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合作心理研究——以科研竞赛为例
A Study on Collaborative Psychology among College Students—Taking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ons as an Example
摘要: 合作意识是大学生全面成长不可或缺的环节,而科研竞赛则是其中急需学生共同分工,合作完成的重要项目,时间长,难度大,最能体现学生的合作状况。当代大学生在合作精神方面存在个人主义倾向、沟通与协作障碍、价值观差异、社会竞争压力等问题。大学生合作意识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个人心理、教育环境、社会影响等多个层面。提升大学生合作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团队合作教育、明确团队目标和角色、建立信任和支持的氛围、加强心理辅导和教育。深化合作精神的培育机制,有助于大学生构建正确的合作价值导向,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复兴的伟大征程。
Abstract: Collaborative awarenes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a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growth,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ons are an important project that requires students to work together and cooperate. They are time-consuming and difficult, and most effectively reflect students’ cooperation.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individualism tendency,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barriers, value difference, and social competition pressure in the express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ollaborative spirit. The lack of collaborative awarenes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multifaceted and involves multiple levels, including personal psychology,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influence.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collaborative spirit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hat requires enhancing team cooperation education, clarifying team goals and roles, establishing an atmosphere of trust and support and enhancing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education. Deepening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spirit will help college students build a correct collaborative value orientation and integrate their individual dreams into the great journey of national revival.
文章引用:朱佳琪 (2024). 高校大学生合作心理研究——以科研竞赛为例. 心理学进展, 14(9), 560-564.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9681

1. 引言

在当代高等教育的广阔图景中,强化合作意识的培育不仅是学生个人素养提升的关键维度,也是促进其全面成长不可或缺的环节。回溯至20世纪中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预见性地为新世纪人才蓝图勾勒了四大支柱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其中,“共同生活”的核心理念,即倡导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协作,共同促进彼此的成长与发展。由此可见强化合作意识的重要性。而科研竞赛则是其中急需学生共同分工,合作完成的重要项目,时间长,难度大,最能体现学生的合作心理。

近三年关于大学生合作精神的研究主要有戎家臣等(戎家臣等,2021)重点分析大学生合作精神影响因素,姜媛媛(姜媛媛,2021)分析当代大学生合作意识如何培育,李亚兰(李亚兰,2023)则进一步从地方普通高校具体探讨低年级学生管理中合作精神如何培养。以上研究为本文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起点。本文拟从大学生合作的科研竞赛现状入手,进一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这些问题的归因,从而探究提升之策。

2. 当代大学生合作意识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科研竞赛经历一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指标,其中如何进行合作完成科研竞赛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正面临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的碰撞,快节奏、高竞争的生活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大学生在合作意识方面的问题。

根据调查统计,大部分学生认为合作对于个体成长来说是必要的,能够认识到合作意识的重要性。数据显示65.32%的大学生认同合作意识对于个体成长是十分必要的;31.91%的大学生认为是必要的;2.24%的大学生认为合作意识是可有可无的(姜媛媛,2021)。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在合作精神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个人主义倾向。在某些情况下,部分大学生可能表现出较强的个人主义倾向,过分关注个人利益和成就,而忽视了团队的整体利益。这种倾向可能削弱团队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

以科研竞赛中极具含金量的挑战杯为例,在学术竞技的舞台上,该赛事不仅考验着参赛者的专业技能,更强调团队协作的紧密无间与任务共担。这一综合性竞赛项目,要求团队成员携手并进,历经长时间跨度——往往跨越一年乃至更久,共同推进项目的调研、构思、撰写、修订直至最终成果的呈现。其间,项目流程纷繁复杂,涵盖多维度挑战,每位成员所贡献的时间与心力因角色与专长而异,展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姜婵,2018)。

其次是沟通与协作障碍。尽管大学生在理论上具备了一定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可能遇到障碍。例如,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责任推诿等问题可能导致团队效率下降,影响团结精神的发挥。

再次是价值观差异。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也日益显著。这种差异可能在某些问题上引发争议和冲突,从而影响团队的团结和稳定。调查显示,有47.81%的受访者认为与他人合作对自身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47.44%的受访者则表示与他人合作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有帮助,4.27%的受访者认为与人合作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有一点点帮助,仅有0.48%的受访者认为与他人合作一点帮助都没有(姜媛媛,2021)。进言之,不同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着他们的合作参与度。

最后是社会竞争压力。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等多重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使他们在团队中表现出更强的竞争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影响了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发挥。随着竞赛项目周期的持续延展,学生初始阶段的高涨热情往往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趋于平缓,往往面临着更多学业、生活上的压力,因此难以坚持下去。

