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针灸学》教学实践与改革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form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Integrativ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ies
DOI: 10.12677/ae.2024.149170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邹 伟*, 王 珑#, 于学平, 戴晓红, 滕 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教研室,黑龙江 哈尔滨;田焌锦, 郭世纪, 李嘉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针灸学问卷调查教学实践高等教育Integrativ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Questionary Teaching Practice Higher Education
摘要: 目的:为提高中西医临床专业教育水平,课题组设置课堂反馈问卷以明晰当前课程设置的不足,促进学科教学的发展。方法:从2020年9月起到10月设置调查问卷,收集和分析课堂反馈情况,了解学生对专业课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评价及观点,为优化教学提供支持。结果:课题组在2020年十月对2019级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6份,回收率100%,均为有效答卷。结果显示当前课堂设置(90.56%)及教学硬件设施(74.52%)基本满足同学的学习需求,但大部分学生从未参与过临床实践(34.91%)。课程设置改善方面,学生们着重希望增加临床实践机会(53.77%)。结论:目前的课堂设置对学生掌握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未进行高效统一,理论学习充足,但实践能力未能强化,应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调整临床实践与理论的教学比例。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leve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the group set up a classroom feedback questionnaire to clarify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current curriculum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in the discipline.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was set up from September to October 2020 to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classroom feedback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evaluation and viewpoints on the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which will provide support for optimizing teaching. Results: The group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October 2020 for students of the 2019 class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A total of 106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ut with a 100% recovery rate, all of which were valid answ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rrent classroom settings (90.56%) and teaching hardware facilities (74.52%) basically meet the learning needs of the students, but most of them have never participated in clinical practice (34.91%). In terms of curriculum improvement, students focused on wanting more clinical practice opportunities (53.77%). Conclusion: The current classroom setting did not efficiently unify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mastered by the students, the theoretical learning was sufficient, but the practical abilities failed to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teaching ratio of clinical practice to theory should be adjusted in the future curriculum.
文章引用:邹伟, 王珑, 田焌锦, 于学平, 戴晓红, 滕伟, 郭世纪, 李嘉亮.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针灸学》教学实践与改革[J]. 教育进展, 2024, 14(9): 608-61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91702

1. 引言

作为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学科,既汲取了西医先进的技术,又融合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念,建立了全新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在近些年的临床工作中得到了大力发展。相对而言,学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专业人才不足与学科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医学教育改革,尤其是针灸学教学方法创新进行了广泛探索。王凡等对案例教学法在针灸学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评价,发现其可显著提高教学质量[2]。胡丹等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翻转课堂相比传统讲授法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思维深度[3]。这些研究为本文的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学生反馈被教育界广泛认为是一种高效的教学评估方法,常用于发掘课程改进方向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4]。为挖掘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化针灸学的教学改革,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提高中西医结合专业整体教学质量,课题组于2020年十月下旬对2019级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根据反馈,结合近年来在《针灸学》教学过程中累积的经验,提出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教学实践改革建议。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课题组于2020年10月面向2019级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共发出调查问卷106份,回收率100%,均为有效答卷。因此认为,此次调查是一次有效的调查,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可以了解到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在针灸学课程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评价和观点。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2.2. 方法

问卷采用单项选择形式,最后一题由学生自由回答,提出建议。内容包括“必修的专业课程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您学习需求?”“您参加临床实践的频率为?”“能否将所学专业知识有效运用于临床?”“教学硬件设施(教室、音响设备、多媒体等)是否满足了您的日常学习需求?”“对您来说,改善什么最有利于专业的学习(可以从学习习惯、资源设施、临床实践、学习环境等方面展开)?”等。

2.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并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不同选择题选项的选择频次及所占百分比进行了统计,量化反映出被调查学生群体在课程设置、硬件设施、临床实践经历以及改进需求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点。

3. 结果

根据回收到的调查问卷结果,反映出当前的课堂设置(90.56%,见表1)以及教学硬件设施(74.52%,见表2)基本能满足同学的学习需求,但绝大部分同学从未参与过临床实践(34.91%,见表3),只有极小一部分的同学有较为充足的临床实践经验(4.72%,见表3)。关于课程设置改善方面,相当比例的学生希望能够增加临床实践机会(53.77%,见表4)。

Table 1. Feedback on the first question of the questionnaire

1. 问卷第一题反馈情况

专业必修课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您学习需求?

