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不寐,亦称“失眠”“不得卧”,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眠浅易醒,或醒后难眠,甚至彻夜不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现代医学一般指失眠,是睡眠的深度、时间长短或觉醒出现问题。2022年我国居民平均睡眠时长为7.37 h,虽然符合美国标准,但仍有16.7%的成年人睡眠时长在7 h以下,催眠药物滥用形势也比较严峻[1] [2]。长期失眠会引起精神类及心脑血管等多系统疾病。中医在诊治不寐方面历史悠久,独具优势。最早于《灵枢·邪客》载:“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张仲景创黄连阿胶汤及酸枣仁汤治阴虚火旺及虚热烦躁等证沿用至今。《针灸甲乙经》:“惊不得眠……三阴交主之”。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食饮无节,起居无常而致心脾气虚,运化失职,生化乏源,心神失养,心脾两虚型不寐在临床中比较多见[3]。针灸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治疗失眠相关研究逐渐增多。有学者认为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相当于人体之阴阳两面,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SNS)与副交感神经系统(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PSNS)相互拮抗、协调地调节脏腑功能,阳盛阴衰是不寐病机[4]。ANS分为SNS和PSNS,不寐患者多为SNS张力过高而PSNS张力过低,以致ANS功能失衡。ANS功能状态可通过相应指标反应,如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卧立位心率变化(30/15 ratio)及卧立位血压差。HRV是指逐次心跳周期差异的变化情况,反映ANS活性,定量评估ANS张力及其平衡性。研究显示,针刺合谷能改善HRV,对ANS功能存在良性双向调节作用[5] [6]。研究针刺合谷穴对ANS功能的影响,能为临床针刺治疗不寐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查阅文献,以往研究大都存在研究指标单一的问题,本试验通过多指标同时研究,更全面、客观地揭示针刺对ANS功能的影响。
2. 研究资料
2.1. 一般资料
60例受试者均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年龄18~75周岁。随机数字表法分配为合谷穴组和非经非穴组,每组30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Table 1. General data comparison
表1. 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
n |
性别(男/女,n) |
年龄(岁,(
)) |
病程(
),d) |
合谷穴组 |
30 |
7/23 |
56.53 ± 10.536 |
63.40 ± 24.82 |
非经非穴组 |
30 |
6/24 |
56.53 ± 12.033 |
66.43 ± 20.00 |
2.2. 诊断标准
2.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不寐的诊断依据[7]:
① 或入睡困难,或睡后易醒,或醒后难眠,甚至彻夜不眠;
② 常伴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
③ 心脾两虚证: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华,纳差,腹胀便溏,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2.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制定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制定诊断标准[8]:
(1) 慢性失眠诊断标准
病程 ≥ 3个月,必须同时符合1)~4)项标准。
1) 至少存在以下一种异常睡眠症状:
①入睡困难;
②睡眠维持困难;
③早醒时间早于预期起床时间;
④在适当睡眠时间不愿意上床睡眠。
2) 至少存在以下一种日间症状:
⑤ 疲劳倦怠或周身不适;
⑥ 精神不集中或记忆力减退;
⑦ 社交、家庭、职业、学业、心理或躯体等功能损害;
⑧ 心烦急躁易怒或行为过激;
⑨ 精力和体力下降;
⑩ 易发生错误与事故;
⑪ 焦虑,过分关注睡眠问题。
3) 异常睡眠症状和日间症状至少每周出现3次。
4) 异常睡眠症状和日间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
(2) 短期失眠诊断标准
病程 < 3个月。
1) 符合慢性失眠诊断标准第1)、2)条,但病程 < 3个月和(或)相关异常睡眠症状和日间症状每周出现频率 < 3次。
2.3. 纳入标准
全部病例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方可纳入研究:
①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② 自主神经功能量表(SCOPA-AUT)评分为24~69分者;
③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为11~21分者;
④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评分为8~28分者;
⑤ 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为 > 4分者;
⑥ 18 ≤ 年龄 ≤ 75岁,性别不限;
⑦ 自愿加入本试验,并患者本人或法定代理人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2.4. 排除标准
①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
