个子功能: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经验功能指人们通过语言表征世界各种经验活动,主要手段为及物性系统[7]。及物性系统将人类的经验世界理解为一套可控的过程,从而研究小句如何表达概念意义,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8]。可以理解为及物性系统是一个以过程为中心的框架,这个框架包括:三部分:过程本身、过程中的参与者和与过程相关的环境。根据人的经验,过程类型被分为六种: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其中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是及物性系统中的三个主要过程类别,言语、行为和存在过程为次要过程[9]。物质过程是“做某事”的过程,其参与者为动作者(actor)和目标(goal),并通过动态动词来表达。心理过程是认知主体的内心体验,包括反应、认知、情感等方面,由感觉者(senser)与所感现象(phenomenon)构成。关系过程是表达“是”和“有的过程”,可分为归属(attributive)与识别(identifying)两大类别,归属类过程的参与者为载体(carrier)和属性(attribute),识别类过程的参与者包括识别者(identifier)与被识别者(identified)。行为过程是表示生理活动的过程,参与者为行为者(behavior)。言语过程是说话者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包括说话者(sayer)、说话内容(verbiage),接受者(receiver)。存在过程是“存在”或“发生”的过程,只包含一个参与者存在物(existent) [4]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为基础,以新华网关于利比亚洪灾的10篇新闻报道为例,对灾难新闻语篇进行及物性分析,拟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 在这10篇新闻报道中,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是如何分布的?

(2) 过程、参与者和环境的分布规律体现了灾难新闻语篇的哪些特征?

3.2. 语料收集与分析

本文的语料选取自新华网关于利比亚洪灾的10篇新闻报道,2023年9月10日,飓风丹尼尔袭击利比亚东部地区并引发严重洪水灾害,根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统计,洪水造成约11,000人死亡,逾10,000人失踪,近90万人受洪水影响,受灾人口占利比亚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1如此严重的灾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全球媒体的报道,并被列为2023年全球十大自然灾害。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是由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主办的综合新闻网站,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和最有全球影响力的中文网站2,因此该网站发布的新闻报道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和影响力。

语料收集方法为:在新华网检索“libyan flood”这一关键词,将报道发布时间限制为2023年9月至2023年12月,随机选取10篇相关新闻报道。本文使用UAM Corpus Tool 6.0对这些语料进行及物性标注,分别标记过程类型、参与者成分和环境成分,并统计参与者、过程类型及环境成分的出现频次、占比和分布特征。UAM Corpus Tool 6.0是一个可对文本和图像语言标注的工具集,能够对语篇进行小句划分和及物性各成分的单独标注,并统计高频词汇。

4. 研究结果

4.1. 参与者成分的分布

参与者在及物系统中是及物过程的支配者[10]。通过对语料进行及物性标注,参与者成分出现1145次,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在所有的参与者成分中,目标出现的频次最高,一共332次,占比29%;其次是动作者出现274次,占比23.93%;说话者出现196次,占比17.12%;属性出现92次,占比8.03%;载体出现66次,占比5.76%;现象出现57次,占比4.98%;感知者出现54次,占比4.72%;话语出现33次,占比2.88%;接受者出现27次,占比2.36%;行为者和存在者均出现7次,各自占比0.61%。在10篇语料中,大多数的动作者是“thefloods”或其相近表达,如“water”“thisdisaster”等,目标主要为被灾难影响的对象如“people”“school”“house”等,这些参与者主要用来表达灾难事件发生的情况及造成的损害;还有部分动作者为国家名称或政府,目标为“aid”“efforts”的近似表达,用来描述救援情况,总的来说,动作者与目标这两个物质过程的参与者,在灾难新闻语篇中主要用来描述灾难事件的情况以及救援的进展。及物性系统中,说话者指的是言语过程中发出言语或信息的人,在这组灾难新闻中,说话者以官方组织“UNSMIL”,“The Nation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领域专家和灾难亲临者为主,用以展现信息的权威性与真实性,构建一个以事实为基础的叙述框架,为阅读者提供可靠、经过验证的信息来源。

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participant

1. 参与者成分分布

参与者角色

频次

百分比

动作者

274

23.93%

目标

332

29.00%

感知者

54

4.72%

现象

57

4.98%

载体

66

5.76%

属性

92

8.03%

说话者

196

17.12%

接收者

27

2.36%

话语

33

2.88%

行为者

7

0.61%

存在者

7

0.61%

合计

1145

100%

4.2. 过程成分分布

过程成分是及物性系统的中心,是构成小句基本结构的行动或事件的核心部分,表达经验的实质内容,连接参与者成分和环境成分。在语料中,过程成分的出现频次为854次,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

Table 2. The distribution of process

2. 过程成分分布

过程类型

频次

百分比

物质过程

423

49.53%

关系过程

132

15.46%

心理过程

74

8.67%

言语过程

198

23.19%

存在过程

20

2.34%

行为过程

7

0.82%

合计

854

100%

在所有的过程类型中,物质过程出现423次,占比49.53%;言语过程出现198次,占比23.19%;关系过程出现132次,占比15.46%;心理过程出现74次,占比8.67%;存在过程出现20次,占比2.34%;行为过程出现7次,占比0.82%。下面只对出现频次较高的3个过程类型进行分析。

(1) 物质过程

例1:Thousands of people were killed and over 10,000 more missing after floods, triggered by Mediterranean storm Daniel, hit eastern Libya on Sunday.