选项

小计

比例

完全满足

22

20.75%

基本满足

74

69.81%

有所欠缺

6

5.66%

完全不够

4

3.77%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06

100%

Table 2. Feedback on the second question of the questionnaire

2. 问卷第二题反馈情况

教学硬件设施(教室、音响设备、多媒体等)是否满足了您的日常学习需求?

选项

小计

比例

完全满足

19

17.92%

基本满足

60

56.60%

有所欠缺

21

19.81%

不满足

6

5.66%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06

100%

Table 3. Feedback on the third question of the questionnaire

3. 问卷第三题反馈情况

您参加临床实践的频率为?

选项

小计

比例

总是

5

4.72%

经常

8

7.55%

有时

24

22.64%

偶尔

32

30.19%

从未

37

34.91%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06

100%

Table 4. Feedback on the fourth question of the questionnaire

4. 问卷第四题反馈情况

对您来说,改善什么最有利于专业的学习?

(可以从学习习惯、资源设施、临床实践、学习环境等方面展开)

选项

小计

比例

增加临床实践机会

57

53.77%

改善教学设施

25

23.58%

中西医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

17

16.04%

其他

7

6.70%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06

100%

4. 讨论

根据结果分析,在强化临床经验这一方面需重点关注。《针灸学》是一门临床课程,在强调掌握知识的同时,应重视临床实践、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5]。课题组提出了以下教学改革意见,希望真正能使学生“早临床,多临床”,一方面强化临床诊治能力,提高临床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巩固和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针对教学问卷反馈的问题,课题组提出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4.1. 优化课程设置

《针灸学》这一课程内容覆盖了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操作以及针灸在各种病症中的具体应用等多个方面。课程结构既包含了对经典理论的阐释,也包括了针灸操作的实际演练,以及如何将针灸应用于治疗实践的深入探讨,与此同时,它还涵盖了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使得其既具有理论学习的深度,又有实践技能的要求[6]。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追求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信息的密集传递,常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往往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7]。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很难得到充分的思考、消化与应用知识的机会,导致即使课程内容充实,学生在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转化上仍显示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在针灸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方面,学生往往因为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机会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技能水平。鉴于此,精简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迫在眉睫[8]

4.1.1. 明确重点,避免重复

在教学课时较少的情况下,可根据《针灸学》教学大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针灸知识、理论和技能,能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病,展开教学时要略有分寸。例如在腧穴总论教学时应详细讲解腧穴的主治特点及各类特定穴的特点和应用,将每一条经讲深讲透,让学生理解每条经络腧穴的共同主治,同时又能掌握具体腧穴的个性特点,同中求异,为学生打好基础。而在之后的针灸应用部分,《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等学科教学时已经讲解了有关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只需点到即止,不必深究,重点结合穴位总论内容讲授针灸的治疗方法即可。

这种教学方式可有效避免知识重复讲授,将既往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模式。通过重点讲解过的腧穴知识,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针灸防治常见疾病的相关内容,从而更好地应用针灸技术来治疗各种疾病。

在教学时间有限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依据《针灸学》的教学大纲来优化教学计划,确保学生能够在紧凑的课程中掌握针灸的基础知识、理论框架和关键技能,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常见疾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避免不必要的赘述。举例而言,在腧穴总论的教学环节,教师应当细致阐释不同腧穴的主治疾病和它们各自的特征,包括如何准确找到这些穴位以及它们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通过深入讲解,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不同经络腧穴的共性,如主治的相通之处,还能够识别出各自的独特性。此外,注重经络理论与具体腧穴功能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在进入到针灸实际应用的阶段,由于学生通过前期的《中医内科学》和《中医诊断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已经有了对疾病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施治的基本理解,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如何结合腧穴总论的内容,通过针灸方法来实现疾病的治疗上。这样的教学配合可以避免在疾病理论知识上的重复讲解,将重点转移到强调如何将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与针灸技术相结合,从而提高课程效率。通过这种系统化、重点化的学习,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关于针灸在防治常见病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运用针灸技术进行治疗的能力。

4.1.2. 增加线上以及自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精讲重点、难点,对于基础性和已在其他科目探讨过的内容,则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结构的严密性。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在线教育平台和互联网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通过引入多媒体材料,比如视频、图表、互动教学软件等,学生能够直观地接触到中医和西医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从而加深对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结合的理解[9]。这种教育模式既可以帮助学生紧跟学科最新发展,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翻阅和研究中医经典著作,诸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医学家的论文和著作。通过研究这些经典文献,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中医的传统理论、治疗方法和历史演变,还能够从历代医家的思想中吸取精华,拓展视野。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全面、立体的中医知识结构,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对医学发展的深刻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这样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不仅为学生建立起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能激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培养出具有全面中西医知识背景和较高临床解决问题能力的医学人才。