了解这些问题,我们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

3. 大学生合作意识缺乏的原因

大学生合作意识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个人心理、教育环境、社会影响等多个层面。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当前教育体系的局限性。传统的教育体系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个体能力的培养,而对合作能力的培养相对不足。这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前,缺乏足够的团队合作经验和技能。高校保研机制加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使得学生过分关注个人绩点和排名,而忽视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种竞争观念可能导致学生在面对集体任务时缺乏合作精神,只关注个人利益。部分教育者仍秉持传统教育观念,强调个人努力和成绩,而忽视了团队合作在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观念限制了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引导。教学方法仍然以灌输式为主,缺乏互动和合作。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难以在实践中体验和锻炼合作精神。

其次是外部竞争压力的影响。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竞争压力普遍较大。大学生在学习、就业等方面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压力可能促使他们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合作的重要性。

再次是个人原因。许多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因家庭环境或教育方式的原因,习惯于独立解决问题,缺乏与他人协作的经验。这种独立性的培养虽然有其积极面,但也可能导致在团队合作中难以适应或不愿合作。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过于关注个人成就和利益,容易忽视团队的整体目标和利益。在合作过程中,他们可能不愿意分享资源、承担责任或接受他人的意见,从而影响团队的合作氛围和效率。

最后是团队内部的问题。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团队合作离不开有效的沟通。然而,许多大学生在沟通方面存在障碍,如缺乏沟通技巧、不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等。这会导致信息传递不畅、误解和冲突的产生,进而影响团队的合作效果。另一方面成员目标不一致。在团队中,成员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目标和期望。如果团队未能明确共同的目标和愿景,或者成员之间的目标存在冲突,就容易导致合作意愿的降低。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团队领袖往往扮演了更为积极的角色,其投入度显著上升,成为推动项目前行的关键力量。相比之下,部分团队成员在缺乏即时反馈或直接激励的情况下,其参与热情可能会经历由峰值向平稳乃至递减的转变。

通过深入了解这种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针对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推动大学生合作意识的提升。

4. 大学生合作意识提升路径

合作意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理性看待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将个人价值和理想信念的追求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合作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共同推动大学生合作意识的提升。

4.1. 加强团队合作教育

动机的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认为,人是一种积极的生物,生来就具有心理发展和自我决定的潜能。自我决定是个体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对行为做出的自由选择。这种自我决定的潜能可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并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许克云,2009)。在团队合作教育中,通过建立“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合作活动中去。在课程设置中融入团队合作的教学内容,如组织团队项目、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开设专门的团队合作课程或工作坊,教授学生团队合作的基本原则、沟通技巧、冲突解决等关键技能。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示范合作行为,如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分享资源和经验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合作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团队合作。

4.2. 明确团队目标和角色

在团队项目开始前,明确团队的整体目标和每个成员的具体角色及责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能够产生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使得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之和(杨睿,2014)。在团队合作中,通过明确各自角色,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这种合力不仅有助于团队完成任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这有助于增强成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进合作。鼓励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彼此的优势和专长,以便更好地分配任务和协作。同时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明确有效沟通的重要性,教授学生倾听、表达、反馈等沟通技巧。

4.3. 建立信任和支持的氛围

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群体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一个良好的氛围能够促进成员之间的积极互动,减少冲突和误解,从而增强合作精神(王新心,2018)。营造一个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团队氛围,让成员感受到自己是团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鼓励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包容和欣赏,避免指责和批评,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通过团队活动、团建游戏等方式,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高校团队中的指导老师要提供反馈和奖励机制。定期对团队和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估,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帮助成员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设立奖励机制,表彰在团队合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以激励更多的合作行为。

4.4. 加强心理辅导和教育

在提升大学生合作精神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可能阻碍个体与他人的合作。心理辅导和教育可以帮助个体识别和管理这些情绪,提高情绪调节能力,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合作。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辅导和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合作学习和活动(陈志丽,2024)。面对社会竞争压力,高校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通过心理辅导和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在团队合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从而更好地融入团队、发挥作用,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调整心态,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团队学习和生活中去。

提升大学生的合作精神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通过加强团队合作教育、明确团队目标和角色、建立信任和支持的氛围、加强心理辅导和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合作精神。

综合而言,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的现状分析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话题,有着深刻的内在归因。深化合作意识的提升机制,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导向,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复兴的伟大征程,还能有效提升其思想道德境界,促进个体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最终达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陈志丽(2024).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新闻研究导刊, 15(11), 139-142.
[2] 姜婵(2018). 大学生科研竞赛活动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3] 姜媛媛(2021). 当代大学生合作意识的培育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4] 李亚兰(2023). 地方普通高校低年级学生管理中合作精神培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外国语大学.
[5] 戎家臣, 郑怡, 毕祐彰(2021). 新时代大学生合作精神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5), 75-79.
[6] 王新心(2018). 群体过程及其对群体绩效所产生的影响. 社会科学前沿, 7(6), 794-800.
[7] 许克云(2009). 合作学习提高高专女大学生排球学习动机和学习绩效的实验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扬州: 扬州大学.
[8] 杨睿(2014).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