② 针灸晕针者;
③ 近2周内频发不稳定型心绞痛者;
④ 近2周内血压达到3级及以上且规律口服降压药,血压仍未控制平稳者;
⑤ 活动性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碍者;
⑥ 妊娠、准备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女性经期前后7天;月经周期不规律;
⑦ 针刺附近,以及左锁骨中线与第三肋间交汇处有肿物、感染及溃疡等;
⑧ 近2周接受失眠症或影响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相关治疗者,或私自使用相关治疗药物;
⑨ 近半年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或药物,如抗焦虑药、镇静催眠药、致幻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酒精及烟草等;
⑩ 伴有精神障碍类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及双相情感障碍(BD)等,或伴有不宁腿综合征(RLS)、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PLMD)、睡眠相关呼吸障碍(SRBD)、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RSWD)、环境性睡眠障碍、睡眠不足综合征及发作性睡病(Gelineau综合征)等其他睡眠障碍类疾病或短睡眠者。
⑪ 伴有眼科类疾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虹膜睫状体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眼外伤等,或长期使用含激素成分滴眼液。
2.5. 中止标准
试验过程中出现不能耐受或严重不良反应者。
2.6. 剔除标准
① 符合排除标准者;
② 评估医师未严格按照纳入标准评估,误把不符合纳入标准者纳入试验;
③ 试验中私自使用可能干扰研究结果的治疗药物或治疗手段者。
2.7. 脱落标准
① 失访者;
② 因各种原因主要包括因不良反应中途退出者;
③ 试验过程中因个人原因自行退出或突发意外死亡者;
④ 受试者在针刺过程中不能准确描述是否得气;
⑤ 依从性差或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合并症、并发症及严重不良反应者;
⑥ 泄盲或紧急揭盲病例。
3. 研究方法
3.1. 试验前准备
三组观察指标于试验过程同时进行记录。
① 心率变异性(HRV):嘱受试者于诊查床上静息仰卧15 min,操作人员安装索思穿戴式动态心电记录仪(TER011),调试完毕后将传感器贴于左锁骨中线与第三肋间交汇处并按压平整,实时监测HRV数据并开始记录。
② 卧立位心率变化(30/15 ratio):嘱受试者于电动起立床上静息仰卧15 min,充分暴露胸前,由专业操作人员为受试者佩戴好索思穿戴式动态心电记录仪(TER011),先测量卧位心率,然后于5秒内迅速升起立床至直立位,并同时记录起立后II导联心电图上30次心搏,计算站立后第30次心搏附近最长R-R间期与第15次心搏附近最短R-R间期的比值。卧立位心率变化 ≥ 1.04为正常,1.01~<1.04为临界值,≤1.00为异常[9]。
③ 卧立位血压差:嘱受试者于电动起立床上静息仰卧15 min,充分暴露右上肢,由专业操作人员为受试者佩戴好欧姆龙J710电子血压计,先测量卧位血压,再升起起立床至立位后3 min测量血压,计算卧位与立位收缩压(SBP)差值,正常收缩压差值 ≤ 10 mmHg (1 mmHg = 0.133 kPa)为正常,11~29 mmHg为临界值,≥30 mmHg为异常[8]。试验全程记录受试者有无头晕、眩晕、视物模糊、视野狭窄、黑矇、恶心及心悸等症状,对不能耐受者甚至出现直立性呼吸困难或晕厥者,立即中止试验。
3.2. 操作方法
3.2.1. 合谷穴组
合谷穴定位参考梁繁荣等主编《针灸学》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一版,新世纪第五版),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常规消毒后,取0.25 × 30 mm针灸针直刺0.15 mm,行平补平泻捻转手法(频率5转/s,行针20 s,共100转),针刺处出现酸、麻、重、胀感即得气,留针30 min。
3.2.2. 非经非穴组
非经非穴定位在手背,第一掌骨尺侧中点,靠近第二掌骨。常规消毒后,取0.25 × 30 mm针灸针直刺0.15 mm,(频率5转/s,行针20 s,共100转),针刺处出现酸、麻、重、胀感即得气,留针30 min。
3.3. 试验时间
观察两组在针刺前、针刺时、留针时、出针时、出针后5个时间点ANS功能指标变化。详见图1。
Figure 1. Test time flow chart
图1. 试验时间流程图
4. 研究结果
4.1.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HRV时域指标(SDNN、RMSSD、SDANN、SDNNIndex、pNN50)、卧立位心率及卧立位血压差的变化。
4.2.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应用统计软件取其对数使其转换为符合正态性的数据,同时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指标使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符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3. 治疗结果
针刺左侧合谷穴在5个时间点心率变异性(SDNN、RMSSD、SDANN、SDNNIndex、pNN50)、卧立位心率及卧立位血压差等指标的变化。
4.3.1. HRV时域指标结果
(1) SDNN比较:由表2可见,两组针刺各时间点指标和针刺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合谷穴组针刺各时间点指标高于非经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Table 2. Comparison of SDNN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acupuncture between two groups (