4.1.3. 课堂穿插相关学科知识

中西分属两个独立的医学理论体系,目前大部分院校的中西医结合课程设置都是中西医学课程与西医课程的简单叠加,缺乏学科间内容的融会贯通[10]。中西医学理论体系与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相互融合,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融合在形成中西医知识有机整合体系前、没有编著统一的中西医特色教材前提下,如何培养中西医结合思维模式,教师的授课方式就起到关键作用。如课题组在《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腧穴解剖学》等医学相关课程中,选取适当的内容穿插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这种模式在中西医知识之间强化了认识和运用,引导学生建构中西医结合的诊断与治疗思维。

4.2. 应用互动教学法与案例讨论教学法

在优化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对提升教学质量同样至关重要。以下将详细探讨两种适合针灸学特点的教学方法。

4.2.1. 互动教学法

以往课堂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的模式为主,互动教学法则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和“交往互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此法将教师角色定位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指导者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者,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11]。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以主角的姿态在课堂上主动地去采取积极行动、去转化自己在课堂中的定位。

对于较难记忆的经络循行与腧穴定位,可采用互动教学法,课堂中可进行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定位。既能直观地掌握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简便取穴法等晦涩的书面理论,也能熟悉腧穴在人体上的真实定位,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每位同学都亲自动手,老师予以指正,同学们的积极性与记忆深度明显提高。对于刺法、灸法的教学,学生则在老师指导下先在模型上进行持针、进针、出针等实践;随后同学在自己四肢部腧穴进行进针和行针手法的练习,之后可以互相练习;或者老师予以针刺,学生作为病人深刻体会针感等。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传授全面消毒、安全意识以及人文关怀等临床经验,在提升学生临床技能同时,引导学生人文素养观念的形成。互动式教学是以人体为实践的对象,而不再是以往的挂图、幻灯片等单调的平面教学道具,更能体现将来以病人为主体的临床工作情况,达到模拟真实临床的训练效果[12]

4.2.2. 案例讨论教学法

案例讨论教学法是教师采取临床病例和问题结合的方法,强调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成教学过程的主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1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导向学习,结合临床案例,检索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利用图书馆、网络和一切可用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讨论[14]。但授课者应当选取临床名医医案,重点培养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通过明确医案中的针灸治疗效果,可以在积累经验的同时,增加学生学习针灸等临床知识与技能的动力与自信。

综上所述,互动教学法和案例讨论教学法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是值得在针灸学教学中推广的有效方法。

4.3. 临床实践能力训练

4.3.1. 注重技能培训

针灸学作为中医学中的一门独特学科,与其它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其操作性和实践性特征尤为突出[15]。临床专业技能水平是评价一个医生最基本的指标,因此发挥针灸临床优势,加强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水平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紧扣学科特点,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动手实践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以培养高质量的临床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针灸专业技能水平[16]

除了常规的实训课程教学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创新性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教师可以从中挑选几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让他们更规范地掌握针灸的技术,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还可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训。通过他们的耳濡目染,循循善诱,使学生之间达到互帮互教,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效果。

4.3.2. 精简理论授课,注重实践操作

目前,各大高校对于中西医结合培养方案中,关于中医和西医体例的匹配比例以及课程模块的设置等问题均为一些经验性总结,尚未有相关的大数据支撑的研究论著性报道,而《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现状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目前中西医教育研究的空白[17],经过大样本、多中心的数据分析,认为培训相关科目中中医、西医体例配比应为5:5或4:6为佳,基础理论课与实践课配比应为5:5或4:6,中医、西医体例配比应为5:5,这样的课比设置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为避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相脱节,教师可以据此适当调整授课计划,在不影响理论授课的基础上,将课时数量向临床实践操作课程倾斜,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从课堂走向临床,重点提升学生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水平。

4.4. 新的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仅关乎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估,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8]。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教师对学生考试和实验结果的评价,但这种评价方式往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反映如临床业务能力、适应临床能力、专业信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等方面[19]。因此,对于过去只考查教材内容掌握程度的做法,对于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生来说,授课者需要有所改变。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一套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临场发挥以及具体病人诊疗的全过程融入其中的综合评价体系。这样的综合性评价体系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为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反馈,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20]。学界应该积极探索和实施这种评价体系,以更好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

