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诠释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2021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家庭教育促进法》,规范了家庭教育各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该法特别提出政府、父母及社会机构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帮扶、关爱与保障义务。《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19》中提到,目前专业化儿童社会服务财政投入呈上升趋势,惠及大量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1]。由此可看出家庭教育建设一直深受党中央以及社会的重视。
而在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直接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提升和社会稳定发展[2]。与此同时,人口流动和家庭结构导致家庭教育面临挑战。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有3.76亿人,其中流动人口子女约1.3亿人,超过中国儿童总数的40%。随迁和留守是大部分流动家庭面临的艰难选择:带孩子随迁他乡,面临入学、升学问题;让孩子留守老家,就无法陪伴孩子成长。此外,与2010年相比,我国家庭规模从2010年每户3.10人下降为每户2.62人,传统的三口之家开始受到威胁,家庭结构进一步趋向小型化、核心化[3]。同时,家庭教育也面临新问题,比如父亲教育角色缺位,家庭教育观念偏差,亲子关系不尽和谐等。
家庭教育观念是一个家庭教育子女的核心,影响着子女的全面发展,也是影响整个家庭教育质量和谐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行为、教育方法、教育期望对子女的发展都有潜移默化与深远持久的影响。而不同家庭的教育观念有所差异,对子女的个人成长与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留守儿童在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下,会在学业期望、对未来发展的信心等方面发生变化,而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自我效能感”。本研究以自我效能感为切入点,探讨不同家庭教育观念对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2. 农村家庭教育观念和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和成因分析
2.1. 研究思路
2.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北部的一个小山村——四渡河村,本村在册村民有300多人,实际常住人口200余名,其中有107人是60岁以上老人,四渡河村由于自然地理位置等原因导致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以销售板栗为主要经济来源,大多数村民为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水平选择外出务工,导致村中出现一定比例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多为隔代教养,由于教养人年龄偏大、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等原因致使本村留守儿童缺乏长期亲情陪伴和情感关怀,整体家庭教育质量普遍处于长期薄弱的水平。本研究主要选取0~18岁的留守儿童及照料者为调查对象进而展开研究。
2.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正式调查前使用文献法,阅读有关书籍、网络资料和政策文件等详细地掌握相关信息,对家长教育观念、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等相关文献进行了阅读、分析、总结和梳理。正式调查时对四渡河村符合要求的家长及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家长采用改编的《家庭教育观念调查问卷》,如表1此问卷主要从儿童观、亲子观、成才观、教子观四个维度调查评估四渡河村留守儿童照料者的家庭教育观念,题目分布如图。儿童则采用由Zhang等编写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有效收集共61份问卷,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3名儿童进行了相关访谈与观察。
Table 1.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 problem setting table
表1. 家庭教育观念问题设置表
维度 |
二级维度 |
指标 |
题号 |
儿童观 |
儿童的权利地位 |
儿童的个体差异性 |
3、4 |
儿童的发展规律 |
遗传因素对儿童的影响 |
2 |
亲子观 |
家长与子女的关系 |
了解、交流、陪伴 |
8、10、11、12 |
尊重理解 |
9 |
成才观 |
教育价值取向 |
自身示范作用 |
16 |
对子女的期望与要求 |
教育目的 |
18、19 |
人才培养途径 |
培养儿童的途径 |
17 |
教子观 |
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力以及本身的教养能力的看法 |
是否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能力 |
9、10 |
家长的角色和职责 |
对管教儿童持有的看法 |
8 |
教育态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 |
棍棒教育、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顺从 |
5、6、7 |
2.2. 数据分析
2.2.1. 样本特征描述统计
如表2,本研究留守儿童有效样本数为61人,其中母亲照料占比最高,为42.6%,其次是祖辈照料,占比为27.9%,再之是父亲照料和亲朋照料,占比分别为16.4%和13.1%。如表3,留守儿童在自我效能感得分上平均分为28.44,标准差是5.34,照料者家庭教育观念平均分为48.03,标准差为6.56,由此可以看出,四渡河村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和照料者的家庭教育观念普遍较高,但是还是存在较大差异。如表4,在家庭教育观念四个因素中,儿童观、亲子观、成才观、教子观的平均值分别为2.60、3.23、2.92、3.06,由此可以看出照料者亲子观水平普遍较高,儿童观水平普遍较低。
Table 2. Caregiver frequency statistics
表2. 照料者频率统计
角色 |
频率 |
百分比 |
有效百分比 |
父亲 |
9 |
14.8% |
14.8% |
母亲 |
25 |
41.0% |
41.0% |
亲朋 |
10 |
16.4% |
16.4% |
祖辈 |
17 |
27.9% |
27.9% |
Table 3.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self-efficacy and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
表3. 自我效能感和家庭教育观描述统计
指标 |
N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平均值 |
标准差 |
自我效能感得分 |
61 |
18 |
39 |
28.44 |
5.343 |
家庭教育观念得分 |
61 |
39 |
61 |
48.03 |
6.568 |
有效个案数(成列) |
61 |
- |
- |
- |
- |
Table 4.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each factor of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
表4. 家庭教育观念各因素的描述统计
指标 |
N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平均值 |
标准差 |
儿童观均分 |
61 |
1.3 |
4.0 |
2.600 |
0.6022 |
亲子观均分 |
61 |
1.6 |
4.0 |
3.230 |
0.5931 |
成才观均分 |
61 |
2.3 |
4.0 |
2.921 |
0.4428 |
教子观均分 |
61 |
1.8 |
4.0 |
3.066 |
0.5250 |
有效个案数(成列) |
61 |
