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多病情危重,具有高风险[1]。对于肝脏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具有高疗效等优势。本文报道一例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的病案,以供参考。
2. 病案资料
2.1. 病情介绍
患者姜某某,女性,40岁,因“皮肤巩膜黄染1+月”于2023年7月25日就诊于我院,发病急,病情重。
患者因“皮肤巩膜黄染1+月”入院,患者因“骨髓造血综合征”长期口服“司坦唑醇片”等药物,1+月前患者出现全身皮肤、巩膜黄染,伴全身瘙痒,无发热恶寒,无皮疹,红斑,遂至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症状未见好转,遂转至某院诊治,予以生化检查发现:总胆红素:801.9 umol/L,直接胆红素:570.4 umol/L,间接胆红素:235.1 umol/L,总胆汁酸131.3 umol/L,门冬氨酸基转移酶:35 U/L,碱性磷酸酶:307 U/L,完善相关检查,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抗体谱等无明显异常。腹部彩超提示:肝脏钙化灶。胆囊结石,脾脏增大。腹部CT提示:胆囊收缩状,胆囊结石,直径为1.8 cm,胆囊稍增厚,合并胆囊炎待排。脾脏增大。诊断为:1、亚急性肝衰竭2、药物性肝损伤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血小板减少,5、白细胞减少6、中度贫血;7、低蛋白血症8、高氮血症;9、脾大;10、结石性胆囊炎等,予以头孢唑肟钠抗感染,保肝退黄、地塞米松(10 mg/qd)等治疗,于2023-07-07至2023-07-21期间分别行人工肝7次治疗,但胆红素控制仍不理想,最近一次复查指标为:总胆红素:570.7 umol/l,直接胆红素:412.2 umol/L,间接胆红素:158.5 umol/L,后于我院治疗,住院症见:神情,精神可,肤目黄染,伴皮肤瘙痒,无口干、口苦,无恶寒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不适。大便次数多,小便色黄,量可,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查体:全身皮肤重度黄染,巩膜黄染,其余无明显异常。
2.1. 诊断
患者长期口服司坦唑醇片药物伤及肝脏,引起肝功能异常,进展为肝衰竭,结合外院完善的相关检查暂排除其他原因,考虑为药物性肝衰竭。
中医诊断:黄疸(脾虚湿盛证)西医诊断:1、亚急性肝衰竭2、药物性肝损伤3、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4、血小板减少5、白细胞减少、6、中度贫血7、低蛋白血症8、高氨血症9、脾大10、结石性胆囊炎11、胸8-9椎体占位12、右肺中叶结节13、肺大泡14、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2.2. 治疗经过
西医治疗:丁二磺腺苷蛋氨酸、前列地尔注射液、异甘草酸镁、谷胱甘肽、地塞米松、苯巴比妥、促肝细胞生长素肠溶胶囊及其他输血浆等对症处。
中医治疗:辨证施治:予以“自拟方”为主方加减,后期随症状变化加减,主体方药如下。
金钱草 |
郁金 |
大血藤 |
败酱草 |
生大黄 |
牡丹皮 |
桃仁 |
炒鸡内金 |
炒瓜蒌子 |
玄明粉 |
蒲公英 |
川银花 |
海金沙 |
麸炒青皮 |
四制香附 |
红花 |
酒黄连 |
炒吴茱萸 |
酒黄芩 |
焦山楂 |
建曲 |
姜黄 |
生白芍 |
炙甘草 |
淫羊藿 |
三棱 |
莪术 |
仙鹤草 |
醋乳香 |
|
|
|
患者总体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仍然沿用保肝退黄等常规治疗措施,中医辨证施治,予以自拟方调理脏腑,清热利湿退黄等治疗,经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住院期间胆红素波动情况如下图1所示。
Figure 1. Trend chart of bilirubin changes in patients from July 25th to October 14th
图1. 患者7.25-10.14期间胆红素变化趋势图
3. 讨论
肝衰竭一般总体治疗西医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般支持治疗,卧床休息,减少肝脏负担,密切关注基本情况,补充血浆、蛋白、肠内营养粉剂等;第二:对症治疗:予以保肝药物、肠道微生态调节、免疫制剂治疗等;第三:病因治疗。第四: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等[1]。人工肝治疗肝衰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从而较低患者的病死率,但也有部分患者人工肝治疗后,疗效不佳,有研究显示,早期人工肝治疗好转率为75.81% (47/62),中期人工肝治疗率为37.14% (39/105),晚期人工肝好转率为2.50% (2/80) [2],不管是那个时期的肝衰竭进行人工肝治疗,都有治疗不佳的可能。患者入院前已于多次进行相关人工肝等治疗,反复人工肝后,胆红素居高不下,预后不佳,具有高风险以及高死亡率。在保肝退黄治疗的基础上,兼顾血液系统疾病治疗,还要提高免疫力治疗,避免感染,加重病情。故本病例治疗难度大。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黄疸”范畴,《金匮要略》所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故治黄疸从祛湿下手,祛湿可以清热利湿、温中燥湿、淡化渗湿等。医家柳宝治所说“治湿热两感之气,必先通利气机,脾气水两畅,则湿从水化,蔗几湿热无所凝结”故治湿必先治气。毛德文教授指出肝衰竭“毒邪致病”学说,“毒”为治病之因,“虚”为致病之本,“瘀”为病理产物,“毒、瘀、虚”等相互胶着[3]。有研究显示大剂量清热化瘀中药可显著改善乙型肝炎相关性ACLF热毒瘀结证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等,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治疗组死亡率31.8% (21/66),对照组死亡率59.4% (19/32),治疗组及对照组肝性脑病发生率为11.11% (10/45)、46.15% (6/13)等[4]。有学者分析表示黄疸病因总结为湿、热、瘀、毒、虚五个方面,治疗从清热利湿、行气活血、通腑泻浊为主要治法[5]。以上述思想为指导,本例患者处方中大量用金钱草、生大黄、黄芩、黄连等清热利湿退黄,香附、郁金、白芍等疏肝行气,桃仁、乳香、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兼以建曲、山楂、鸡内金等顾护胃气。
综上所述,本案整体治疗中,西医方面主要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结合中药调理脏腑,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病情,改善了症状,且减少了治疗费用负担,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及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