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升文化自信心[1]。报告中提到,要围绕树立旗帜、凝聚民心、培养新人、繁荣文化、展示形象等五个方面,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要求我们发展一种既面向现代化、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应当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和普及性,以激发全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每一所学校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即要建立和培育一种高质量的学校文化,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这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其使命和担当。
2. 任务与使命:推动学校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的文化建设承载着推动其持续进步和发展的双重任务。这不仅是一项责任,也是学校面向未来的使命。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学校文化的发展将为实现教育的长期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坚实的支撑。
(一) 考验:突破可持续发展的重重挑战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文化建设未能达到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背后存在三个主要原因。首先,部分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偏离了教育的核心宗旨,未能充分回应和实践“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通过何种方式培养、以及培养人才的目的”这些基本教育问题。其次,学校文化未能在学校的日常教学、课程设置和各类活动中得到有效的体现和内化,导致学生和学校发展缺少了精神的根基和灵魂。最后,多数学校并没有可以唤醒师生文化自觉的文化建设,无论是在他们的行为思想方面,还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都不足以呈现出学校文化的自觉性和独特性。
(二) 宗旨:将新时代的使命与可持续发展等量齐观
在当前时代,学校承载着明确而关键的使命:全面实施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努力塑造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继承者[2]。为达成这一崇高目标,学校需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并确保其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教育质量的含义在于,教育活动不仅要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要以这些理念为指导,实现教育成果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这种质量反映了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个体成长、实现教育目标、响应社会需求、支持国家发展策略以及满足全球可持续发展需求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简言之,它强调教育应超越短期成就,着眼于培育能够适应未来挑战并推动社会长期进步的人才。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种综合考量短期与长期、个体与群体、以及地方与全球均衡发展的观念。它从时间的层面出发,既重视目前的发展成就,也放眼于长远的发展潜力,并致力于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这一理念倡导个体的全面成长,同时强调集体的协作发展,并着重于实现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互惠共存。从空间的视角来看,它不仅关注家庭、社区、社会乃至乡村等小范围内的和谐进步,也着眼于更广泛区域的共同繁荣。
3.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的主要方法
(一) 以塑造全面成长的个体为核心,打造全面的教育文化架构
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中,学校对于“应培养出怎样的人才”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致力于培育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拥有持续发展潜能的“全面个体”。这些学生不仅应能够应对新时代的挑战,更应成为具有全面成长潜力的“全面个体”。
我们追求的新时代“全面个体”,不仅拥有完善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素质,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且应具备持续自我提升和完善的能力[3]。这种全面成长的个体,其素质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1) 个人素质:指个体在道德、智力、体育、美学、劳动等多维度的均衡发展,反映了个体的内在素质和潜能。
2) 社会参与能力: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度和与他人协同进步的能力,展现了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 环境适应力:指个体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彰显了个体对生态环境的珍视和维护意识。
通过在这些领域内的培养,学校致力于培养能够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具备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个体”,为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为了塑造学校的教育文化体系,还必须深化并加强“四力”的培育。这“四力”指的是内在激励力、独立学习力、资源统筹力和学习沟通力。内在激励力是推动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独立学习力是教育持续进行的关键能力及其显著标志,资源统筹力是确保教育发展持续性的内在基石,学习沟通力是深化和巩固教育发展持续性的核心构件。
我们深信,打造一个持久的学校文化,必须从塑造学生的个人品质开始,逐步扩展到社会素养的培育,并最终实现生态素养的提高。这三种素养是在“四力”的相互影响和协同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在构建教育文化体系的过程中,学校应该专注于“三种素养”与“四力”的相互促进,持续为这些素养的成长注入“四力”的活力。
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学校旨在培育出既具备坚实的个人素质,又能在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实现和谐共生的学生,为他们在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上的全面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石。
(二) 以全局视野为框架,整合构建教育文化环境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应以"全局视野"为架构来构建育人文化环境。构建一个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是一个跨越时间维度和空间范围的复杂过程。它要求我们将对历史的尊重、对现实的洞察和对未来的憧憬融为一体,形成一个连贯的教育视角[4]。同时,我们还需要将个人的成长、他人的支持、学校的培养、家庭的熏陶、 国家的期望以及世界的联系纳入考量,形成一个多维度的教育生态系统。通过这种多维度、跨时空的整合,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立体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达成这一宏伟的教育宗旨,学校必须深入融合四个核心要素: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全球视野的开阔性、现实生活的实践体验以及全人教育的素质培养。通过精心设计学生的课程学习、专题活动、项目实践以及生命成长的空间,确保在这一全景整合的教育过程中,能够全面塑造学生的个人素质、社会素质和生态素质,进而培育他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能力[5]。学校在构建育人文化环境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资源和条件,以课程和活动为载体,营造一个“全景时空”的教育环境[6]。这个环境具有宏观的框架、广阔的境界和开放的视野,为学生的“全人”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肥沃的教育土壤。
(三) 前瞻未来,将学校建设成微缩的社会
为了培育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全人”,学校教育应前瞻未来,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鉴于教育活动主要在校园内展开,学校有责任将外部世界的精华引入校园,融入到教学体系之中。这要求我们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微缩的社会,确保学校教育能够涵盖社会学习的基本要素。
1) 构建全息系统:以“全息系统”为基础,全面构建学校教育实践文化,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到校园之外。
2) 面向未来的教育: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基础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
3) 校园内外融合:鉴于教育主要在学校环境中进行,学校需要将外部世界的精华引入校园,实现校园内外教育资源的有机融合。
4) 打造社会缩影:学校应成为社会的缩影,通过模拟社会环境和情境,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体验和学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 整合社会学习要素:学校教育应包含社会中学习的基本要素,如社会实践、职业体验、公民责任等,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到社会的多元面貌。