物质过程是“做某事”的过程,也就是展现“行动”和“事件”的过程,在所分析的语料中,物质过程出现的频次最高,占所有过程类型的49.53%。因灾难新闻的突发性和破坏性等特点,媒体在对灾难新闻进行报道时,首要目的是对公众通报灾情的情况,履行信息发布职能。在例1中,新闻报道者使用物质过程来简洁明了地陈述灾难事件的起因:地中海飓风丹尼尔引发洪水灾害;发生的过程:洪水袭击利比亚东部地区;及所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上千人死亡,约一万人失踪。物质过程的使用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快速获得关键信息,了解灾难事件的全貌。

例2:The UN launched an emergency flash appeal totaling 71.4 million U.S. dollars, among which 10 million dollars has been allocated from the UN's Central Emergency Relief Fund to support people affected by the floods.

如例2所示,在灾难事件发生后,各方面的帮助与救援也是灾难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媒体对官方的救援措施进行报道,可以缓解灾难所引发的社会不安情绪;引导社会舆论走向理性和正面;同时还可以激发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度与参与度,动员社会各界对受灾地区进行援助。

(2) 言语过程

例3:Meanwhile, the UN Support Mission in Libya (UNSMIL) said that nine UN Agencies are continuing to deliver aid and support to the stricken areas.

例4:At least 5300 people are feared dead, said the eastern-based Interior Ministry on Tuesday.

言语过程是“说话”的过程。在所分析的语料中,言语过程出现的频次为第二高,占比23.19%。在灾难新闻中,言语过程的说话者可分为权威性组织代表,如政府、领域专家、社会机构等;和灾难事件的亲临者,如幸存者、遇难者亲属、一线救援人员等。如例3和例4所示,政府机构及领域专家所发布的权威数据,例如受灾情况、救援进展等信息,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能够增加新闻报道的官方性和权威性,从而为公众提供可靠、经过验证的信息渠道。灾难亲临者的话语也是新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亲临者的话语描述,可以反映灾难现场的真实情况,增加报道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3) 关系过程

例5:Derna, located some 1300 km east of the capital Tripoli, suffered more damage than any other city in the region, as 25 percent of the city was destroyed by the storm and flash floods.

关系过程用于表达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分为归属和识别两大类,在10篇新闻报道中关系过程占比15.46%。在灾难新闻语篇中,关系过程被用以刻画灾难发生后的具体情况,如例5中使用归属类过程描述德尔纳25%的地区被风暴和洪水摧毁,给读者提供具体且量化的灾情描述;关系过程还可用于明确信息,如哪些地区属于受灾区,哪些组织负责救援工作;身份识别,识别出受害者、救援者、政府官员等。

4.3. 环境成分分布

在及物性系统中,环境成分是小句中描述过程发生条件的元素,它们提供了关于过程的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目的等背景信息[2]。环境成分共计出现276次,具体分布情况见表3

Table 3. The distribution of circumstance

3. 环境成分分布

环境成分

频次

百分比

范围

85

28.05%

定位

127

41.91%

方式

34

11.22%

因果

9

2.97%

依附

17

5.61%

伴随

3

0.99%

角色

6

1.98%

视角

8

2.64%

事件

14

4.62%

总计

303

100%

在环境成分中,定位出现的频次最高,一共出现127次,占比41.91%。定位是对时间与地点等状语成分的说明,在灾难新闻语篇中主要用于指明灾难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灾难发生的具体情况;范围出现的频次为85次,占比28.05%,用来描述灾难事件的强度和扩展范围;方式出现的频次为34次,占比11.22%;依附出现的频次为17次,占比5.61%;事件出现的频次为14次,占比4.62%。其余环境成分出现频次过低,在此不作分析。

5. 结语

本研究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为基础,对新华网发布的10篇利比亚洪灾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及物性分析,统计参与者、过程以及环境出现的频次和占比。分析结果显示,这10篇灾难新闻报道使用了大量的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其中物质过程占比49.53%,言语过程占比23.19%,这两种过程类型的参与者角色也呈现了较高的频次,反映出灾难新闻语篇追求客观性、准确性和详实性的特点,其余过程类型出现的频次较少。在环境成分中,定位出现的频次最高,这与新闻六要素中的时间、地点相对应,体现了灾难新闻语篇及时性的特点,有助于阅读者快速把握灾难事件的关键信息。

NOTES

1利比亚洪灾已致上万人死伤从气象卫星图看飓风肆虐–新华网(news.cn)。

2公司简介_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官网(xinhuanet.com)。

参考文献

[1] 田中初. 当代中国灾难新闻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复旦大学, 2005.
[2] 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3] 沙莎. 灾难新闻语篇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24.
[4] 邓雪芹. 英语灾难性新闻语篇的人际功能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 安徽大学, 2016.
[5] 侯俊科. 及物性视角下灾难新闻报道的生态话语分析——以加州大火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 2024.
[6] 李亚鑫. 批评话语视角下关于东航空难报道及物性对比分析——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 7(11): 64-67.
[7] 何伟, 张瑞杰. 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构建[J]. 中国外语, 2017, 14(5): 56-64.
[8] 胡壮麟.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9] 何伟, 魏榕. 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发展综述[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2(1): 1-20.
[10] 曹进, 杨明托. 基于及物性系统的网络新闻生态话语分析[J].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2, 59(2): 13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