- |
- |
- |
- |
2.2.2. 家庭教育观念与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相关性分析
如表5,通过对家庭教育观念与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双变量相关分析发现,P < 0.05,说明相关性非常显著,相关系数为0.705,表明家庭教育观念与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家庭教育观念对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会产生影响,由于数值均为正数,所以家庭教育观念与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成正向关系,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家庭教育观念越科学,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越缺乏科学性,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越低。
2.2.3. 样本图表分析
由图1分析可知,父亲、母亲、祖辈、亲朋四类照料者中,亲朋的家庭教育观念四个因素的差异性最大,尤其是在亲子观存在显著差异。
Table 5. Bivariat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 and self-efficacy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表5. 家庭教育观念与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的双变量相关分析
变量1 |
变量2 |
皮尔逊相关性 |
显著性(双尾) |
个案数 |
家庭教育观念得分 |
自我效能感得分 |
0.705 |
<0.001 |
61 |
自我效能感得分 |
家庭教育观念得分 |
0.705 |
0.001 |
61 |
Figure 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four concepts and the caregiver
图1. 四种观念得分均分与照料者的差异
2.3. 成因分析
2.3.1. 照料者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家长存在家庭传统观念固化的现象,一些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家庭教育应该按照固定的方式进行,不愿去花时间了解新的教育观念。部分家长也缺乏家庭教育知识和相关信息,无法正确认识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导致教育观念不科学。部分家长也没有形成以儿童为本的教育观,尤其在一次访谈中,一位祖辈照料者觉得儿童因为年龄还小,必须得听从家长的教导,觉得儿童不用有自己的想法。部分家长缺乏对自身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反思,不愿意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从而导致观念不科学。大部分家长比较偏向于学业成绩的重要性,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进而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发展。
2.3.2. 照料者的家庭教育观念不统一
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日常忙于奔波生计,业余时间往往通过刷短视频进行娱乐,农村留守儿童照料者平时忙于农活,较多关注儿童的吃穿用度,很少关心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所以在差异性图表中可以看到亲朋的家庭教育观念差异比较大,在调查中也发现祖辈照料中也存在和留守儿童父母有家庭教育观念分歧的现象,一方面父母与祖辈之间难沟通,又因为不能及时在儿童身边陪伴,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叛逆、难管教,另一方面儿童生活在不一致的家庭教育观环境中,会产生纠结、自我怀疑的心理,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发展。
2.3.3. 家庭教育情感投入不足以及“缺位化”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为母亲照料或祖辈照料,而父亲参与照料的比重比较小,母亲成为家庭教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而祖辈照料也仅仅满足儿童的衣食住行,在情感投入上有大部分缺失,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此外,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的智力、社会性、自信心、适应能力有促进作用,而缺失了父亲教养的儿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3. 改善家庭教育观念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对策建议
3.1. 服务支持:政社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助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价值感
3.1.1.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地方法规,助力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提升
首先,政府应充分响应“惠民利民”这一国家政策,丰富农村家庭教育形式,提高各级教育平台线上影响力。同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关爱机制,推进城乡家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联通。并且要充分结合怀柔当地特色,政府可依托怀柔四渡河村的地域特点,加大财政投入,发展“板栗”产业,充分发挥网络力量,开展助农直播,促进当地“板栗”特色产业发展,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就业。
其次,政府应结合怀柔地方实际情况,依照《家庭教育促进法》内容要求,制定地方家庭教育法规,做出尝试和实践。完善各级县、乡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机制,协调落实农村青少年家庭教育帮扶政策,借助社会组织力量,动员志愿者深入一线,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提供专业的教育、心理支持。与此同时积极响应家庭教育最新政策,设置资金补助,号召专业化教师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并且,建立家庭教育互联平台,为留守儿童父母和照料者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平台解决家庭教育困惑。
怀柔区四渡河村童心港湾基地依托自身公益基地的作用,加大村级文化宣传推广,吸引机构和志愿团体来到乡村,携手举办“家庭教育”这一主题活动,如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活动、亲子教育活动等。此类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增近留守儿童与照料者的亲子关系,而且也能更新照料者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提升农村留守儿童自我信念感的建立。
3.1.2. 加强社会力量投入,为留守儿童提升自我效能感赋能
首先,社会动员各级组织,提供针对性的精神陪伴服务,形成家庭教育合力,依法开展家庭教育知识普及活动,以打破政府、学校的不足。同时,各部门积极培养家庭教育人才,在妇联的组织下,成员之间定期开展研讨交流并总结经验,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设立一套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建立地方型农村留守儿童资料库。再者,将家庭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在高校设立家庭教育专业,将此类课程作为教师专业必修课,为日后从事家庭教育服务奠基基础。