4.5. 国际视野下的针灸学教育比较

相比国内以理论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欧美针灸教育更注重实践操作和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美国针灸及东方医学认证委员会(National Certification Commission for Acupuncture and Oriental Medicine, NCCAOM)要求针灸专业学生需完成至少3000小时的临床实习[21]。借鉴国际经验,我国针灸学教育应进一步加强临床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4.6. 改革效果的长期评估

本研究主要的不足在于未能评估教学改革的长期效果,应当对所有学生进行为期5年的跟踪调查,通过问卷和深度访谈等方式,评估教学改革对学生专业能力、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长期影响,为进一步优化针灸学教育提供依据。

课题组针对2019级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对针灸学课程教学的评价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虽然现有课堂设置和教学硬件设施基本满足学习需求,但大多数学生缺乏临床实践机会。因此,课题组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意见,主要包括:优化课堂教学内容,避免重复,增加线上教学;穿插相关学科知识,促进中西医结合;采用互动教学法和案例讨论教学法,提高学生参与度;加强临床实践环节,注重技能培训和实践操作;建立新的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考核学生能力等,课题组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提升针灸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

感谢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GJB1320334)以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基金(XJJYB2022008)给予的基金支持。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王瑾源, 谭雅文, 潘建明, 等. 何清湖教授谈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42(7): 1225-1227.
[2] 王凡, 汤康敏, 许建敏, 等. 微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刺法灸法学混合式教学中的效果评价[J]. 时珍国医国药, 2023, 34(1): 189-191.
[3] 胡丹, 赵琛, 刘世敏, 等. 翻转课堂结合案例教学法在针灸治疗学疾病治疗教学中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2, 30(13): 18-20.
[4] 冯雪颖, 熊洋洋, 孔仪, 等.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教学反馈研究[J]. 继续医学教育, 2023, 37(7): 89-92.
[5] 陈素辉, 徐虹, 张亚敏, 等. 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中医针灸学教学改革[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4, 44(1): 136-140.
[6] 巩昌镇, 杜广中. 现代针灸学的基本内涵与发展方向[J]. 针灸临床杂志, 2021, 37(5): 82-87.
[7] 王志蔚, 李秀. 高校教师教学“满堂灌”成因的多维分析[J]. 江苏高职教育, 2022, 22(3): 77-82.
[8] 王淑娟, 苏妆. 关于《针灸学》教学内容改革的设想与实践[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13(7): 150-151.
[9] 张瑜文. 新形势下高校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挑战与优化路径解析[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2, 41(8): 48-50.
[10] 刘勇, 宫晓洋, 高玉玲. 中西医结合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策略[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 20(15): 164-166.
[11] 郑玉霞, 王元. 互动启发式教学在中医科辨证施护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 22(8): 4-6.
[12] 徐世芬. 针灸学教学模式实践与创新探析[C]//2014全国针灸教育研讨会资料汇编. 上海: 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育专业委员会, 2014: 12-16.
[13] 蔺伟, 王旭东.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创新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3(8): 109-114.
[14] 李巍巍, 祁冰, 郝松莉, 等. 案例讨论教学法在中医妇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1): 182-183.
[15] 柳刚, 孙健健, 马斌, 等. 针灸学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 21(24): 10-12.
[16] 娄必丹, 石文英, 余兆安, 等. 提高中医住院医师针灸技能的临床带教模式探索[J].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4, 8(4): 311-315.
[17] 李鲲, 荆志伟, 戴娇娇, 等. 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现状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 42(4): 477-481.
[18] 郝荣霞, 成敏, 滕文杰, 等. 医学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与实践[J]. 浙江医学教育, 2023, 22(5): 303-306.
[19] 周博, 徐子涵, 孙铮. 创新模式下中西医结合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30): 9-12.
[20] 张容超, 杜旭, 吴涛, 等. 常态化防疫形势下医学院校“强实践性”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与思考——以《针灸治疗学》课程为例[J]. 四川中医, 2022, 40(9): 217-219.
[21] 田开宇, 尚芳芳, 田韵仪, 等. 美国国家NCCAOM针灸及中医执业体系中师承制介绍[J]. 中国针灸, 2019, 39(4): 429-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