)
表2. 两组针刺前后SDNN水平比较(
)
组别 |
n |
针刺前 |
针刺时 |
留针时 |
出针时 |
出针后 |
合谷穴组 |
30 |
119.11 ± 29.36 |
130.34 ± 22.48 |
127.11 ± 28.10 |
126.74 ± 27.79 |
124.63 ± 27.20 |
非经非穴组 |
30 |
131.73 ± 34.39 |
129.57 ± 31.55 |
126.89 ± 31.38 |
123.62 ± 29.44 |
119.55 ± 28.94 |
(2) RMSSD比较:由表3可见,两组针刺各时间点指标和针刺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合谷穴组针刺各时间点指标高于非经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Table 3. Comparison of RMSSD level before acupuncture between two groups (
)
表3. 两组针刺前RMSSD水平比较(
)
组别 |
n |
针刺前 |
针刺时 |
留针时 |
出针时 |
出针后 |
合谷穴组 |
30 |
41.08 ± 18.59 |
49.71 ± 17.90 |
51.39 ± 17.70 |
48.04 ± 17.44 |
44.36 ± 18.20 |
非经非穴组 |
30 |
43.95 ± 37.69 |
45.90 ± 37.87 |
42.87 ± 37.12 |
41.71 ± 34.73 |
39.51 ± 33.71 |
(3) SDANN比较:由表4可见,两组针刺各时间点指标和针刺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合谷穴组针刺各时间点指标高于非经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Table 4. Comparison of SDANN level before and after acupuncture between two groups (
)
表4. 两组针刺前后SDANN水平比较(
)
组别 |
n |
针刺前 |
针刺时 |
留针时 |
出针时 |
出针后 |
合谷穴组 |
30 |
106.81 ± 34.71 |
114.13 ± 34.07 |
116.44 ± 33.87 |
113.91 ± 33.88 |
111.17 ± 33.97 |
非经非穴组 |
30 |
116.11 ± 29.50 |
117.17 ± 29.38 |
114.93 ± 29.35 |
110.73 ± 27.09 |
109.11 ± 27.17 |
(4) SDNNIndex比较:由表5可见,两组针刺各时间点指标和针刺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合谷穴组针刺各时间点指标高于非经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Table 5. Comparison of SDNNIndex level before and after acupuncture between two groups (
)
表5. 两组针刺前后SDNNIndex水平比较(
)
组别 |
n |
针刺前 |
针刺时 |
留针时 |
出针时 |
出针后 |
合谷穴组 |
30 |
49.14 ± 13.00 |
52.24 ± 12.57 |
56.10 ± 12.21 |
56.75 ± 11.73 |
53.39 ± 12.25 |
非经非穴组 |
30 |
55.36 ± 27.66 |
55.66 ± 26.58 |
54.98 ± 25.53 |
54.16 ± 25.83 |
54.03 ± 25.89 |
(5) pNN50比较:由表6可见,两组针刺各时间点指标和针刺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合谷穴组针刺各时间点指标高于非经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Table 6. Comparison of pNN50 level before and after acupuncture between two groups (
)
表6. 两组针刺前后pNN50水平比较(
)
组别 |
n |
针刺前 |
针刺时 |
留针时 |
出针时 |
出针后 |
合谷穴组 |
30 |
7.60 ± 7.02 |
8.58 ± 7.10 |
10.10 ± 7.35 |
9.46 ± 7.26 |
8.55 ± 6.86 |
非经非穴组 |
30 |
10.51 ± 14.91 |
10.84 ± 14.33 |
10.59 ± 14.37 |
10.71 ± 14.03 |
10.34 ± 13.77 |
4.3.2. 卧立位心率变化(30/15 Ratio)指标结果
由表7可见,两组针刺各时间点指标和针刺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合谷穴组针刺各时间点指标高于非经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Table 7. Comparison of heart rate changes (30/15 ratio) before and after acupuncture between two groups (
)
表7. 两组针刺前后卧立位心率变化(30/15 ratio)比较(
)
组别 |
n |
针刺前 |
针刺时 |
留针时 |
出针时 |
出针后 |
合谷穴组 |
30 |
1.04 ± 0.03 |
1.05 ± 0.02 |
1.06 ± 0.02 |
1.04 ± 0.02 |
1.02 ± 0.01 |
非经非穴组 |
30 |
1.02 ± 0.01 |
1.02 ± 0.01 |
1.03 ± 0.01 |
1.03 ± 0.02 |
1.03 ± 0.02 |
4.3.3. 卧立位血压差比较