其次,社会对家庭教育指导人才定期开展集体教学培训,打造出一批专业的家庭教育人才。同时,相关高校设置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课题和专项基金,鼓励家庭教育指导教师扎根农村地区开展行动研究,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深入化。高校鼓励家庭教育专业志愿者深入基层,详尽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家庭教育观念后并提出科学、专业的建议及对策,促进其家庭教养方式向民主型教养方式转变。
3.2. 文化支持:乡村学校补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现状
学校是培养人的专业机构,学校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不容代替。首先,农村留守儿童所在乡村学校承担起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部分责任,补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现状,通过打造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和班级集体活动,增强儿童的校园参与感和班级荣誉感,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结合怀柔地区当地文化特色,开展“观鸟”“钓鱼”“采摘”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进行探索和发现,这种成功经验可以增强儿童对自身对于自己完成某项行为活动的信念感和自信程度,提高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其次,学校可成立由专职教师组成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明确机构内不同部门的工作职责,并定期组织家庭教育专业培训,也可组建有专业心理学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
3.3. 情感支持:父母以及照料者起关键教育作用,留守儿童自我起自我调节作用,共同增强自我效能感
3.3.1. 父母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健康发展与否的决定性力量
在外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应协调好自身工作与教育儿童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通讯联系时,向儿童传播更为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父母及照料者需明确自身在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利用休息时间与孩子进行亲子交流,把握儿童的动向,给予儿童尊重、鼓励、支持和关心,让儿童的情绪得到疏解。并且,应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将关注点着重放在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状况上,让儿童在情感上得到慰藉,进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3.3.2. 照料者应和父母统一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提升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应与照料者的家庭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一致,共同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摒弃自己错误的生活经验,与孩子交流沟通时保持相对平等地位。当与儿童出现分歧时,应进行友好地沟通,切忌在第一时间否定、镇压和压制儿童的思想。应冷静下来认真倾听儿童的想法后,再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以及学习上的问题,防止儿童因不满父母及照料者的做法,做出意料之外的事情。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应与照料者应与学校老师多进行沟通,照料者应尽量参加家长会,有教育困惑时及时向老师咨询,多向周围家长请教,多向电视媒体的专家学习。教育儿童时,要努力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要将上一辈的教育方法沿用到下一代身上。父母应做出努力不断优化家庭隔代教育,一方面将祖辈教养的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另一方面使外出务工父母与祖辈达成一致观念。农村留守儿童照料者依据《家庭教育促进法》相关规定,严格约束自身教育方式,改善自身某些落后的教育观念。照料者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应重视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拥有良好的品德素养。
3.3.3. 农村留守儿童发挥独立个体作用,主动调节自我效能感
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他们自己是健康成长的主体,他们自身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是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基础,只有不断地调整,家庭教育才能在他们身上产生最大地效果[4]。农村留守儿童应当建立自我激励机制,当自己完一项任务或达成一定目标时,可以给予自己相应的奖励,提升自我效能感。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寻求乡村教师的帮助和支持,将自己的困惑和困难反映给教师,并接受教师的反馈和建议,正确认识父母外出地原因,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并树立自己地人生理想。
3.4. 目标支持:乡村教师建立沟通桥梁,增强留守儿童对自我的信任感
乡村教师是留守儿童和乡村学校的守门员,是补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状况的主要实施者。首先,应重视到自身立德树人、春风化雨的示范作用,对此,乡村教师在校时刻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与留守儿童定期进行单独的谈话沟通,进行及时疏导和沟通,促进留守儿童自我信念感的建立。逐渐调动留守儿童的自我内驱力,让其明确前进目标和人生理想。同时,需加强与农村留守儿童照料者的联系,定期通过通讯工具将留守儿童在校表现情况反馈给父母和照料者和父母,让在外务工的父母和养护儿童的照料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儿童的状态。此外,乡村教师可定期开展家长会,及时更新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向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解读好既有法律政策,促进留守儿童自我信念感的提升。
致 谢
在本论文的研究和撰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我们想向他们表达我最诚挚的感谢。
首先,我们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于婷婷老师,她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我树立了榜样。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于婷婷老师不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还耐心地解答了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她的悉心指导和不懈努力是我们完成本论文的重要动力。
其次,我们要感谢北京四渡河村的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以及参与调研的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本研究的数据收集工作将难以顺利进行。他们对研究的开放性和诚实反馈为本论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感谢所有帮助和支持我的人,没有你们的帮助,我无法完成这篇论文。
基金项目
中华女子学院本科生科研训练资助项目(ZKY2040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