6) 提升教育实践性:通过打造全息系统,学校教育应更加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体验中学习和成长。
7) 培养全人发展:通过这种全面、实践性的教育,学校可以培养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人”,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还拥有广阔的视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这种以“全息系统”为基础的教育实践文化构建,学校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学习社区,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多元、实践性强的教育环境,帮助他们成长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全人”。
4. 构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关键在于实施一系列核心战略
(一) 积极精神动力的培养
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石,积极的精神动力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学校应致力于培养能够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新时代人才,从激发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出发,扩展到与国家和世界连接的集体意识,最终实现具有生态责任感和面向可持续未来的全面人格。其次要注重价值文化体系的构建,建立一套反映师生和学校发展目标的价值文化体系,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同时关注主体意识的激发,着重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集体意识的扩展,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使他们理解个人与国家、世界之间的联系。生态素质的培育也是关键,要加强生态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素质,使他们能够对环境问题有深刻理解和积极行动。
还要有面向未来的人格塑造,引导学生形成超越自我、关注全球和长远未来的“超我”意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动力系统的持续建构,不断构建和优化师生及学校发展的动力系统,确保学校文化的活力和持续性。最后还要有战略的实施与评估,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如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学生参与项目等,同时定期评估这些策略的实施效果,确保它们能够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些策略,学校可以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为实现教育的长期目标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 深化对可持续性的内在质量追求
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实现教育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使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根植于师生的心灵,必须借助文化象征、仪式等富有情感的元素,使其成为师生内心的信仰和追求。只有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转化为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的价值追求,才能激发他们广泛的参与和投入。
1) 情感化教育:利用文化象征和仪式等手段,激发师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情感认同,使其成为内心的自然追求。
2) 共同价值的形成: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转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形成强大的内在动力。
3) 广泛参与的激励: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形成多方协作的良好局面。
4) 问题导向的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策略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
5) 层层递进的策略:从情感认同到共同愿景,再到问题解决,形成一种逐步深入、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通过这些策略,学校能够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植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培养出具有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参与意识的新时代人才。
(三) 营造全面的教育改革氛围
构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文化,需致力于实现“全人”教育目标,采用“全景时空”作为构建教育环境的框架,并利用“全息系统”推动学校教育实践的全面革新。这一整体教育体系即在可持续发展文化的指导下形成的“三全”教育模式。“三全”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以塑造“全面发展的个体”为核心价值,致力于营造优质的教育生态环境,并在学校中形成一种全面育人的文化氛围[7]。
1) 全人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全面素质和能力的个体为目标,注重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2) 全景时空框架:创建一个融合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个人、社会和全球视角的教育环境。
3) 全息系统推进:利用全息系统原理,整合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互动、协调的教育生态系统。
4) 价值追求: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能力为核心,追求教育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影响。
5) 优质育人生态:构建一个支持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成长的教育环境,鼓励创新和个性发展。
6) 整体育人氛围:形成一种积极的、包容的、鼓励探索和实践的教育文化,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通过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平台,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快速变化世界的未来社会栋梁。
(四) 树立实践改革的新标准
首先,要重新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质量标准。这种高质量的教育不仅要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还要为学生的未来、个体与集体的发展、以及本土与全球的和谐共生提供支持。具体来说,可以从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学过程和教育成果三个维度来重新构建这一质量标准。
1) 办学条件的质量提升:确保学校的物质条件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包括先进的教学设施、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安全的校园环境。
2) 办学过程的持续优化:关注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确保教育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 办学结果的全面评估:建立一个全面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还要评估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和全球视野。
其次,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框架,用以培育和评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 整合性评价框架的构建:开发一个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整合学生的学术成就、个人品质、社会参与度和环境意识等多个方面。
2)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确保评价标准能够涵盖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3) 评价方法的创新: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项目评价和反思性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个人成长。
4) 评价过程的持续反馈:确保评价过程能够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提供及时、具体的反馈,以指导教育实践的不断改进。
通过这些措施,学校可以确保教育实践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适应未来挑战的全面发展的个体。
5. 结语
文化自信是一种根植于心、影响深远的自信。在教育界别中,文化自信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支柱,因此在育人过程中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使学校教育成为文化育人的先锋。教育参与者也应奋力参与学校文化实践,推动其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在文化建设中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目标,致力于提供令全社会心满意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