由表8可见,两组针刺各时间点指标和针刺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合谷穴组针刺各时间点指标低于非经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Table 8. Comparison of blood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acupuncture in two groups (
)
表8. 两组针刺前后卧立位血压水平比较(
)
组别 |
n |
针刺前 |
针刺时 |
留针时 |
出针时 |
出针后 |
合谷穴组 |
30 |
17.67 ± 5.70 |
16.17 ± 4.56 |
12.67 ± 2.70 |
10.83 ± 2.04 |
12.30 ± 2.69 |
非经非穴组 |
30 |
17.33 ± 3.17 |
16.10 ± 3.97 |
16.07 ± 4.00 |
16.50 ± 3.22 |
17.30 ± 3.30 |
5. 讨论
不寐与ANS功能密切相关,研究显示不寐患者日间及夜间均存在ANS功能异常[10]。正常情况下ANS分为SNS和PSNS两个分支,二者处于平衡状态以维持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当机体长期处于某种疾病导致的慢性应激状态时,会引起ANS功能紊乱,HRV降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机体疾病进程[11] [12]。目前研究已证实不寐的发生会伴随ANS功能紊乱,HRV可作为失眠在不同睡眠阶段时反映神经生物学功能的生物标志物,是客观评价ANS功能比较有价值的方法之一[13] [14]。同时卧立位心率及血压差监测能反映SNS功能[9]。
人体经络系统以十二正经为主,同名经穴左右对称分布于身体两侧,合谷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灵枢》“大肠手阳明之脉……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黄帝内经》强调“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思想,说明左右侧同名穴作用存在差异,在特殊病机下需要选择对侧穴位针刺,即穴位存在偏侧性。基于fMRI技术研究显示,针刺合谷穴可激活体感皮层、岛叶和丘脑等区域,双向调节ANS活动,但左、右侧合谷穴存在穴位偏侧性及中枢效应不对称[6] [15]-[19]。针刺左侧合谷穴能引起右侧大脑半球岛叶及扣带回信号增强,右侧大脑半球是针刺合谷穴的优势半球,与针刺合谷穴疗效发挥有直接关系,岛叶和扣带回是调节ANS功能的高级中枢,针刺左侧合谷穴引起大脑岛叶信号增强,动态调节大脑默认网络功能,加强中枢控制网络功能,从而调整HRV、心率及血压。
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阳明经多气多血”,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化生气血充养全身经络,攸关吉凶死生,实为正气之本,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ANS在机体起主导作用,中枢部分布于脑和脊髓,周围部包括内脏运动及感觉神经,支配调节机体各器官、血管、平滑肌及腺体活动和分泌,并参与调节葡萄糖,脂肪,水及电解质代谢,以及体温,睡眠及血压等调控,其活动联络人体脏腑,四肢百骸,一如阳明经气充养全身。有学者认为交感神经为能量消耗型活动神经,副交感神经为保存恢复能量型神经[20]。阳明者即是ANS,PSNS属阴“藏精而起亟也”,SNS属阳“卫外而为固也”,凡邪气侵袭,无论外感或内生,无论病性、病位,皆耗伤正气,均可从阳明经论治,取穴阳明势为必然。其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是阳明经虚,SNS张力过高,则卫外不固,气血耗伤,能量消耗。卫者非独体表之肺卫,五脏六腑皆有其卫,脾胃卫虚,感邪不运,气血乏源,气血持续暗耗,神无所主,意无所藏,故而不寐,同时兼见食少体倦,面色萎黄,甚则虚阳外浮,兼见盗汗虚热等症。二是,阳明经虚,PSNS张力过低,则藏精不守,气血暗耗,能量蓄积无力,则气血乏源,进而摄精无权,无权一为虚而无力,PSNS无力拮抗SNS,致气血耗伤无度,二为经气虚则无主,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调,ANS功能失衡。长此以往便阴阳失衡,阴不充阳,阳不固阴,是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其治,应取阳明经,且必针合谷,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原穴者调气血,通三焦,为本经经气最盛之处,针之可激发经气,通调脏腑,调虚实,和逆顺。合谷穴虽为手阳明经穴,非心脾二经之穴,然手足阳明经同气相求,脾胃表里络属,纳运相成,升降相因,得心阳化赤为血,故心脾两虚者,亦可针之,起化生气血,滋阴养心,安神定志之功效。
SDNN反映ANS总的张力大小,SDANN、SDNNIndex反映SNS张力大小,RMSSD、PNN50反映PSNS张力大小,本试验HRV时域指标在针刺各时间点较针刺前升高(P < 0.05)。卧立位心率变化(30/15 ratio)反映PSNS功能,卧立位心率变化 ≥ 1.04为正常,1.01~<1.04为临界值,≤1.00为异常,本试验在针刺各时间点较针刺前升高(P < 0.05)。卧立位血压差反映SNS功能,正常收缩压差值 ≤ 10 mmHg (1 mmHg = 0.133 kPa)为正常,11~29 mmHg为临界值,≥30 mmHg为异常,本试验在针刺各时间点较针刺前降低(P < 0.05)。故针刺合谷穴可调节ANS张力,提升HRV指数,抑制SNS张力过高,增强PSNS张力,从而调整ANS均衡性,且有一定遗留效应。
不足的是HRV、卧立位心率及血压差在解释上仍有局限性,因为SNS和PSNS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针对不寐的ANS功能研究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未来在更大的样本、更完善的试验中进行研究,完善ANS活动对不寐不同证型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药科技创新项目,编号:ZHY19-021。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